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

来源:好走旅游网
期末复习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

(含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点词。(4分)

(1)五色交辉( ) (2)四时俱备( ) (3)与其奇者( ) (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分)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3分)

3.回答问题。(6分) ①《答谢中书书》 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 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2分)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1.(4分)(1)交相辉映 (2)四季 (3) 参与,这里指欣赏 (4)向西北,朝西北 2.(6分)

(1)(3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3分)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3.(6分)(1)异 奇状

(2)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

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与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施从事①书

吴均

故鄣县②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③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崖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④被径。风雨如晦,鸡呜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⑤。 (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卷7) 1.选择加点字的字义 (1)孤峰入汉 (2)企水之猿 (3)春罗被径 (4)风雨如晦

2.用现代汉语翻一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

3.陶弘景和吴均都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这两封书信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各选一个共同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① ② ③ ③

2.(1)从谢灵运以来,再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2)还巢的鸟儿,千翼相连,竞相飞来。

3.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各归纳出一个共同点,得 2 分;结合文本分析,得 2 分。 艺术手法有:(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3)多种感官角度:(4)多种修辞手法: (5)动静结合;(6)色彩变化;(7)远近高低的视角等。 思想感情有:(1〕热爱自然,娱情山水;(2)避世退隐,鄙弃名利;(3)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等。

示例;艺术手法方面,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分)如《与谢中书书》中“高峥入云”,《与施从事书》中“绝壁干天,都写出了山之高竣(2分);思想情感

方面,两位作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山川的热爱(2 分)。 【译文】

故鄣县东边三十五里的地方,有青山,悬崖陡峭,直耸云霄;绿树浓密:山路崎岖.归巢的鸟儿,千翼相连,竞相飞来:渴了想喝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百臂相接,秋天清展的露水成了霜花,女萝铺满了小路.即使风雨交加,日光昏暗,鸡叫声也不停息,漫步在这么优美的环境里,可以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三、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天镜园》)

【注】①浴凫堂:天境园中的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镜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⑥轻舠: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船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晓雾将歇 ②类若乘空 ③无可名言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杂然而前陈着 蹴尔而与之 B.徒以有先生也 以中有足乐者 C.山川之美 园丁划小舟拾之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余读书其中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突出水的清澈明净。 B.【甲】【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器官进行描绘。

C.【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

D.【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乙】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5.古诗文很讲究练字。“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3分)

答案:

1.①消散 ②好像 ③说出(3分。每个1分) 2.C(2分) 3.B(2分)

4.形状犹如象牙一样,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嫩,像蔗糖一样甜。(3分) 5.“竞”字写出了“跃”的状态,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静中有动,渲染了热闹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3分)

四、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 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③不售:不中。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四时俱备 俱( ) ②夕日欲颓 颓( ) ③或好作诗古文 或( ) ④恐因愤激之久 恐(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4.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5分)

答案:

1.(4分,每个1分)(1)全,都 (2)坠落 (3)有的人 (4)担忧,恐怕 2.(4分)⑴(2分)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自”、“复”、“与”各0.5分) ⑵(2分)希望你们(诸弟)一定要仔细思考我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自己呀!(“务”、“省”各0.5分) 3.(3分)B

4.(5分)甲文侧重描绘山川的自然之美(1分),以此表明自己娱情山水的志趣(1分)。

乙文侧重阐述戒除傲气自满之气的道理(或:告诫诸弟为人处世的道理)(1分),表达自己对诸弟的殷切希望(1分)。(意思对即可,语言表达1分)

参考译文:

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自满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京城之中,也有不少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看见他们,不过冷笑一声罢了。又有当名士的,把科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或者喜欢作点古诗,或者搞点考据,或者好讲理学,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有学识的人见了,认为他们的成就也没有多少,也只好冷笑一声罢了。所以我们用功,去掉傲气,力戒自满,不为别人所冷笑,才有进步。弟弟们平时都谨慎退让,但多年小考没有中,恐怕是因为愤激已久,以致产生骄惰的习气,所以特别写信告诫。务必要仔细想一想我说的话深切地省察!幸甚幸甚!

五、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

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轼诣武卫营 (4)卒全其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译文:

(3)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译文: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答:

答案:

1.答:⑴散步,漫步 ⑵只,只是 ⑶到……去 ⑷最终,终于2.答:河将害城 / 事急矣 /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⑴译句:(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⑵译句: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⑶译句: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4.答:⑴宦途失意的苦闷。⑵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参考译文】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 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 始,一直连接到城墙。 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六、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

丁②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③,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黄冈竹楼记》)

注:①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②丁丁(zhēng):形容棋子敲击棋盘时发出的清脆悠远之声 ③氅:(chǎng)用鸟类的羽毛缝制成的外衣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以其价廉而工省: (4)宜鼓琴: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B.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C.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4.记承天寺夜游和黄冈竹楼记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谪居之时写下的散文,他们的情感抒发有何异同之处?请结合文章简析。(5分)

答案:

1.(4分)

(1)考虑,想到 (2)只是 (3)因为 (4)弹奏 2.(4分)

(1)庭院中的月光好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1分),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啊(1分)。

(2)那辽阔绵远的景象(1分),实在无法一 一(详细)描述出来。(1分) 3.C

4.(5分)

相同点:甲乙两文都书写了谪居之乐,展现一份悠闲怡然的情致(1分) 不同点:①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知音共赏的慰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1分),从文中“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字里行间都能看出(1分); ②黄冈竹楼记则表达了恬淡的生活情趣和闲适的幽居心态(1分),从文中“夏宜急雨” “冬宜密雪”“消遣世虑”“谪居之胜”等字里行间看出(1分)。

七、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②篮舆(yú):竹轿。 ③天字开霁:天空晴朗。 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月色入户 (2)但少闲人 (3)以书邀余 (4)谒辨才于朝音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濯足于惠因涧 尝射于家圃 B.得支径上风篁岭 横柯上蔽 C.殆非人间之境 马之千里者 D.明日乃还 乃不知有汉 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2分)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4.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2分)

答案:

1.[答案](1)门 (2)只/只是 (3)信/书信 (4)拜见/拜访 [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4分。②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2.[答案]A(2分)

3.[答案](我们)在龙井亭休息,舀泉水/斟泉水/取泉水靠在石头上喝(舀泉水/斟泉水/取泉水靠在石头上然后喝水)。

[评分标准]①共2分。②句子通顺,前半句译出倒装句得1分。后半句译对“酌”“剧”得1分。③错一字扣1分,直到扣完为止。

4.[答题角度一]甲文运用定点观察,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1分)。乙文采用移步换景,交代行踪游踪,写从普宁到寿圣院沿途的 景色(1分)。

[答题角度二]甲文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1分)。

乙文从听觉角度写出夜晚环境的幽寂/幽静(1分)。

[评分标准] ①共2分,意思对即可。②从一个角度作答即可。③两个角度不可杂糅答题。④出现错别字扣1分。

八、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

):吃酒糟,喝薄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

(3)盖竹柏影也 盖:( ) (4)皆可以饱 饱:(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3分)

答案:

1.(2分)(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盖:大概是 (4)饱:吃饱(使……饱,让……饱)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三个课内,一个课外。课内的平时练习比较多,容易填写。课外的要结合该词所在语境,“果蔬草木,皆可以饱”可知应为“吃饱”。 2.(4分)(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分)

(1)如果有可以观赏(观看)的地方,都可以获得快乐。(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句子翻译按照“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将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大意流畅。采用“留、删、调、补、替”等方法,准确翻译。(1)要留意“但”“者耳”的翻译。(1)要注意“苟”“皆”的翻译。 3.(3分)

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1分),“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1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1分),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1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1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示例四:“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2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句子赏析可以从修辞、描写、词语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如”可以看出使用了比喻,写水其实是写月光,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然后分析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4.(3分)①在苏轼的眼中,月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1分)(如学生引用“月色 入户”或“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给1分)。②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欣赏月下美景)(1分),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1分)(学生如引用“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等句,不作解说,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题干要求概括甲文印证“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的内容,要注意把握住“可观”和“乐”两点,从甲文中寻找答案。可观为“月色”,“乐”为通过观赏月色,获得快乐。

九、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连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东坡食汤饼》)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i):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食之 ④饮酒但饮湿 2.翻译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 [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 [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 [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4.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2 分)

答案:

1.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③吃 ④只,仅 说明:本题4分。

2.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 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说明:本题4分。 3. B

说明:本题2分。

4.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再所难免。与其哀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说明:本题2分。只要体现出劝慰弟弟乐观面对挫折,符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十、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①。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④,始极其浓媚⑤。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⑥,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②夕岚:傍晚的山光。③勒:抑制。④夕舂:夕阳 ⑤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⑥受用:享受。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就 ) 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B. 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 ) C. 梅花为寒所勒(勒:逼迫) 止午、未、申三时(止:仅仅,只是) D.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美妙) 安可为俗士道哉(安:怎么)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法上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B.【乙】文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写法上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C.【甲】文篇末的议论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D.【乙】文篇末的议论表现出作者孤芳自赏、超凡脱俗、倚世和不与世俗往来的情怀。 4.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3分)

答案:

1.(2分)C (勒:抑制)

2.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2分)

②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2分)

3.(3分)D

4.(3分)①苏轼借月书写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派遣的豁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②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③示例: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以上三点每点1分。意对即可)

十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室明,水中莲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夜游》)

(二)曾与印持①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西泠而归。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③,如镜中,复如画中。

(节选自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

【注释】①印持:僧人名。②西泠:桥名。古时原是西湖从北山到孤山的渡口。③摩荡:荡漾。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庭下如积水空明/幽明变化者(《醉翁亭记》)

B.相与步于中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C.欣然起行/性行淑均(《出师表》)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语段(一)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3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冋悲见,后被贬为黄州因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4.同样是描绘月色之美,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一)(二)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写出一种即可)(3分)

答案:

1. D(2分)

2.(2分)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①苏轼满腹才华却被贬黄州,有职无权,才能无以施展,可谓职闲;②他趁夜出行,庭中赏月,醉心空明月色,可谓情闲;③作者以闲人自称,既有被贬的惆怅苦闷,也有赏月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可谓心闲。(一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都运用了侧面描写。(1分)语段(一)(二)分别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堤上柳枝来表现月光的明亮。(2分)(共3分)

示例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语段(一)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语段(二)将湖面比作镜子,将美景比作画。(2分)(共3分)

十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观月记

张孝祥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怀民亦未寝 ( ) (2)水中藻、荇交横 ( )

(3)尽却童隶而登焉 ( ) (4)临水之观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3.两文都写到了月亮,【甲】文写月的句子是“ ”,【乙】文写月的句子是“ ”,都突出了月光 的特点。(3分) 4.在写景的同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请仔细品味。(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答案:

1.(1)睡觉 (2)交错纵横 (3)使退下 (4)靠近

2.(1)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2)赏月之至,中秋的月亮,靠近水观看,独自前往,距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白如昼 澄澈明净

4.(1)句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受: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2)句表达了作者对月下美景的赞叹之情。

十三、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方山子传》节选)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的意思。(3分) (1) 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3)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1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

1.(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2.(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2分,意思对即可)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2分,意思对即可) 3.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1分,有错该题不得分)

4.(4分) 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十四、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 ②锸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②徙知徐州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盖竹柏影也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答案:

(1)①但:只②徙:调任 (2)D

(3)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②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4)甲文:表达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更有豁达的情怀.乙文: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而忘私、亲民爱民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