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北旅游职业学臃孛报第盟鲞第1期2017年03月 JOURNAL OF HEBEl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 V01.22 NO。1 MARCH.2017 近5年国内文化旅游研夯综述 陈素平,叶香凝 (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湖南湘潭 4l1 1 05) 摘要:通过整理20 J 0~2Oj5年国内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资料,发现学界对文化旅游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产业融合、 概念界定、市场分析、旅游资源分析和发展保护等六个方面。在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通过对近五年来学术成果的总结,发现 文化旅游的发展速度与当下文化旅游的学术研究方向存在矛盾,今后应多关注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文化旅游衍生产品吸引力和 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等相关内容,同时应注重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 关键词:文化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Abstract:By collating domestic cultural tourism research data from 2010 to 2015,we find that academic research contents including industry integration,concept definition,market analysis,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protection,and etc.,mainly on qualitative research.By summing up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we find that there ar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and the present academic research direction of cultural tourism.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se aspects:culuralt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the derivatives of the culurt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culture tourst resources and other related contents.At the sanle time,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Key words:cultural tourism;review;outlooks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79(2017)01—0075—04 一 引言 富了旅游形式与内涵,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 化的传承,提高了当地社会的发展程度。随着国家出 台相关政策,“文旅协同”得到各地普遍关注,许多地 文化旅游虽热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但对社 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 用。例如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探索开发不仅丰 收稿日期:2016-10-17 区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同时,旅游 者对于文化旅游的旅游偏好度也大幅提高,这都使文 化旅游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旅游形式。 国内学术界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 作者简介:陈素平(1 971一),女,湖南湘乡人,湘潭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叶香凝(1990--),女,山东海阳人,湘潭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就业 软实力培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 XJK014BGD077) 世_ ̄280年代,由国内著名学者魏小安提出“文化旅 游”的概念,从而引发了学术界对于“文化旅游”的探 讨。在接下来的20多年时间里,学者们对于文化旅游 展开研究,获得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大多数学术文 章仅就文化旅游的某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内容较 困 河北旅游职业字院学报第22卷第1期2017缶03月(总第83期) 为单一。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对学术成果进行系统 的归纳和梳理,难以揭示文化旅游研究的发展规律, 文化旅游的发展迫切需要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基于 此,以中国知网为主要资料来源,归纳文化旅游的相 关学术成果,对文化旅游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 总结,希望能够从更深意义上认识文化旅游。 二 文献检索和统计 (一)资料来源及年谱分析 以“文化旅游”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 据库(CNKI)进行高级检索,发现2010~2015的五年 时间内,与文化旅游直接相关的文献成果共有187篇, 文献进行分类汇总后形成的具体时间年谱如图1。 图1 国内文化旅游研究年谱 (二)文献研究方法及数量分布 学术活动中较常采用相关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问题或关系的解决。研究方法一般可分为定性法和定 量法(定量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概念性、构造模型和 统计分析等)。按照上述研究方法分析检索到的文献, 发现文化旅游的研究方法以定性方法为主,共有152 篇采用定性分析,比重达到了81.29%;定量分析法的 使用比例仅为18.72%,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国内文化旅游文献研究方法情况 研究方法 文献数量 占比情况 定性 描述性 41 21.93% 概念性 4 2.14% 个案研究 l07 57.22% 定量 假设检验 2 1.o7% 构遣模型 6 3.20% 统计分析 27 14.44% 总计 187 数据来源:根据文献资料归纳整理。 三、文化旅游的研究内容 (一)文旅产业融合 文游产业的相互融合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发 展模式,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14年国务院 出台的 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 mum 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就鼓励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 相互融合,希望实现文化、旅游产品之间的相互转化。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旅游产业 将有着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 国内学者主要通过定量分析模型分析文旅产业 融合的相关问题,对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学者们 给予高度的肯定,认为当把文化的经济属性和经济的 文化属性融合之后,将形成一种重要的竞争力…。定 量分析模型中应用较广的是耦合模型。张琰飞等基于 耦合协调机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西南地区各省 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情况 周叶贝 通过灰色系统理 论与耦合度测评模型相结合的方式探寻文旅产业融 合情况 。王琳运用耦合模型对文旅产业进行了协整 分析,从定量分析角度证实文旅产业融合的必然性【4Jo 袁俊等依据耦合模型探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 展的基本模式 。 (二)文化旅游概念 “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讨论是学 者们争论的焦点,虽然到目前为止,“文化旅游”和“文 化旅游产业”都未有明确的界定,但我们却可以“站 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对学者们的观点进行梳理。 1 文化旅游 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理解可以从目的性和结果 性两方面进行双向理解。李俊霞、王浩等从目的性角 度指出,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居住地,到文化旅游 地如名人故居、历史遗址等进行游览体验的全过程 ;侯燕等从结果性角度指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 深入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并获得精神上的满 足的过程 。通过对文化旅游概念的梳理,我们可以 发现,文化旅游不仅具有旅游的一般属性,同时更强 调了游客对于蕴藏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的体验, 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2.文化旅游产业 学术界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也进行了探讨, 虽然同样未形成一致观点,但我们可以对主流概念认 识进行总结: (1)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者需求发展的产物,它 的目的是提高游客的旅游活动文化品质服务 。 (2)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与文化领域的创意产 业,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来指导产业发 展 。 (三)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定性方法为主,综合运用 第22卷第1期陈素单。叶香凝近5年国内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定量方法,对宗教文 化、少数民族文化和特色文化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 其中,宗教文化的研究重点是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重点是满族、藏族和回族的民族旅 游文化;特色文化则以渔文化和竹文化为研究焦点。 宗教文化研究方面,宗教文化本身具有的信仰专 属性及传承性使得其本身的开发价值较高,但是近五 年来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并不多,所以应积极研究探讨 宗教文化,拓展旅游发展领域 】【l3】。 学术界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较为成熟,学术 成果较多,主要针对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研究。问题之一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不清 晰,这导致利益分配的难度加大[14]0其次,少数民族群 众对于文化旅游资源拥有权的忽视也是急需解决的 问题 。而旅游资源产权界定存在着法律性障碍、制 度性障碍、参与性障碍、价值评估障碍、保护政策等诸 多障碍u刮。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应做到注重保护、适 度开发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专业人 才;注重政府与旅游企业间的合作 ;创新旅游资源 开发方式,打造精 。 对于特色文化,学者们重点分析了渔文化。一方 面,从定性分析角度分析渔文化的特质,认为渔文化 有着相对封闭性和兼容性、继承性和变革性、共同性 和差异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等特征 ;另一方面,以 周彬为代表,从定量分析角度分析渔文化,学者们建 立了综合评价的线性加权函数模型,创建资源价值、 资源承载力、资源影响力、市场开发条件、市场需求条 件等5个维度,对浙江省象山县松兰山海滨度假区等 4个景区进行因子分析 。 (四)文化旅游市场 9 国内学者对文化旅游市场的研究较为成熟,涉及 旅游市场问题、旅游产品、旅游品牌构建以及旅游者 行为等多个方面。陈刚等分析泸沽湖地区民族文化旅 游市场,认为旅游商品种类单一且同质化严重、市场 规模小、品牌意识差等 是文化旅游市场出现的主 要问题。焦世泰则重点分析旅游产品,认为提高文化 旅游产品自身的魅力才是发展文旅旅游产品市场的 关键 。林龙飞补充提出“真实评价”对于民族文化 旅游产品发展的重要性 。而在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 过程中,品牌构建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 在文化旅游的旅游者行为研究方面,宋立中等重 点分析入境游客的消费动机 ,地理集中度、亲景度 与竞争态演化模式 驯则是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的主 要方法。窦开龙对西 ̄L600名民族文化旅游者进行抽 样调查,利用spssl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西北民 族文化旅游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但 。王亚欣在游客的 旅游动机和满意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入藏游客旅游 满意度 。 (J-)文化旅游发展 对于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成果较少。胡浩等基于 SPSS相关分析; ̄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城市内部 的交通通达性、城市外部的旅游可进入性、区域之间 的旅游合作等方面分析国内33个中小文化旅游城市 的社会经济指标,探寻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学者们 对于文化旅游发展达成共识:以保护为主、注重可持 续发展,而适合的开发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新 观念、注重人才培养和健全法规对于文化旅游发展同 样重要 。 (六)文化旅游保护 文化旅游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文化旅游 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成为学者 关注的又一重要问题。吴兴帜强调了“真实性”的重 要性口 。谭晓静基于文化生态、生态旅游等理论的研 究,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提出了文化生 态旅游发展的模式和建议口 。宋增文等认真分析生态 文化旅游区,探究中国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及 经济与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的措施 。张春认为,民族 文化主体、民族个体主体、国家主体和人类社会主体 是实现文化安全的四个重要方面 。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近五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 文化旅游的了解、认识和研究越来越深入,学术讨论 也较为丰富,但有些研究盲点仍需解决,如文化旅游 和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文化资源的细分和文旅产业 融合发展的深化等。与此同时,学者在今后的学术探 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多探寻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目前国内对于 文化旅游的开发存在盲目开发、模式雷同等的现象, 呼吁学界在总结文化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创新研究方法,实现文化模式开发的创新性和针对性 的结合,这对研究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2)多提升文化旅游衍生产品的吸引功能。目前, 我国文化旅游产品突出的问题是产品单一且雷同严 重,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未从根本上满足游客 对于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如何丰富产品种类,挖掘 产品内涵,实现文化旅游产品的独创性,已成为文化 囫 湿北旅游职业孛院学报第22鲞第1期2017年O3月(总第83期) 旅游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3)多关注文化资源的保护。文化旅游不仅要发 展,更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综合近5年来研究成果,文 化资源的保护并未受到重视,研究成果也较少。因此, 文化资源保护问题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并纳入今后的 重点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l】杨春光.着力促进宁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求 是,2012,(1):56-58. [2】张琰飞,朱海英.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实 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2):l6--21. [3】周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江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 展【J】_江西社会科学,2014,(3):41-45. 【4】王琳.我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J].生产力 研究,2014,(9):75--76,154. 【5]袁俊,张萌.深圳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构造 【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2):17-21. 【6]李俊霞.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 兰州为例【J].开发研究,2012,(4):126-129. [7】王浩,李卉妍,王树恩.体验经济视角下文化旅游产业创 新开发策略研究——以海南省三亚市为例【J].生产力研 究,2014,(6):97-1叭. [8】候燕.文化旅游业竞争力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以河南为 例[J】.生产力研究,2011,(10):1 71-173. 【9】王兆峰.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 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7):21-29. [10]夏艳秦.刍议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色对策——以长株潭 地区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6):169-170. 【11]朱德亮.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1.中国民族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 3,4O(2):43-45. 【l 2】杨艳蓉.川南道教文化旅游整合研究【J】_生产力研 究,2011,(11):103—111. [13】马鑫.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界定的困境研究【J].云南民族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6):109—11 5. 【l4]马鑫.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产权界定及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J],2011,28(4):35-39. 【15】袁泽清.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集体产权的法律保护【J】. 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1 8-22. [16】刘峰贵.青藏高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训Jl_青海社会科 学,201 2,(5):77-81. [17】唐剑,贾秀兰.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基于产权 经济理论和关联博奔理论双重视角【J].财经科学,201|,(1):109__1l6. [18】吕萍.吉林省满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刍议[J].社会科学 困 家,2012,(3):98--101. 【19】梁向明.宁夏回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刍议[J].回族研 究,2013,(3):106--1l0. [2o]周彬,贺传阅,李瑞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浙江省 象山县为例【Jj_生态经济,2011,(9):153—1 59. 【21]周彬,赵旭东,王宾梅,刘易文.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评价研究——以浙江省象山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 境,2011,2O(12):l141—1l45. 【22】陈刚,白廷斌.川滇泸沽湖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市 场调查——以工商人类学为视角【J】.黑龙江民族丛 刊,2012,(3):55—60. 【23】焦世泰.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游客感知评 价体系研究【JJ.人文地理,2013,(1):150—1 54. [24]林龙飞,黄光辉,王艳.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 实性评价体系研 JJ.人文地理,2010,(1):39--43. [25】张海燕,王忠云.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 牌建设研究[J1.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1,38(4):1 7-23. 【26】刘安全.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空间冲突与策略调和研究一以靖州 — 山文化旅游”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1o):141-144. 【27]宋立中,谭申.复合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路径分析——以 福建马尾船政文化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10):93-1O1. 【28]窦开龙.甘肃文化旅游入境外国客源市场动态演化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l0,24(8):195-200. 【29】窦开龙.民族文化旅游者行为模式系统分析【J].统计与决 策,2013,(13):l05-l08. [30】王亚欣,李泽锋.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游客的动机和满意 度研 JJ.经济管理,201 3,(4):125-132. [3l】胡浩,李瑞,胡瑞山,周丽君.中小文化旅游城市市域范围 客源潜力分析一基于旅游支撑力视 J].干旱区资源与环 境,2014,28(6):1 83-1 88. 【32】刘瑶瑶.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开发问题刍议——以四川小 凉山彝族为例[J].开发研究,201 2,(5):l23-126. 【33】吴兴帜.文化旅游与遗产保护的平衡点探究【JJ.西南民族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1 33-1 37. [341谭晓静.共生与共赢: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民族 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 刊),201 2,(3):61-65. [35】宋增文,周建明,所萌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旅游 发展研究——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3,(5):128-131. [36l张春.边疆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安全【JJ_广西民族研究,2010,(2): 185--191. (责任编辑:纪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