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内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经济论丛

国内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崔丽丽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摘 要】宗教旅游作为专项旅游中的一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本文对近年来学界对宗教旅游的研究做了大致梳理,重点关注了宗教旅游

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和宗教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等论题。

【关键词】宗教旅游 综述 可持续发展  宗教与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宗教资源与现代旅游的结合产生了宗教旅游。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宗教旅游热,旅游者包括宗教信众及非宗教信徒,且游客组成也极其广泛,涉及各个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和职业。强大的旅游需求促使各地争先发展宗教旅游,如以武当山、青城山、鹤鸣山等为代表的道教名山游,以少林寺为代表的中原佛教文化游,东南沿海地区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游,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教风情游。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下,对国内近年来宗教旅游研究进行梳理,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宗教旅游的概念

1.宗教旅游的定义。对于宗教旅游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宗教旅游进行了阐释。崔凤军(1998)认为宗教旅游是指通过修复和建设具有名胜古迹意义的宗教建筑,并使其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让信徒参拜,并加以开放以吸引更多的非信徒在内的游客观光、游览,以朝拜、求法为主要目的的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颜亚玉(2000)认为宗教旅游当指宗教信徒和民间信仰的信众以宗教或民间信仰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它既包括到宗教祖庭、名山圣迹去的长途旅游活动,也包括到地方宫庙去的短距离旅游活动。方百寿(2001)认为宗教旅游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仅仅是指那种拥有强烈或唯一宗教动机的一种旅游形式,也即朝觐旅行;还应该包括非朝拜目的的宗教景点景区观光、修学以及游憩行为。郑嬗婷等(2004)认为宗教旅游是以宗教文化为核心依托,借助相关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吸引宗教信仰者和一般旅游者进行的包括朝拜、研究、观光、文化等专门的旅游活动。

2.宗教旅游的特点。为了进一步解释宗教旅游的概念,有学者对宗教旅游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说明。保继刚(1996)从旅游学的角度概括了宗教旅游的四个特点:①客源市场稳定;②吸引范围等级系列分明;③重游率高;④生命周期长。  二、宗教旅游的研究热点

1.宗教旅游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建议。宗教派游作为一种专项派游,在旅游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有效地利用宗教资源,使宗教旅游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是目前学者关注的重点。

朱竞梅(2000)探讨了昆明盘龙寺宗教旅游开发在规划布局、市场开拓、功能设施等方面的成功与不足,并指出在宗教旅游开发上应注意的问题。杨刚(2001)认为衡山的宗教旅游仍处于较低层次,与其资源优势极不相称,除朝圣外其它宗教专项旅游活动很少。李悦铮等(2003)认为如何发挥利用宗教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宗教旅游景点是当前开展宗教旅游的重要问题。郑嬗婷等(2004)认为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是宗教旅游开发的核心。杨继瑞等(2004)认为西部地区宗教旅游业应该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出发,大力提升西部地区宗教旅游业的竞争优势。曹洪等(2005)认为通过宗教活动推广西部地区宗教旅游,实现西部地区宗教旅游的产业化,对于改善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田俊迁(2007)从社会结构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宗教旅游资源的构成及其可开发的内容,提出了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体系。

保继刚(1996)认为宗教旅游带来了经济效益及对文化遗迹的保护,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景区容量严重超载,片面强调旅游的营利性、娱乐性等。王玉明等(1998)指出五台山旅游业的发展应以宗教旅游为龙头,带动其它旅游业的发展,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基地。王雪梅(1999)认为应当利用四川现有的宗教旅游资源,开发适当的宗教旅游产品,设计宗教旅游线路,深入广泛地做好宣传工作,加强

基拙设施建设等。秦和平(2002)指出对四川天主教堂进行宗教旅游开发的价值,并从其历史、现状、教堂建筑和可能争取的游客概况等方面加以论证,提出了一些前期所需要做的工作和应采取的措施。

2.宗教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近年来,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宗教旅游也已作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途径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方百寿(2001)认为宗教旅游的生态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旅游客体提供的优美环境和神圣肃穆的氛围,旅游主体的虔敬心理和主动接受。秦永红(2002)从旅游区城总体规划、产业结构、旅游立法、执法以及旅游者的生态道德伦理、行为素质等角度做了一些探讨,以实现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谙统一,建立起旅游、经济、文化、生态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的运行机制。王喜莲等(2006)认为宗教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是将宗教景区的生态开发、旅游研究与可持续发展融合为一,以满足人类宗教旅游需求为目的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结语

宗教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对旅游业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有关学者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如何发挥宗教旅游资源优势,解决宗教旅游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为宗教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崔凤军,刘家明,杨新军,窦群,王卫华.泰山宗教旅游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32(3):377-382.

[2]颜亚玉.宗教旅游论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0,3:69-73.

[3]方百寿.论宗教旅游的生态化趋向[J].社会科学家,2001,16

(1):68-71.

[4]郑嬗婷,陆林,杨钊.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32(5):536-540.

[5]保继刚,陈云梅.宗教旅游开发研究———以广东南华寺为例.热带地理,1996,16(1):89-96.

[6]朱竞梅.昆明盘龙寺宗教旅游开发的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00,1:65-69.

[7]杨刚,关于南岳旅游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经济地理,2001,21(5):633-637.

[8]李悦铮,俞金国,付鸿志.我国区域宗教文化景观及其旅游开发[J].人文地理,2003,18(3):60-63.

[9]杨继瑞,曹洪.对西部地区发展宗教旅游的思考[J].宗教学研究,2004,3:126-128.

[10]曹洪,黄善明.西部地区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5,25(1):43-45.

[11]田俊迁.社会结构理论视阈中的宗教旅游资源开发[J].西北师大学报,2007,44(5):111-116.

[12]王玉明,冯卫红,高艳.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和宗教旅游[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2:83-85.

[13]王雪梅.挖掘四川的宗教旅游资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20:113-116.

[14]秦和平.关于利用天主教堂促进四川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宗教学研究,2002,2:84-88.

[15]秦永红.道家、道教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23(3):147-150.

[16]王喜莲,董红梅.宗教和生态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实践研究———新都宝光寺个案研究[J].产业经济,2006,10:225-226.

15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