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旧工业建筑与创意产业的结合看城市适应性更新——以成都“红星路35号”为例

从旧工业建筑与创意产业的结合看城市适应性更新——以成都“红星路35号”为例

来源:好走旅游网
从旧工业建筑与创意产业的结合看城市适应性更新 ——以成都“红星路35号”为例 刘雪舒 (四J Jl农业大学,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研究了旧工业建筑与创意产业的产生背景;重点以成都市“红星路35号”创意园区为例,探 . 讨了旧工业建筑与创意园区结合对城市发展在经济、社会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适应性曼新的促进,并提出了成 都市在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关键词】 旧工业建筑;创意产业;城市更新 【中图分类号】TU981.11 4 【文献标识码】A 强,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创.意产业即是知识经济的必然 产物。 “创意产业”的提出最早出现于1998年英国为振兴国家 l相关概念及背景 1.1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与城市更新 《工业遗产之下塔吉尔宪章》曾对工业遗产有过这样的 定义:由工业文化的遗留物组成,这些遗留物拥有历史的,技 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者是科学上的价值。这些遗留物具 经济,实现伦敦城市复兴计划而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 文件》。随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凭借 各自特色及优势向着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发展。 体由建筑物和机械设备,车间,制造场和工厂,矿山和处理精 炼遗址,仓库和储藏室,能源生产、传送、使用和运输以及所 有地下构造所在的场所组成,与工业相联系的社会活动场 所,比如住宅,宗教朝拜地或者是教育机构都包含在工业遗 产范畴之内。本文所述旧工业建筑主要指产业类历史建筑 (Industrial Historic Building),属于工业遗产的一部分…。 在这股席卷全球的创意产业潮流下,逐渐衰落并淡出历史舞 台的工业遗产成为西方国家探索城市复兴、旧城改造的样 板。旧工业建筑更是因其特殊的历史人文价值、丰富的空间 造型与创意产业发展需求的完美结合,成为创意产业兴起的 理想载体。 工业时代逝去后,占据城市经济支撑地位的传统制造业 逐步被第三产业取代,大量旧工业建筑被闲置、废弃。旧工 业建筑作为工业遗产的重要部分,记录了工业时代人们的生 活状态和生活方式,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兴起、发展、成熟与衰 落。理论上那些能够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产物,具有普遍性 2案例分析——“红星路35号”创意产业园区 2.1区位概况 红星路是成都乃至西南地区著名的传媒大道,地处成都 市CBD,为城市中心区及东部副中心所在地,是以商业服务 为主的城市综合性片区。红星路传媒创意一条街是成都市 规划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之一,大街两侧拥有包括四川日报报 业集团、成都传媒集团、四川广播电台、四Jil广播电视局等在 内的大量新闻传媒机构。毗邻成都总府路、春熙路商业辐射 的人类价值并能够体现历史进程的物质证据都应该得到保 护。但是,城市的地理位置不可能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时空 变换,纯粹的“保护”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由于城市用 地的扩展,许多曾经位于城市边缘的工业区逐渐占据城市中 心位置,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级差地租等问题凸显了旧城 改造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旧城改造是途径,通过旧城改造实现城市适应性更新是 目的。这种更新的意义并不简单的表现为城市肌理、物质环 境抑或审美趣味的改善,而是一种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方向的 圈。交通便利,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相关资源丰富,通 讯及信息传递快捷,周边商业聚集程度高。 2.2单体建筑概况 “红星路35号”前身为原成都军区印刷厂(中国人民解 放军7234工厂),始建于2O世纪80年代,三栋楼(二栋8层 和一栋3层)呈半围合式布局。像计划经济时代的建筑物一 样,“红星路35号”是一座普通的钢混框架结构建筑物,建筑 面积约1.5×10 m 。井字楼盖设计、一排排整齐的四方窗 探寻。作为工业遗产一部分的旧工业建筑,必须结合产业布 局和城市功能的转变与时俱进,在城市空间层面上积极转型 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促进城市再生与激活城市活力。 1.2创意产业及其与旧工业建筑结合的兴起 城市的发展必须有产业的依托。二战后,步入后工业 时代的发达国家面临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主导经济增长 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建筑技术。 改造后,规划用地面积5260 m ,建筑面积19300 m ,容 积率3.6。西、南面1、2号楼分别为9层和8层,与北面3层 因子的转变,急需借助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产业支柱来实现 城市更新。而此时,在新科技革命第三波浪潮之后出现了所 谓的知识经济,科技和文化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 [收稿日期]2009—06—15 [作者简介]刘雪舒(1988~),女,园林专业在读本科生。 8 四川建筑第30卷3期2010.06 的3号楼共同 的三角形“小房子”经过90。、180。、270。旋转重构组合后,产 组成半开放 生了特殊的具有指向性的建筑符号,“小房子”的简单线条蕴 式围合组团。 含着成都人对于家的眷恋(图2)。“红星路35号”的建筑更 建筑南面新 新理念似乎正是切合着成都这座城市休闲温馨的城市气质。 建户外空问 3.2城市经济实体的更新升级 作为主要入 创意本身无法参与市场经济运作,所以必须依托具体的 口和开放广 产业形态来实现自身价值。根据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 场(图1)。整 联度高,渗透性强的特点,由于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整合 个建筑外立 共享,空间距离上各种耗费的降低,企业互动相互吸取经验 面天际线高 低错落,三栋 图1 “红星路35号”创意产业园平面 捕捉创意等优势,其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明显。而成都市的 主要传媒机构都聚集在红星路,这种天然的地理集群优势, 楼体由类似于“天桥”的廊道相互连接。 为建立成都市创意传媒聚集区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3旧工业建筑与创意产业的互动成为撬动“城市更 根据成都市统计局(2008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新”杠杆的着力点 展统计公报》显示:经初步核定,2008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 根据城市与聚居地的演变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来看:起 产总值3901.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 先作为早期的市场所在地;然后是作为产业中心;最后是现 30855元。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可以预见,成 代服务供应和消费的中心 J。城市更新是针对城市功能和 都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将加速扩大,而成都发展创意产业 结构衰退所做的综合性调整,其本质是社会发展、人类需求 也有了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从创意产业的定义以及国际 上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来看,成都创意产业的行业门类虽然 等内外矛盾不断调和而衍生的产物。其中,物质更新是我们 能够最直观感受到的层面,经济实体、社会结构,乃至文化层 齐全,但到目前为止大都还处于分散无序的游离状体,“红星 面的更新则起着更加关键的作用,而文化创意产业即是一股 路35号”创意产业园的建立将为成都市创意产业的发展提 新兴的强势力量。 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载体。 此外,“红星路35号”地处成都市CBD核心区域,从产 3.1 旧工业建筑的再生带来城市物质文化的焕然一新 城市更新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循环式上升的动态过程。 业结构升级角度来看具有先导型作用。当今CBD与全球经 就像“红星路35号”的前身——成都军区印刷厂——也曾经 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它的职能已经超出了城市本身的意义, 变成了全球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单元 。 因为市场经济的变化,先后做过政府办公空间、饭店一样,它 目前的地理位置优势与早已不能够适应这个优势所应产生 “红星路35号”创意产业园的出现是成都加快建设“西三角 的社会、经济等价值的矛盾,迫使它必须改变。 经济区”区域性CBD的强劲动力。 随着规模和标准化集中决策的经济开发,整个世界的联 3.3城市更新过程中带来的社会效益 系Et益紧密。地方与全球之间变动而问题丛生的关系对场 (1)创意产业与旧工业建筑的结合,为旧城改造提供了 所意义的产生隐含着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如此强劲地侵 宝贵的经验,对工业遗存来说避免了圈地式的纯保护,这种 蚀着场所意义之于人类社会记忆的多样性、延续性。原“红 适应性的更新利用,为其带来了第二次生命,使之焕发出新 星路35号”建筑按其主创设计师易介中博士的话来说“缺乏 的活力。 足够的建筑美学价值”,且建筑所在区域混杂着几个商业中 (2)“红星路35号”新奇的建筑外观带来的视觉冲击催 心、居住区和几条重要的街道,一副典型的中国无性格城市 生出一种让人驻足和思考的力量,无形中搅动了整个街道的 的表现。这个旧工业建筑的更新,借鉴 国际国内的一些成 四维空间,使之充满了新生的活力。提升了城市形象,从而 功实例,通过结合新兴创意产业,转换建筑功能的同时延续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市文脉,为旧建筑乃至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3)创意产业的兴起是一项立足于个性化的创新性活 再开发 动,迎合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精神文 过程保留了 化产品需求。根据马斯洛关于人的基本需求五阶段来看,随 原印刷厂的 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正在寻求最高阶段的自我实现 基本结构,对 的需求满足,即对艺术的表现和实现的需求。创意,在未来 建筑做了令 将会逐渐成为人们追逐的消费产品。 人眼睛为之 (4)能够有效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对提高全民科学文 一亮的立面 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个 改造:整个建 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来源于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而国家的创 筑天际线高 新能力基于国民的创造力。只有拥有了不断创造,不断革新 低错落,一个 的源动力才能保证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生生不息,才能在 个原始形状 图2“红星路35号”建筑立面 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由于创意产业的集聚性,形成较长产业链,往往带来 四川建筑第30卷3期2010.06 9 大量的就业需求,很大程度上为城市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 和谐社会的发展。 市更新、旧城改造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但 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成都 4存在的问题及规划的展望 (1)“红星路35号”创意园区现状与原规划设计方案有’ 所出入,后期建筑空间利用并未严格遵循规划方案,占用了 很多公共服务空间,很可能阻碍园区未来发展。 的创意园区建设更是刚起了个头,但已经呈现出方兴未艾、 蓬勃发展之势。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全国各地区竞相发展创 意产业,且选取的重点行业相似;同一地区的创意产业集聚 地也在同样的领域竞争,导致创意产业趋同化现象严重。成 都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目前多借鉴国际和国内沿海城市的 发展模式,如若生搬硬套,容易造成雷同与缺乏特色,失去竞 争力,故园区在建设之前首先需要做好多方调研,依托地方 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其次,园区规划建设应 到目前为止,园区虽已进驻了部分公司,但仍然有很多 空余,整个创意园区并未呈现出如前期媒体大肆宣传与园区 建设目标期望达到的效果。原计划为餐厅仓储、厨卫空间及 创意产业小体量办公空间和库房的3号楼,目前,几乎整栋 立足长远发展,营造出满足创意阶层生活工作需求的多样 楼已成为新东方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室和办公空间。另外,由 性、交互性空间。另外,创意产业园区需要汲取一些失败案 于没有按原设计方案建设立体停车楼,车辆停放只能占用人 例中园区生命周期如昙花一现般短暂的经验教训,加强后期 口广场,使本就不多的户外活动空间更是所剩无几,同时导 运营管理,通过举办展览、论坛、表演开展各种创意活动等, 致景观效果大为降低,割裂了与周围街区可能的互动。 构建信息交流空间,形成学习和交流知识的网络,促进各创 (2)由于“红星路35号”项目改造主要基于单体建筑, 意阶层之问的交流互动,避免创意企业和人才的流失。 整个园区占地面积较小,缺乏足够的空间进行绿化景观营 造。就创意阶层的需求来说,园区功能的多样性不够完善, 参考文献 户外公共休闲娱乐互动空间不足,缺乏相应活动设施;就内 部空间划分及功能布局来说,更像是个半封闭式的办公空间 [1] Graham Drake,This P1ace Gives Me Space:Place and Creativity in 的集合,离严格意义上的创意园区还有一定距离。 the Creative Industries[J].2003,34:511—524 (3)创意园区的政策扶持仅仅面对IT行业,这种单极发 [2] [英]Matthew Carmona,Tim Heaht,Taner Oc,Steven Tiesdel1.城 展模式将导致无法形成有效完整的产业链,造成园区发展的 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M].南京:江苏科技 单一性,缩短生命周期。 出版社,2005:21,97 5总结 [ ] 刘明.解读CBD[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旧工业建筑的结合确实为城 (上接第7页)交通组织的混乱,对生活形成一定的干扰。 的环境。 人车混行使整个小区比较有生活气息,但是安全性不好。 在对小区的交通空间组织时,既要考虑尽量降低车速, 参考文献 保证居民的安全,又要做到人车共存,增添生活气息。车行 道路的设计不要太宽,而且要通而不畅,限制车辆的速度。 [1]刘永德,(日)三村翰弘,川西利昌,宇杉和夫.建筑外环境设计 街道两侧安排精心设计的小品、绿化等。另外设计一些专用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休闲步道,两侧景观要精心设计,增加吸引力,提高利用率 [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 使整个小区充满活力。 业出版社,1985:21—23 [3]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 5结束语 [4]张鑫磊.生态型居住区外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 住宅外部环境景观的营造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学.2003 从人对环境的需要出发,将人的居住生活、活动l的需要放在 [5]胡英杰,刘歆,王建军.居住区外环境几个问题的研究[c]//中 首位,创造出优美的、有吸引力的空间场所。生态性原则也 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437—443 是未来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提倡的原则,设计中要充分利 [6] 韩秀琦,杨军.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用原地地形,本着环保、节能和可持续的目的,创建绿色、生 [J].建筑学报,2001(7):52—55 态环境,达到人与环境的共融。体现地域特色是建设居民喜 [7] 区伟耕.文化家园——大型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M].新疆 欢的环境的手段之一,未来的居住区外环境设计要挖掘地域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8]姚刚,冯姗姗 陈华.探究居住区外部空间的魅力[J].山西建 文化,体现地域特色,创建有归属感的居住外环境 此外,经 筑,2006,32(14):41—42 济适用也是居住区外环境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9]周文霞,王翠萍.宜人・怡人・冶人——议如何创造高品质的 只有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前提下,从景观总体布局,绿化设计, 居住小区外部环境[J].华中建筑,2003,21(5):72—74 活动空间,交通组织等多方面深入研究,才能真正创建宜人 l0 四川建筑第30卷3期201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