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
Jun.2010Vo.l11No.3
近二十年中国宗教旅游研究述评
高科,佘晶晶
1
2
(1.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关键词:宗教旅游;宗教文化;宗教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宗教生态旅游
摘要:宗教旅游作为一种以宗教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体验活动,是国内外旅游学术界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到的244篇(1991~2009)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20年来国内的宗教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旅游内涵、宗教与旅游的关系、宗教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宗教生态旅游等5方面。这些成果从总体上反映出我国宗教旅游研究领域狭窄、研究方法单一、成果水平不高、适用性不强的特征。今后应加强宗教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系统的宗教旅游理论体系;丰富研究内容,拓宽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注重多学科联合,并加强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0)03-0059-07
ALiteratureReviewofResearchonChineseReligious
TourisminthePast20Years
12
GAOKe,SHEJingjing
(1.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2.SchoolofEconomicsandCommerce,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006,China)
Keywords:
religioustourism;
religiousculture;
religioustourismresource;
religiousculturalisanimportant
tourism;religiousecotourism
Abstract:Religioustourism,asatouristexperiencebasedonreligiousculture,
researchcontentamongdomesticandoverseastourismacademiccircles.Onthebasisofreviewingthe244papers(1991-2009)searchedfromCNKI,wecandrawthefollowingconclusions:inthepast20years,themainliteraturecontentfocuseson5aspects,
.ie.
religioustourismconnotation,
the
relationshipbetweenreligionandtourism,religioustourismresourcesevaluationanddevelopmen,treligioustourism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religiousecotourism.However,thesestudiesarefeaturedbynarrowresearchfields,singleresearchmethods,poorlevelofresearchfindingsandinapplicabilityinpractice.
Inthefuturestudy,
researchersshouldstrengthenbasictheoreticalresearchandbuild
theoreticalsystemofreligioustourism,enrichresearchcontentandexpandresearchfield,innovateresearchmethodstostudyreligioustourismandpayattentiontomultidisciplinaryjointandinternationalcooperation.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和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国内宗教旅游逐渐兴
收稿日期:20091126
作者简介:高科(1983-),男,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和旅游文化研究。Emai:lgaok734@nenu.edu.cn。60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
起。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文化旅游的兴起,以宗教文化体验为核心的宗教文化旅游广受旅游者的青睐,迅速发展成为大众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宗教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展开了对宗教旅游的研究。1986年,陈传康等发表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 一文,首次对我国宗教旅游
!1∀
进行专题研究。此后国内宗教旅游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经过20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文献。及时对这些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对推动我国宗教旅游的发展和进一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1)。在这些研究领域中,多是针对宗教旅游资源评价、产品设计以及区域宗教旅游开发等问题进行宏观性的定性描述,而极少对宗教旅游者、宗教旅游感知、宗教旅游影响等微观领域进行量化研究。这反映了我国宗教旅游研究还不够成熟,我国的宗教旅游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表11991~2009年国内宗教旅游发文分布情况序号123456789合计
主要研究领域宗教旅游资源及开发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宗教旅游文化宗教生态旅游宗教与旅游的关系宗教旅游基础理论宗教旅游者宗教旅游营销其他研究
论文数量(篇)所占比例(%)
1511914111183225244
61.897.795.744.504.503.281.230.8210.25100
一、国内宗教旅游总体发文量
笔者于2009年10月7日选择#宗教旅游∃、#宗教文化旅游∃、#佛教旅游∃、#道教旅游∃、#伊斯
兰旅游∃等为题名和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检索了近20年(1991~2009年)的所载文献,剔除非学术类文献及重复的文章后,得到专题研究宗教旅游的期刊论文244篇。见图1。总体来看,国内宗教旅游研究基本保持了增长趋势,可以以199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1999年以前的文献数量较少,增长较为缓慢;1999年以后(包括1999年)是我国宗教旅游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年平均发文量达到了近20篇,近几年发展尤为迅速(见图1)。发文数量的持续增长,反映了国内学者对宗教旅游研究的日益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宗教旅游的迅速发展状况。
二、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一)宗教旅游的内涵
由于对宗教旅游内涵的理解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宗教旅游进行了定义
!2~6∀
,目前尚未形成
统一的概念。对文献中的各种概念进行归纳,发现学者们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观点认为,宗教旅游是指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出于宗教目的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包括朝拜、求法、朝觐、传法等形式。如颜亚玉认为宗教旅游指宗教信徒和有民间信仰的信众以宗教或民间信仰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旅游活动
!2∀
。另一种观点认为,宗教旅游不仅包
括宗教信仰者出于宗教信仰动机的旅游活动,还包括非宗教信仰者参观宗教景区景点的活动。如郑嬗婷等对宗教旅游的定义是:宗教旅游是指以宗教文化为核心依托,借助相关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吸引宗教信仰者和一般旅游者进行的包括朝拜、研
图11991~2009年国内宗教旅游研究文献数量
究、观光、文化等专门的旅游活动
!3∀
。第一种观点
对所载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宗教旅游研究涉及9个方面。其中对宗教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及开发的研究最多,占论文总数的61.89%;其
次是对宗教与旅游的关系、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宗教生态旅游、宗教旅游文化等方面的探讨(详见将宗教旅游的内涵几乎等同于宗教信仰者的朝圣之旅,内涵过于狭小,所以目前多数学者较为接受第二种观点。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宗教旅游进行分类。陈荣富和周敏慧根据旅游者的不同动机,将基于宗第3期高科近二十年中国宗教旅游研究述评
61
教文化的旅游活动划分为宗教信仰者的宗教旅游和非宗教信仰者的宗教观光旅游两类。这种分类方法在目前比较流行,然而从实践来看很难将其完全划分清楚。根据宗教要素与旅游要素有机结合的紧密程度,张桥贵和孙浩然将宗教旅游划分为边缘型、半边缘型、半核心型、核心型四种类型,并
!7∀
对每一种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见表2)。
表2宗教旅游的基本类型%
项目边缘型
内容
旅游传教、宗教渗透
特点
互动程度
!6∀
旅游业在根本上并不存在矛盾,只要能够合理地处理其关系,就可以实现宗教与旅游的和谐共生。
(三)宗教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掀起了宗教旅游开发的热潮,学界也就宗教旅游的开发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成果较为丰富,但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对宗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策略(主要集中在宗教旅游资源评价、宗教旅游产品设计、区域宗教旅游开发等3个方面)的定性描述和评价上,缺乏深度。
1.宗教旅游资源评价
对宗教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是宗教旅游开发的基本前提。马进福对我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四大宗教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其
!14∀
开发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李萌探讨了我国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认为宗教旅游资源具有境界玄奇神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倾向性强、知名度高、层次丰富、旅游基础深厚等一系列鲜明特!15∀
征。毛丽娅对四川道教旅游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就四川如何开发利用丰富的道教旅游资源进行了探讨
!16∀
现实或潜在的游离于宗教破坏性与旅游之间较强的世俗娱旅游与宗教乐性互动较弱
半边缘型宗教购物、娱乐游
半核心型宗教民俗游、节日游、庙鲜明的民俗文宗教与旅游
会游、民间宗教游化特色互动较强核心型
宗教观光游、生态游、休主要发展趋势高度互动闲游、体验游、朝圣游
宗教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旅游类型,具有一般文化旅游活动的共性,但因其与宗教文化联系紧密,因而又有其独特性。首先,宗教旅游是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旅游者多是宗教信徒或是对宗教文化感
兴趣者,因而客源市场较为稳定;其次,宗教圣地影响力的差异造成宗教旅游吸引范围等级系列分明,即旅游目的地的宗教地位越高,吸引力越大;再次,源于宗教旅游者(尤其是宗教信徒)的定期、多次前往,宗教旅游较其他旅游形式重游率更高;最后,由于资源独特性和客源稳定性,宗教型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发展较为平缓,客流量不易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巩固阶段持续时间长,如无特殊事件,旅游地很少进入衰落期,因而生命周期比较长
(二)宗教与旅游的关系
宗教与旅游的关系是国内外早期宗教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外学者大多注重从本质上或根
!9∀
源上对宗教与旅游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而国内学者多从功能、效用角度来解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宗教与旅游表现为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宗教文化不仅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旅游资源,用于旅游开发,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
!3,8∀
。张键和李长青构建了宗教文
!17∀
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北京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罗福源通过
对我国宗教旅游资源的考察,认为我国宗教旅游资源分布表现出总体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分布具有差异性,信众来源具有差异性,由于教义、休习方式的不同而导致微观分布具有差别性等四个特点
2.宗教旅游产品设计
!18∀
。
郑嬗婷、陆林和杨钊分析了国内宗教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认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发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一体化的宗教旅游产品,并提出了中国宗教旅游的产品谱系
!3∀
。
(见表
3)。黄秀琳以莆田妈祖文化为个案,构建了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体系&&&核心产品、外围产品和附属产品,并提出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遵循协调性、务实性、生态性和保护性等原则
!19∀
。王玉琼
和刘力通过对我国佛教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的分析,提出我国应开发佛教朝觐游、佛教历史文化观光游、佛教文化体验游和佛教圣地修心养性度假游等4种产品
!21∀
!20∀
,而且对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旅游
!11∀
。杨桂红和陈劲松对滇西
景点的营建具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北香格里拉松赞林寺的宗教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进行了专门研究。
3.区域宗教旅游开发
区域宗教旅游开发研究可以包括对大区域、城发展也可以提高宗教圣地和宗教文化的知名度,有
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从而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保护和发展!12~13∀
。总之,宗教文化和62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封
!34∀
第11卷
市、旅游景区(点)等3类大小不同空间地域的宗教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伴随着中国的宗教旅游开发热潮的出现,大区域宗教旅游开发研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该部分研究文献较多,涉及区域内宗教旅游资源评价、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产品设计以及对策措施等诸多内容。有不少研究!22~29∀者对一些大旅游带或省域地域范围内的宗教旅游开发做了有益的探讨。值得一提的是,对通过构建区域宗教旅游圈来实现不同区域间的旅游合作的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点。如陈炜通过分析西部地区宗教文化旅游圈的基础和条件,提出了构建西部地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旅游圈的设想,并对构建西部地区宗教旅游圈的策略和保障措施进行了探讨
!30∀
等城市的宗教旅游开发研究都是按这种思路
展开的。
目前对景区(点)宗教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宗教名山的旅游开发研究上,文献数量相对较少,有崔凤军等对泰山
!36∀
!35∀
、吴攀升和余昀对五台
!37∀
山、彭蝶飞和邹冬生对衡山
研究等。
的宗教旅游开发
(四)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
宗教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盲目建设、管理混乱、文化同质化、庸俗化、商品化、迷信诈骗、各方利益冲突等诸多问题
!38~40∀
,严重影响了宗教旅游的
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赵伯乐认为,佛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三种关系:佛教文化因素的挖掘与佛教自身发展的关系;旅游活动与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关系;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的管理与利益分配的关系。明世法运用社会学场域理论对宗教旅游发展的共赢理路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管理体制上应实行#赋权∃和#增权∃的互补;在核心共识上,要以现代而新颖的方式彰显宗教文化的教化功能;在利益分配上,须兼顾相关各方权益,形成和培育宗教旅
!42∀
游场域中的主体自主参与机制。
(五)宗教生态旅游
宗教生态旅游是宗教旅游与生态旅游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未来宗教旅游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近年来,宗教生态旅游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杨桂华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发研究 一文中首次提出
!43∀
了#宗教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侯冲对宗教生态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阐释,认为宗教生态旅游是以有形的宗教文化设施作为依托,通过挖掘宗教生态观,让游客感受宗教的真正底蕴,感受宗教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与和睦祥瑞的精神,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而自觉地保护环境,美化、净化环境,完善人类自身建设的一种旅游形式,它是一种与生态旅游、宗教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均不同的
!44∀
新的旅游形式。陆群对宗教生态旅游的内涵、特征,开展宗教生态旅游的理论依据、思想背景、现实紧迫性及其意义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宗教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方百寿基于对中国宗教景区及宗教旅游发展状况的考察,认为#宗教旅游的生态化,将成为宗教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45∀
!41∀
。
表3宗教旅游产品谱系∋
旅游产品谱系主要内容
宗教教事旅游针对具有宗教信仰的旅游者,在一些特别的
宗教节日和庆典时期专门提供的旅游产品。对于非信徒旅游者,推出相应的参与活动宗教观光旅游欣赏宗教圣地的高山、流水、瀑布、奇花、异
草、怪树,以及重大佛事活动、建筑、艺术及僧侣生活习俗等宗教文化旅游宗教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丰富的宗教文化
资源是其发展的重要依托。可参观或欣赏蕴含着深刻宗教文化的宗教建筑艺术、石刻绘画、佛教音乐、宗教舞蹈等以及开展诸如佛茶文化游、建筑园林游、文化考察游等宗教饮食旅游体验宗教人士的生活习俗,即充分挖掘宗教食谱,经过现代工艺的改进和革新,开发出适合旅游者的宗教饮食宗教修学旅游在宗教教义高深、名胜古迹众多的宗教文化
中心地开展的针对学者、宗教研究者和旅游者的宗教修学旅游宗教休闲、疗养旅游
开发风景如画、空气清新,寺院宁静、清幽,且具有休闲、度假、疗养等功能的宗教旅游胜地
在城市旅游和文化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许多
宗教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将宗教旅游作为发展城市旅游的重要方面,因此开展城市宗教旅游研究对推动城市旅游业迅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多。学者们的研究大多遵循这样一种思路,即对所研究城市的宗教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指出目前开发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新的开发构想或策略。如袁书琪对福州丽英对广州!32∀
!31∀
、王
、谢娟等对洛阳!33∀
、薛伟华对开第3期高科近二十年中国宗教旅游研究述评
明显。
63
的一种趋势∃;同时分析了宗教旅游生态化的原因,并对如何开展生态化宗教旅游提出了具体的建!46∀
议。潘发生和杨桂红对云南香格里拉的宗教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专门研究
!47∀
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宗教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上,对近年来我国大规模的宗教旅游开发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宗教旅游研究领域较为狭窄,相关主题的研究不够深入,且缺乏系统性。虽然国内对宗教旅游的研究内容已经涉及了多个方面,但还有许多尚未涉足的领域,如宗教旅游的产生、发展机制,旅游活动与宗教文化的相互影响,宗教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构成及其利益机制,宗教旅游生态足迹与环境容量,宗教人士、目的地居民对宗教旅游的感知等等。
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宗教旅游研究方法十分单一,仍延续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极少。多年来,国内宗教旅游延续了传统的描述和分析方法,多数研究属于宏观和中观的定性分析,而广泛的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统计分析、模型研究以及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方法进行的微观研究在当前旅游研究中极少。
从研究队伍来看,尚未形成一支专业化的研究队伍,研究者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宗教旅游的研究者多为宗教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文科背景出身,知识面较为狭窄。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很少有学者教将宗教旅游作为自己专门的研究方向,宗教旅游研究成为一种#兼职∃,罕见真正的#全职∃的专业研究人员。
国内宗教旅游研究成果的总体质量不高,高水平的成果不多,系统的研究成果更少。除了王亚欣从宗教发展与环境保护视角出版了一部专著外,至今尚未有其他对宗教旅游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出版。由于研究方法的落后,造成研究结论的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也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对宗教旅游实践的指导功能。同时,基础理论仍然十分薄弱,理论体系的建立更是无从谈起。
总之,中国的宗教旅游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加大研究力度。笔者认为,今后我国宗教旅游研究要进一步深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加强理论研究,建立理论体系
首先,要继续加强对宗教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宗教旅游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其次,应广泛吸纳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合力打造多学科、专业化的研究队伍,对宗教旅游的重要命题进行协同攻)
(
。朱勇学和潘鄱对
佛教生态旅游的环境容量进行了分析,并以海南三亚南山佛教文化旅游区为个案,利用单因子法和多
!48∀
因子法对其环境容量进行了测量。
(六)其他研究内容
除了上述研究外,国内宗教旅游研究还涉及其他诸多内容。曹绘嶷从我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宗教旅游迅速发展的根源,认为我国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形成的特殊的政策和思想意识形态,与全球性的社会经济潮流一起,共同促成了我国的#宗教旅游
!49∀
热∃。黄细嘉和陈志军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旅游者、目的地居民及相关组织、全体社会成员等三个维度分析了宗教旅游的重要价值,认为通过开展宗教旅游,旅游者将获得旅游价值,居民及相关组织获取经济价值,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获得社会价值,同时宗教文化遗产可以因此而得到保护
!50∀
。
曹智颖通过抽样调查,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长沙中高收入群体对宗教旅游中的住宿设施、素斋、旅游项目、购物等的需求偏好特征,并运用交叉分析法从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差异水平分析
!51∀
。席建超等回顾了我国古代佛教旅游的发
展历史,系统考察了佛教寺院作为旅游吸引物功能的转换过程,为现代佛教旅游开发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52∀
。高科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
!9∀
法等3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关于宗教(朝圣)旅游的研究进展。笪玲、张述林在分析
国外宗教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进展的基础上,从宏观、微观和文化层面初步构建了我国宗教旅游的研究体系
!53∀
。
三、国内宗教旅游研究简要评述及展望
国内对宗教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宗教旅游的迅速发展,相关研究日益增多,逐渐成为我国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通过对国内有关宗教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学术界虽然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较为64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
关;最后,须对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同时借鉴相关学科的经验,构建宗教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规范和指导后续的研究和实践的开展。
2.丰富研究内容,拓宽研究领域
宗教旅游研究应该广泛涉及宗教旅游实践的方方面面。今后学术界在加强已有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例如宗教旅游地的分布及特征,宗教旅游的发展历程,旅游与宗教文化的互动及影响,宗教旅游景区的管理、经营和运作,宗教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生态足迹,宗教旅游利益相关者构成及利益机制,宗教旅游者特征、动机、行为模式,宗教人士、目的的居民对宗教旅游的感知等。其中对宗教旅游主体的研究应该成为核心的研究内容。
3.创新研究方法,注重多学科联合
对宗教旅游的研究应立足于现实,多采用案例分析及实证研究的方法,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要善于运用问卷调查、参与观察、访谈等数据收集方法,注重定性与定量方法的充分结合。由于宗教旅游是一个涉及面广、交叉重叠、关系复杂的综合现象,因此应借鉴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研究,使得宗教旅游的研究朝着多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4.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经验
国外宗教旅游研究起步较早,理论较为成熟,在宗教旅游的开发、营销、目的地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国内学术界应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引进、消化、吸收,从实际出发,洋为中用,从而提高我国宗教旅游的研究和发展水平。
注释:
%资料来源于张桥贵、孙浩然发表在世界宗教研究 2008年4期128-139页的宗教旅游的类型、特点和开发 一文,稍有修改。
∋资料来源于郑嬗婷、陆林、杨钊发表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5期536-540页的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文,稍有修改。
(对宗教旅游研究文献的作者进行分析发现,一位作者最多仅发表3篇有关宗教旅游的专题研究论文。对发表文献数量排前10的学者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者是宗教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文科背景出身,且无研究者将宗教旅游作为自己的专门研究方向。
)王亚欣的宗教文化旅游与环境保护 一书2008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参考文献:
!1∀陈传康,牟光蓉,徐君亮.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J∀.旅
游(理论专辑),1988(增刊):134-145.
!2∀颜亚玉.宗教旅游论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0,(3):69-73.
!3∀郑嬗婷,陆林,杨钊.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536-540.
!4∀林明太.莆田市宗教旅游开发研究!J∀.莆田学院学报,
2002,(4):68-72.
!5∀公学国.关于发展宗教旅游问题的探讨!J∀.昌潍师专学
报,1999,(3):98-99.
!6∀陈荣富,周敏慧.进一步发展我国现代宗教文化旅游事
业!J∀.江西社会科学,2001,(1):217-219.
!7∀张桥贵,孙浩然.宗教旅游的类型、特点和开发!J∀.世界
宗教研究,2008,(4):128-139.
!8∀保继刚,陈云梅.宗教旅游开发研究!J∀.热带地理,
1996,(1):89-96.
!9∀高科.国外宗教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研究,
2009,(3):54-60,54-60.
!10∀朱义禄.宗教文化与旅游资源!J∀.旅游科学,1996,
(3):33-37.
!11∀范正义.试析福建传统社会中宗教与旅游的关系!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36-43.!12∀杨文祺.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J∀.华侨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76-80.
!13∀许晓光.试论宗教与旅游的密切关系!J∀.西南民族学
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110-112.!14∀马进福.我国宗教旅游资源及其深度开发!J∀.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107-112.!15∀李萌.论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原则!J∀.北京
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3,(4):95-98.!16∀毛丽娅.论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四川
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8-43.!17∀张键,李长青.北京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1-94.!18∀罗福源.我国宗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社会科
学家,2004,(1):87-89.
!19∀黄秀琳.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与开发!J∀.莆
田学院学报,2006,(3):82-85.
!20∀王玉琼,刘力.论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J∀.三峡第3期高科近二十年中国宗教旅游研究述评
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6,(6):153-159.
65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12-14,47.!21∀杨桂红,陈劲松.滇西北香格里拉松赞林寺宗教旅游商
品开发设计!J∀.经济问题探索,2000,(5):119-121.!22∀黄少辉.开拓广东宗教旅游!J∀.旅游学刊,1992,(2):
42-44.
!23∀杨文棋.略谈福建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北京
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0,(1):59-63.!24∀杨丽.论云南宗教文化的旅游开发!J∀.云南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29-134.!25∀卢世菊.长江流域道教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J∀.中南
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12-114.
!26∀景秀艳.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福建地理,2003,
(1):33-36.
!27∀杨继瑞,曹洪.对西部地区发展宗教旅游的思考!J∀.
宗教学研究,2004,(3):126-128.
!28∀陈炜,秦彬.西南民族地区宗教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10-113.
!29∀方燕.四川宗教石刻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2-34.!30∀陈炜.论西部地区宗教文化旅游圈的构建!J∀.广西
民族研究,2008,(3):181-185.
!31∀袁书琪.对福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再认识和再开发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14-117.
!32∀王丽英.广州道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策略初探!J∀.广
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2-15.
!33∀谢娟,梁留科,桓占伟,等.洛阳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
发刍议!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10):945-948.!34∀薛伟华.浅谈开封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开
封大学学报,2006,(1):16-18.
!35∀崔凤军,刘家明,杨新军,等.泰山宗教旅游开发研究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377-382.
!36∀吴攀升,余昀.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战略思考!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5):25-29.
!37∀彭蝶飞,邹冬生.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旅游内涵及其开发
!38∀曹绘嶷.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J∀.社
会科学家,2002,(4):48-51.
!39∀陈卫星.世俗化、庸俗化与当代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问题
!J∀.云南社会科学,2007,(2):113-117.
!40∀桓占伟.我国佛教旅游文化开发的问题和误区!J∀.沧
桑,2009,(4):148-150.
!41∀赵伯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
系!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42-45.
!42∀明世法.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旅游开发与共赢理路
!J∀.云南社会科学,2008,(6):88-92.
!43∀杨桂华,齐扎拉.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发
研究!J∀.思想战线,2000,(5):82-85.
!44∀侯冲.宗教生态旅游与21世纪人类文明!J∀.思想战
线,2000,(5):90-93.
!45∀陆群.宗教生态旅游:西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
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0-64.
!46∀方百寿.论宗教旅游的生态化趋向!J∀.社会科学家,
2001,(1):68-71.
!47∀潘发生,杨桂红.香格里拉与宗教生态旅游开发!J∀.思
想战线,2000,(1):82-85.
!48∀朱勇学,潘鄱.佛教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分析研究!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54-58.
!49∀曹绘嶷.剖析我国的#宗教旅游热∃!J∀.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219-223.
!50∀黄细嘉,陈志军.宗教旅游的多维价值及开发利用研究
!J∀.宗教学研究,2008,(4):143-147.
!51∀曹智颖.中高收入群体宗教游憩需求特征研究!J∀.商
业研究,2007,(12):153-157.
!52∀席建超,葛全胜,成升魁,等.古代佛教旅游发展及其启
示!J∀.人文地理,2006,(4):68-73.
!53∀笪玲,张述林.国外宗教旅游研究与我国宗教旅游研
究体系构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4-30.
(责任编辑:武丽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