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前景
教育系 08初等教育 闫晓丽 20081205022
【摘要】农村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严重失衡,教育质量严重滑坡,农村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的茅盾,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改革的力度。从而使农村教育得到改善,使农村得到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育; 困难 ;改革;;发展 ;均衡协调
一、农村教育面临的现状及形势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推进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是我市农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构建开放、和谐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统筹城乡、富县强区、兴市裕民战略整体推进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农村教育既赢得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崭新的挑战。
(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制约农村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经济不发达,地方财政匮乏,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总量严重不足,中央、省、市、县、乡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严重失衡。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义务教育体制严重扭曲。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的施行,农村义务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被取消,农村教师工资难以按时足额发放;学校危房资金缺口大,不能及时维修改造;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过紧,正常运转困难;“普九”花明年的钱,办今年的事,欠债太多,无法偿还;农村中小学编
1
制偏紧,工学矛盾十分突出。
(二)教育布局结构不合理,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落后,难以适应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缓慢,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活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更是难以入门。农村学生“升学无指望,回乡无技术,致富无窍门”,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滞后,阻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效益农业和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行政推进的农村城镇化,使农村教育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城镇人口不断聚集,乡村小学萎缩,城镇归点办学,城区学校的入学压力不断增大,班级学额大幅膨胀。协调城市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是目前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三)教育发展的模式单一,新农村建设缺乏人才支撑。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办学思想“轻农”,办学模式“离农”,教育结构“脱农”,升学率一直是农村学校的生命线,广大农民更多地关注基础教育的“升学价值”,却很少顾及其“育人价值”和“生活价值”,学校教学以升学为导向,主要围绕必修或必考的课程展开,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生产和社会发展,以及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城里人”与“乡下人”的传统身份歧视,相当程度上导致农村辍学现象增加。成千上万现代城市文明“边际人”的涌现,留守农民工子女弱势教育群体产生。农村单一的升学教育,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伴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教育服务农村的任务发生了转向,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迫切需要农村教育的哺育和支撑,农村教育不仅要为农村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育适应未来城市文明建设需要的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
(四)教育信息化程度偏低,农村学习型学校建设步履维艰。信息化的凸现,教育信息化应运而生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短缺,广大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难以配置,信息技术课和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形同虚设,教师没条件参加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现代信息技术
2
无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更是无从谈及,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中小学的转型性变革。随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学习型学校的构建受到广泛重视。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学校不再是“教育工厂”,而是“学习共同体”;教育不再是人类已有知识的“代际遗传品”,而是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创建以人为本、结构开放、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农村中小学校任重而道远。
二、农村教育的改革出路和前景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南充市委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进程。
(一)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从传统的“人民教育人民办”,转向“人民教育政府办”,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南充市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创新农村义务教育融资体制,通过校银合作、校企联合办学、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制等融资模式,发挥融资体制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市场功能,以盘活农村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区县试行教育券制度,通过农村教育投资体制创新,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日常运转所需的公用经费,确保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确保农村贫困学生能够获得政府的助学资助,确保学校图书、仪器等办学条件能够得到基本保障,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投入,使全体农村孩子至少能够享受到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使得南充市农村人口素质得到根本性提升。
3
(二)完善“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县级政府对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统筹管理的责任,制定符合南充农村实际的义务教育人事制度,建立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实行城市中小学教师“农村服务期制”,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学习进修制”,鼓励更多的教师到农村第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以农村学校为单位,核定教师编制,修改教师编制制度,规范代课教师制度,出台流入地对流出地农村教师流失补偿规则,放宽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努力强化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重建,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教育工程”,积极支持乡村优秀骨干教师参评特级教师和入选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并予以政策倾斜。
(三)推进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调整。按照农村教育城镇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要求,制定农村标准化办学制度,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要通过做大做强中心校,引导周围农村学生向中心城镇聚集。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撤并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的村级小学,扩大乡镇中小学办学规模,加快乡镇初中和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高中在城镇,初中、中心小学在集镇,定点校在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新布局。
(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切实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全市农村中心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系统及记录设备,村小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光盘,农村初中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高中和职业学校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推进“校校通工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加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大力提高农村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
4
(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要抓住当前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区县职教中心及农村中职学校建设,切实改变农村职业教育的薄弱现状。要依托职业学校,完善建设好乡镇成人学校和农民转岗培训基地,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农村社区社会化教育,逐步形成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教育教学、生产实践、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政府、社会、个人与学校共同参与的,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农村“大职教”格局,让农村教育真正姓“农”,为新农村建设开路。
【参考文献】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注重教育的双重发展》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