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Architectu ral Cultu r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0378038) 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编号:07JDTDXM84002) 广州历代佛教寺院分布及其形成因素研究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and Forming Elements of Buddhist Temples in Guangzhou th rough the Ages 3 一A一 X 何韶颖He Shaoying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摘要佛教寺院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场所,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密切相关,研究其分布状况及制约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上,广州是岭南地区佛教传播 在描述各个历史时期广州佛教寺院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总结其分布 和发展的中心,其寺院的分布变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中的佛教场所具有代表意义特征,并探寻影响佛教寺院分布的相关因素,以尝试深入把握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佛教寺院分布特征广州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lace of religious belief,Buddhist temples we re closely related with Chinese ancient urban f0rm and research on its distribution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has important meaning.In history,Guangzhou was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Buddhism in Lingnan area and the distribution evolution of Buddhist temples and if is reDresen十a十iVe for researching Buddhism place in Chinese ancient urban form.On the basis of describing the distribution of Buddhist temples in Guangzhou through the ages, the feature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stribution are studied in order to deeply grasp the rules of urban f0rm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Key WOrds Buddhist temple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Guangzhou 广州地处南海之滨,自古以来对外交流 频密,佛教传播的历史也相当悠久。公元2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作为当时重要口 的限制,在城南的沿江地带和城西地区,逐 渐形成了大片的商业居住用地。 根据广州宗教志记载,唐代广州的寺院 交通之关系 ㈦和 广州宗教志》” 中的论 述,试将28寺整理如表1。 这些寺院半数已无地址记载。图3是目 岸的广州,成为佛教由海上传入中国的一 大门户(图1)。此后,广州作为岭南地区 有21座,其中唐代新创建就占了8座。由于 年代久远,这些寺院目前还能考证到地址的 仅有12座(图2)。由图2可见,唐代的寺院 都位于城外,寺址选择主要可分为两类,一 是风景秀丽的郊区,其中白云山一带3座, 越秀山附近2座,二是靠近航运港口,其 中,东郊扶胥外港附近1座,城西的内港商 业区则有6座之多。 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确立,更是促进了佛 教在广州地区的流传和发展。根据笔者搜 前能收集到的南汉寺院分布,从图中可见, 寺院的分布范围比前朝宽广得多,遍及兴王 府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其中,北七寺都位于 珠江北岸,而南七寺,突破了珠江水道的阻 集的各种史料统计,广州自西晋始建佛寺 隔,随着珠江南岸的大力建设而落址于此。 到清末,先后出现过大约16O多所寺院。本 文通过对广州地方历史文献与历史地图的 综合研究,透过各个历史时期佛教寺院在 1.3宋元(960年一1368年) 宋代是广州城建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时 广州的分布状况,分析其分布特征和相关 的影响因素。 期,从庆历五年(1 045年)至熙宁四年 1.2南汉(917年一971年) 91 7年 原清海军节度使刘囊称帝,国 号大越。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 汉国都立在广州,称兴王府。兴王府的建设 (1 071年)的二十多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 筑城 形成了子城、东城、西城三城并立的 格局。其中,子城基于原南汉兴王府, “仅 容府署仓库而已”【 ;东城在原南越赵佗城 旧基上加建城墙,城内主要是官员的居住区 和风景区:西城范围最大,与子城隔西湖相 望,保护的是蕃汉杂居、宝货汇聚的商业 1各历史时期广州佛教寺院的分布状况 1.1两晋——唐(265年一916年) 从两晋时期到唐代,广州城墙范围基 分为内城与郭城,内城基本上是唐城墙内的 范围,郭城即新南城,包括今西湖路以南、 文明路以北、仓边路以西、华宁里以东地 本沿袭东汉末年步骘城的规模,面积接近 0 4kin 。作为当时世界著名的商业港口,广 州的商业非常发达,人口结构也具有了明显 的国际化特征,但城墙内的范围却很小,城 内容纳的主要是官衙和少量的居住区。由于 海上贸易的繁荣,城市的发展早已突破城墙 区 兴王府还在珠江南岸建有不少园林殿堂 坛庙,使其成为都城的组成部分。 据《南汉书》卷5记载,南汉君王刘冀 “崇信释氏教,于府城四面建28寺,以应列 区 此外,嘉定三年(121O年),又在三城 的南面东西两侧加建了雁翅城,以保护江边 的商业带。元代广州城没有大型城建工程, 只在原来基础上进行维修保护。 宋元两朝,广州佛教的发展趋于平稳。 宿”。参考罗香林 唐代广州光孝寺与中印 54 华中建筑HUAZHON6 ARCHITECTURE 02/20 2 善蜒畏、金刚智入中 之行硭同二 f5 雌 、尘削智缸 一 蔷糕疆E金剐智0中 、 竹狠} 囤 善船挖 :陡路、盘 智 ;街路 3 图中0为前朝留存的寺院,●为当朝创建的寺院 以下各图同 4 ≥| 0 自 m 一 麓《 。~ 图1 善无畏、金刚智入中国之行程图 图2唐代广卅j佛教寺院分布图 图3南汉时期广州I佛教寺院分布图 图4宋元时期广州佛教寺院分布图 02/20]]HUAZHONG ARCdlTECTURE华 建 1 55 表1南汉兴王府二十八寺 东七寺 西七寺 南七寺 北七寺 慈度寺、觉华寺、梵王寺、普慈寺、化乐寺、兴圣寺、觉性寺 文殊寺、千佛寺、真乘寺、水月庵、定林寺、集福寺、成池寺 宝光寺、千秋寺、古胜寺、延祥寺、地藏寺(另二寺南宋时已失名) 国清寺、尊胜寺、证果寺 报恩寺、新藏寺、报国寺、悟性寺 根据《广州宗教志》记载,宋元两朝广州新创建的寺院数目并 不多,宋代7座元代3座。从图4可见,城内绝大多数寺院, 都集中在西城,子城和东城,都分别只有一座佛寺。城外的 寺院,总数多于城内,但并不集中,星星点点散布在城的四 周。其中,位于白云山、越秀山及城外东部风景区的寺院占 了半数。 1.4明清(1368年一1911年) 明洪武三年(1370年),广州城拆除了原宋代三城之间的 城墙,填埋了中间的濠池,使三城合为一体,并在沿江商业区 加筑了新城。为加强城内外的交通联系,明代的城门明显比前 朝增多,且大多开在城的南面,可见明代广州城南的沿江商业 区依然非常繁盛。清代广州城的总体布局,基本沿袭了明代的 城市形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初天字码头至东濠口即东堤 一带,商业非常繁荣,主要为过往商贾服务。清中叶以后,随 着码头的西移,东堤一带日渐衰落,西关地区代而起之,成为 城外著名的商业中心。同时,随着城市的扩张,珠江南岸沿江 带 也逐步得到开发。 明末清初是广州佛教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明末不少官员 和文人学士不愿归顺清廷,纷纷遁迹佛门。加之清初四帝对 佛教的扶持,广州佛教有很大的发展。当时号称广州佛教五 大丛林的光孝、华林、大佛、海幢、长寿等五寺,除光孝寺 未见扩充外,都在这时期加以扩建。此外,还陆续创建了规 模较小的寺院40余间(图5)。明清时期广州寺院的分布, 主要集中在六大区域:白云山一带、越秀山一带、南濠至清 水濠的东堤一带、城西西关一带、东面城墙内外一带、珠江 南岸沿江一带。仔细观察这些寺院的落址,还可发现它们大 多聚集在城门附近。 2广州佛教寺院分布的形成因素 纵观各个历史时期广州佛教寺院的分布状况,可以发现其 分布有规律可寻,主要集中在四类区域:自然环境优美的城郊 风景区、港口和城门等交通枢纽区、商业区及书院区。从广州 历代关于城建活动、城市商业发展、佛教传播等的历史文献记 载及相关的研究中,可以探寻到影响广州佛教寺院分布的相关 因素.试分析如下 2.1中国佛教的发展变化 佛教何时正式传八中国,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 从后汉到两晋,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上升期;而南北朝到隋唐, 是中国佛教的发展高峰期。隋唐以前,尚未形成独立的中国 佛教,远道传播而来的佛教,囿于中印之间语言、风俗、文化 思想的差异,往往使中国的佛教徒对佛法的理解产生巨大的障 碍,因而对佛教原本奥义的渴望非常强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之 下,中外佛教的交往相当频繁,梵僧陆续由海路来穗进入中国 译经传法,而中国僧人经广州由海路前往印度取经的也越来越 多。因此,作为全国海路外贸中心的广帅I,同时也成为中外 佛教交流的窗口,名僧荟萃,信徒空前众多,佛寺规模逐渐扩 大。 广州佛教的传播,在两晋到隋唐时期,以建立佛寺和翻译 佛经为主。这时期广州内外港口附近佛教寺院集中,究其原 因.与当时中外佛教交流的繁盛密切相关。如前所述,众多的 56 华中建筑HUAZHONG ARCHITECTURE 02/20 图5明清时期广卅l佛教寺院分布图 中外僧人经广州由海路附搭商船来往中印。当时远航的船只,夏季六月 至八月乘西南季风向东航行,冬季十二月至次年二月乘东北季风向西而 航 。此时珠江广州段的水面宽阔、水深浪急,外洋船只可由珠江口的屯 门过扶胥直入广州城下,进入城西南的内港码头避风浪,中外商贸活动也 主要集中在城西南的内港附近。由于出航受季风的限制,在城西商业区, 活跃着大批中外僧人,他们将此作为一个据点,创建或扩建了不少寺院, 以作为译经、讲经、交流和必要的停留休整之地。 佛教的东传并非易事。中华文化之悠久不亚于印度,且有其独特的文 化思想与风俗。佛教要为中国人所接受,传播的过程中势必要不断配合中 国人的习俗、文化观念及哲学思想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佛教传播的 初期,大多依靠贵族土大夫的支持,而老庄思想历来在贵族士人中影响深 远,因而中国佛教与老庄思想的结合十分明显,讲求环境的脱俗与清雅, 以避世潜修。梁代僧人慧皎所撰t高僧传》的>-j禅篇中,就记载了不少在 名山习禅的高僧的事迹,藉以说明名山胜景极易孕育出德才兼备的大德禅 师 广州佛教寺院的分布同样有这一特点,在自云山、越秀山、城外东 部等城郊风景区,历代都创建了不少的寺院。 在长期的文化融合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佛教,其一大特点 是朝向社会化发展,与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相结合,使佛教与中国社会密切 联系,发展为“人间佛教”。因此,自唐以后,佛教僧侣们从事造桥修 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行医施药、赈灾救难、兴办社会福利、整理文 化遗产者代不乏人。佛教寺院在城中也逐渐开始有所分布,直到明清以后 就更为普遍。 由此可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寺院的选 址。佛教寺院的分布状况,也反映了其背后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 2.2佛教寺院在城市生活中承担多样的公共功能 中国佛教,继承了龙树的“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的思想,禅宗六 祖慧能更是提出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 觉。”中国佛教日渐融入民间社会,在历代 的城市生活中 佛教寺院都承担了多功能的 角色。为了满足各种功能的需求,广州的佛 业最发达的街道上 。 参考文献 1 藤堂恭俊中国佛教史(上)、 (下)余 广州历代佛教寺院的分布,都随着主要 商业区的变迁而出现相应的变动。这种趋 势,在明清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如上文所 万居,译台北:华宇出版社,佛历2529年 (1986):前附图 教寺院呈现出多片区集中的态势。 (1)旅游观光地 如前所述,自然环境秀丽的名山胜景, 素来多名寺大刹,而名寺大刹的存在,反过 来又提升了风景名胜的知名度,两者相互辉 映。宋元时期的“羊城八景”中,佛教的 述,东堤一带在清初是重要的港口商业区, 清中叶以后商业中心转移到西关,从史料记 载的各寺院创建的年代分析,东堤一带和西 关地区的寺院建设的确与此吻合,东堤一带 的寺院建造年代普遍早于西关地区的寺院。 同时,由于城门附近交通便利,商业发达, 来往人流集中,寺院设在附近,便于人们就 近参拜祈福,自然也有助于寺院香火的鼎 盛。可见,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是影响佛教寺 ! 罗香林唐代广州光孝寺与中印交通之关系香 港:中国学社,19㈤ 3广州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广州市志,卷 十七,宗教志广州:广州出版社,1 998: 368 379 “光孝菩提”、 “大通烟雨”、 “蒲涧濂 泉”、 “景泰僧归”等占了半数,可见当时 不少寺院成为广州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4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广州:广东人 民出版社,1966:11:转引江少虞 《宋朝事实 类苑》卷76 5藤堂恭俊中国佛教史(上)余万居,译台 如l、正民在论述士绅文化中的佛教时所引用 的一段县志所言: “梵刹琳宫,虽缁流羽士 所潜踪,大约处邑之形胜者居多,以故历 代明贤高士多游息矣 。”佛教寺院体现了 精巧雅致和隐逸避世的理想,为人们远离 世尘、从事~些风雅活动提供了便利,这 种需求促使越来越多的寺院选址于山水明 媚的风景区。广州城北郊的白云山、越秀 山以及东郊的风景区,也因此成为佛教寺 院聚集之地。 (2)短期的居所和聚会之地 中国古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并不发达,很 少有专门的设施和空间容纳人们在家庭之外 的文化生活。而佛教寺院由于其清幽和宽 敞,往往能提供适当的空间和环境,以满足 人们的公共文化生活需求。人们利用寺院空 间作为学子和旅居官员的临时居所或公共聚 会讲堂的事例,在各种地方历史文献中都有 不少记载。 如藤堂恭俊在 中国佛教史 一书中所 言, “在交通史上,寺院的最大贡献乃宿坊 的开放,这是最不容忽视的社会事业 J ” 大多数学子到省城参加科考的时候,都需要 不太昂贵而又安静的居所。佛教寺院既能满 足经济实惠的需要,又能提供安宁的读书环 境,有的寺院丰富的藏书还能成为学子们的 图书馆,而且从心理上又能满足学子们祈求 保佑考取功名之需。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明清 广州城东部的贡院、番禺学宫和越华书院附 近,出现为数不少的佛教寺院。 (3)城市商业的重要参与者 佛教的戒律,并不禁止出家人占有世 俗财产。唐宋以后,通过土地捐助、度牒 买卖等活动,佛教寺院的经济实力越来越 强,于是经营起各种公共事业,如无尽藏 院(借贷式金融事业)、邸店(店铺或仓 储业)、车坊(租车业)等。而许多佛教 节日,住往都会伴随着出现庙会等集市。 因此佛教寺院常常座落在市场附近或城市商 院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2.3广州的城市规划管理 在广州的城市建设历史上,城市规划 的自上而下影响并不太强烈。但从历代佛 教寺院的分布状况中,还是可以找到其中 的痕迹。 如上文所述,南汉统治者刘奠笃信佛 教,在兴王府的建设中采用了“象天法地” 的思想,以东西南北28寺对应天上的28星 宿。珠江南岸最早的寺院,也是随着南汉时 期在珠江南岸兴建大量园林殿堂而出现的。 唐代广州城内没有寺院,宋元时期子城 和东城各仅有一座寺院,都是由于唐城及宋 代的子城和东城容纳的主要是官署和官员的 居住区,官衙和官员府邸占地规模大,占据 了城内绝大多数的土地,使佛教寺院难以插 足。而唐城外和宋代西城的商业区,地块规 模较小,布置较为灵活,是佛教寺院选址于 此的一个原因。 结语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内部的物 质、精神要素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佛教从它传入中国伊始,就在不断满足中 国社会的各种需要而作出相应调整,佛教寺 院的分布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其在广州的个 案中可以发现,中国佛教的发展状况及宗教 思想是佛教寺院选址和分布最根本的影响因 素.而在城市生活中承担的多功能角色决定 了它们在广州城内外分片区聚集的态势 此外,广州城市的规划管理,也对其选址 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从历代佛教寺院的 分布这个特殊角度研究广州的城市形态发 展,可以更好地挖掘各个时期广州城市内 部深层的社会现实,以深刻理解广'21、I城市 形态发展的规律。 一 资料来源. 图1-摘自藤堂恭俊等著中国佛教史(上),前附 图… 北:华宇出版社,佛历2529年(】986):123 6藤堂恭俊中国佛教史(上)余万居,译台 北:华宇出版社,佛历2529年(1986):90. 7 l、正民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 绅社会的形成张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5 8藤堂恭俊中国佛教史(上)余万居,译台 北:华宇出版社,佛历2529年(1986):362 9谢和耐 中国5—1()世纪的寺院经济耿舁, 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 者 广东T/II/X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 教授 邮 编 510641 电子信箱 1 3602760955@1 39 com 收稿日期 2010 10 14 021201]HUAZHONG ARCHITECTURE华_丌建箭 1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