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具身范式下的乡村旅游体验研究

具身范式下的乡村旅游体验研究

来源:好走旅游网


具身范式下的乡村旅游体验研究

乡村旅游不仅是广为流行的旅游类型,也是城乡互动的新型形式,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极为重要。虽然不断有新的乡村进入旅游化浪潮,但原本发展良好的乡村旅游地走向衰落的情况也颇为常见,究其原因,游客需求的变化为一重要因素。

但目前大部分对乡村旅游的研究集中于旅游政策、经营管理、旅游影响等方面,对旅游者体验的研究相对较少,即使在这一领域,也主要侧重于体验营销、体验产品设计等,专门对乡村旅游体验本身进行深度分析的成果并不多见。如何更好地研究游客的乡村旅游体验?除了全面细致的观察与分析,研究的理念与方法也极为重要。

在目前的旅游体验研究领域,对旅游者身体的关注逐渐增多,并形成了旅游具身理论,代表着旅游体验理论的前沿。受此理论启发,游客在乡村旅游地的具身体验成为本研究关注的主要内容。

这一问题包含着作者的双重诉求:一方面,期待以具身理论为透镜对乡村旅游体验提出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期望对乡村旅游体验的实证研究能够推动旅游具身理论的发展。因此,乡村旅游体验与具身理论以密不可分的方式构成本研究的理论目标。

在实证部分,具体要探究的问题包括游客意欲在乡村旅游中获得哪些独特感受,他们在乡村旅游地如何展开行动,以及推动其产生旅游愉悦的内在动力何在等。体验作为内化于身体之中的存在,对于当事主体而言具有很大的默会性,因此除采用非参与式观察、半结构访谈、网络文本搜集等方法了解旅游者呈现出的体捕捉更为情境化和,印象故事等方法随行纪实、还尝试通过感官民族志、,验之外.

内隐性的体验。

选取旅游发展较好的乡村作为田野,在2016年2月至10月之间,对山东省济宁市上九山古村、王家庄、宋家庄、王家口,潍坊市响水崖、响水崖子、湖上庵,淄博市中郝峪、上小峰,以及河南省洛阳市重渡沟共计10个村落进行了 16频次的现场调查,每次调研时间在1至4天不等,访谈游客29人,进行随行纪实5次,采集游记、媒体报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等网络文本共计76篇,并进行了录音、拍照、撰写田野日志与备忘录等数据记录工作。在此基础上,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进行数据分析与理论建构。

研究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共7章。各部分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简介了论文选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等基本问题,并对乡村旅游体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旅游体验研究的新发展进行了梳理。

第二部分包括第2、3章,是对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的思辨探讨。第2章为文献评述和理论反思。

首先,从体验与经验相区别的角度,对体验的概念进行词源学和语义学辨析,借鉴其他学科有关体验的代表性观点,结合具体的旅游体验行为和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旅游体验具有具身性、情境性、流动性和生成性的特征。其次,对乡村旅游体验和旅游具身体验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以掌握研究进展,明晰研究方向。

第3章对旅游体验研究的具身范式进行理论勾勒。对旅游具身体验的研究积累了一定成果,已经具备形成新范式、推动范式转型的能力,明确具身理论的范式地位为势之所趋,且能为乡村旅游体验实证研究提供基础。

首先总结本真性、凝视、表演等范式演进的动因和过程,提出具身理念在理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阐释具身继而从本体论、解和解释旅游体验现象时的优势。.

范式的内涵,总结该范式的基本原则与理论框架。

研究认为,具身范式秉持“身体一主体”本体论,旅游具身体验是旅游者经由自我身体与旅游世界发生交互并获得存在意义的过程。对于旅游具身体验的呈现,需要综合符号学和非表征理论,依据“超表征”的认识论来理解。

提出获取现场数据、加深现象描述、揭示行动过程和涉入研究情境的方法论原则。第三部分包括第4、5、6章,是对乡村旅游者具身体验的实证研究。

具体分析了乡村旅游体验的结构、过程和动力。第4章关注乡村旅游体验的“形态”提出乡村旅游是旅游者的身体感与目的地的感觉景观共同构成的行动者网络。

摒弃以往研究具身体验的感官分类式思维,在更为综合的层面归纳出乡村旅游者渴望获得的身体感受,包括舒缓感与宁静感、清新感与洁净感、新奇感与重逢感、自主感和如家感等。提出“身体感”概念,即旅游者以身体为媒介交接于旅游世界而获得的整体性的觉知、经验与回应,以期还原游客体验中感性与理性、生理与心理、感觉与意义等原本就不可分离的一体化状态。

总结出本底景观、时令景观、人际景观和拼接景观等乡村旅游地的4种典型景观形态,并基于其可感受性而统归于“感觉景观”范畴之下。最后对“感觉景观”概念做出反思,强调其多模态感知性、主客交互性、即时生成性以及社会建构性的内涵。

第5章关注乡村旅游体验的“动态”,提出游客的体验依据其身体实践展开,时间与空间不仅是体验发生的凭借,也是体验所面向的对象。首先,提炼出旅游者进行身体实践的4种方式:遭遇是旅游世界中的陌生实在向游客的偶然呈现,它探寻实践是;为原本平凡庸常的体验带来转机与生机,逃逸出预想中的体验进程

旅游者对旅游世界的主动介入,它源于旅游者的好奇,期望从未知到达已知,由不确定性转到确定性;施行是指旅游体验中的身体展现的瞬时性的姿势、动作与行为,其要义在于使旅游者在具体可感的身体动力学中获得自我存在与掌控感;栖居是一种身体运作比较舒缓、持续时间较长的实践方式,它具有将旅游生活化的倾向,在内容上包括饮食起居等日常性行为,但是过滤掉了重复、机械、无聊等负面涵义。

其次,分析出游客对空间体验的3种倾向:空间表现为一个被探索物,它提供了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性框架,让旅游者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是为空间生成体验;乡村空间的开放性解除旅游者原有的身体边界,使人真正融入乡村世界之中,因之产生放松、自由的感受,是为空间自由体验;乡村元素的文化内涵、传统审美观影响旅游者的感知、判断和想象,使得乡村与诗和画联系在一起,展现出浪漫空灵的形象,是为空间诗化体验。最后,概括游客在时间广度和向度上的体验:乡村自然环境的循环演进、社会周期性的生产生活、物质景观的缓慢生成过程使游客感受到生命力和深邃感。

旅游者体验过去而获得历史感和穿越感;通过对当下时光的消费来体验存在感;而具有现代、童话和未来色彩的乡村场景则激发起梦幻感。第6章关注乡村旅游体验的“势态”,认为差异性体验与重复性体验的矛盾运动促进了旅游愉悦的生成,游客不同体验的获得源于旅游的节奏性特质。

首先,阐释了差异与重复的博弈过程和表现形态。游客在乡村旅游中并非完全渴望差异

性体验,在寻求差异之外,他们也希望在重复性体验中感受安全与舒适,差异与重复构成了乡村旅游体验中的基本矛盾。

两种体,平凡体验和超凡体验分别是重复性体验与差异性体验的代表,其中

验之间并非界限分明,在很多情况下会彼此转变。当游客希望获得更多的重复性体验时,他们注重内在自我的放松,保持着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而当追求更多的差异体验时,则表现出向外探索新奇的欲望,更多地表现出对他者的认同。

其次,提出“节奏”概念来表征差异与重复运动的结果,并用以解释旅游者不同的感官觉受和生命情态的生成机制。提出以节奏透视旅游的三个视角:宏观上,旅游与日常生活的协奏构成整体的生活,旅游是现代人对生活进行节奏化的努力;中观上,乡村旅游是由城市日常生活转向乡村非日常生活的活动,是一场城乡变奏之旅;微观上,乡村旅游内部充满着不同的节奏,彼此之间的迭奏使旅游体验富有生机与意义。

在微观层面上对旅游节奏做出描述性定义: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感知到的自我和外部世界的阶段性变化。当节奏被旅游者感受到时,成为“节奏感”;能令游客产生节奏感的景观,称之为“节奏景观”。

旅游节奏是乡村旅游世界的基本现实,时间、空间和感知运动是节奏发生的基本条件,差异与重复是节奏产生的根本原因,身体在旅游节奏中具有中心性。第四部分由第7章单独构成,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主要梳理了身体感、感觉景观、身体实践、身体时空、差异与重复以及节奏等范畴,据此建立乡村旅游体验的“具身场”模型。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第一,运用扎根理论方

法分析旅游者的体验,建构起乡村旅游体验的“具身场”模型,揭示了乡村旅游体验中的基本矛盾、体验构成和体验过程中的身体机制,有助于深化对乡村旅游体验的理论认识。

第二,首次对旅游体验研究的具身范式进行全面反思,厘清了具身范式的体探节奏、提出了身体感、,第三可为未来的旅游体验研究提供一定启发。,系内涵.

寻、施行、拼接景观、差异与重复等新的范畴与命题,虽仍有不甚完善之处,但其展现的新视角或对乡村旅游理论发展有所助益。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现场调研主要选择了某一省份内的乡村旅游地,而地域特色对游客体验有必然影响,作者虽通过网络搜集了与其他地域乡村有关的旅游体验资料,以期进行三角校正,但实地样本选择对最终形成的结论的影响仍然存在。第二,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虽无优劣之分,但二者相互结合无疑对研究结论的完善更有助益,本文基于质性方法和归纳逻辑进行概念提炼和理论建构,但没有通过定量方法进行验证。

第三,囿于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对研究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尚有不充分之处,对部分概念与观点的思考和阐述仍有进步的空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