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中 氮肥 No.1 2014年1月 M—Sized Nitrogenous Fertilizer Progress Jan.2014 焦炉自动加热技术在我公司的应用 成华峰 (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洪洞041606) [中图分类号]TQ 522.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9932(2014)01—0015—04 1概况 龄,降低了炼焦耗热量及人工操作强度,实现了 节能减排。 为响应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号召,我公 司在“十二五”期间加大了先进节能环保技术 2建设内容 的研发和使用,积极对装置实施改造升级,从源 头削减和预防污染物的产生,降低能耗,提高资 在5 、6 JN60型焦炉上增设自动测温及控 源的综合利用率。其中,在第3炼焦车间5 、6 制装置,进行系统软件安装及相关数据模型的建 立。具体内容包括: JN60型焦炉增设自动加热装置就是公司推进节 能减排的一项重要举措。公司拥有6座西6 000 (1)开发系统软件及安装; mm的大容积顶装焦炉,焦炭产能为3 600 kt/a, (2)建立火道温度、分烟道吸力等相关数 据模型; 焦炉操作管理粗放,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焦炉 (3)安装}贝4量直行温度的光学高温镜头及 生产中一些关键参数缺乏自动监测手段,造成加 热控制温度波动、炼焦耗热量高等问题。为此, 配套气路系统; 公司与高校合作,研究开发了焦炉加热优化控制 (4)在上升管简体位置选择安装测量荒煤 气火落温度的热电偶; 技术并应用于公司5 、6 JN60型焦炉。实践表 明,焦炉加热优化控制技术优化了焦炉的加热系 (5)在拦焦车的导焦栅上安装测量焦饼中 心温度的光学高温镜头及配套的小型空压机。 统,稳定了炉温,提高了产品质量,延长了炉 3技术来源及水平 [作者简介]昱 2成华峰(…013 -0…6-109…67 、4一), 男,山西霍州人,工程师。 稿 。 .4 引进安徽工业大学化工自动化研究中心/…~~………………… 马 ’ <0.1 g/L。操作人员严格按规定执行,加强对 清液冷却槽和地下池进行彻底清理。另外,严格 回液颜色的监视,减少了硫颗粒的损失。 按照熔硫指标要求操作,尽量减少副盐的形成, 3.4改造残液冷却系统,消除冒槽现象 防止悬浮硫再次回至系统。 (1)由于残液冷却不够彻底,导致回收后 再生槽冒槽。现将原来并联的2台清液冷却槽改 4结语 造成串联。先经过第一冷却槽冷却沉淀,溶液溢 自原始开车以来,通过对脱硫系统出现的 流至第二冷却槽再次进行冷却,冷却后溢流至地 诸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办 下池再回收至系统,通过延长冷却时间的方法彻 法,使问题得以解决,在乙二醇系统双机负荷 底冷却残液,减少冒槽。 (气量55 000 m /h)下脱硫系统已经正常运行 (2)出于对环保的考虑,残液不能外排, 了近半年。但系统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在 只能内部循环,随着时间的增长,系统溶液中的 以后逐步提高负荷后,还需对出现的问题进行 副盐会越来越多,在残液冷却过程中不断沉淀, 分析解决,优化操作,保证脱硫系统的正常稳 最终导致清液槽堵死,所以,在每年大修时需对 定生产 ・16・ 中氮肥 第1期 鞍山市蓝天化工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5项专 利技术。 4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焦炉火道温度非接触式在线测量系统。专 4.1技术路线 利号:ZL200620071265.1。 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5 、6 ◆焦饼表面温度非接触式在线测量装置。专 JN60型焦炉的特点,方案采用前一反馈相结合 利号:ZL201020215932.5。 的方法,具体为:采用红外光纤温度计在线直接 ◆焦炉加热温控方法。申请专利号: 测量立火道温度;根据全炉平均立火道温度自动 201110357118.6。 调整加热煤气流量;根据加热煤气流量的变化、 ◆焦炭成熟度的判断方法。申请专利号: 空气过剩系数,自动调整分烟道吸力;根据焦饼 201210107382.9。 中心温度、煤质和配煤情况确定最佳标准火道温 ◆焦炉立火道温度在线测量装置(光学镜 度;根据粗煤气温度的检测,生成焦炭成熟度模 头)。申请专利号:201220130482.9。 型,并修正标准温度。自控系统框图见图1。 煤气 图1 控制系统框图 4.2主要研究内容 射能量,辐射能量的大小与其表面温度有着密切 (1)火道温度全自动在线连续测量方法。 的关系,因此通过对物体自身辐射红外能量的测 (2)煤气流量与火道温度相关模型。 量便能准确地测定其表面温度,这就是红外辐射 (3)火道温度相关模型。 测温所依据的原理。辐射量除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4)结焦周期内立火道温度变化规律。 外,还与构成物体的材料种类、表面状态等因素 (5)分烟道吸力模型。 有关,通常用发射率来描述这一特征,发射率一 (6)控制方案。 般在0~1。 (7)粗煤气温度的测量与焦炭成熟度模型。 红外光纤温度测量装置由光学系统(光学 (8)高温/低温炭化室、问题炭化室以及边 镜头)、光纤、仪表系统几部分构成。其工作原 炉的监控。 理为:首先通过光学系统(光学镜头)把焦炉 (9)焦饼温度在线自动测量系统。 立火道底部的砖表面的热辐射(红外光)收集 4.2.1火道温度自动在线连续测量 起来,然后通过光纤(光导纤维)把光学系统 高温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周围空间发出红外辐 收集的热辐射(红外光)传送到仪表系统,最 第1期 成华峰:焦炉自动加热技术在我公司的应用 ・17・ 后在仪表系统中把热辐射(红外光)信号转化 成温度信号并显示。 4.2.2粗煤气温度的测量与炼焦指数模型 在炼焦过程中,煤中的挥发分从炭化室中逸 出,形成粗煤气,粗煤气经过上升管、桥管,最 后汇集到集气管中,进入下一道生产工序。在气 化初期,煤炭中的挥发分高,炭化室温度低,粗 煤气的温度也相对较低。随着炭化室温度的升 高,从炭化室内部逸出的粗煤气温度也随之升 高,10多个小时后上升至最高点,这一时期煤 基本上变成了焦炭,挥发分很少,从炭化室里带 走的热量也很少,所以粗煤气的温度也缓慢下 降,直到推焦结束。因此,粗煤气温度的变化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炭化室中煤变焦过程的变化, 通过对粗煤气温度变化的研究,可以间接地判断 焦炭的成熟情况以及标准温度的高低。粗煤气温 度的测量位置一般选择在上升管或桥管部分,粗 煤气的温度一般不超过1 000℃,通常采用K型 热电偶测量。 国内外通过炼焦过程中逸出的粗煤气温度判 断焦炭成熟度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基本思路十分 接近,但具体的做法有一些差别。综合各方面考 虑,把热电偶安装在桥管处或上升管处测量粗煤 气温度,用炼焦指数模型更适合JN60型焦炉生 产操作的实际情况,实现方法也比较简单。为 此,重点研究了上升管处安装热电偶的安全防 护、上升管处粗煤气温度的变化规律和如何自动 生成炼焦指数模型。 4.2.3炼焦指数模型与标准温度修正 焦炭的成熟度是焦炉生产的主要质量指标, 它由挥发分、焦炭强度等参数构成,在实际生产 中这些参数又是通过焦饼表面温度或焦饼中心温 度来控制的,由于工业现场的特殊环境的限制, 焦饼温度难以长时间在线连续测量,因而直接用 焦饼表面温度或焦饼中心温度来控制焦炭的质量 指标很困难。在炼焦过程中,粗煤气温度在不同 时间段内是按一定规律变化的,通过粗煤气温度 的变化得出炼焦指数,再根据对焦饼表面温度的 测量和焦炭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确定炼焦指数的 合适范围。在合适的炼焦指数范围内,焦炭的成 熟度好,质量指标比较合理,因而生产过程中, 若将炼焦指数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可以较好 地控制焦炭的质量。为此,重点进行了如下研 究:找出炼焦指数与焦饼中心温度的对应关系, 并回归分析得出关系模型;根据炼焦指数关系和 工艺要求确定标准的炼焦指数;根据实际的炼焦 指数(全炉平均值)与标准炼焦指数的偏差调 整标准火道温度。 4.2.4控制算法研究 焦炉加热控制的目的就是根据生产工况的变 化适时地调整供热量,在各种干扰的作用下,能 使炉温保持基本稳定。焦炉的加热系统一般由相 互关联的立火道温度系统和吸力系统(即燃烧 室和烟道的负压控制系统)2个子系统构成,它 是一个双输人、双输出的系统,但由于吸力系统 的工作频率远高于温度系统,因此可将它分成2 个独立的子系统。焦炉立火道温度控制系统是典 型的大惯性、非线性、特性参数时变的系统,并 且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受到诸如延时推焦、变更结 焦时间、煤质、装炉煤水分波动等因素的干扰, 故采用常规的PID控制难以保证炉温的稳定。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炉温波动一般应控制在标准 温度±7℃范围内,但实际生产中,炉温波动往 往超过这个范围。针对焦炉的这一特点,采用模 糊控制算法较为合适,但普通的模糊算法有不足 之处,若模糊输入/输出的量化等级分得过细, 则模糊控制规则变得很复杂,分得过粗又难以满 足控制精度的要求,而用多模式模糊控制可较好 地解决这一矛盾。 对控制算法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通过对生 产数据的分析,找出焦炉的控制特性参数;控制 仿真,找出适合焦炉特性的控制规律或算法;优 化控制参数。 4.2.5分烟道吸力模型研究 通过对分烟道翻板的自动控制,使分烟道吸 力处于合适的范围,保证燃烧系统各区段吸力和 看火孔压力合理,同时保证适宜的烟道含氧量 (空气系数)。由于吸力控制一般受加热煤气流 量、风门开度、煤气热值和气候条件等的影响, 通过理论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找出分烟道吸力的 最优控制值。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从理论上分析 燃烧系统的各处压力(吸力)分布规律;根据 理论和现场数据的分析,建立实用的分烟道吸力 前馈控制模型;用氧化锆氧量在线分析仪的分析 数据和人工化验分析数据对比,对前馈模型进行 修正。 ・18・ 中氮肥 第1期 4.2.6高/低温炭化室、问题炭化室以及边炉的 监控 根据上升管的粗煤气温度生成每个炭化室 对应的炼焦指数,把每个炭化室对应的炼焦指 数记录下来,生成历史数据库,从而找出粗煤 气温度与炭化室温度的关系,找出炭化室高/ 低温判别指标或判别域值,以自动生成操作 指导 5关键技术创新点 (1)焦炉火道温度直接在线连续测量技术 为国内外首创,全自动测温系统测量精度高,过 程全自动进行,可靠性高,且测温仪表能在线、 长期、稳定地进行测量,投资省、操作方便,无 人为因素干扰。光学镜头的物镜、目镜、镀膜半 反镜片都采用光学石英玻璃,材料耐高温,热胀 系数小,不容易断裂或龟裂,镜头前安装一个吹 灰装置,向吹灰装置(单向通风)中吹气,在 光学镜头前形成一个向下流动的微风,避免烟 气、灰尘接触光学镜头。 (2)为了增加光纤的机械强度,在光纤的 外面套一层防护材料和金属软管,光纤沿铁轨布 置,放置在5 槽钢中,在槽钢内铺设玻璃纤维 硅胶带隔热材料,防止火焰直接烧烤。 (3)建立了煤气流量与火道温度的相关模 型、分烟道吸力模型、粗煤气温度的测量与焦炭 成熟度模型等。 (4)根据火落时间判断焦炭成熟度。 (5)自动调节烟道吸力,优化焦炉燃烧控 制系统 6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6.1运行总结 2013年3月27日和4月8日分别投用了 5 、6 焦炉自动加热装置,根据试运行监测数 据,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立火道温度、焦饼中心温度、 粗煤气温度的自动监测,根据相关模型的分析和 焦炭质量的稳定情况,2013年3月19日、5月2 日和5月27日分别对标准温度进行调整,机侧 由1 240 clC下调为1 220 cCl,焦侧由1 300 qC下 调为1 280℃,对3月19日至5月26日生产报 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回炉煤气占煤气产量的比 率由原先的49.24%降低为46.89%,下降了 2.35%,节约煤气量约1 500 m /h。 (2)减小5 焦炉风门开度lO~20 mm,烟 道吸力减少10~20 Pa,化验分析废气含氧量由 原先的8.52%下降为7.23%,废气氧含量明显 降低。 (3)焦饼中心温度大都在950~1 100 , 适度降低标准温度后,焦饼中心温度多在1 000~ 1 050℃,焦炭质量强度指标符合准一级焦标 准,并且质量较为稳定。 6.2存在的问题 (1)炉温调控没有考虑到入炉煤水分的波 动、配煤比的改变、煤气热值的改变等状况,会 出现自动测量与人工测量误差较大的情况,有时 温差在±10 c(=偏上。 (2)焦饼中心温度的显示是以出炉时间为 查找点,因实际出炉时间与计划出炉时间有偏差 或受7 拦焦车出炉的影响(未考虑备用7 拦焦 车安装测温装置,投用时焦饼中心温度不能自动 测量),不易查找相关数据。该问题目前技术方 正在完善。 (3)调试运行阶段无损坏件,但出现过因 接触不良造成信号传送不到的情况。 7结论 焦炉加热系统自动优化控制技术是国家目前 大力提倡、推进和扶持的节能减排与环保项目。 该项目的实施,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单位产品 能耗、减少温室气体CO 的排放非常有成效。 项目在我公司的应用实践表明,实施后2座焦炉 年节约焦炉煤气1.64×10 m ,折标煤10 kt左 右,相应的废气排放量及氮氧化物产生量大幅减 少,而且在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方面也取得了重 大突破,推进了焦炉技术的进步,使焦炉的生产 操作和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是一个 焦炭生产大国,全国有大小焦炉上千座,焦炭产 能达2×10 t/a以上,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全 国上千座焦炉的生产技术管理起到了示范作用,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