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l规划・设计I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I PLANNING・DESIGN 山地建筑的基础设计 ●刘华良 【摘 要】贵卅l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岩溶地质分布广泛,加 之雨水充沛,场地地质研究势必成为工程设计的重点。艾 章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综合用房工程为例.阐 岩体较破碎,较软;承载力特征值为fa=500kl a。B 岩质单元为中风化灰岩,岩体较完整,局部有溶洞 发育,T页面起伏较大,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债为 工的可行性等各方面综合考虑,设计时必须对各孔 进行具体分析,场地中典型溶洞处钻 L剖面如图1 所示: 述了山地建筑中基础设汁的特点,希望能为建筑T:程綦础 处理提供了理论保障和实践依据。 30.06 mPa,承载力特征值为fa=4 500 kPa。 三、地基基础设计 1.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的选择 【关键词】单桩承载力人I:挖孔桩墩基础岩溶 根据本项目场地基岩埋深较浅,基岩顶起伏较 大(B质岩顶距底板底面最浅2.3 m,最深15.6 m) 一、工程概况 的特点,本项目采用B质岩作为基础持力层,网B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综合用房工程位 质岩为中风化岩,压缩性低,在上部荷载作用下纂 本无沉降,从而可以采取基础与人工挖孔桩、 墩基混合的基础形式。 图1典型钻孔剖而图 于贵阳市金阳新区石林西路北侧,建筑面积 18 531.31 m:;根据工程规模和建筑物特征,本工程 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不良地质作用中等发育, 场地等级为二级;场地上覆土层主要为素填土、红 粘土,下伏基岩为灰岩一可溶碳酸性岩,场地地基 对l一7孔,溶洞顶距B质岩顶距离7m,因溶洞 不大,若不揭穿溶洞的话,按桩底进入持力层0.5m 计,则桩底距溶洞顶为6.5II1,洞顶持力层较厚,故 对B岩质距底板底面小于3.0 m的采用基 础,大于3.0m但小于6m或小于扩大头真径3倍的 采用墩基础,对大于6 m且大于扩大头直径3倍的 采用桩基础。 对墩基础因桩长较短,墩下岩体的侧向约束较 小,其本质为天然地基的概念,故其单桩承载力用 B质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4 500 KPa按《建筑地基基 础设 规范》GB50 007—2011第8.5.6-5条公式 8.5.6 2进行计算;对于桩长较长时(大于6m.ti大 对该孔位置设汁时桩底绝对标高定为l 257.86In,即 进入持 层0.5 m,布桩时适当加大扩大头直径。 对卜8孔,存在两个溶洞,两溶洞竖向净距仅 0.4}Il'且最上面一个溶涧距持力层顶面仪3.4 m, 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本项目为地上六层、 地下一层的框架结构,最大柱底轴力约l1 898 kN。 二、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本场土层主要为素填土、红粘土,最大土层厚 度18.8 m,F伏基岩为灰色、灰褐色灰岩。场地岩 土层由上至F分别综述如F: 设计时采取揭穿该两个溶洞的处理方式,桩底绝对 标商定为1247.43m,即深入最下面的溶洞底0.5m。 对1—38孔,同样存在两个溶洞,且两溶洞竖向 间距及最上面一个溶洞距持力层顶面均较小,设计 (1)素填土(Qm1):杂色,主要由为粘土及碎 于扩大头直径3倍),桩底岩体侧向约束较大,此时 块石构成,局部有少量建筑垃圾,结构松散,厚度 0.5~6.3 m,平均厚度1.88 m,遍布场地。 属于深基础的概念,才可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桩基, 此时若仍按上述公式进行计算单桩承载力的话,则 较为保守,应采用B质岩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按《建 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2008第5.3.9条公式 5.3.9 l~5.3.9-3进行计算 桩承载力特征值。各 桩型单桩承载力详表1。 表l桩基一览表 麓纛警 桂膏童幢(mm) 扩蠢直径(mm) 革推摹蕞膏特蕾矗Ra(kN) ‘监 ZH一, ZH-2 ZH- ZH一4 时类似于卜8孔采取两个溶洞均揭穿的处理方式。 对1—26孔,最上面 个溶洞距持力层项仅 1.8 I]1,但上面溶洞与下面溶洞竖向净距7.1 m,距 离较大,因而该处采取仅揭穿上面溶洞的处理方式, 桩底绝对标高定为1 248.55m,即深入L面的溶洞底 0.5 m.布桩时适当加大扩大头直径。 四、结语 对以中风化岩为持力层的基础,因基本无沉降, 故可根据持力层与底板的距离采取基础、墩或 桩的混合基础形式:当嵌入完整或较完整硬质岩时, 应按桩长区分按墩或桩进行单桩承载力计算。对存 (2)红粘土(Qe1+d1):场区主要土层类型, 褐黄色,土质均匀,局部含少量风化残块及铁锰结 核。按状态可分为硬塑、可塑、软塑。场区以硬塑、 可塑为主,分布少量软塑。各状态厚度如下: 硬塑状态:厚度在I.2~7,3m之间,平均厚度 4.94 m,场区大面积分布,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fa=l65.96 kPa。 -3=900 d=1o。0 d=l1O0 dt12OO D=l100 D;1400 D-1550 D=170O 42∞ 6900 84O0 1O0O0 赣 t 可塑状态:厚度在1.4~8 7m之间,平均厚度 5.56 m,场区大面积分布,局部缺失,地基承载力 ZH一5 ZH一6 ZH一7 ZH一8 ZH一9 d-1300 d=900 d=1∞O d=12OO d=130O D:185O D=900 D嚣'0OO D=1200 O=I∞O 12000 6200 78O0 11000 I290o 擅 桂 崔 隹 特征值为fa=l23.4 kPa。 软塑状态:厚度在0.3~5.5m之间,平均厚度 2.12 m,局部分布,埋藏较深,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为fa=95.5 kPa。 在溶洞的区域,须对柱下溶洞进行详细分析,根据 具体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从而达到既安 全又经济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明江,于鸿.斑龙谷文化城山地建筑基础形式 论述[J].中国勘察设汁,2012(4):78 81. [2]王方.斜山坡地建筑地黎基础及结构设计理论与 应用研究[D].长沙: 萄大学,2007. 由表l可见,同样的扩大头直径按桩比按墩计 算的单桩承载力要高出较多,因而设计时进行具体 分析、区别对待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溶洞处桩底标高的确定 地勘显示本项目溶洞均不大,但各溶洞顶板厚 度各不相同,同一孔点存在多个溶洞时,其溶洞间 距及顶板厚度也各有特点,从安全性、经济性及施 (3)基岩:场地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安顺组 (T1a)灰岩。根据岩体的风化特征、裂隙特征、岩 溶发育情况及坚固性与完整性特征及钻孔波速测试 成果,将场地下伏岩体划分为A、B二个岩体质量质 量单元。 A岩体单元为岩溶破碎带强风化灰岩岩体组成, (作者单位:上海凯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0070) 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