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病是一种安全有效,便于实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亚低温疗法 急性脑出血 护理
2006年7月—2008年10月,我们对8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经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72例,男144例,女28例,年龄40~87岁,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脑出血”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6例,治疗组男70例,女16例,对照组男74例,女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脱水、利尿、止血、抗炎、护脑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冰帽进行亚低温脑保护。我们用YYM-LB颅脑治疗仪。应用过程中达到检测体温、预防高热,而且可直接降低脑局部温度,从而减少脑细胞耗氧量,起到脑保护作用。亚低温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注意患者意识、神志、瞳孔及颅内压的变化。亚低温治疗维护时间一般为4-5天;当颅压监测降至正常24h后停亚低温治疗。复温方法:采用以平均每4-6h复温1℃为标准,在12-20h之间将患者的体温复至36.5-37.0℃之后维持。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标准 良好:恢复良好,能正常生活;中残:生活能自理;重残:意识清楚,生活不能自理;植物生存;死亡。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发生电解质紊乱23例,肺部感染12例,肾功能衰竭14例,消化道应激性溃疡15例,心律不齐19例,并发症发生率48.8%;对照组发生电解质紊乱21例,肺部感染10例,肾功能衰竭12例,消化道应激性溃疡17例,心律不齐21例,并发症发生率5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最好置于安静、空气新鲜的单人病室,室内光线宜暗,温度维持在15-18℃,以免因室温过高而影响患者体温稳定。脑出血急性期要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5-30°,以减轻脑水肿,昏迷、躁动患者加床档。 3.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每30分钟测脉搏、呼吸、血压1次,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深,呼吸、脉搏慢,血压升高,应及时通知医生。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协助患者排痰,为昏迷患者及时吸痰。痰液粘稠不易排出者定时给予雾化吸入,2-3次/d。利用超声波的声能将药液随呼吸进入呼吸道,增加纤毛活动能力,解除支气管痉挛,防止分泌物干涸结痂,有利于痰液排出,起到化痰解痉、抗感染的作用。
3.4 皮肤护理 亚低温治疗期间,皮肤温度较低,血液循环慢,易发生压疮。应保持床单干燥平整,每1-2h翻身、扣背,经常更换体位和局部按摩,避免压疮发生。经常注意肢体温度、颜色以了解末稍循环情况,尤其是注意保护患者后颈部、双耳外面等部位,防止冻伤。同时,要注意观察头部皮肤变化,每10分钟查看1次局部皮肤颜色,尤其是注意患者耳廓部位有无发紫、麻木及冻伤发生。
3.5 早期康复护理 急性期卧床时,必须保持肢体正确良好的姿势和功能位,防止患肢的挛缩和关节脱位、变形。定时变换体位,一般每2h翻身1次,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不再进展时,协助患者做被动肢体活动和肢体按摩、推拿,使瘫痪肢体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增加肌肉伸缩性,防止废用性萎缩,对语言障碍者耐心做语言的再训练。 4 讨论
亚低温疗法主要的生理学基础是全身代谢降低,当体温节机能被完全抑制时,全身耗氧量随体温的降低而下降,通常每降1℃,脑耗氧量与血流量即下降6.7%,颅脑损伤患者在缺氧状态下,低温可以增加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对缺氧的耐受性,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本组亚低温治疗结果证明33-34℃亚低温方法,能明显降低脑细胞氧耗量,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内源性产物的毒性作用,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预后良好率,无严重并发症。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但在亚低温治疗期间,必须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防止局部冻伤。 参 考 文 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陈文延,郑烈辉.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