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各族人民一家亲

各族人民一家亲

来源:好走旅游网
各族人民一家亲

作者:暂无

来源:《新长征》 2016年第10期

红军长征纵横驰骋十几个省区,穿越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每到一处都十分注重团结争取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从而赢得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写下了许多至今尚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历史佳话。贵州是长征过境延续时间最长的省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和土家等17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 左右。红军长征期间,有多支部队先后在此活动,党和红军的民族统战政策在贵州有了早期实践,红军与少数民族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留下了许多值得记录的故事。

1934 年11 月,红军向西南地区挺进,逐渐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此时,红军总政治部及时发布了长征期间最早的民族政策文件——《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强调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要求认真处理好民族关系,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做了充分准备。红军转战贵州期间,所到之处严格遵守群众纪律,认真执行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各民族群众接触到红军后,对红军严明的纪律和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产生深刻印象,主动为红军筹草备粮、侦察敌情、当向导、保护伤员。红军所到之处,与少数民族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流传下来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

在锦屏县铜鼓镇,侗族妇女单东云产下一个婴儿,亲人不在身边,且家无存粮。红军知道后,便送来粮食、红糖、棉布、手巾和银元。为了让孩子永远记住红军的救命恩德和红军到来给他们带来的福气,母亲给孩子起名叫“曹见福”。

在三穗县良上乡万大勇的家,红军买了一点米,付1 吊800元;买3 个鸡蛋,付了2 个铜板;买4 两盐巴,付了6 个铜板。万家门前有一棵柿子树,树上挂满了红透的柿子。战士摘下几个的同时,把钱放在了树下。“红军和国民党军队完全不一样,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红军是好人。”当地群众对此事口口相传。

李老妹家的二姐有一坛甜酒,要送给红军吃。红军说:“你们收钱,我们才能要。”她家还要将自家的南瓜送给红军,也不肯收钱,红军便硬是将钱付给她,才拿走南瓜。

在施秉县平寨村,一苗族老汉发现自家的柴少了,旁边留有纸币和一张字条,上面写道:“叫声老乡对不起,我们行军事情急。烧了你家柴火,柴钱包在纸里。只因你不在家,没得你的同意。将来红遍全国,再来道歉赔礼。”后来红军大部队经过,他拿着纸币和字条,换成了铜钱,买到了好几升大米。在施洞镇,陈霜英的丈夫给红军带路回来说:“红军嘛,才真正是我们的队伍。给他们带路,招待得很周到,以往的军队有这样好的吗?我离开时,红军还送我10 块大洋。”一传十,十传百,正是红军对群众的关心、爱护,使沿途群众视红军如亲人,主动替红军带路、挑担。

镇远县侗族青年邰安义为红军带路,从报京侗寨到施洞70 多里。临别时,一名红军指导员拿出银元送给他以示酬谢,他却说:“我喜欢那个会唱歌唱戏的音箱。我们报京侗家从来没有见过。我们最喜爱唱歌听戏,让我把它带回去给寨上的老人小孩见识一下吧!”指导员欣然同意,连同唱片一同送给了他,并且教他使用方法,一路送他出施洞口。台江县苗族青年杨德安给红军带路,红军王排长把他引到一个地主家,叫他睡在又厚又软的床上,红军战士自己却盖着单薄的被卷睡在屋檐下、堂屋里。

在施洞镇,还有一段认“老乡”的佳话:住在施洞塘坝的红军战士,晚上和寨里的苗族同胞们摆家常、谈乡情,聊得很亲热。红军战士对他们说,红军离开江西时,江西的父老乡亲讲,“到了贵州,见穿半截草鞋的苗民,那就是我们这里去的,对他们要像家人一样才行”。苗族群众听后,当即拿来草鞋给红军战士看,红军战士说:“对了,就是这种草鞋。”“老乡来了!”苗族群众纷纷围住红军认老乡。打那以后,这里的苗族群众见到红军都称老乡。

在台江县,当地群众亲切地称红军为“老表”。台江县苗族农民邰胜林,因上坡脚被石头砸伤,无钱医治,成天化脓流水,躺在床上呻吟不止。红军医生得知此事,即给他洗脓敷药。红军出发前,留下了一包药、纱布和药棉,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道:这位老表年纪大,脚上伤口流脓了,后面同志见到他,给他好好医一下。并叮嘱他,后面红军来时,把这张纸条拿给后面的红军看。随后,每来一批红军,只要见到这张字条,都给他洗伤换药,红军经过台江的七八天,他的伤也慢慢地治好了,当地群众与红军结下了很深的情谊。

在唐龙寨,有一个农民叫吴老九,听说有队伍要来,跑到山里躲后回到家,在神龛下发现一包东西,下面还压着一张字条:“老乡,我们来你不在家,我们红军是工人、农民的队伍,专为穷人打天下的。听说你家很穷,离别时我们放5 块大洋在这里,请你收下,以后我们还要回来的,那时还要分田分地给穷人,让人人有吃,个个有穿。”吴老九用这5 块大洋,买到了4 斗米,解了燃眉之急。

苗侗群众也同样把红军当亲人看待。红军经过黔东南期间,有的因牺牲长眠在这块土地上,有的因掉队流落在民间,有的不幸落入敌人魔掌被杀害。当地苗侗群众怀着深厚的感情,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将红军伤病员就地隐藏下来或救治、转移。

在黄平县的黄飘,受伤的红军战士马崇德被苗族青年沈光健和沈政二人背回家中。他俩找来草药,给马崇德治伤。在他俩的照料下,几天后,马崇德的伤有了好转,身子骨也渐渐地硬朗起来。国民党军来搜查,二人又把马崇德转移到山洞躲藏起来。在苗族同胞的精心照料下,马崇德终于痊愈康复了,从此,他和苗族人民建起了鱼水般的情谊,还与当地一位苗族姑娘结婚生子。

林启容是福建人,当年因病重掉了队,组织上把他托付给当地群众照顾,并叮嘱:“病痊愈后,能去找红军就找,不能去找可在当地谋生,总有一天我们会回来的。”林启容病好后,由于红军已离开贵州远行,他便与当地一位苗族姑娘结为连理。

红军经过旧州时,将一个10 岁的小战士叶柄生托付给一个卖粑粑的彭老太太收养。她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孙一样照管着叶柄生。地方反动势力知道此事后,曾多次逼她交出叶柄生,并对彭老太太百般折磨,拳打脚踢,还抢走了她的钱和东西。但她仍不屈服,千方百计把小红军保护了下来。

在台江县方召乡巫脚交村,有一个14 岁的小红军石朝阳,因两脚肿烂,行走困难,掉了队。贫苦农民张堂开把他收留,不仅为他四处找药治伤,而且躲过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小红军文昌松途中掉队,苗族老乡万德九也将其收留。

在锦屏,杨和钧与红军结拜为兄弟的故事,颇为感人至深。杨和钧是锦屏县启蒙镇者蒙村的一名侗族青年。1934 年12 月下旬,在回家的路上,杨和钧遇见受伤掉队的红军王连长和吴排长,他忙把二人扶回家中,为他俩采药治伤,细心照料,3日后他们结拜为兄弟。不久,吴排长伤愈执意归队,杨和钧星夜一直护送了10 多里路以后,才依依不舍地与他分手告别。伤势较重的王连长却不幸遭反动势力杀害,杨和钧痛苦万分,将王连长妥善安葬,含泪写下了“千里迢迢只为民,中途丧命泪沾襟”的诗句。每逢清明,杨和钧都要按照侗家的习俗,带着祭品来坟上祭奠王连长,并写有《清明》一诗:“清明时节忆王兄,泪落胸前心里痛。为国为

民往北上,途经此处萍水逢。三日桃园结兄弟,不幸一朝命遭凶。有朝革命成功日,光荣簿上有你功。”后来,杨和钧在外出寻找红军的途中,被反动势力杀害。

锦屏县的杨胜乾,冒着被敌人杀头的危险,将一份毛泽东、朱德署名的传单《出路在哪里》细心收藏,一直保存到新中国成立后,并献给了档案馆。

“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是各族人民的救星。”这是各族人民发出的心声。“穿起草鞋踏刺窝,再苦十年算什么,盼到红军回来后,分田分地好生活。”

由于红军尊重、爱护少数民族同胞,深得少数民族同胞的拥护、爱戴。一些苗民为了纪念红军,将红军过境那天出生的孩子,取名为“拥共”“盼共”“敬共”等。台江县方召乡巫脚交村张堂开及家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安埋在苗疆的红军无名烈士墓,不忘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恩情。

红军长征途经贵州期间,从革命领袖到普通战士,都身体力行,严格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红军广大指战员所表现出来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信念、艰苦奋斗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至今仍在激励和影响着各族人民矢志奋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