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杜甫诗歌《月夜》之视点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13卷第1期 宜宾学院学报 2O13年1月 Vo1.13.No1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January,2013 杜甫诗歌《月夜》之视点 ——从认知诗学角度出发 媛飞 (钦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钦州535000) 摘要:杜甫诗歌《月夜》通过时空视点的建构与转移,使读者与诗中人物近距离接触;采用内视点的叙述角度,借助观察者表达自己的 内心世界;进行闺房思妇的人物刻画,体现了诗人男性潜在意识和对国家的忧患意识。诗歌视点的交错运用及角度转换对理解整个 诗篇起到了轴心性作用,奠定了整首诗歌的语言基础和感情基调,揭示出深层的主题意义。 关键词:杜甫《月夜》;时空视点;叙述视点;观念视点;认知诗学 中图分类号:H030;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13)01—0105—04 ・ Perspective in the Poem of Moon Night by Du Fu:From the Cognitive Poetic Perspective ZHANG Yuan.fei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 535000,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shift of spatial—temporal point of view in The Moon Night written by Du Fu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readers and characters in poem;using narrative perspective from internal perspective expresses poet’ S inner world by the voice of viewer and t}le poet’s male sub.consciousness.and the concel2q about the country is embodied by the character description about a missing—husband woman in the room.Therefore,the inter—weaving use of point of view and the change of perspectives play a vital role in understnading hte poetic discourse,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language organization and emotional keynote.revealing t}le deep thematic meaning of the poem. Key words:Du Fu’S The Moon Night;spatial—temporla perspective;narrative perspective;ideological perspective;cog— nitive poetics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其诗歌风格 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困居长安时期写下的一 呈现“沉郁顿挫”的格调,语言和篇章结构富于变化, 首思念妻儿的佳作,语言秀丽、格调凄美,表达了忧国 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 思家的思绪。视点的交错运用是该诗的主要特点之 集大成者,现存作品约1500首,其诗艺精湛,对中国古 一。诗歌中多重视点的体现及转换对理解整个诗篇起 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在杜 到了轴心性作用,揭示出诗歌的深层含义与诗人独具 甫在诗歌创作中,善于选择独特的视点,展现丰富的社 匠心的创作技巧和写作目的,也奠定了整首诗歌的语 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 言基础和感情基调。 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 一认知诗学及视点认知观 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月夜》 自以色列学者Tsur发表论文“什么是认知诗 收稿日期:2012—08—30 基金项目:2012年钦州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认知诗学视野下的隐喻研究——以杜甫诗歌为例”(2012XJKY一24B) 作者简介:张媛飞(1980一),女,重庆江津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诗学研究。 宜宾学院学报 第13卷 学?”( m is Cognitwe Poetics‘ )¨ 和出版专著 走 向认知诗学理论》(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一 ) 以来,“认知诗学”理论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密切 关注,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2002年Stockwell出 择聚焦在不同的物体上,可以是宏观聚焦,也可以微 观聚焦,焦点的选择涉及人的认知能力;视点也跟说 话者或观察者所处的位置有关“-J。当观察者进行空 间描述时,不同的位置感知不同的内容,从而描绘出 不同的画面,形成不同的书面表达。诗歌所描绘的 版《认知诗学导论》(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 tion) J,2003年Gavins&Steen又相继出版了《认知诗 学实践》(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 ,促进了认知 诗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情景与诗人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有关。一个事件的发 生总是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中,没有脱离时 认知诗学采用多学科的分析方法,其直接来源 是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代表的认知科学, 认知诗学的研究范畴目前基本来自认知语言学。认 知语言学者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语言是通过自 己的感觉器官,在与现实世界互动体验的基础上通 过认知加工逐步形成,即人类的概念、范畴、推理和 间而独立存在的空间位置,也没有超越空间而独立 存在的时间事件,时间视点和空间视点总是联系在 一起。Croft&Cruse指出:时空视点,作为一种重要 的焦点调整的视觉识解法,包括在特定时间下说话 者所处位置的横向维度(vantage point)和纵向维度 (orientation) 。如:“车在树前还是树后”,体现的 心智是通过身体部位对现实世界的如空间关系、力 量运动等要素的感知,最后通过语言形式将意义固 定下来而形成语言 ,这一观点在认知诗学中得到 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是说话者当时所处位置的横向维度(即视线以水平 方向为基准),同时也体现了说话者的焦点选择以及 所作的前景一背景处理,“车”在“树前”还是“树 后”,都是以“树”为背景,凸现的焦点是“车”;而如 “烟囱在窗户的上面”还是“窗户在烟囱的下面”体现 的是说话者当时所处位置的纵向维度(即视线以垂 视点的形成是认知主体与现实世界互动体验的 结果,是人们在认识事体、理解对象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对稳定的心智结构或认知模式。熊沐清认为,视 点是反映人们看待对象世界的角度和态度、支配对 象的选择与组合、影响语篇表层结构组织的一种深 层结构图式(schema),并认为视点涵盖了以下几个 范畴:时空视点(spatial—temporal point of view)、叙述 视点(narrative point of view)和观念视点(ideological 直方向为基准),体现了说话者凸显的内容为“烟 囱”。但是“窗户在烟囱的上面”的表达较少出现,因 为说话者“头朝地、脚朝天”的观察角度在正常情况 下较少使用。 point of view)。 时空视点指人们观察或呈现对象世 界时所依循的时空角度(即位置),包括时空的起点 和移动的顺序;叙述视点指叙述型语篇中,故事是从 谁的角度来叙述的;观念视点涉及价值观和信仰体 系,反映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与态度,体现为对信息的 选择和组合。 二《月夜》的认知视点分析 《月夜》中,首联“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体 现了时空视点。从此联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景发生 的时间是在夜晚,说话者所处的位置是与丈夫异地 相隔的郧州的闺房内。从说话者的所处位置的纵向 维度出发看见“月”挂高空,“月”成为凸现的焦点。 同是一轮月亮,但不是诗人在长安看到的月,而是妻 子在郧州独自看的月。诗人以妻子的角度看月为时 空背景,时空视点的转换,寄托了诗人自身的思家之 情。诗人通过与诗中人物时空视点的对换,为读者 展现了一位女性在闺房独自看月,凄苦、孤独、思念 的画面,不仅告诉读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 物,还让读者和人物融为一体,身临其境,为全诗奠 《月夜》的写作背景是天宝十五年,杜甫为叛军 俘至长安,和身在邡州的妻子杨氏两地分隔、望月思 家而作: 今夜部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定了孤独、凄苦、悲凉的基调。 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观察者的视点 发生转移。随着在月下伫望时间的推移,注意的焦 点转换到了“雾”、“云鬟”、“辉”和“手臂”上,诗人跨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动,双照泪痕千。 越空间界限和妻子近距离接触,细致地描绘了妻子 的美:通过嗅觉闻到了头发溢出的清香,通过视觉看 到了头发被露水弄湿、清澈的月光照着妻子如玉的 (一)从时空视点角度解读《月夜》 时空视点跟人的视觉选择和注意焦点有关。认 知主体可以在一定的注意范围内通过目光的移动选 双臂上,通过触觉感受到了妻子手臂的冷,为读者勾 1期 张媛飞:杜甫诗歌《月夜》之视点——从认知诗学角度出发 107 勒出了一位美丽的女性独倚门栏、哀望明月、思念亲 人的意象,这么一位美艳贤良的妻子怎么不叫人爱 怜和思念呢?诗人空间视点的转移,使读者和诗中 人物近距离接触,从细致入微处展现妻子的美,留给 读者无限的思索和想象空间。 (二)从叙述视点角度解读《月夜》 视点具有体验性,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的基础 上,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形成的。叙述视点又叫心理 常情况下,在叙述视点在语篇中非常复杂,多个人称 的运用或人称的变化都是叙述视点关注的焦点,人 称是叙述视点重要的语言标记。 《月夜》采用内视点的叙述角度,从第三人称的 角度出发,作为拥有诗中人物的思想、观点、情感倾 向等所有知识的旁观者主观地叙述事件。作者与诗 中人物的关系是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所以对诗中人 物的性格、观点及情感倾向无所不晓。《月夜》展现 视点,主要关注两点:一是谁在叙述事件中担当观察 者,是作者(author)还是人物参与者(a participating character);二是各种各样的语篇中作者和人物之间 的不同关系、说话人与受话人的关系(含作者与读者 关系) ¨ 。Uspensky则分为内视点(internal per— spective)和外视点(external perspective) J:内视点从 塑造的人物(character)的角度反映他或她的情感、评 价和人物故事;或从非角色参与者的角度,但拥有关 于参与者感情、评价的知识,因此也称为“无所不知” 的作者(“omniscient”author),包括第一人称参与者 的叙述、第三人称带有人物世界观的叙述和作为全 知作者的第三人称叙述。作为全知作者的叙述,叙 述者处于故事外居高临下,通过自己的眼光来向读 者传达未知信息。外视点是指从主要人物角色之外 的角度出发,并且没有特权拥有关于主要人物的情 感和观点的知识;或反映作者视野的有限性和对人 物观念的不可知性 ]l。 。外视点仅限于第三人 称,作为主要人物之外的无特权观察者和客观的叙 述者(如图1所示)。 一一‘‘ 一、一、,,, 、、、、, 、, 、、、,,、 ,‘ 、 回…咽 回一÷一旧 回 团 ( 、~…一/,/ (b)、、/ (c) 、、~~/ 图1 内视点与外视点区别图 注:s代表说话者(speaker),V代表观察者(viewer),在通 常情况下,说话者即观察者;0代表被观察或描绘的对象(ob. ject);箭头表示说话者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圆圈表示参与其中。 图1(a)和(b)是从内视点的角度描写事件,图1 (c)是从外视点的角度进行:图1(a)说明说话者作 为故事人物参与事件之中,通常以第一人称的El吻 描述事件,从客观的角度把“我”的所看所想作为叙 述的焦点;图1(b)说明说话者没有作为人物参与事 件之中,而是置身于舞台之外,从主观的角度描绘所 看所想,通常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图1(c)说话者 同样没有作为人物参与事件之中,置身于舞台之外, 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出发;客观地描绘所看所想。通 了独特的叙述视角。在通常情况下,说话者和观察 者合二为一,但是在《月夜》中,诗人只是说话者,而 不是观察者,观察者是诗人的妻子杨氏,诗人借助观 察者的所看所思所想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图2所 示。 ,一一一一一~一~、、、 / 、、 .......... I一 s I -_._… 、 ■——一……….{o月——— 一 , , 、、, ~一一~一_ 一一图2<月夜》叙述视点 前两联“今夜邡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t],JL 女,未解忆长安。”此刻,杜甫在长安一定也在凝望明 月、思念流羁邡州的家人,但诗人却不用第一人称直 接道出,而是进行视角转换、从妻子的视角出发,以 妻子作为观察者、自己作为旁观者道出妻子在郧州 独自望月、思念丈夫,可是孩子们却不能理解母亲对 月怀人的心事,以此反衬出自己浓厚的思念之情。 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叙述视点从妻 子转换到了诗人。妻子在望月思夫、对自己的头发 是否被雾水弄湿已经全然不知,身处其中,自己也闻 不到头发融于雾中的香味,这种味道只有旁人才闻 得出来;月光照着双臂已经寒冷,但由于妻子本人专 注于思念丈夫也许还感觉不到,或许是妻子本人的 感觉,但作为身居闺中的女性,是不会自诩自己的双 臂为“玉臂”的,这也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的,而 这个旁观者正是妻子所思念的诗人杜甫,作为全知 的观察者,诗人一步步拉近与妻子的距离,从不远处 看到“云鬟湿”到近处闻到“香雾”,直至最后感觉妻 子手臂的“寒冷”,实现了与妻子零距离的接触,说明 诗人的思妻之情一步步升华,达到了极致。 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又回到妻子的 角度。妻子在想,我俩何时能够同倚虚幌,共赏明 月,不再为分离而流泪呢?诗人作为对妻子“无所不 知”的作者,借妻子所思,表达诗人自己所思:盼望与 宜宾学院学报 第13卷 家人团聚,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无比思念。 叙述视点的转换运用,使全诗的主题意义得到最大 程度的彰显。 (三)从观念视点角度解读《月夜》 观念视点涉及到认知主体的价值信仰及态度观 点。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孔孟思想的继承 者,也是孟子“大丈夫”精神的发扬者,老成持重、忧 国忧民。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的家庭观念是“男主 外、女主内”,男人在外驰骋四方,而女性总是限定在 指定的空间内,尤其是屋子里的“灶膛”、“闺房”等 地,因此,楼、栏、庭、闺、阶、扉等是她们活动的场所, 她们不具备“开怀大笑”的能力,因为开怀大笑与传 统伦理违背,而通常与“幽怨”、“无望”、“孤寂”等意 境、空旷冷落的外在情景和幽怨、无期的等待联系在 一起,这种对女性意识的囚禁,实际是男权意识的一 种体现。 《月夜》中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 的贤良淑德的闺中女性形象。首联“闺中”把这位女 性限定在自己的闺房这一狭小的范围内,“独看”与 自身的孤独之感和无期的等待,与“闺房”这一空间 范围吻合,烘托出此时此地的思念是痛苦的、漫长 的,渴望团聚、共赏明月之感油然纸上。 诗人刻画的这位女性形象正是他的妻子,妻子 的形象在杜甫的价值观中是美丽绝伦的,尽管已是 一位为人母的中年女性,但是其美丽程度并不亚于 芳龄二八的少女,从颈联对妻子“头发、”“体香”、 “肌肤”、“手臂”等的描绘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隐约含 蓄的朦胧美,是借着夜晚的月光烘托的美,比赤裸地 暴露于阳光之下的身躯更加美轮美奂,这是诗人男 性潜在意识的体现,诗人极力克制的内心欲望终于 得到了释放。 “安史之乱”后,诗人过着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 经历了国家深重的苦难。诗人自身的生活体验影响 价值观念的形成,“忧患意识”贯穿在诗人的全部作 品中。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诗人 的“忧患意识”:国家何时才能安宁,让老百姓合家团 圆,夫妻共同望月呢?当“双照泪痕干”时,国家或许 已经安宁了,也表达了诗人对重逢和安定生活的希 冀。 结语 诗歌的创作需要对素材进行整理、组合和排序, 不同的排列组合贯穿了知觉和实践认知的全过程, 不同的认知主体看待对象世界有不同的角度和态 度,支配着对象的选择与组合,从认知层面上讲,视 点选择就是最具有认知意义的材料的组合,视点的 转换运用就是对对象的重新组合。重新组构我们习 以为常的世界。提升了读者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能 最大限度地领略作家的表现技巧,同时也完善了作 品的内在意义,实现了作品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Tsur R.What is Cognitive Poetics?[M].Tel Aviv:The Katz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ebrew Literature,1983. [2]Tsur R.Toward fl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M].Amster- dam:Elsevier(NoAh Holland)Science Publishers,1992. [3]Steokwell P.Cogniit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4]Gavins J,Gerard S.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C].Lon— 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5]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65. [6]熊沐清.论语篇视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2】一 27. [7]Croft W,Cruse D A.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58—59. [8]Fowler R.Linguistic criticism[M].New York:Oxford Uni- versity Press,1986:127,134—135. [9]Uspensky B.A Poeties of Composition[M].Berkeley:Uni- 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81. [责任编辑:李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