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过氧乙酸(C2H4O3)是常见的消毒剂。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中含有O3分子 C.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g 2:4:3
2.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
B.过氧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6% D.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值为36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3
3.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未发生变化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
2HCl
4.某有机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下列对该有机物的组成推断正确的是( ) A.一定含碳、氢、硫元素 C.只含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D.一定含碳、氢、氧元素,可能含有硫元素
5.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尾气,其反应原理为Cl2 + 2NaOH = X + NaClO + H2O, 则X 的化学式为 A.H2
B.NaCl
C.HCl
D.HClO
6.科技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反应的微观示意 图如下图,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生成物的化学式可用 C2H2O 表示 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X 4 0 B.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D.参加反应的两物质的质量比为 1:1
7.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
Y 10 12 Z 1 15 Q 21 待测 A.反应物是X和Y,成物是Q和Z B.参加反应的Y和Q的质量比是1∶1 C.参加反应的X与Q的质量比是1∶3 D.反应后生成15 g Z
8.“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该产物化学式是( ) A.CH4O
B.CH2O2
C.C2H6O
D.C2H4O2
9.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 B.分子在不断运动,原子静止不动
C.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D.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
10.红磷在密闭容器(含有空气)内燃烧,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A. B.
C.
D.
1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甲 10 3.2 乙 0.3 待测 丙 4.8 8 丁 2.8 6.4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 C.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 D.甲一定是化合物
12.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使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甲 18 X 乙 1 26 丙 2 2 丁 32 1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 B.乙是反应物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3.对于复分解反应:X+2N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相对分子质量大小:X>Y C.Y可能是H2O
B.X一定是CuCl2 D.Y可能是Na2SO4
14.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甲烷 3.2 氧气 11.2 水 0 二氧化碳 0 X 0 反应后质量/g 0 0 7.2 4.4 待测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X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4:7
15.如图所示:3个甲分子与1个乙分子反应生成两个丙分子.根据图示所得信息正确的是( )
B.反应后X的质量为2.8g
D.反应中甲烷与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A.物质甲的化学式为H6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化学反应中,分子是最小的微粒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6.甲、乙、丙、丁4种物质在密闭容器里反应,质量变化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甲 20 乙 4 丙 20 丁 20 2 待测 32 26 A.乙一定是与该反应无关的杂质 B.甲是一种化合物
C.丙、丁在反应中的质量比是16:13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17.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示四种不同的元素
C.甲、丙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丁表示的是阴离子
D.乙元素在化合物通常中显+1 价
18.维生素C,可能是我们平时最熟悉的维生素,当我们出现口腔溃疡的时候,可能就是由于缺少它引起的。其实,维生素C的作用远不止祛除口腔溃疡,我们若是睡觉之前适量
的补充一些维生素C,或许能收获许多好处。维生素C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
B.维生素C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0个原子核 C.维生素 C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D.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原子质量比为9:1:12
19.冰晶石(Cryolite),一种矿物,化学式为NanAlF6,常用在电解铝工业作助熔剂。已知冰晶石中F显-1价,则n的值为( ) A.1
中,不正确的是 A.R中一定含有氮元素 B.R一定为化合物 C.R中一定含有水 D.R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21.3.0g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4.4gCO2和1.8g水.则对该物质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只含碳、氢元素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物质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D.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
22.已知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原子间的短线代表原子的结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2
C.3
D.4
20.某纯净物R常温下即可分解,生成NH3、H2O和CO2。根据这一事实,下列的推理
A.图示有3种分子 B.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分 C.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23.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g C.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示意图。
B.丙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3:1:4 D.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24.“催化转化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污染的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 C.甲、丁中同种元素化合价相同
B.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D.乙、丙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25.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g
C.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
B.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26.甲分子与乙分子反应生成丙分子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甲是单质
B.丙分子中A、B原子个数比为3∶1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乙的化学式为A2
D.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分子的个数也没有改变
27.过氧化钠(Na2O2)可作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它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的生成物为( ) A.Na2CO3和H2 B.Na2O和O2 C.NaOH和O2 D.Na2CO3和O2
28.汉黄芩素(C16H12O5)是传统中草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有独特作用。下列有关汉黄芩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汉黄芩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汉黄芩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5 C.汉黄芩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汉黄芩素中含有1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
29.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其反应原理之一是 4Ag+2H2S+O2=2X+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X 的化学式是 Ag2S B.H2S 中 S 元素为-2 价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H2S 是无毒的
30.物质X、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X+2Na0H 2Y+Cu(OH)2↓,则() A.X一定是Cu(N03)2 C.Y中阴离子的化合价为-2
B.X的式量比Y大 D.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B 【解析】 【详解】
A、过氧乙酸(C2H4O3)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过氧乙酸分子中含有氧原子而不是O3分子,故选项错误;
B、过氧乙酸(C2H4O3)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选项正确;
C、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4163=76,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常省略,故选项错误;
D、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3)=6:1:12,故选项错误。故选B。 2.C 【解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100-52-3=45,故A错误;
B、反应后W质量是0,是反应物,氧气质量分数减小,是反应物,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分数增大,都是生成物,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物质,生成物是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故B错误;
C、反应后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分数都增大,说明W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的碳元素、氢元素来自于W,因此W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W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
即W中不含有氧元素,故C正确;
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
,故D错误。故
122×100%=31.6%,故
12214163选C 3.D 【解析】
A、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错误;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错误;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错误;D、该反应是氢气和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氯化氢气体,化学方程式为:H2+Cl24.A 【解析】 【分析】 【详解】
物质+氧气 = 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根据元素守恒,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硫元素,可能含氧元素,故选A。 5.B 【解析】 【分析】 【详解】
书写化学式的时候应该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侧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应该相等。 反应物中一共有2个Cl原子,2个Na原子,2个O原子,2个H原子;生成物中一共有1个Na原子,1个Cl原子,2个H原子,2个O原子,相比反应物少1个Na原子和1个
2HCl,正确。故选D。
Cl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NaCl,故B正确。 故选B。 6.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可知,该反应是多变一的反应,故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正确; B.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故错误; C.生成物的化学式可用CH2O2表示,故错误;
D.参加反应的两物质的质量比为44:2=22:1,故错误。本题选A。 7.C 【解析】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4 g﹣0 g=4 g,故X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4 g;反应前后Y的质量增加了12 g﹣10 g=2 g,故Y是生成物;同理确定Z是生成物,生成的Z的质量为15 g﹣1 g=14 g;由质量守恒定律,Q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Q的质量为14 g+2 g﹣4 g=12 g,故待测的数值为21g﹣12 g=9 g。A、根据分析,可知反应物是X和Q,生成物是Y和Z,故选项说法错误;B、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12 g﹣10 g=2 g,参加反应的Q的质量为14 g+2 g﹣4 g=12 g,故参加反应的Y和Q的质量比是1∶6,故选项说法错误;C、参加反应中X、Q的质量比为4 g∶12 g=1∶3,故选项说法正
确;D、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反应后生成Z的质量为15 g﹣1 g=14 g,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8.B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可判断所生成的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与CO2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相同为1:2;根据所生成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判断四个选项中符合此特点的化学式即该物质的化学式。 【详解】
A、根据化学式C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式CH2O2,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符合题意;
C、根据化学式C2H5OH,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式C2H4O2,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2=1: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选B。 9.C
【解析】A、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离子微观三粒子构成,故错误; 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做无规则的运动,故错误;
C、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比如碳原子和氧原子可以构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故正确;
D、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可能不变,但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故错误。故选C。 10.D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详解】
A、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反应开始时不可能为0,也不可能随反应时间而增加,选项A不正确;
B、因为红磷在密闭容器(含有空气)内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开始前、反应过程中、反应结束后,只要处在同一密闭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是不变的,选项B不正确; C、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个数不变,原子个数不可能随反应的进行而减少,选项C不正确;
D、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因此元素的种类也不变,选项D正确。故选D。 11.D
【解析】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0g﹣3.2g=6.8g,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8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8g﹣4.8g=3.2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6.4g﹣2.8g=3.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待测的数值为0.3g。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待测值为0.3,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此反应可表示为:甲→丙+丁,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6.8g:3.4g=2:1,错误;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2.B 【解析】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乙的质量增加了26g-1g=25克,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减少了32g-12g=20克,是反应物;丙的质量不变,可能做催化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25g-20g=5g,所以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18g-5g=13g,反应物是甲和丁,生成物是乙,是化合反应.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25:20=5:4。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故A正确; B、乙是生成物,故B错误;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故C正确; D、 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13.A 【解析】
由题中信息知,X是可溶性铜盐,Y是可溶性钠盐。A. 相对分子质量大小:X>Y 。故A正确。B. X不一定是CuCl2。故B错误。C. Y不可能是H2O 。故C错误。D. Y不可能是Na2SO4。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4.C 【解析】
A、X的质量在反应后增加,故X为生成物,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错误; B、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为3.2g+11.2g=14.4g,生成物的质量为7.2g+4.4g+a=14.4g,故a=2.8g;故错误; C、3.2g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2g×
4×100%=0.8g,则碳元素的质量为:3.2g-162×100%=0.8g,故X中不含有氢元素,4.4g180.8g=2.4g;7.2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7.2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
12×100%=1.2g;故X中应含有2.4g-1.2g=1.2g碳元素,44又因为X的质量为2.8g,故X中应含有1.6g氧元素,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g:1.6g=3:4;故C正确;
D、由C中计算可知,X中应含有1.6g氧元素,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g:1.6g=3:4,则推测X为CO,故化学方程式为:4CH4+7O2 反应中甲烷与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4:7,故D错误。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中含有2个N原子,生成物中含有2个N原子和6个H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甲中含有6个H原子;再结合题意,“3个甲分子与1个乙分子反应生成两个丙分子”,可知每个甲分子是由两个H原子构成的,由此可知,甲分子为H2,乙分子是N2,丙分子是NH3,故该反应可表示为3H2+N2=2NH3。
A、每个甲分子由两个H原子构成,故物质甲的化学式为H2,错误; B、该反应为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正确;
C、据图可知,反应前的分子为氢气分子和氮气分子,反应后的分子为氨气分子,故反应前后分子改变,错误;
D、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因此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错误。故选B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化合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16.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20g-2g=18g,所以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
8H2O+2CO2+2CO;故
甲的质量为18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32g-20g=12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26g-20g=6g;由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A、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A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甲是一种化合物,故B正确; C、丙、丁在反应中的质量比是12g:6g=2:1,故C错误;
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17.D 【解析】 【详解】
A.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故上图共表示三种不同的元素,选项错误; B. 丁表示的微粒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带正电,是阳离子,选项错误;
C. 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彼此化学性质相似,不是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化学性质相似,甲、丙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选项错误;
D. 乙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反应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在化合物通常中显+1 价,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 18.C 【解析】 【详解】
A.由分子结构简式可知,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叙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可知,每个维生素C分子中含有20个原子,每个原子有一个原子,所以维生素C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0个原子核,叙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而维生素C(化学式C6H8O6)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12+8×1+6×16=176,所以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叙述错误,故符合题意;
D.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12×6):(1×8):(16×6)=9:1:12,叙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C 【解析】 【详解】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1)n+(+3)+(-1)×6=0,则 n=3,故选C。 20.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变化.所以某物质R常温下可分解为NH3、H2O和CO2,说明R是由C、N、H、O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B、物质R是由C、N、H、O四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R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原物质是纯净物且生成物中有水,故反应物中一定不含水;故选项说法错误.D、根据题意“纯净物R常温下即可分解”,说明R不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 21.C 【解析】
4.4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8g×
100%=1.2g,1.8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
100%=0.2g,生成物4.4g二氧化碳和1.8g水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
=1.2g+0.2g=1.4g,1.4g<3g,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3g﹣1.4g=1.6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A、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化合物原子的个数比=比为故选C. 22.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示中的四种分子构成各不相同,故为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即共有4种分子,错误; B、从图示可以看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发生变化,故能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是不可分的,正确;
C、从图示可以看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故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D、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反应的两种生成物都是化合物,故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故选B 23.B 【解析】 【详解】
A、相对分子质量不能带g ,故错误;
B、丙物质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6=3:1:4,故正确;
:
=1:2,故选项说法错误.
,则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3 H2为1:1,故错误;
一定条件CH3OH+ H2O,故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
D、该反应的生成物中没有单质,故不可能是置换反应,故错误。故选B。 24.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CO+2NO
催化剂2CO2+N2;A、化
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氮气属单质,错误;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错误;C、一氧化氮中氮元素为+2价,氮气中氮元素为0价,错误;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故选D。 25.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题中信息可知,丙的化学式为CH3OH,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6=32; 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不是“g”;
B.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3×2)=22:3 D.由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选C 26.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物质甲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故A正确;
B、1个丙分子中含有3个A原子,1个B原子,则A、B原子个数比为3∶1,故B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同,反应前有2个B原子,反应后有2个B原子,有6个A原子,则乙的化学式为A2,故C正确;
D、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反应前有4个分子,反应后有2个分子,分子的个数改变,故D不正确。 故选D。 27.D
【解析】由题中信息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与另一种物质,另一种物质中必定含有钠元素和碳元素,故选D。 点睛: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解题关键。
28.D
【解析】A、汉黄芩素的化学式为C16H12O5,由化学式可知,汉黄芩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B、汉黄芩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氧化碳和水,故正确;
D、汉黄芩素是由分子构成,应该说1个汉黄芩素分子中含有1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故错误。故选D。 29.D 【解析】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Ag+2H2S+O2═2X+2H2O,反应前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4、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4、0、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4个银原子和2个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银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Ag2S,故A说法正确;B、H2S 中H显+1价,故 S 元素为-2 价,故B说法正确;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C说法正确;D、在反应4Ag+2H2S+O2═2Ag2S+2H2O中,能用银检验的有毒物质就是H2S,故D说法错误。故选D。 30.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的叙述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是可溶性铜盐且其阴离子的化合价为-1价;因为反应物为盐和碱,故该反应的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因为氢氧化铜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分子氢氧化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所以X的式量一定比Y大,故答案选择B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类型
16):(16
5)=12:5,故正确;
C、汉黄芩素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完全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