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店 括裔菅程斡挪粤院学报 JOURNAL 0F GUANGXI ECONOMIC MANAGEMENT GADRE COLLE(;E 国内民族旅游研究综述 ●吴忠军 韦俊峰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旅游研究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孕育起步、初步发展、拓展提升5--个阶 段,每阶段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侧重点、研究特点各有不同。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在研究内 容上扩展范围加强深度;在研究方法上加强定量分析;在理论上要构建民族旅游研究体系;在研究平台的利用 上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国内;民族旅游;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doi:lO.3969/j.issn.1008-8806.2014.01.0l1 [文章编号]1008—8806(2014)O1—0065—07 民 族 旅 游 研 究 述,纵向上总结了我国民族旅游研究的发展阶段及 特征。 一、引言 民族旅游这一旅游形式因其民族性、异域性、神 秘性、资源独特性、休闲性和文化体验性的一体化,自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地区旅游业起步伊始, 便日益受到旅游者推崇。在国内学术研究领域则反 映为民族旅游研究的持续发酵:如吴其付n (2007)总 二、国内民族旅游基础理论研究 (一)民族旅游理论与学科发展研究 1.民族旅游概念界定与本质探讨 “民族旅游”一词最早于1977年由Valene L. 结了国外民族旅游研究进展,王述芬,何伦志 (2013) Smith提出,其对民族旅游的定义对我国学者的影响 等通过对((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较大。视角不同,民族旅游的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 Tourism Research))两大刊物白1990年以来约64篇 如国内学者潘盛之(1997)较早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 代表性民族旅游研究文献的分析和归纳,认为国外民 民族旅游进行界定和阐述,认为民族旅游的实质是跨 符太浩、陈光跃H (2002)认为民族旅游是 族旅游研究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内容比较广 民族旅游;泛,而且正处于全面深入的发展阶段;相对而言,国内 趋势展望在近年来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一个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服务与 民族旅游研究的发展历史梳理、研究成果总结和研究 接受服务的过程;陈兴贵口 (2007)认为民族旅游“是建 立在民族文化及其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基础 为有助于相关研究者从宏观视野上拓宽民族 上的旅游开发模式;”刘晖[。 (2013)则从游客角度将民 旅游研究思路,本文以“篇名=民族旅游”为条件在 族旅游定义为其被异域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 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进 所吸引,而前往“异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 行了精确检索,得到了自1987年一20l3年共计383 短暂旅游经历;而针对国内学者对“民族旅游”的界定 篇文献(截止日期为2013年12月l1日),以此为基 大多是指向少数民族文化层面的现状,李忠斌 础,横向上对国内民族研究内容和进展进行了综 (2012)批判了“只有主体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旅游活动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乡村旅游与西南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11AMZ008)前期成果。 [作者简介]吴忠军,桂林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民族旅游;韦俊峰,桂林理工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民族旅游经济。桂林,541006 ~… …∞ 才是民族旅游”的观点,提出民族旅游就是“旅游者以 期,从概念界定、学科理论构建和方法探索等层面对 民族聚居区域为旅游目的地,以该民族文化为内核, 其进行全面总结与深入研究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以经济、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全面了解民族文化特质 及生产、生活状态为目的的一种参与、体验活动。” (二)民族旅游利益主体分析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民族旅游的利益主体是多元 不难发现,虽然国内学术界针对“民族旅游”的定 的,不仅包括旅游者、民族旅游目的地原住民、当地政 义尚未达成普遍共识,但民族旅游的特征与本质已基 府和旅游企业,还包括投资者、竞争者、媒体等。如吕 本可以一窥全貌:首先,民族旅游是一种跨民族交流 宛青n妇(2007)根据各利益主体与民族旅游联系的紧 的文化旅游形式,包含着参与、体验的经历和过程;第 密程度,将民族旅游利益主体分为主层次利益主体和 二,“民族旅游”中的“民族”,即“被旅游者”既指主体 亚层次利益主体。张补宏和徐施n (2008)则将民旅 民族,也指非主体民族,但目前多指边缘性的少数族 群或民族国家的政治一经济框架中相对弱势的文化 群体(Cohen,E.,2001),就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言,民族 旅游的活动主体多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核心 的汉族群体,多来自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对象 民 是边缘的少数民族,多位于西部和边缘地区;第三,强 族 旅 调民族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的差异性,即“异文化”、 游 “民族文化特质及生产、生活状态”是民族旅游的核心 研 究 吸引物。 1甚 考:嚣骷,拳毒 拍2奇{蟹 丰 我国民族旅游学科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文献数量 很少,现仍处于初始阶段。正如窦开龙随 (2008)所言, 从民族旅游研究看,已经成为热点,但也是研究薄弱 区域,多是零散讨论,缺少系统总结;多是单一角度分 析,缺少学科建设尝试;多是国外理论介绍,缺少本土 化理论;多是停留在大旅游学的层面,缺少系统性和 深入性的基础性研究。 基于此,李忠斌口 (2012)从民族旅游概念对于学科 建设重要性的角度出发,认为深入探讨民族旅游概念 本身,精确把握其科学内涵使之成为学科建设的起点 是当下学术界的重要任务。针对国内民族旅游学概念 的学科积累以及民族旅游学概念的提出,贾建雄 (2011)认为其经历了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开发研究阶 段、旅游人类学研究阶段和民族旅游学概念积累这三 个演变阶段,并从民族旅游学产生与发展、民族旅游 学概念与内涵、民族旅游学研究对象、民族旅游学性 质与特点、民族旅游学研究领域、民族旅游学研究方 法等六个方面,论述民族旅游学学科体系构成;杨主 泉、吴忠军 叩(2012)则在分析民族地区旅游业、旅游 研究和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需求、学科理论、研 究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民族旅游学科进行构建, 同时提出民族旅游学科的建设思路,包括专业委员会 的作用发挥、民族旅游教材编写、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方案修订、学术活动开展等。 总之,目前是民族旅游学建设的关键性突破时 圈 : : 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界定为以下这些组织、个人和群 体:民族旅游目的地政府、当地社区、旅游者、旅游企 业以及民族旅游关心者等五类利益相关者群体。目 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民族旅游经营者、民族旆 游目的地社区及其当地居民等几个利益群体。 1.民族旅游经营者研究 此类研究多立足于个案研究,缺少宏观视野。女[ 谢新华、张宁n胡(2008)从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化资 本”的角度认为凤凰古城外来服饰商人作为民族旅溺 由I ——爪, 础丹 旦;苗 寸生ll离 自 壬n 田 的文化资本对凤凰民族服饰多元化产生影响的;吕宛 青n妇(2007)以考察泸沽湖家庭旅游发展历程为契机, 总结了我国民族旅游中家庭旅馆的各种管理模式,分 别为政府“零管理”、政府部分管理、“公司+接待户”和 “当地政府+旅游企业+行业协会+家庭接待户”四种模 式,并认为第四种模式是一种能够兼顾旅游目的地利 益相关者诉求的经营管理模式,比较适合目前民族地 区家庭旅馆发展的现实和需要。 2.民族旅游目的地社区研究 民族旅游目的地社区即为民族旅游村寨,肖琼 《我国民族旅游村寨研究综述》(2009)、《我国民族旅 游村寨经济类型研究》(2010)、李瑞、殷红梅《近10年 中国民族旅游村寨旅游研究与展望》(2010)以及李会 娥、徐圻《民族旅游的典范——贵州雷山郎德上寨研 究述评》(2011)等文献已对民族旅游村寨研究做了较 深入的总结和述评,这里不再赘述。而近年来的研究 热点表现为定量研究方法增多、民族旅游目的地研究 对象的视角宏观化,如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民族旅 游村镇”、“民族旅游城镇”等扩展概念,把多勋、王瑞 等n铂(2013)更是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学空间分析方 法及GIS技术,以甘肃省104处民族旅游资源单体和 以此为基础遴选的35个发展相对成熟的民族资源型 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对整个甘肃省的民族旅游资源空 间分布结构进行深入探讨,朱德亮、张瑾n (2012)则 基于民族旅游区域合作的观念,以共生理论为分析框 国内民族旅游研究综述 2014年第1期 架,构建了桂黔湘边区一体化共生竞合模式的基本框 少数民族女性社区参与研究、少数民族女性在民族文 架、空间布局与实施措施。 3.民族旅游目的地居民作为“被旅游者”研究 化旅游资源保护中的作用研究4个方面。而最近3年 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有:赵巧艳乜¨(2011)从布迪厄实践 民族旅游目的地居民是旅游社区经济发展的中 理论的四个关键概念——场域、惯习、资本和策略入 坚力量,国内学者对这一利益主体的研究侧重于其 手,对金坑旅游与红瑶女性角色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 旅游感知,研究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如唐玲萍、俞 调查分析,认为随着农业场域向旅游场域的转变,“红 琼丽口。 (2013)以新平大槟榔园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 瑶女性的社会和家庭角色也发生了由从属地位向主 旅游村为例,认为影响民族旅游村寨青少年居民对旅 导地位的转变,转变过程中,一些专属红瑶女性的文 游影响感知的因素包括人口统计特征、民族自豪感与 化资本也藉旅游场域内女性角色地位的变化和社会 社区归属感、家庭对旅游的依赖程度、青少年居民与 资本的共同作用实现了向经济资本的转换,并且以惯 旅游者接触的程度和民族旅游村寨发育程度。 而理解民族旅游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切、利益联 系、利益矛盾、利益诉求以及各主体互动过程,对于民 族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黄海珠n (2006) 以广西龙胜平安村为个案,认为民族旅游利益主体非 和谐因素表现为村民之间的矛盾、村民与外来投资者 的矛盾、村民与旅游公司之间的矛盾、村民与县旅游 局之间的矛盾、村民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张 补宏、徐施 (2008)提出不同利益主体的政治利益、 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文化利益诉求强度是不同的, 并尝试测算了各利益主体在民族旅游发展中利益诉 求的影响情况。 通过研究文献发现,在对民族旅游利益主体的研 究中,我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族旅游者所具 备的相关学科理论、民族旅游者需求、决策行为特征、 旅游者感知以及旅游影响分析,而且没有注重当地政 府、媒体、当地旅游企业等“中间人”在民族旅游发展 中的作用。 (三)民族旅游与其相关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 1.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妇女 运用性别分析法研究性别差异,研究民族地区的 旅游开发与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妇女角色、需求、生 计方式等的演变,是顺应改变民族旅游中的女性病理 化现象和女性的不公平地位呼声的表现,[1卯有利于民 族旅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民族旅游与 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 21世纪特别是2006年以后,国内相关文献呈现出借 鉴国外研究方法、研究成果逐渐丰富的趋势。钟洁 叩 (2010)在对中国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 进展的分析中,将国内相关文献依据其研究对象和研 究内容分为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就业问题研究、 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角色变迁研究、民族旅游与 习的形式得以强化和固定下来,而且又反过来促进了 金坑旅游场域结构的优化与功能的提升”(赵巧艳),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民族旅游与社会性别 互动研究缺位的现状。张瑾 。 (2011)研究发现黄洛 瑶寨的红瑶女性通过地方性知识在旅游语境中的再 民 生产从而实现了其民族文化对新的社会环境的调适, 族 旅 由地方性知识转化而来的新生计手段为她们带来了 游 更好的生活和发展;项萌、李亚妮等乜 (2012)则进行 研 究 了滇黔桂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2.民族旅游与资源产权 目前,民族旅游资源特别是民族文化资源因产 权界定不明确致使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引发诸多问 题,建立合理的民族旅游资源产权制度以明确各个 利益主体间的产权关系就显得尤为迫切,正如和耀 芬 (2012)所言:“合理的产权界定能够促进民族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顺利实行;促进民族旅游资源配 置实现帕累托最优;促进民族旅游业经济的健康发 展;使民族旅游业的收益分配实现公平性,是民族 旅游资源保护的驱动力;为最终实现民族旅游业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夏德根 朝(2008)就曾选择 民族旅游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认识民族旅游 产品的特征及其结构的基础上,从作者权、商标权、 地理标志权、外观设计权、专利权和商业秘密等方 面对民族旅游产品的知识产权问题展开了论述。 但由于民族旅游资源的复合体特性、资源属性的多 样性及制度缺陷,民族旅游资源产权界定仍面临困 境,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相对不足。 三、民族旅游应用研究 (一)民族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目的,国内学者对民 族旅游开发模式做了不同的分类,并针对具体开发模 式进行深入探讨。 . 一……一 表1 国内民族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分类角度 分类结果 空间角度 原地开发模式(又可分为原生自然式及原地浓缩式)和异地开发模式 时间角度 民族旅游开 旅游者体验 发模式分类 经营模式 短期节庆模式和长期固定模式 静态、动态和动静态结合三种开发模式 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企业+社区”主导型、村寨自主开发等方式 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开发形态 郎德上寨式“工分制”社区全民参与 、高度参与、适度参与、低度参与 梭嘎模式、深圳民俗村模式和郎德上寨模式 民族旅游资源利用方式 直接利用型、整合提升型、复原历史型、主题开发型和短期节庆开发型 研究学者 余青、观点 形式 吴必虎 (2OO1) 中国民族旅游开发模式经历了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村和生态博物馆等 民族生态旅游村是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有效模式 马晓京 (2002) 民 族 旅 游 研 民族旅游开 发模式探讨 金方梅 1(2003) 张华明、滕健 (2006) 在以真正文化旅游者为唯一目标市场的社区,建立文化旅游者、社区居 民以及开发管理者“三向参与”的民族旅游保护开发模式 “CCTV”模式:即Conservancy(-f ̄k?)+Company(&)+Topic(_g_ ̄_)+Vil— 究 lager(村民),倡导原地开发、企业主导、村民适度参与的综合开发模式 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要介入民族旅游发展的规划与决策、利益分配、 旅游知识和技能培训等实质性过程 范莉娜 (2007) (二)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研究 族旅游所包含的要素,是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中不可忽 主要体现为民族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条件分析、 视的研究对象,如唐雪琼n (2002)对云南少数民族服 不同民族文化类型的开发、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和民 饰文化资源特点和旅游价值的分析;孙九霞口明(2003) 族旅游资源保护四个方面,国内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对民族节日符号旅游价值和运用方式的研究;文斌 叮 (2006)对民族旅游节庆主题创新和运作模式创新方 1.民族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条件分析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采取案例分析 面的创新元素进行了剖析;覃琮 (2010)运用符号互 方式,结合具体民族地区或某个民族的民族旅游资源 动理论对民族旅游舞台表演的符号化生产过程和互 而展开,相关研究包括东人达口 对重庆民族旅游资源 动机制的探讨的研究。 的论证;丁健 等对民族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分析; 李静口 对云南裕固族地区发展民族旅游的可行性调 3.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 旅游商品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民 发挥,基于此,钟志平n门(2003)提出了少数民族旅游 地区发展旅游商品的思路,其他学者也从不同的方面 查研究等,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以定量研 族旅游商品的可塑性和拓展空间却一直没得到足够 究展开的民族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不同民族文化类型的开发 作为不同文化类型存在的民族音乐、民族节日、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民族体育、民族歌舞、民族仪式、民族手工艺等都是民 表2近年关于民族旅游商品开发研究的代表性文献 研究视角 旅游人类学 利益相关者理论 体验经济 研究学者 李应军 1(2008) r 1 研究内容 民族旅游工艺品开发与创新的对策思考 民族手工艺品的开发模式 循环的民族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张婷、宣冬红 纠(2010) 韩玉、伍进 (2012) 旅游人类学 谭宏 (2013) 民族传统产品开发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 低碳经济 王计平、李敏敏 (2013) 民族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 困 竺 : :! 4.民族旅游资源保护 效传承和保护的民族旅游开发模式; 叩第四,尊重当 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实质上是一个问题 地居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创新利益分享与社区参与机 的两个方面,随着民族旅游开发中很多不和谐因素和 制; 们第五,加强民族旅游欲开发区的文化保护预警 矛盾问题的逐渐显露,对民族旅游资源特别是民族文 机制研究。[5 化传承与保护问题的相关研究成为国内研究热点。 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来看,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 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充分认识民族文化旅 游资源的重要性,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普查; 盯口结谭 口 综合考虑民族旅游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研究 内容的侧重以及民族旅游发展实践这一实际,20世纪 第二,摒弃静态保护的民族文化存在意识,而主导民 8O年代以来我国民族旅游研究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 族文化重构的过程,借助于旅游业,实现民族传统文 个阶段。 化的保护;[4。 第三,因地制宜选择能促使民族文化有 表3国内民族旅游研究阶段及特征 发展阶段 孕育、起步阶段 (1987年一2O00年) 文献数量 17 初步发展阶段 (2001年一2009年) 202 拓展提升阶段 (2010年至今) 164 以贵州、新疆、云南、广西、甘肃和 大量研究集中于贵州、云南和广西西南三 研究对象 广西、云南、贵州等 湖南为主,扩展到四川、重庆、内蒙 省,对广东、湖北、湖南和四川等的研究有 古、宁夏和新疆 增长趋势 研究内容 民族旅游资源条件 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旅游开发模 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旅游学科构建、民族 及侧重点 与开发意义 式、民族旅游影响等 旅游可持续发展等 研究特点 描述性分析 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利益相关 研究范围扩大者针对性研究加强;田野调 性别分析等学科和理论开始介 查在民族旅游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 ,、入民族旅游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 展望未来,我国民族旅游研究可在以下方面进一 翻译、介绍和引用外国理论,而是应加强借鉴、消化基 步深入研究: 础上的本土化研究,构建中国民族旅游学科体系。 4.研究平台作用发挥方面:2010年中国人类学民 1.研究内容上,范围需扩展,深度需加强。如民 族旅游概念辨析与界定;民族旅游者类型、动机、行为 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以及每年一 特征和感知需求研究;民族旅游利益主体中对政府、 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的举行,标志着中国民族旅游 旅游企业等“中间人”的相关研究;民族旅游形象设计 研究从此有了全国性的组织机构和研究平台,目前, 与旅游市场研究以及民族旅游与资源产权界定、民族 已经举办四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出版《中国民族 旅游开发模式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同时进一步促进多 旅游研究》(2010、2011、2012年卷),但目前仍面临着 学科综合研究。研究案例之对象方面,应加强西北地 整合分散的研究队伍、深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民族 区民族旅游研究。 旅游研究深入开展等任务。 2.创新研究方法。国内研究初期研究成果以定 性分析为主,到初步发展阶段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开始增多,但研究方法仍体现出定量分析少、定量分 析手段过于简单、研究模型匮乏的缺陷。 3.由于本土化民族旅游理论缺乏,亟须构建民族 旅游研究有先天的“实践土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 [参考文献] [1]吴其付.国外民族旅游研究进展[J].黑龙江民族 丛刊,2007,(5):163—170. [2]王述芬,何伦志,韩东.国外民族旅游研究述评 [3]潘盛之.旅游民族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旅游研究体系。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决定了我国民族 [J].广西民族研究,2013,(2):165—175.1997. [4]符太浩,陈光跃.试论民族旅游的行业特征及其社 会价值[J].旅游科学,2002,(3):20—23. [5]陈兴贵.人类学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作用[J].贵 州民族研究,2007,(3):59. [6]刘晖.民族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研究与方法论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2,(10):3卜34. [24]和耀芬,李伟.浅论民族旅游资源产权界定的功 能意义[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6):41—45. [25]夏德根.民族旅游产品开发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若 干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8,(2):39-44. [26]丁健,彭华.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模 传承[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33(4):50. 西民族研究,2012,(4):177—184. 式[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27]张华明,滕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CCTV模 [7]李忠斌,文晓国.对民族旅游概念的再认识[J].广 98—101. [8]窦开龙.民族旅游学:一门亟待构建的交叉学科 式——以西双版纳“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为例[J].广西民族 [J].消费导刊,2008,(7):183. [9]覃建雄.民族旅游学概念框架、学科体系与发展建 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2):155. [10]杨主泉,吴忠军.关于民族旅游学科建设问题的 思考[J].旅游论坛,2012,(4):卜5. [11]吕宛青.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民族地区家庭旅 馆经营及管理模式研究[J].思想战线,2007,33(5):35—40. [12]张补宏,徐施.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民族旅游 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43—47. [13]谢新华,张宁.凤凰外来服饰商人:民族旅游中一 个特殊群体的文化资本研究[J].民族论坛,2008,02: 46—47. [14]把多勋,王瑞,夏冰.甘肃省民族旅游资源空间分 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3:77. [15]朱德亮,张瑾.基于共生理论的桂黔湘边区民族 旅游竞合模式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2,(4):185. [16]唐玲萍,俞琼丽.民族旅游村寨青少年居民对旅 游影响的感知研究——以新平大槟榔园花腰傣民族文化生 态旅游村为例[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6):53-55. [17]黄海珠.民族旅游多元利益主体非和谐因素探 讨——以广西龙胜平安村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6, (10):68-71. [18]张补宏,徐施.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民族旅游 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3—47. [19]吴晓美.民族旅游中性别歧视现象的人类学透析 [J].青海民族研究,2007,(18)4:34. [2O]钟洁.中国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进 展[J].妇女研究论丛,2010,(2):83-87. [2 1]赵巧艳.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民族旅游与社会 性别的互动——以龙胜金坑红瑶为例[J].人文地理,201 1, (6):67—71. [22]张瑾.民族旅游语境中的地方性知识与红瑶妇女 生计变迁——以广西龙胜县黄洛瑶寨为例[J].旅游学刊, 201l,(8):72—79. [23]项萌,李亚妮,邓敏.滇黔桂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 研究,2006,(3):197—203. [28]李天翼.民族旅游社区参与的“工分制”[J].贵州 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89—193. [29]况学东.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许昌学院学报,2013,32(5):120—121. [30]余青,吴必虎.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 游发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1,(6):40-43. [31]马晓京.民族旅游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J].贵旅 民族研究,2002,22(2):26—28. F321会方梅.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保护开发模式探 讨——重视文化旅游者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J].贵州师范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4):13—16. [33]范莉娜.贵州民族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问题 [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2—34. [34]东人达.重庆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论证[J].重庆三 峡学院学报,2002,(4):69—72. [35]丁健,彭华.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2002,(1):101—105. [36]李静.甘肃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以裕固 族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23—125. [37]唐雪琼.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 及开发策略[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6):50—53. [38]孙九霞.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及问 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134—137. [39]文斌.创新:民族旅游节庆开发的动力源[J].广 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3):11卜l13. [4O]覃琮.民族旅游舞台表演中的符号化生产及其互 动——以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J].广东工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4—77. [41]钟志平.少数民族旅游地区发展旅游商品的思路 [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4):69—70. [42]李应军.论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 种旅游人类学的观点[J].昆明大学学报,2008,(19)2: 23—27. 国内民族旅游研究综述 2014年第l期 [43]张婷,宣冬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民族旅游 科学版),2007,(34)l:71—75. 手工艺品开发——以云南鹤庆新华村白族旅游手工艺品开 发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1):133—136. [J].理论观察,2012,(5):113—114. [49]田敏,撒露莎,邓小艳.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村寨 文化保护及传承比较研究——基于贵州、湖北两省三个民 科学版),2012,(5):88—94. [50]刘晖.民族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传承——以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为例[J].中南民族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50—53. [51]肖坤冰.民族旅游预开发区的文化保护预警研 究——以四川汶川县阿尔村的羌族传统文化保护为例[J]. [44]韩玉,伍进.体验型民族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 族旅游村寨的田野调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45]谭宏.民族旅游与旅游商品——旅游人类学视野 中的民族传统产品开发和利用[J].贵州民族研究,2013, (1):112-117. [46]王计平,李敏敏.低碳民族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 研究——以贵J,l、I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开发研究,2013, (2):59-62.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4—80. [47]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 [J].旅游学刊,2000,(5):50-54. [48]明跃玲.文化重构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以 湘西民族旅游文化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民 责任编辑邵志忠 Domestic Ethnic Tourism Research Review WU Zhong-jun WEI Jun-feng (1.College ofTourism,Guili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Guilin 541006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ethnic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since the 1 980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族 旅 游 研 究 stages:derivation&starting,primary development,and expansion&advance.The research objects,contents&empha- 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differ from each other.Attention may be paid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 the re— search in future:extending range and enhancing profundity in research contents;strengthen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research methods;establishing ethnic tourism research system in theory;and bringing research platform into full play during the utilization Key words:Domestic;National Tourism;Review 据悉,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有效申报数为28678项,立项3826项(不含西部项目),其中重点项 目272项,~般项目2023项,青年项目1531项,今年立项总数比去年增加535项,平均立项率为13%。西部 项目共立项507项。重点项目每项资助30万元,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的资助均为l8万元。 (科研管理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