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来源:好走旅游网
★曾老师教学设计★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作品及思想主张,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鲲、鹏形象特点及庄子独特的想象。 3.初步了解“逍遥”是什么意思,志存高远。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庄子独特的想象。

教学难点: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有所待”的思想,人的目的和愿望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束缚,但我们可以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庄周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像力。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他的《北冥有鱼》,领会他奇特的想象和深邃的哲理。

1

★曾老师教学设计★

屏显课题:

冥:míng,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走近庄周: 屏显: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二、整体感知

2

★曾老师教学设计★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诵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重音、语调,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

1.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 屏显:

注意加点字读音:

鲲:kūn 鹏:péng 徙:xī 抟:tuán (2)指名朗读,评价。 (3)朗读欣赏 (4)放声朗读 2.自主学习

结合注释逐句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屏显注释:

鲲:本指鱼卵,这里借表大鱼之名。 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3

★曾老师教学设计★

化;变化。 而:连词,无实意。 为;成为。 怒:奋起。 垂:悬挂。 是:这。

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 徙:迁移。 天池:天然的大池。 齐谐:书名。 志:记载。

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抟:环绕而上,盘旋飞翔。

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4

★曾老师教学设计★

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 以:凭借 息:停歇。

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正色:真正的颜色,本色。 其:天空。 至:到 极:尽头。

无所:没有……的地方。

则已:则,这样;已,止,罢了。

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

5

★曾老师教学设计★

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3.感知文章的大意

描述了鲲鹏变化和大鹏飞南冥两个故事,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一定的条件、都要有所凭借的道理。

三、精读探究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庄子是为了借此说明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其存在都要依附一定的条件,都要有所凭借。

2.文章讲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

第二层:从“是鸟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

第三层:从“天之苍苍”到结尾,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感慨。

6

★曾老师教学设计★

3.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北冥,是庄子独创的一个意向。北冥,即北海,阴暗而神秘。暗示着北冥是非世人所能见,亦非人智所能测的,这种意味与鲲鹏神秘的形象融为一体。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4.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万物有所待——鹏鸟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6.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既然人的认识有局限,那庞大而神奇的鹏鸟是否也有局限呢?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也是如此,万事万物都没有例外。

7

★曾老师教学设计★

受到局限,超越局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这就是庄子独一无二的思想。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写鲲鹏的形象的?为什么要塑造鲲鹏形象?

点拨: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地点: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这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腾飞时气势之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神奇壮丽的画卷。

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其存在都要有所依凭,都要受到不同的,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鲲鹏看似逍遥,其实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揭示一切事物都要凭借外界的一定条件才能活动的道理。

2.鲲鹏,是想象的形象。作者想象瑰丽,独特,创造了美妙的艺术境界。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的?

(1)在想象中夸张。

如对鲲鹏形象的描绘:“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2)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与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万物的存在都必须有所凭借的道理。即便是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

8

★曾老师教学设计★

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因而它们也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课文节选自《逍遥游》,\"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3.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是:世间万物都是有所依凭的,是不自由的。请你结合这一主题,谈谈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五、小结

真正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精神自由,可以帮助我们超脱现实,超越现实的苦难,获得真正的精神愉悦。因此,作为人,我们不能被现实的名利所累,要有精神追求。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志存高远,凭借勤学的力量到达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下面文段是节选自《逍遥游》中的文字,查阅工具书,说说文段的意思。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

9

★曾老师教学设计★

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