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县兴农中学是独山县与贵阳市兴农中学于2013年6月联合创建的国有民办高级中学(贵州省二类示范性高中)。学校秉承“起好步、领好航、出成效、成品牌”的办学理念,集江苏海安、贵阳兴农、独山教育特色于一体,实行封闭式、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幸福成长铺路。学校办学六载,先后有12名学生分别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80余名学生被全国十大名校录取,600余名学生被“985”和“211”高校录取。这些年来,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未形成的办学特色,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想在“十三五”乃至“十四五”期间实现办学水平的提升,学校必须坚定走内涵发展之路,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开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内涵发展的校本生态文明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思考。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课题研究中,探索出符合校情的生态文明教育实施途径。
一、开发地域特色校本教材,总结符合校情的校本教材编写原则
1.紧扣地域特色,弘扬生态文明
校本课程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弘扬地域文化的阵地和载体。校本课程“生态文明我践行”分为乡土生态、校园生态、法制生态、行为生态四个部分。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语言生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它是开展校园生态教育弥足珍贵且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对帮助青少年构筑美好的
▲管理智库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
2020年第24期(总第396期)
开展校本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贵州省独山县民族中学 陈永
【摘要】现阶段,生态文明教育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奢侈消费、劣质消费及一次性消费现象不断提示我们,很多人缺乏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忧患意识不强。在学校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还未形成常态,生态文明教育格局有待完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人,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意义重大。【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校本;学校内涵发展
在当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精神家园具有深远意义。
2.在理论指导下建立科学的课程开发程序
由于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对课程的感受不一,乃至不同时期学生对课程的感受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这种反思是动态的,教材编写随着课程的推进而不断完善。
3.在师生互动中生成校本教材的内容
校本课程内容生成的途径有很多种,如查阅地方志、社会调查、访谈、上网检索等。由于当前教师以自身专业为主,往往不具备丰富的综合知识,在教材编写中难免会受到学科“瓶颈”的制约。同时,校本教材编写中引用的各类资料的科学性、准确性还需要经过检验,课程资源甄别仅凭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教师受成人思维的影响,教材的文字叙述、编写体例、编写风格等容易与中学生教学的特点脱节,这就需要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对这些问题加以改进,并及时总结校本教材编写的心得体会。
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校本课程,更能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能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生态自觉和自律意识。
二、日常学科教学与校本课程有机融合,探索切合
校情的生态文明教育途径
1.实现教育观念的生态性转向
第一,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第二,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应自觉形成与社会接轨的教育模式;第三,学校在掌握中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现有条件来制订适合本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2.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性教育作用
第一,调整课程设置,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纳入我校活动课研究内容中;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意识传递给学生;第三,改进课堂教育教学方法;第四,加强网络平台的宣传教育。
2
2020年第24期(总第396期)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
管理智库
三、建设绿色校园、和谐校园,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第一,注重整合已有的绿色校园资源,加强师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努力营造优美、和谐、宁静的生态环境,积极打造生态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
第二,充分利用周边的乡土生态资源,提高师生对生态文明的全面认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本地产业逐步由传统农业文明转向现代工业文明,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化肥和农药的滥用,污染了土壤和水体。由此,我校课题组组织师生到农村走访调查,并完成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使师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植树、种草,还包含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环境的保护等,这更是一次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在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注重解决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第三,加强对日常绿色环境建设的宣传,使师生生态意识内化为具体行动。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进校园、进课堂,真正使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课题开展的初衷,我校开展了“我为绿色校园建设献一计”的演讲比赛;组织了“绿色生态行动伴我行”的征文活动;制订了绿色校园生态的规章制度,如《校园生态文明行为规范》《节约型校园建设条例》《学生低碳生活守则》等;实施了卫生班级、文明寝室评比活动;同时,在宣传手段上也采用了网络、漫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从而使师生的生态意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动。
对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3.生态文明见行动
我校是国家级绿色学校,在绿色校园建设上经验丰富,但生态文明行动建设对我校而言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我校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生态文明技术实践方法,即在“做”中“学”模式,让师生在自主知识建构中获取生态文明教育知识,这是学科教学渗透走向课外的自我“内省”和高度“自觉”的有效模式。
总而言之,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和开发各学科教材中的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掌握方法、提升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生态保护意识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薪伊.中学“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9.
[2] 李建新.构建县域生态创生模式教育特色,促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全面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6,3(31):261-262.
[3] 陈俊源,岳伟.生态文明教育的区域推进与校本实践——湖北省宜昌市“生态小公民”教育调研纪实[J].环境教育,2019(09):50-53.
[4] 李贤凤.心连心照亮求知之路 手拉手创造生态文明 益行·北控|乡村小学环保教育校本课程走进乡村小学(滦平三小)[J].社会与公益,2018(07):43-48.
[5] 陈春红.从适应走向超越:构建新生态教育校本环境课程——深圳市南山区沙河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17(04):99.
[6] 蔡丽霞.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设计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S2):244-247.
[7] 方煜.“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中学生物学,2010,26(10):57-59.[8] 丁静.新课程理念下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生物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探究[J].中学生物学,2006(03):63-.
四、抓好法制生态建设,提高师生生态文明素质
1.生态法制进课堂
在校本生态文明教育实施路径上,我们采取了日常教学渗透与专题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我们要求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逐步向学生渗透生态法制精神;另一方面,我们选取主要的生态法律章节和典型的生态环境事件,如河南驻马店溃坝事件、印度博帕尔惨案及天津港爆炸事故等,汇编成教材,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呈现。
2.生态法制进生活
法制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有助于使学生将生态法制的精神内化成自己的行动。因此,我校制订了《校园生态文明行为规范》《节约型校园建设条例》《学生低碳生活守则》等各类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和引导师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同时开展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