涧与传播研究 ……一一一…—— —…………一一…一 — ——…——………………一……一 二譬0≮ 0- j I_ XZ.N"PVF__.3W AIHAOZHE 2010・8f下半月) 实现媒介与媒介批评的良性互动 口张利安 摘要:随着媒介的实力一天天壮大,媒介批评的重要性也随即表现出来。然而相对于媒介的强势,媒介批评 却没有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我国,媒介批评的理论仍不完善,媒介批评的实践也处于无序的状态,然而媒 介批评依然拥有与媒介相制衡的能力。因此讨论媒介与媒介批评如何实现良性互动就是本文的主题。 关键词:媒介媒介批评 良性互动 媒体的强势造成的难题 治、外交、商业等领域的巨大影响力更是 人类的探索,这在孕育人类命运的意义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有一 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在《媒介与权 上.比登月球重要。”‘ 介批评是以解读 句名言:如果在有政府而无报纸和有报纸 势》的序言中,熊培云引用了众多学者的 新闻作为范畴支点,对媒体和新闻作品展 而无政府之间做选择的话。我宁愿选择后 话来说明媒介的这种强势和权势。如美国 开一系列评价活动。 介批评可以对媒 者。自近代报纸产生之后,以报纸为代表 学者保罗.库兹(Paul Kurtz)曾经指出“媒 介的方方面面进行审视和评价,以确保媒 的媒介一直在争取和维护新闻与出版自 主”(Mediacracy)威胁“民主(Democra— 介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相协调,尽可能地 由 因有了这种自由,媒介的确在人类发 cy)”;《外交世界》总编辑拉莫内在《第五 减少媒介发展中的偏差,使得受众能够在 展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成为 种权力》一文中表达了另一种担心:当无 信息洪流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三权分立体制外的“第四权”.并号称“无 冕之王不但背叛了人民,而且带着军火辎 媒介批评的弱势与困境 冕之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媒介的强势 重投奔了权力与资本时,我们将如何奋起 媒介批评的实践与媒介批评的理想 也在另一方面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了某些 自卫?① 之间的距离非常明显。刘建明教授将媒介 “威胁” 绝对权力带来绝对腐败。可见。需要 批评的任务总结为三点:第一是认识新闻 支持新闻自由的杰弗逊总统,曾为对 另一种力量和声音去制衡日益强势的媒 的质量.即评价新闻内容及其理念的表 立党派报纸对其的恶毒攻击感到头痛不 体。这种重要的力量和声音就是人们寄予 达.评价新闻形式及其技巧的优劣;第二 已;《华盛顿邮报》的水门事件报道迫使尼 厚望的媒介批评。美国媒介批评家罗伯 是认识新闻的社会效果,分为两个层次, 克松总统下台;庞大的跨国媒体集团在政 特・L・萨勇曾说过:“批评大众媒介就是对 一是新闻在报道后引起受众认识的变化, 才能判断媒体的内容是否具有价值,强调 意.选秀节目已经不再是选秀,而是为了 中心。满足受众需求的,这也正是目前山 的是对受众无限制的迎合和满足,而不是 博得大众眼球的“作秀”。这种损害节目内 寨勃兴的基本原因。这种关注受众、以受 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考虑对社会的意义和 涵的山寨.即使可以获得观众一时的关 众需求为主的传播精神确实是可取的。但 价值。不可否认,山寨产品和作品的确满 注,最终也不免成为一个恶俗的节目,将 是.山寨对受众某些不健康需求的恶俗满 足了大部分受众的需求.迎合了这部分受 山寨的品质一再降低。山寨本身并没有 足以及缺乏有关部门的监督也正成为山 众的心理,这也是山寨勃兴的根本原因之 错,但其无限制地迎合受众的要求和选 寨产品发展的制约和瓶颈。山寨本身并没 一。但是,对受众的需求不加思考地满足 择,使山寨作品沦为恶俗文化的象征,山 有错.但这需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也 和迎合。而不考虑其内在价值.最终的产 寨文化也因此受到不断的质疑和指责。 只有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发展,山寨才能 品只能是庸俗的甚至是恶俗的.对社会的 其次.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和产品质 真正脱离“盗版”、“低俗”等不健康的文化 发展是无益的。比如湖南卫视最早推出的 量的保护较弱,山寨产品涉及的知识产权 发展方向。成为真正健康而又代表受众需 《超级女声》等选秀活动,虽然也是国外选 问题和产品质量问题很难受到法律保护。 求的大众文化。 秀活动的国内山寨版。但湖南卫视保证了 比如山寨手机,自从20o7年10月中国手 参考文献: 节目的品质和质量,赢得了广大受众的认 机的生产核准制度被废除后.大批的山寨 1.夏忠敏:《“山寨”文化的传播学解读》, 可。但随着《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选 机摆脱了地下作坊的黑户身份.开始以合 《传媒观察》.2009(2)。 秀节目的火热,国内各家电视台同类型的 法的身份亮相于各手机卖场和店铺.然而 2.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著.刘海 山寨选秀节目层出不穷。这些山寨选秀节 由于缺乏对手机质量的有力监管.山寨手 龙译:《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第二版)》, 目很多已经完全偏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 机使用劣质材料、以次充好坑骗消费者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王倩、黎军:《传播社会学视野下的山寨 节目初衷,而是通过节目中评委和主持人 事件层出不穷,由于山寨机本身价格低 文化》,《江西社会科学》,2009(6)。 对参赛选手的随意调侃以及参赛选手们 廉.不少消费者在上当受骗后往往选择忍 4.陈颖芮:《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解析山寨 为博得更多的上镜率而准备的一些令人 气吞声.价廉却不物美的山寨手机成为 经济的勃兴》,《中国商界》,2009(5)。 大跌眼镜的节目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可以 “山寨垃圾”。而由许多山寨文艺作品引发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 说。这样的节目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 的知识产权纠纷就更是层出不穷了。 士生) 笑料,完全背离了选秀节目选拔人才的本 其实。山寨从本质上说,是以受众为 编校:赵 亮 彭向藏麝者31 新闻与传播研究 _ |_ I : _ll_| XLN747E.Ar AIHA07J4-E 二是引起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出现新的 媒介批评理论来解读中国的媒介实践.这 201 0・8(下半月) 媒介批评的规范。⑥然而每一种规范都不 发展,以致激起社会的变动;第j是认识 媒介和社会,即正确解释新闻的内在倾 向,剥去充斥媒体的歪曲成分或朦胧的外 衣,告诉人们如何认识现实社会。@我们从 这三点可以看出媒介批评要完成这些任 务困难重重。 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中国的媒介 批评首先缺少的就是适合本国媒介制度 的媒介批评理论。其次,媒介批评本身还 要依靠媒介提供平台传播出去,才能受到 人们的重视,这也加深了媒介批评发挥作 是完美的,如社会责任论,尽管它指出对 于媒介,危险来自商业主义而非政府,提 出要修正新闻的自由主义传统.呼唤媒介 承担起社会责任,但是将监督媒介的责任 交由媒介自身,这使得社会责任论只站在 用的困难程度。无论中外,专门从事媒介 了道德的高地上,却缺乏实践的可行性和 实际效果。因此需要媒介批评与媒介两者 共同协商,寻找双方都认可的理论或者说 是价值规范。以人文精神为例.无论是媒 介还是媒介批评者都认同人文精神.都认 首先,媒介批评要评价新闻内容及其 理念的表达,即新闻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 貌要达到的程度。要完成这一点的困难在 批评工作的团体或者刊物基本都属于小 众群体。如我国的媒介批评刊物大多是新 闻传播类的学术期刊,这些期刊的受众除 了本专业的师生外,很少去影响其他受 众。这和拥有广大受众的媒介相比.他们 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媒介批评理论与实践 上的弱势都无法有效地监督媒介.因此媒 于,虽然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但新闻永远 只是事实的部分再现,而非全部。作为旁 为要在新闻实践中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坚 持人文关怀。因此人文精神就成为媒介与 媒介批评者都认可的一条规范。媒介批评 者要在批评的事件中寻找与媒介的共识, 形成媒介批评的规范.以使媒介批评更有 效。 观者,媒介批评者通常要依靠媒介来获得 更多的事实。媒介批评主体没有足够的时 间、精力和渠道去接触事实,所以就没有 简便、准确的方法去检验一则新闻与事实 的距离 其次,在认识新闻的社会效果方 介与媒介批评之间的良好互动就成为一 个难题。 如何实现媒介与媒介批评的良性互动 面,新闻的客观效果由受众的反响体现出 来,用受众调查或自然反馈来显现,不能 仅凭媒介批评实践者的个人感受。可是受 那么如何实现媒介与媒介批评的良 性互动呢?有学者指出了四个条件:开放 的舆论环境;健全的媒介批评、监督机制; 普遍的媒介批评意识:对新闻专业主义的 共识。 而笔者则认为要“建构权威。协商 规范”。这既是复旦大学谢静教授媒介批 媒介批评还应该重视批评的技巧, 增强媒介批评的效果。如果媒介批评者 只从自己的观点、理念出发,对媒介进行 众调查或自然反馈的接收者是谁呢?媒介 批评者能够便利地接触到这些专业、公正 的受众调查或自然反馈的结果吗?这在实 批评,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媒介批评对象 的负性心理抵抗。负性心理抵抗是信息 接收者对正确意见的抵制,也就是说如 践中明显是一个难题。’再次,从二三大任务 的角度看.媒介批评被设置为一个“全知 全能”的角色,它能够洞悉媒介与现实的 差距,高屋建瓴地指出谬误与虚幻,进而 指导媒介和受众。然而媒介批评主体有其 自身的局限性,如由于身份的不同,批评 评专著的书名,也是媒介与媒介批评能够 实现良性互动的方法。 建构权威是对于媒介批评而言的。首 先我国媒介批评理论的滞后和不完善是 而易见的。尽管近年来已经出版了多部 果媒介批评不遵循共同的规范与价值准 则。那么媒介批评对象就会抵制媒介批 评者的意见。所以这就为媒介批评主体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媒介批评客体 的接受心理,从而增强媒介批评的效果。 事后聪明效应是传播心理学中一个很有 趣的效应。有些媒介批评者经常扮演事 后诸葛亮的角色.对于媒介的发展状态 媒介批评专著.但仍有众多疑点和难点, 主体的个性、思想倾向、立场和价值取向 也各有差异,甚至动机(捍卫真理、自我辩 护、提供鉴赏)也各不相同。媒介批评者个 需要继续加以关注和研究。其次,媒介批 评的专业化和系统化欠缺。虽然媒介批评 的主体非常广泛,任何一个受众都可以被 看做是媒介批评的实践者,但我们希望看 到的是有一定专业水准,能够对媒介的发 展做理性思考的媒介批评家队伍。他们对 缺乏敏锐的感知.当某种媒介行为引起 普遍非议时,才群起而攻之。这种围攻多 是应景之作,并不能提出合理措施督促 媒介改正错误行为。长此以往,媒介批评 的权威性会受到质疑.媒介与媒介批评 的良性互动也就无从谈起。 注释: 人力量的单薄与任务的重大之间存在着 矛盾。 还应注意到,媒介批评拥有的是一种 非强制性的力量,这在无形中削弱了媒介 媒介进行的评判不仅可以监督媒介传播 的内容,守护媒介的公信力,而且会给广 大受众以启迪,潜移默化中提升受众的媒 介素养.从而使媒介遵守更高的准则和标 准。但这样的队伍目前还没有出现。最后 媒介批评必须与媒介的现实发展紧密相 连.不能只是从学术、理论的角度去看待 批评对媒介的影响力。从媒介发展的历史 来看,对媒介产生影响的力量主要有政 府、受众和广告商。政府一般通过制定政 策法规、建立新闻检查和分级审查制度、 国家财政拨款、干部任免等方式进行;受 众用最直接的方式接受或者抵制媒介的 ①戴维・哈伯斯塔姆【美]著,尹向泽等译:《媒 介与权势》,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 吴迪:《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现代 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5)。 讯息,收视(听)率等自然地反映出受众对 媒介的褒贬态度:广告商更是可以直接利 用投放或者缩减广告的方法对媒介进行 媒介的实践,媒介批评给媒介的压力要是 有效的.而非是纸上谈兵式的。即媒介批 评不能只是简单地对媒介的行为进行评 判.更应该指出为大家所认可的目标和理 想。而且能够提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步 骤。 ③④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⑤宋双峰:《媒介与媒介批评的良性互 动》,《今传媒》,2006(8)。 影响和控制。然而媒介批评所依靠的批评 理论和标准都是“形而上”的,不能给媒介 以直接的影响。就我国而言,媒介批评自 1995年起才开始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媒 介批评的理论更是来自媒介制度和实践 都与我国大不相同的西方社会。用西方的 ⑥谢静:《建构权威・协商规范——美国新 闻媒介批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版,第92页。 协商规范则是针对媒介批评与媒介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8级硕士生、 双方而言。谢静曾提到专业主义、客观性 原则、社会责任论以及公共新闻学这四种 编校:赵 亮 32彰固藏孵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