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

来源:好走旅游网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 New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dience

系〔院〕名称: 文法学院 专业班级:2008级播送电视编导 学生: 胡妮妮 学生学号:3

指导教师:凌云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2012 年 5 月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展的研究工作与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工学院与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奉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意。

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工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效劳;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局部或全部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2 / 19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1 英文摘要、关键词2

引言3

一、研究新闻受众心理特点的现实意义3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3

〔一〕新闻受众的定义3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4 〔三〕新闻受众心理产生的原因4

三、新闻受众原有根底的心理5

〔一〕受众的动机5 〔二〕受众的需要5 〔三〕受众的兴趣6

〔四〕新闻受众原有的心理特点6

四、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8

〔一〕媒介刺激作用下的新闻受众心理特点8 1、随意性9 2、交融性9 3、互动性9 4、差异性10

〔二〕媒介作用刺激下新闻受众群体特点10 1、承受暗示11 2、从众11 3、逆反11

〔三〕受众需要对新闻信息的影响12 1、求真心理12 2、求快心理12

结论14 致15 参考文献16

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

摘要:在新闻媒体之间日趋剧烈的抢夺新闻受众的争雄中,在深层次的新闻改革中,认真研究受众心理,真正把新闻受众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新闻受众心理特点产生的原因着手分析和研究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以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进展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新闻受众 新闻受众心理 动机 群体心理 媒介刺激

1 / 19

New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dience

Abstract: In the news media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between the audience and the news in the all-time records, in the deep reform of the news, seriously study the audience psychology, the real news audie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destination of the news. News of the audienc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This paper, from the news audience the cause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o analysis and research news audience'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by using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ocial practice the way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news of the audienc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News audience;News readers' psychology;motivation;Group -psychology;Media stimulation

2 / 19

引 言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新闻传播信息的载体也愈加丰富,大量的信息使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然而,信息爆炸只是一种外表现象,只是量的概念,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少得可怜。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看了这么久的报纸,一条新闻都没看到〞,这里所提到的新闻就是受众所定义的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可见,受众对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响是新闻媒介所努力追求的目标,更是新闻价值的评判者。受众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是新闻传播的终端检测者。作为一位新闻人,最应该了解的应该是受众的需求、受众的心理。为把新闻做得更好,了解受众的心理以与受众的心理特点很重要。研究受众心理可以使新闻传播更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推动和深化新闻改革;研究受众心理,可以使新闻传播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传播效率使党的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研究受众心理有助于促进社会协调开展;通过深入细致地研究受众心理,提醒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深层理论规律。

一、研究新闻受众心理特点的现实意义

研究新闻受众心理特点可以使新闻传播更符合规律,有利于推动和深化新闻改革。事物开展都具有一定的的规律性,新闻媒介的传播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掌握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受众的需求,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新闻传播活动的更好的进展。

研究受众心理特点可以使新闻传播更有针对性,提升新闻质量,提高传播效率,使党的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研究受众心理特点有助于促进新闻事业的协调开展。新闻媒介的传播以一种双向的互动模式进展信息的传播,受众是媒介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只有深入了解受众的心理特点,才能确保新闻传播的良好进展,才能更好更协调的开展新闻事业。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 〔一〕新闻受众的定义

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美国政治学家和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五W〞模式:

3 / 19

谁 说了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取得了什么效果?

“说了什么〞就是所谓的新闻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对谁〞是我们所说的新闻受众。新闻受众是个集合概念,是指群众传播信息的承受者、传播对象,或者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等。新闻传播的受众,是新闻信息流程的终端。他们是新闻信息的的承受者,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也是对信息、讯息、媒介以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

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又一个活泼因素,是新闻传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不可无视的反响信源。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

新闻传播活动是一项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那么之外还必须充分尊重和表达受众的意愿和心理,以期到达有效的传播。新闻受众心理是指:因新闻媒介本身与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和由之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的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三〕新闻受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于两个方面,新闻受众原有的心理根底和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

新闻受众的原有心理源自新闻受众对新闻事物的需要、动机以与兴趣。受众的需要是一种精神需要,它是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愿望。一个新闻工作者最害怕、最危险的事是脱离大多数受众,不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响,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根本动力,是一种心理状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层阶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大的层次:1、根本需求:生理需求〔饥、温、睡眠、性等〕,平安需求〔平安感与避开危险〕;2、心理需求:爱与归属需求〔爱、认同等〕,尊重需求〔受尊重、赞扬〕,认识需求〔求知需求〕,美的需求;3、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超越需求。

4 / 19

新闻受众的需要,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理需要,它是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愿望。是受众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引起和维持个体接收新闻的活动,并使这一活动到达某一目标的部动力。

新闻媒介传播信息活动不是一项单项的传播,而是双向的、互动的模式。受众是媒介传播信息的承受者,但他却不是被动的承受者。在媒介传播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受众也受到了媒介的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响。在这个受众反响的过程中受众的心理也就相应产生了。

因此,受众心理的产生是来自受众自身和媒介作用两个方面的。

三、新闻受众原有根底的心理 〔一〕受众的动机

新闻受众的接收动机是指受众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引起和维持个体接收新闻的活动,并使这一活动到达某一目标的部动力。

新闻传播媒介能否得到受众的青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受众需求的了解。受众使用新闻媒介、接收新闻信息,总是出于一定的动机,有着一定的目的,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一方面的兴趣和需要。有些兴趣和需要可能只是某些受众个体所特有的,而有些根本动机那么是一些受众群体所共有的。

受众作为有着独立思维的个体形成,面对新闻媒介所提供的林林总总的信息时,并不总是茫然,他〔她〕们是有一定动机指向的。例如,因为希望知道天气情况而收听天气预报,因为希望获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情况而获取新闻,这都属于受众的动机。

〔二〕受众的需要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即人得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它既是一种主观状态,也是一种客观需求的反响。人为了求得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开展,必须要求一定的事物反映。例如,食物,衣服,睡眠、劳动、交往等等。这些需求反映在个体头脑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需要被认为是个体的一种部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倾向,它反映个体对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较为稳定的要求。

受众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群也有着它特有的需求。新闻受众的兴趣是指受众对新闻媒介所传递的新闻容与其表现形式的选择性倾向,它是受众接收、认知、

5 / 19

理解新闻信息的一种社会性动机。受众需求通常分为三类:信息需求,社会化需求和调剂生活的需求。

信息需受众的最根本的需求,人类的很多共同活动和交换活动都是在信息交换的根底上才得以进展的。获取信息,以此消除认识的不确定性。

受众的社会化需求。人的社会化有两个根本任务:一是使自己知道社会和群众对自己有哪些期待;二是使自己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对于群众媒介的依赖关系越来越严密,人们通过媒介可以学习到知识和技能。此外,媒介还有一种舆论引导功能,人们可以从众获得判断,审美等的客观标准从而更好的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受众的调剂生活的需求。现代生活中许多人的压力很大,人们想要通过一种东西使自己紧不安的心理得以缓解和消除,新闻媒介所传播的具有新奇,浪漫等因素的新闻作品能使受众从中感受到某种心灵抚慰。

〔三〕受众的兴趣

新闻受众的兴趣是指受众对新闻媒介所传递的新闻容与其表现形式的选择性倾向,它是受众接收、认知、理解新闻信息的一种社会性动机。新闻受众兴趣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新闻与受众具有利害关系,由这种关系派生出来的兴趣;另一种是新闻本身与受众的直接利益不大,或无利害,只是由于新闻的刺激引发了受众的注意和兴趣。受众的兴趣不仅引导了他对新闻的注意,在接触信息本身后是不是能持续关心下去,也受到其兴趣的影响。

〔四〕新闻受众原有的心理特点

1、新奇心理

新奇心理也可称作“好奇心理〞是人的一种原有的心理,每个人都有好奇心理,对周边人物的好奇,对周围发生的事物的好奇。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看今天的新闻了没?也不知道这两天有没有什么新鲜的事发生。〞 看 似简单的对话 ,却透着受众对新闻的关注,这便是新闻受众对新闻的好奇心理。例如受众会急不可待的想要知道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与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等等这些和新闻事件有关的情况。卫视播放的《传奇故事》由主持人金飞讲述的生活中发生的离奇故事,节目的播放方式是分段制,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从而激发起新闻受众的新奇心理。使节目的收视率不断上升。

6 / 19

2、得益心理

在研究新闻的分类里,我们有按新闻与读者的关系来分类的,按这种分类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两类。所谓的硬新闻就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与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大到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政局变化、重大灾难事故,小到天气变化等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工作以与日常生活等决策提供了依据,受众更倾向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新闻。而软新闻却恰好相反,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例如:男士比拟喜欢关注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新闻从而获取更多信息,女士喜欢关注日常生活等一类的信息。农民那么会比拟关心天气情况,农村建立等政策方面的信息,而教师或学生更关注与自己有关的学习或考试类的信息。可见,受众获取信息一局部的原因是出于对自己有利的利害关系而做出选择的。

3、求知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论的心理需要这一层就包括了人的认识需求就是我们所说的求知需求。当人类的一些根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他〔她〕的需求就会上升到心理需求,对周围事物的陌生促使人们对事物的强烈的想要认识的冲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求知心理。新闻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也可归纳为一种求知的欲望,对周边新近发生事实报道的一种求知,或是对周边事实变动的信息的一种求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饮食方面的营养、安康问题。在温饱得以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食品平安以与营养的追求也相继提升。因此,越来越多饮食方面的节目得到受众的青睐。由电视台都市频道播出的《地保当家》就是一档符合受众求知心理的节目,在这个食品平安存在隐患的非常时期,地保带着观众下乡寻找纯天然,无公害食品。《地保当家》也因了解受众的“口味〞而深受受众的喜爱。

4、比照心理

比照心理就是将自身的生活状况或思维与周围的人或思维做比照,从而产生另一种心理的心理现象。新闻受众在认识某种事物时都喜欢比照,这是认识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新闻受众在使用媒介获取一定的信息时,对周围的人和事与自身的生活做比拟,产生一定的同情心以与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都市情缘》讲述受众周围人所发生的命运的不公,生活中遭遇的各种

7 / 19

挫折与打击等各种真实故事。《都市情缘》这一栏晚间档节目深受广阔受众的青睐,它不仅满足了女性受众的心理,更满足了广阔受众的比照心理,受众收看节目,从节目中了解周边人的生活状况,将节目中主人公的生活或情感与自己的生活或情感进展比照,相应的产生满足感〔幸福感〕或不满足感〔不幸感〕。

5、接近心理

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并因自身生活的需要,产生亲和动机与依赖动机,即接近心理,反映在受众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上,这一接近心理便表现在新闻发生地与受众之间的空间距离,以与新闻事件与受众利害关系的远近亲疏程度。但凡与受众地理位置、心理距离接近的新闻,读者那么更为关注,更感兴趣。

6、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超过自身感觉饱和与接收能力,所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和反向思辨。在信息传播中,那么是受众由心理定势的支配,对传播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从传播的相反方向得出结论,对传播的信息与概念予以反对。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受众的心理定势与传播者的言行〔为受众者不能承受的,包括过量的信息与旧的信息等〕之间产生了不可协调的对立心理态势,因而要从传者与受传者两个方面去探讨。从受众者逆反心理的成因中,得出改良新闻工作的有效方法是:要坚持实事的思想路线,坚持宣传的准确无误,要恰如其分,留有必要的余地,要有所创新,传播新信息,不断开创新闻报道工作的新局面。

新闻要赢得受众,关键是要根据受众的心理特点来选择和挖掘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为此新闻工作者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一是突出和深化与受众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的新闻价值;二是迅速准确地为受众提供新鲜的立体化信息;三是努力缩小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四是增强新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五是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

四、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

〔一〕媒介刺激作用下的新闻受众心理特点

新闻受众的心理的产生也和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有这很大的关系,分析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也可以从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切入进展分析。

8 / 19

我们知道,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但受众却不是被动的接收者,在新闻传播信息的刺激过程中,受众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是有选择性接收。新闻是否能被受众承受,除了要求新闻自身具备价值因素外,还必须从受众的角度进展考察。因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是非常活泼的一个环节。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观与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他们有自己的道德观念与文化修养,有个人的追求与兴趣爱好。总之,他们并非是被动的“靶子〞,在需求上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他们对新闻是承受还是拒绝,不仅仅取决于新闻本身的价值。

受众的这种对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过程中做出的反响下几个心理特点: 1、随意性

受众是有主观思想的社会人,对于事物有自己的选择性。受众选择新闻媒介和媒介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具有主动权。受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媒介,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信息,这就是受众心理的随意性。受众的随意性具体表现在多方面:受众的性别、年龄、工作性质、兴趣爱好等。例如:男性受众偏向从报纸上获取新闻信息,女选择从电视新闻中接收新闻信息;从事快节奏工作性质的人偏向于选择电视新闻,工作较轻松惬意的那么较喜欢阅读报纸上的新闻。当然,这种选择并非是定式,一成不变的。这样的选择会随着个人的喜好、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以与各种因素所改变的。

2、交融性

新闻受众同时面临的两个世界:一个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一个是新闻媒介传播的世界。在承受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受众还要承受来自客观的物质世界的信息,这就需要受众对两个世界交融。

交融性还表达在自身的感性世界和新闻媒介传播世界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感知和理解受制于感性世界的认识,身边的亲朋好友对媒介信息的态度、情感和评价,同样也影响着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承受与排斥。

3、互动性

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双向影响。传播是一个互动的行为,而非单向的。新闻传播中的互动是群众传播媒介传递新闻信息时通过新闻媒介或人际交往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特征。受众心理的互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新闻媒介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它是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是受众人际交往中的互动。一那么新闻之所以被

9 / 19

更多的人所知道,一局部是由新闻媒介直接向受众传达的,另一局部是由受众担当传播者传递给更多的受众。

4、差异性

新闻受众的心理还表现为差异性。新闻媒介选择报道方式的差异,造成受众接收信息的差异,以与受众自身的差异性。例如:报纸的记录性好,选择性强,便于受众自由安排时间,自由挑选容,但报纸的时效性差,受众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取想要的信息。而电视新闻却富有强烈的现场感,电视把视觉和音响、讲解结合在一起,使受众更感逼真;而且比起更多的文字具有亲切感。但是,电视新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图片与语言的充满,让受众少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这是由媒介自身的传播所带来的差异性。受众自身的原因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性。例如:男性与女性由于在社会分工与生理上的重大差异,导致了他们收视倾向的明显不同。男性在社会生活中比拟积极主动,他们注意收集来自社会生活个方面的信息。首先男性收看新闻节目,重视经济信息,了解国际、国和地区经济环境,以调整公司经济计划或家庭财务计划。其次,由于男性精力充分,天性中较为外向好动。因此,他们特别偏爱体育、竞技和武打节目,乐于在这些节目中受到强烈的感官和情绪冲击。 女性那么比拟热衷于娱乐性的软新闻,如明星八卦、情感生活等一类的新闻节目,这是由于性别不同而引起的差异。如由电视台都市频道播出的《都市情缘》深受女性受众的喜欢。《都市情缘》是每晚7:30——8:00为普通百姓提供的情感帮助的情感故事类栏目,节目搜索普通人的情感经历,记录生活中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真实的情感故事,感人至深的情动时刻,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个心灵共鸣,这一类栏目深受女性受众青睐。

受众的文化水平的不同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如:较高文化程度受众倾向于选择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或接近的新闻节目收看;中等文化程度受众除了一些专业性较强并且对他们来讲比拟陌生的新闻节目以外,大多数节目都可以为他们所承受。而低文化程度受众由于只受过小学教育甚至没承受过教育,从事的工作比拟简单,这一类受众更关注于天气与周边发生的琐事。可见,受众自身的差异在接触媒介传播信息的活动中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

〔二〕媒介作用刺激下新闻受众群体特点

10 / 19

受众,从微观上来看有表达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而从宏观上来看却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因此,我们可以说受众可以是独立存在的个人,也可以是有组织的社会群体。那么新闻受众也具备了群体的心理特点。群体心理就是指形成于群体的群体活动中,是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新闻受众也具备以下群体心理特点: 1、承受暗示

暗示,顾名思义,不明说,而用含蓄的话使人领会。新闻中的暗示那么是在“客观报道〞的原那么下报道新闻,把作者的态度与观点隐藏在所表达的事实中,让受众在承受事实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承受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受众承受暗示心理是指新闻的受众群体所承受的暗示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媒介所传递的态度与情感性的信息。在受众介入群众传播活动后,他面对新闻传播媒介会不自觉地甚至是心甘情愿地承受新闻宣传的影响。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午间档《杂志天下》栏目是通过主持人阅读杂志的方式,从杂志的图文中展开话题,对热闻进展讲解和评述。这种评论类的节目让受众在承受事实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承受主持人的观点和态度。

2、从众

从众心理也可理解为受众的一种归属感的需求。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与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响。受众的从众心理表现为两种形式:自行向新闻舆论的天平靠拢,另一种是受众在某种压力下,违背自身心理活动而做出的行为上的靠拢。在新闻信息承受中,大多数受众都 力图防止被孤立。单一受众假设确定自己的意见同占据优势的观点不一致时,随后大都改变看法,和优势意见保持一致。在群众传播学中,有这样两个概念,即:舆论领袖和两极传播模式。所谓的舆论领袖是指:在一定组织,具有较高威望的能够非正式地影响别人的态度或者改变别人行为的个人。两极传播模式是由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即,信息的传递时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两种传播模式进展的。当受众接收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时,受众可能会寻求身边的“舆论领袖〞,与舆论领袖的观点保持一致,以期获得平安感、归属感。

3、逆反

11 / 19

逆反,是指自我意识比拟强烈而做出的一种反响。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当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造成新闻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很多,比方:新闻事实虚假报道,局部容不真实或不准确;尺度把握不当,夸张事实或以偏概全;考虑不周全,或者时机不当;报道的提法,要求超出受众的心理承受力等都会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出现是由于在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活动中,受众所面临的客观的物质世界与新闻媒介报道的世界互相矛盾,还有就是在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活动中,受众的感性世界不能接纳新闻媒介报道的世界,而造成的令受众产生反感和不满情绪的状况。

〔三〕受众需要对新闻信息的影响

新闻受众的心理的产生也是由新闻信息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新闻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为人类所效劳的,人类的需求促使了新闻的产生和开展。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随着社会的开展,光有真实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时效性,这也是受众所需要的。

1、求真心理

新闻的根源是客观物质,即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任何新闻报道都要以事实为根底。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衡量新闻价值所在的标准之一。受众希望在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活动中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如假设新闻媒介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失去了真实性,那么受众获取的信息就等同于文字或语言垃圾。

2009年省晋宁县24岁男青年乔明在看守所中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件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网上迅速发酵,众多网民纷纷质疑,一群成年男子在看守所中玩小孩子玩的“躲猫猫〞游戏听起来非常离奇,而这种“低烈度〞游戏竟能致人死亡就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于是,很多受众在网上集结共同努力寻求真相。

电视台《都市现场》一直致力于追求绝对生动的新闻现场。直击新闻事件报道市民关心的人和事,现场播报引领观众“亲临〞新闻现场。

所以说,求真是受众心理上的一大需求。 2、求快心理

新闻的时效性〔与时性〕是新闻的又一特点。受众希望在最快的时间获取周边发生的事实,甚至在事实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获取最新的消息,这就是受众的求

12 / 19

快心理。求快心理是指受众先睹为快的心理,以与从时间上重视新闻信息的客观价值,要求看到最近发生的新闻的心理。据调查,很多受众较喜欢收看电视新闻,因为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相比报纸新闻更具有时效性,更能满足受众的需求。

13 / 19

结 论

研究说明,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总体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闻受众自身原有心理根底的动机、需求以与兴趣这几方面表达出来的新奇心理、得益心理、求知心理、求知心理、比照心理、接近心理以与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是新闻媒介传播的刺激作用下受众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新闻媒介传播对受众的刺激可从三个层面进展分析,即受众受媒介传播的直接刺激,受众作为群体对传播媒介刺激作出的反响,新闻信息自身特点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所表达的心理特点。受众受媒介直接刺激下所表达的心理特点为: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差异性;受众作为群体所表达出的心理特点为:承受暗示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新闻信息的特点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所表达出的受众的求真心理、求快心理。 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表达出了新闻受众的心理,受众心理已经成为新闻事业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和决定性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新闻受众的动机,新闻受众在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下的反响以与新闻信息本身的特点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才能挖掘更多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才能更好的开展新闻事业,成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所以,在这个科技开展飞速的时代,新闻媒介的载体愈加丰富,信息数量处于爆炸状况,而信息质量却匮乏的阶段,重视受众的心理是非常必要的课题。只有深入了解受众,才能使得新闻的传播更顺畅。

14 / 19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初入校园仿佛还是昨天。转眼间我在工学院已经度过了四年的时光。我是如此的幸运,成为了08播送电视编导班的一份子,又是如此的幸运结识了文法学院的一群良师。在这四年的时光里,收获了无数的喜悦和感动,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大学四年,因为有尊敬的教师的教诲,因为有得意的同学陪伴,四年的时光是充实的,是美好的。

论文的完成,意味着毕业在即。非常感凌云教师,凌云教师在我的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设计阶段给自己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她都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同时,感所有任课教师在这四年里个我的指导和帮助,是你们伴我度过了这美好的大学生活。

衷心地感工学院文法学院的所有教师。在此,特要向凌云教师表示深深的意。我在凌云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了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的研究方向,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无论从选题确实定还是结构的调整以与容的修改等都得到了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在论文定稿前更要感余锐教师以与晓佳教师给我的珍贵意见,让我的论文研究有了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本调查研究是在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根底上进展的,在此对他们表示感。 最后,感08播送电视编导专业的全体同学,大学的四年,因为有你们的陪伴而充实、美好,你们!

15 / 19

参考文献

[1]童兵等.新闻传播学原理[M].:中央播送电视大学,1998 . [2]童兵.新闻传播学[M].:高等教育,1999.

[3]徐小鸽.新闻传播学原理与研究[M].:XX师大学,1996 . [4]沙莲香.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1990. [5]段京肃,罗锐.根底传播学[M]..:大学,1996. [6]隆栋.群众传播学总论[M].:中国人民大学,1993. [7]良荣.新闻学导论[M].:高等教育,2006.

[8]京林,周荣耀.新闻心理学论文集[M].:播送学院,1996. [9]余家宏,宁树,徐培汀,谭启泰.新闻文存[M].:中国新闻,1987.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1999. [11]林之达.传播心理学初探[M].:大学,2004.

[12]晓红,卜卫.群众传播心理研究[M].:中国播送电视,2001.

[13]京林.群众传播心理学——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群众传播[M].:播送学院,1997. [14]敬容.群众传播心理学导论[M].:新华,1999. [15]汪新源.新闻心理学[M].:华中理工大学,1988.

16 /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