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隧道塌方应用技术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08年优秀科技论文 采用护拱法处理隧道塌方应用技术

采用护拱法处理隧道塌方应用技术

摘要:结合甘肃省引洮水利引水隧洞工程实例,分析了隧道拱部造成塌方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方案,主要介绍了护拱法施工过程及施工安全措施。

关键词:护拱 应用 一、工程概况:

甘肃引洮工程磨沟峡段为总干渠3#隧洞中间段,由两个斜井组成,正洞桩号为9+800-15+300,长5500m,设计为围岩类别为Ⅲ-Ⅴ类,采用全断面开挖,支护形式为,Φ22L-2.5m锚杆、I16钢拱架、φ6.5@200×200mm钢筋网片、喷射C20砼进行支护。Ⅲ类围岩洞段采用局部锚杆、局部网片和喷射砼10cm;Ⅳ类采用系统锚杆、拱部网片、喷射砼15cm;Ⅴ类采用钢拱架、系统锚杆、拱部网片、喷射砼15cm及Φ22L-4.5m超前锚杆或Φ48L-4.5m超前管棚进行联合支护。

二、地质情况:

主要为三叠系(T2)青灰色变质砂岩与泥钙质板岩,为软硬互层,层间错动剧烈,岩体较破碎,为Ⅲ类围岩,洞身地下水一般呈滴渗状态,局部线状流水,灰岩段有暂时性涌水。

三、塌方情况:

隧洞正洞磨沟峡斜井上游侧施工至9+980-975时,在掌子面开挖后地质围岩观察中发现,沿隧洞右侧拱部与洞身纵向平行的断层,并伴有渗水,项目部随即决定采用钢拱架配合超前小导管进行加强支护,还没有及时进行加固处理,拱部发生了塌方,塌方高度为2-3m,长度为8m,宽度为4.5m左右,由于塌方段围岩不断出现掉块,处理进度缓慢。第二天,又一次出现滑塌,塌量约40m,为处理塌腔增加了难度。

四、原因分析: 1、主观因素:

(1)、项目部对隧道施工的安全和质量重视不足。在业主要求的工期日益逼近的情况下,在指导思想上过于偏重进度,对质量和安全要求有所放松,致使很多基础工作做的不扎实,留下质量及安全隐患,没能做到稳中求快。

(2)、支护质量难以达到设计要求以及围岩欠挖(支立钢拱架欠挖满足不了二衬厚度)。 前期在支护质量上,我们只重视保证拱架的质量而忽视了对锚杆、网片、喷砼、尤其是锁脚锚杆的质量控制,使整个支护系统形成不了一个整体(底拱没有施工)。支护方面的要求也只是定性而非定量。对支护不到位的现象,在管理上也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由于支

3

1

1 / 5

2008年优秀科技论文 采用护拱法处理隧道塌方应用技术

护质量多处不到位,存在质量隐患,最终导致隧道出现喷砼开裂、甚至出现小型塌方。

(3)、对围岩量测重视不足也是造成滑塌的一个因素。虽然我们在后期加强了围岩收敛量测,但是由于对围岩量测数据重视不足、分析不彻底、经验不足以及对关键部位监测不及时及始终抱有一丝侥幸心理,因此量测对整个隧道支护情况缺乏指导性和预见性。

2、客观因素:

隧洞围岩较为破碎,隧洞右侧边墙及拱部在开挖过程中一直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并没有制定有效的对策。

(1)、围岩实际情况与设计相差较大,初期支护过于薄弱。

设计该段地质情况为III类围岩(II型断面)开挖,但是在施工中该段围岩一直不好,虽然在施工中已按设计IV类围岩的支护形式加强了支护,但是由于节理裂隙发育,部分张开,有的夹杂较厚的泥岩,并有渗水,因此采用钢拱架支护加系统锚杆网喷混凝土难以适应围岩。爆破后,围岩自稳时间短,来不及喷混凝土就发生局部剥落或牵连性的小塌方,以致超挖严重,支护面凸凹不平,围岩变形难以得到有效约束,最终难以收敛,围岩局部变形应力荷载和松动区荷载不断加大而导致支护失效。

(2)、地下水流量增大引起围岩软化膨胀,变形增大,应力释放剧增,最终导致拱顶坍塌。

五、制定塌方治理方案:

在9+980-975施工中,由于岩体较破碎,加之地表下渗水的长期侵蚀,隧洞多处渗水,呈面状洇湿和滴状、线状出水。现场观察围岩所夹泥岩层易风化、剥落,砂岩多破碎呈块径约30cm的岩块,局部易沿不利节理面变形、塌方。在爆破出碴后不久,拱顶就开始有掉石现象。在IV类围岩初期支护后,随着隧道拱顶、边墙开始渗水,初期支护地段逐渐产生变形,严重时出现裂缝及局部坍方。

2、总体施工顺序和原则:

总体施工顺序:加强坍腔两侧初期支护、加固支护右侧通道,先由里向外强支护、作护拱、形成稳定初期支护。

施工原则:在确保坍腔前后和右侧的绝对安全下,左侧坍腔施作按照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原则施作。要严格控制初期支护的安全和质量。

1、坍方处理主要技术实施与实施步骤

1)、 在临近塌腔外围采取措施,以稳固坍方影响区,防止坍方扩展 (1)设立两侧监控网点,随时反馈信息,掌握坍方变化情况;

2 / 5

2008年优秀科技论文 采用护拱法处理隧道塌方应用技术

(2)加强原有支护,对坍方范围前后的原有支护进行加固,以防止坍方继续扩大。 (3)注意加强观测初期支护局部裂缝的发展,以便于及时处理;

2)、在坍方范围内的顶部与侧壁危石及大裂缝,先行清除。由下而上实施素喷钢纤维混凝土封闭坍腔裸露面,初步稳定坍墙围岩;

3)、拆除已损坏的钢拱架,没有拆除的部分补打锁脚锚杆以加强围岩稳定性。 4)、坍腔部分为防止回填物过重致使拱架和衬砌局部受力过大,在坍腔内采用径向支撑(可利用已拆除的工字钢)支撑坍腔内的岩壁,同时焊接钢筋加密网片或加备板形成封闭坍腔;

5)、封闭底拱。

拱部塌方支护形式如下图所示:

2、施工质量存在问题。

主要是光爆效果不佳,轮廓不圆顺;钢拱架背后超挖回填不密实,初期支护不能紧贴围岩;锚杆施作不能垂直岩面、锚杆全长锚固饱满度、密实度较差,设计没有锚杆垫板,锚固效果差;量测信息反馈不及时。

3、处理措施:

(1)、对于临近坍塌段落9+980~9+995长15m的围岩,由于变形量较大,但还没有坍塌,采取小导管注浆方式给予加固,以稳定围岩,防止坍塌范围继续扩大。注浆小导管长度4.5m,起拱线以上环向布置,间距0.3m,采用双液注浆。

(2)、已坍塌地段对坍塌岩体采取喷钢纤维砼进行封闭,厚度20cm,根据围岩情况可分层喷砼;待围岩稳定后打设锚杆,锚杆要求L-4.5m,@0.8*0.8m,并挂设网片20*20cm,

3 / 5

2008年优秀科技论文 采用护拱法处理隧道塌方应用技术

再喷砼厚20cm,以维持坍塌围岩稳定。确保下面作业人员的安全。

对于此次坍腔较大部位,可支立拱架,增加喷砼厚度以形成拱壳,而后在其后浇筑钢筋混凝土护拱或增设径向支撑,待稳定后,再施工下一循环。

(3)、清理、摊平碴体,满足支护台车作业净空要求。要确保拱架直腿段能支立在基岩面上,同时在支护地面放置双榀I16焊接成体的纵梁,长度5-6m。

(4)、按2榀/m支立I16型钢拱架。

(5)、焊接拱架间连接筋,环向布置、间距不大于50cm,由于拱顶连接处较为薄弱,应在每两榀拱架间的拱顶部位设弧长不小于2m的Ф22钢筋@0.1m,平行于拱架布置,便于连接处喷射混凝土后的锚固加强。

(6)、架立、焊接拱架后的钢筋网片,网片为双层,网格间距20*20cm。

(7)、喷射混凝土,厚度为50cm,起拱线以上需多次分层喷射至要求厚度。同时环向留置天窗,每个循环不少于2个,形成护拱。

(8)、安设径向支撑,采用I16,与拱架焊接,紧贴岩面,支撑牢固。 4、其它施工注意事项:

(1)支立拱架前必须对净空尺寸进行检测,保证衬砌设计厚度。

(2)对已支护完的拱架要检查净空收敛及拱顶沉降。每支护循环埋设检测点不少于1个,每天观测两次。数据及时整理分析。

(3)每一支护循环立足于循“序”渐进、“稳”中求进。 5、人员组织与安排

为便于抓住围岩较为稳定的有力时机,随时应对意外情况,项目部和施工队主要管理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同时,做好技术交底和施工方案传达工作,使工班长和工人对每一步的工作都心中有数、标准明确。同时,根据各工序标准和要求配备足够的人力和设备。详见下表:

支护循环资源配备表 序号 1 2 3 4 工班组 拱架支护工班 喷砼工班 钢筋加工安装工班 杂工班 六、预防塌方的体会

1、重视地质,对围岩状况要进行动态分析

人员 12 12 5 6 设 备 4台焊机、气割 4台喷砼机 2台焊机 焊机、气割 备注 临时加固任务 4 / 5

2008年优秀科技论文 采用护拱法处理隧道塌方应用技术

隧道与地下工程设计是根据代表性的地质勘探资料进行的,若钻孔较少,设计图纸就不能描绘出整条隧道的地质状况,依此隧道的支护设计只能称为预设计,设计的适合程度最终要通过施工开挖得以验证,因此,设计除了要重视施工前的地质勘探结果,更要重视施工中得出的地质验证结论,在地质有变化要及时变更设计。

2、为防止塌方,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保证围岩及支护的稳定。并做到:

(1)加强围岩量测及地质的超前预报工作,发现开挖面前方有异常情况出现时,应及时研究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

(2)软弱围岩、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地段,应采取正确的开挖方法及有效的支护手段,并严格遵循软弱围岩的开挖原则。

(3)要充分重视地下渗水量的变化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对具有贯通性节理、裂隙发育、岩石遇水软化、膨胀性强的围岩对其地下渗水更应该认真对待。

3、隧洞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锚喷构筑法的基本要求进行开挖,合理选定开挖方法,同时采用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技术,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2)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及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改变开挖方法及支护形式;在开挖过程中,发现任何特殊情况发生时,应暂停施工,待处理后方可继续掘进;

(3)认真进行支护作业,确保支护参数和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初期支护必须及时施作并保证质量,在特殊情况下,应采取特殊的支护措施。

(4)要重视和认真开展监控量测工作,并及时反馈量测资料,指导施工。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