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内外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进展及述评

国内外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进展及述评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5年第01期 (总第164期1 沿海企业与科技 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TECHNOLOGY NO.01,2015 (Cumulatively NO.1 64) 国内外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进展及述评 张俊英 [摘要]文章对国内外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分析,国外更多关注旅游目的地文 化形象与景观研究、文化与旅游市场研究、文化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化与旅游理论、方法研究、文化的变迁和旅游 的发展研究等方面;而国内从民族文化与旅游的互动、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协调、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等方面,对已有民族 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对国外和国内的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就今后民族文化与旅 游发展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见解和展望。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述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编号:07EG82);青海省2013年度社科规划项目(编号:13016)资助 [作者简介]张俊英,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青海西宁,810007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15)o卜0041-0004 一、引 言 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多地吸引游客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寻求 的到来,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因此,有必要从民 文化俨然已成为旅游者当下最喜欢的一种生活方 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手,对当 式。实际上,旅游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文化延 前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借鉴 伸和扩展了旅游的内容。旅游其实就是体验和追 国外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经验做法,解决民族 求文化。文化学认为旅游是人们在休闲时间的一 文化与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病,并对后 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一种生命状 期相关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态。有了文化的底蕴,才会让旅游者获得精神上的 二、国外研究进展 审美和愉悦。旅游业的发展对文化的活化和传播 起到重要作用。显然,在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国传 从文献研究来看,国外主要是从文化旅游的 统文化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就是各民 角度去研究和探讨文化与旅游的发展,是将两者 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不断创造和积累的 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具体集中在以下几 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游客之所以到旅游 个方面: 地去旅游,就是通过体验和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 (一)概念研究 可以使旅游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这个民族的一些特 目前国外对文化旅游的概念和内容的研究还 质、了解到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体会到民族的一 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Daniel以海地和古巴为例, 种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可以说,少数民族地区旅 分析了舞蹈表演形式,认为在旅游背景下也得保 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它们所具有的独特的民族文 持舞蹈表演的原真性和创造性。Ted Craik把文化 化。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礼仪, 旅游定义为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使旅游者能 在他们的衣、食、住、行、婚宴丧葬、节日、乡俗、宗 够有机会进入到其他地方去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 教、工艺、图腾和自然崇拜等,都具有很丰富的文 和文化。Kaley以加拿大渥太华音乐遗产旅游为 化内涵,这些就足以吸引广大旅游者前来民族旅 例,研究了音乐遗产旅游的合理性和意义。Yiping 游地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体验参与当地举办的 Li以香港遗产旅游地为例,说明了遗产旅游资源 各种旅游活动,从而不断去满足游客好奇的心理 的功能、价值及遗产旅游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需求。因此,各民族地区要想与别的地方相抗衡、 (二)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与景观研究 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挖掘具 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与景观研究主要包括文 41 化旅游地的文化资源、特征、文化形象及社区居民 旅游的忠诚之间的关系,认为真实性是其中一个 等。Cave对游客和居民就太平洋岛商业和文化中 关键的中介因素,并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表 心等问题进行了访问和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居民 明文化的真实性会对游客的忠诚度有所影响。 对这些问题反映冷淡。Mckercher认为香港大众文 (六)文化的变迁和旅游的发展研究 化旅游主要有5个属性:即产品、体验、市场营销、 Doug Ramsey通过对圣伊格纳西奥旅客的调 文化、领导,同时还说明对于文化旅游地而言,文 查和研究,挖掘了玛雅文化的内涵,论述了玛雅文 化是游客最受欢迎的关键因素。Timothy以印尼著 化旅游的方式,认为旅游在发展过程对玛雅文化 名文化旅游地由亚卡塔(Yogyakarta)购物街为例,认 有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MinkyungPark,PatrieiaA. 为目前文化旅游市场的非法经营与合法经营的界 Stokowsk以科罗拉多的文化旅游为例,认为旅游发 限由开始的明晰变得模糊了,且不法经营者的行 展的水平与当地犯罪率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为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与居民间的关系。 (三)文化与旅游市场研究 文化与旅游市场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者的旅游 动机、对文化的感知、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旅游市 场的分布、吸引力等研究。Silberberg讨论了博物馆 和遗产地文化旅游之间的关系,认为旅游给博物 馆和遗产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得要采取相关 措施予以保障。Herbert认为旅游地发展的重要促 进因子是游客对名人遗址遗迹旅游地的感知和期 望。Verbeke以博物馆旅游市场为例,分析了旅游 者的旅游动机和行为模式。Charters探讨和研究了 酒文化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提出了目的、动机和行 为的三维模式。 (四)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对游客及社区居民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注重 社区参与是近年来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的关 键问题。Nuryanti认为遗产与旅游之间的矛盾主要 体现在居民和游客对遗产的理解、遗产规划方式、 遗产营销方式以及遗产旅游与社区相互依存方式 等四大挑战上。Tufts(1999)以加拿大蒙特利尔 (Montrea1)为例,说明了有着文化功能的博物馆在当 地旅游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从 财政、技术、劳动和网络等方面加强对博物馆的保 护和建设。Beseulides(2002)使用利益引导法调查了 居住在美国卡罗拉多州(Colorado)的西班牙人和非 西班牙人对文化旅游的感知,结果表明西班牙居 民由于利益所需对社区的文化氛围表现出更多的 关心和保护。 (五)文化与旅游理论、方法研究 KreesudaTientong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 相关统计方法,来研究穆斯林游客对古兰经的信 仰,提出了社区中加强对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和 发展。Lumyong提出了促进和发展文化旅游的5个 指导方针,即促进市场营销、提高基础设施和周边 环境、发展文化旅游、加强社区安全和提高旅游服 务水平。Vesna Zabkar研究和考察了文化的动力与 42 . Joseph E Mbaiwa运用现代化理论分析了旅游改变 当地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Hughes,Allen,Wasik (2003)研究认为,如果把表演艺术拿来仅仅用于吸 引游客的话,表演艺术有可能会被异化、贬值。 三、国内研究进展 从文献研究来看,国内对文化与旅游关系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与旅游的互动、民族文化 与旅游的融合、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协调发展三个 方面。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 学术界对民族文化与旅游的互动进行了早期 的探索,对相关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具 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和思想,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 下: 彭延炼以德夯苗寨民俗风景区为例,揭示了民 族文化与旅游发展互动的动力,并探讨了两者互 动发展的机理问题,以此深入研究民族文化与旅 游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王毅在探讨大湘西地区文 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进 一步分析了两者发展的基础条件,并提出了如何 实现联动发展的思路。黄海萌从探索文化与经济 互动理论人手,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探讨了实 现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龙佩林、姚 湘莲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的构成成分、客源动机和特殊性关系问题进行分 析,指出在民族地区既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又要 发展民族文化。杨胜华在分析武陵山区民族地区 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 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统筹发展的对策。高 世祥在分析丽江民族文化和旅游两者间互动关系 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丽江旅游业发展的 途径和策略。任芳在分析保定市民族传统体育文 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两 者互动发展的思路。 (二)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国内旅游研究中运用耦合方法来研 林、胡科翔从古镇概念和古镇旅游发展进程人手, 究文化与旅游的发展逐渐成为热点。国内学者在 提出两者融合的具体条件,并重点研究了古镇文 这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樊信友从耦合概念、耦合主体、耦合方式和耦 合路径等几方面分析和探讨了核心产品与延伸产 品的耦合机制,指出延伸产品与核心产品在文化 产品真实性、品牌关联度及旅游者行为方面保持 着协调性。鲍洪杰、王生鹏从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 产业耦合关系人手,建立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耦合系统的指标体系、模型选择、评判标准,并以 甘肃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化与旅游融合的途径。滕腾通过实地调查广西崇 左歌圩的发展状况,对壮族歌圩文化与边关旅游 融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据此提出“遵循一个原 则、运用两种互动模式、确立三大歌圩文化旅游 圈、采取四项措施”的融合机制。王平以恩施州生 态文化旅游为例,探讨了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实现两者结合的对 策。杨艳丽以寒地黑土核心区绥化市为例,概述了 研究区的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了两者 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刘辛田、刘金元 认为提高“富厚堂”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就是 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互动耦合发展。白长虹、邢 博、孟繁强从产业驱动、制度驱动、艺术驱动、历史 驱动和设施驱动的五种文化建设的驱动力因素人 手,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的重要性,并以滨海新区为例,阐述了在滨海新区 旅游与文化协同发展的具体做法,进而对京津冀 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 策。罗文、董珊惠民族音乐与旅游景区具有耦合 性,并对如何在旅游景区中推广民间音乐提出了 对策和思路,促进旅游与民间音乐文化的良性互 动,实现两者发展。王兆峰认为民族文化与区域旅 游发展的耦合与创新是少数民族地区追赶其他地 区的有利优势。韦复生从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的 视角,认为西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 展路径就是实现与区域旅游的耦合与创新。 (三)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文化与旅游的联动,文化的发展需要旅游的 推动,同时旅游的发展也需要对文化的挖掘和开 发。国内许多学者对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 融合发展这一新兴经济现象进行了描述和探讨, 总体来说,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研 究还比较少,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刘训华、王兆峰从产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民 族地区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旅游 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叶小明采用文 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从江西省民俗体育文化 的内容、特征及与旅游的契合为切入点,提出实现 两者融合发展的对策。刘艳兰运用产业融合的相 关理论分析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必然性,并通过 对阳朔《印象・刘三姐》的实证分析,给文化与旅游 的融合发展给予一些启示和借鉴。刘少英、赵志强 在分析湖南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所存在的问题的基 础上,提出实现两者融合发展的建议和策略。张述 融合的必然性及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者 融合的发展模式。最后就如何促进绥化市旅游业 与非遗产业的融合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思路。 四、研究述评 通过对有关文化与旅游研究的文献从外文期 刊和中文期刊上进行搜索、分类和分析讨论,可以 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方面 的研究: 1.笔者认为,国内外对文化与旅游的研究有各 自研究的领域和侧重点。国外对文化与旅游的研 究,更多的是将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从文化旅游 的角度去探讨和研究,而且国外研究重点放在对 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 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国外学者对文化 遗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旅游的资源 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的功能、文化遗产旅游的开 发、文化遗产旅游的影响以及文化遗产旅游的可 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而国内对文化与旅游的研 究是从两者的关系出发,去探讨文化与旅游之间 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作用。主要研究集中在文化 的保护与旅游的发展、文化与旅游的互动、文化与 旅游的协调发展、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及文化与旅 游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 2.国内对文化与旅游的研究落后于国外研究。 国内学者虽然关注到了文化与旅游的发展,大力 提倡对文化的保护,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 化进行保护和发展,但是总体上研究力度不大,在 研究中将文化的保护和旅游的开发对立起来,要 么保护文化不要发展旅游业,要么发展旅游业不 提倡过多保护文化,使得文化与旅游分离开来。而 国外学者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把文化与旅游结 合起来,去研究和探讨两者的发展,学者们注意在 旅游发展中的文化保护,也提倡旅游业发展中对 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将社区参与、政府管理等更多 4 热点问题引用到文化旅游的发展中。 Annals ofTourismResearch,2004。(31). 3_国内和国外在文化与旅游的研究上,同样表 streetvendors[J J.Annals ofTourismResearch,1997,(24). 现出:学者们越来越感兴趣并形成旅游研究热点; 【8 JSteve Chatrers,Jane AI—i Knight.who is the wine tourist lJ J.TourismManagement,2002,(23). 相关问题如概念、理论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 [9]D T Herbert.Artisitc and literary places in France astourist 形成统一、系统的学术共识;国外一些概念的不恰 attractions[J].TourismManagement,1996,(17). 当应用也影响到了国内相关研究,因此,对文化与 1 lO]Myrim Jaansen—Verbeke。Johan van Rekom.Scanning museum visitors urball tourism marketing lJ J.Annals of 旅游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和深化。 TourismResearch,1996,(2). 4.国外和国内对文化与旅游的研究更多的是 [1 1]Ted Ch ̄"ters.Cultural tourism and business opportumties for nmseums and herimge sites[J].Tourism Management, 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出发,更多强调利用文 化资源去大力发展旅游,忽视对文化的保护和发 展或是仅强调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忽略对旅游的 1995,(16). 【12]wiendu Nuryanti.Heritage and postmodem tourism【Jj. nnalAs ofTourismResearch。1996,(2). 17]Dallen 3 Timothy.George wan.Selling to tourists Indonesian 发展。虽然国内外学者也对两者进行结合探讨,但 始终不能解决文化与旅游的矛盾,突出发展中的 “双赢”问题,不难发现,尽管都强调“互动”关系, 事实上仍集中于单向发展,由此提出的对策或模 式也难以在旅游活动中应用。 5.国内外文化旅游的研究起始和兴起的阶段 呈一致趋势,因为研究角度大都是从人类学、民族 学出发,所以使得研究方法更多是定性分析,主要 以描述性为主,很少用到定量的分析方法,更不用 谈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去研究和分析。总的来 说,国外较少采用构造模型方法,国内较少采用数 量统计方法,采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显得单一,没有 很强的说服力。同时,国内外学者更多采用的是单 一案例的实证分析,使得文化与旅游的相关理论 意义难以完全实现,不能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 合起来。 6.国内学者们对社会稳定的云南、贵州、广西 等民族地区的文化与旅游发展有了一定的研究, 但对青海、甘肃、西藏等地的少数民族区域研究相 对较少。 [参考文献] L 1 JYvo nn e Pay tie Danie1.Tourism dance performances au- thenticity and creativity[J].Annals ofToursim Research, 1996,(4). 【2 JCraik J.The Culture ofTourism lAj.Rojek,C.&Urry,J. (ed.)Touring Cultures:Transformation of Travel and theory lC].NewYork:Roudedge,1997,(12). 【3 JKaley Mason.Sound and meaning in abori ̄nal tourism[J]. 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2004,(31). 【4 JYi ping Li.Applicability of the market appeal mbusticiyt matrix:a case sutdy of heirtage tourism lJ J.Tourism Man— agement,2004,(25). 【5j J Cave,C Ryan,C Panakera.Residents.perceptions。mi— grant group snad cultures as an attracrion—。the case ofa pro’— posed Paciifc Island culturla center in New Zealand[J]. TourismManagement,2003,(24). 【6 JBob Mckercher,Pamela S Y Ho,Hilary du Cros.At- tribu ̄s ofpopular culutral a ̄mctions in Hotig Kong[J]. 44 I 13]Steven Tufts,Simon Milne.Museums:A supply—Side per- spective[J J.Annals ofToursim Research,1999,(3). 1 1 4]Antonia Besculides,Martha ELee and Peter JMcCormick. Refidents perceptions ofthe clutural benefist oftourism[Jj. 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2002.(2).  115 IVesna Zabkar,Ton2az Kolar.A consumer-based modeI of authenticity:nA oxymoron or the found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marketing?[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 [16]Lumyong PlangHang,Wanthana Nowvan.A study of community potential and Participation in culutral tourism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case study of Thai —muslim communities in phranakhon si ayutthaya[J].Joumal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ailand Social science, 2008。(2). 1 17 JKreesuda Tientong,Sompon Malangpoo,Charoon Ratanaka1.A stuay of rihgious beliefs and behavior as con— tribution to culutral tourism:hte islamic world ofPatong and Pratuchai corrtmunities Phranakhon si ayutthaya province [J 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ailand Natural science,2008,(40). 【1 8]Doug Ramsey.Archaeology heirtage sites and tourism de— velopment in Belize,Centrla America[J J.Tourism manage— ment,2008,(29). I19 JMinkyung Park,Patricia A Stokowsk.Socila disruption theory and crime in rural communities:Comparisons across three levels of tourism growth[J].Tourism Manaegment, 2009,(30). 120]Hughes,Alien,wasik.Thermal responses in some Eastern Cape African cicadas(Hemiptera:Cicadidae)[J]Joumal of Thermal Biology,2003。(4). 【21]Joseph E Mbaiwa.Changes on rtaditional livelihood activi— ties and li ̄sytles caused by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Okavango Delta Botswana[J j.Tourism Management, 2011,(32). [22]彭延炼.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研究—— 以德夯苗寨民俗风景区为例[1].广西民族研究,2008, (2). [23]王毅.论大湘西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T].湖 南社会科学,2009,(6). [24]黄海萌.文化与经济互动研究——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 例[J].思想战线,2009,(35). [25]龙佩林,姚湘莲.论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发展导向 [J].湘南学院学报,2009,30(5). [26]杨胜华.加快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1].思想战线,2011,(7). [27]高世祥,丽江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探析[I].云南社会主 义学院学报,2010,(1). (下转第40页)  三是长期性,提供能力建设方面的技术服务工作 政策上的支持,确定合作伙伴关系。3.加强技术服务。为向东盟出口与投资的国内 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 的过程。 企业提供计量技术服务,确保我国产品质量安全, (二)“中国一东盟计量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设 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和市场效益,做好技术保障。 思路 4.形成互认互信。依靠技术实力和质量保障, “中国一东盟计量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责 为东盟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计量技术服务,开 是根据国家战略以及“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发展需 拓东盟市场,落实国家战略合作政策和经济发展 求,为“一路一带”和东盟各国基础建设提供计量 政策。 5.培养人才和创建品牌。通过东盟中心的发 技术服务和开展计量技术交流与合作。 培养相关涉外技术人才,对东盟各国进行人才 1.建立机制。形成一个组织结构,统一思想和 展,工作步骤,上下联动,通力合作,有计划、有步骤、 培训,保持良好信任关系。同时,积极参加和承办 有效地开展工作。 国际会议并促进交流,提高东盟中心品牌价值,为 2确定伙伴关系。投入建设资金和人员,对东 “中国一东盟计量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做好实际工 盟国家计量建设给予帮助,有针对性地对东盟国 作。 家计量行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取得东盟国家 (上接第44页) [36]刘训华,王兆峰.产权保护与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 [28]任芳.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研 究[1].求索,2008,(9). 究——基于保定市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调查分析[J].河北 [37]叶小明.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开发的理性 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2). 思考[J].农业考古,2009,(6). [29]樊信友.文化旅游产品延伸开发策略与耦合机制研究 [38]刘艳兰.实詈演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业态创 [J].江苏商论,2010,(7). 新——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I]l黑龙江对外 [30]鲍洪杰,王生鹏.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分析.工业 经贸,2009,(8). 技术经济[J].2010,29(8). [39]刘少英,赵志强.西部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 [31]刘辛田,刘金元.基于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富厚堂文 合发展研究[I]_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1). 化产业与旅游业耦舍发展研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 [4o 3张述林,胡科翔.古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途径研究[I]_重 报,2010,(2). 庆师范大学学报f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2]白长虹,邢博。孟繁强.京津冀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 [41]滕腾.边关旅游与乡村文化融合机制的构建——以广西 发展[J].思想战线,2010,(7). 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歌圩文化为例[J].农业考古,2011 [33]罗文,董珊惠.乡村民间音乐与旅游景区发展的耦合及 (6). 开发应用研究[J].农业考古,2010,(6). [42]王平.论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一以恩施州生态文化旅 [34]王兆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湖 游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湘西为例[f].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9(2). 2012,39(6). [43]杨艳丽.旅游业与非遗文化产业融合研究——以寒地黑 [35]韦复生.耦合与创新:民族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 土核心区绥化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 [门.广西民族研究,2011,(1). 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