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4卷第4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24,No.4 2008年7月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JUl 2008 我国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席 明,李红梅 (甘肃联合大学招生就业处,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双 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样一个过程。变革后的就业制度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 配制.引起了社会观念的转变。然而就整个大学生就业制度而言.和目前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跃进和Et趋严 峻的就业前景还不完全相适应,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完善和改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制度;回顾;评价;不足及缺陷 【中图分类号1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07X(2008)04—0110—04 Discussion on the Employment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ocial Changes of China XI Ming,LI Hong-mei (Department of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Gansu Lianhe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The reform of the employment system in our country experienced from“unified management and integrated dis— tribution”of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tO“two-way choice and independent job selection”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 tern.This employment system after reformation has promote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ad— vanced the optimized allocation and caus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concept.However,speaking of the whole employ・ ment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it can not be compatible entirel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severe prospect of employment and it needs tO be further refined and improved.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system;recalling;evaluation;insufficiency and flaw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经历了从经济体 一制下的“统包统分”到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自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回顾 主择业”这样一个过程。作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计划经 重要因素,就业制度的变化既有其自身的规律和 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制度 特点,又有受其他相关制度因素影响的特点。可 两个时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 以看到,就业制度的变革是在教育领域中所有变 仍然沿袭了新中国建立之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 革中最早的随经济改革的步伐迈出的可喜变革。 制下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国家全权负责 2O年来,这个变革后的制度支撑着我国的大学生 的就业制度。然而,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 就业,影响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方方面面。这个 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都被提 制度本身也在不断的实践中经受着考验。但从整 上了议事日程。早在1983年,清华大学等一批高 体而言,大学生就业制度和我国目前飞速发展的 校率先开展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的活 经济以及日趋严峻的就业前景还不完全相适应。 动。同时实行了“三公开、三允许”的作法,即分配 这个制度还不全面、不完整、不系统,还需要进一 政策公开、学生情况公开、需求计划公开;允许用 步的研究完善和改进。本文拟从变革中的大学生 人单位与毕业生直接见面、允许用人单位查阅毕 就业制度和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做一点梳理和探 业生档案、允许用人单位不接受学校推荐的毕业 究。 生。这种供需见面、政策公开的作法,打破了多年 【收稿日期12008—03—05 【作者简介】席明(1957一)。女,河北易县人。甘肃联合大学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 一11O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来就业政策和就业计划的神秘性,可以说是就业 制度有益的、具有前瞻性的尝试和探索。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清华、上海交大作为 改革试点学校,并由国家教委向有关部门及直属 高校转发并推广两所高校的毕业生分配改革办 法。5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 的决定》,提出了对毕业生分配办法,实行在国家 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 “择优录用”的制度。这是国家高级管理层首次以 公开文件的形式,对建国3O多年的高校毕业生就 业分配制度做出的重大突破,并为以后进一步深 化改革并逐步过度到“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奠定 了基础。 这是一个巨大转变。这一制度的确立,是对 建国3o多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根本性改 变。同高等教育的其它制度相比,就业制度的改 革远远走在了前列,甚至促进了高校的招生收费 “并轨”改革、“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后勤改革”等 一系列从宏观到微观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改革。 可以毫无夸张地说,就业制度的改革在中国就业 市场的上空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从此,不但从 宏观上带动了教育体制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 展,也从引起了各个方面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 1989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高等学校毕业 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方案提出了“在国家就业 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 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中山大学举办 了全国高校的第一场校园招聘会。1993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规定“大部分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通 过人才劳务市场,开始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 法”。与此相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 标是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统包统分”和“包当 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 业,多数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毕业生就业 制度改革扩大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和用人单位的 自主权。给予毕业生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择业的机 会,增强了毕业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人才培养质 量的提高,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 《纲要》的颁布 实施成为高校就业制度改革正式跨人市场经济体 制下的自主择业阶段的重要标志。 l997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校毕业生 就业工作的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各方职责分 工及工作程序 1998年首批“并轨”改革后的大 学生走向社会,就业政策进一步放宽,供销市场的 调节对学生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2l世纪初,国 有企业走出低谷。在加入WTO等一系列政策有 利因素的带动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呈现出多元 发展的特点。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 大学生就业制度的作用和优点 (一)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不依托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需求来培养人 才,高校的发展和改革必将走人死胡同。大学生 就业制度的改革必然引起高校内部的包括教育教 学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一系列的改 革。但最重要、最核心的还是教育教学改革。以 就业为导向,重新审视高校的办学思想,从指导思 想上改变了“重做事教育,轻做人教育”,“重理论 教育,轻实践教育”,“统一施教,千人一面”等倾 向。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确定培养 模式,因材施教,突出人才专长。 (二)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制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扩大了毕 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范围,两者都必须依据市 场规律在市场的竞争力和用人机制上下功夫。这 无疑先从就业制度的改革方面同时激活了两方主 体,哪方做不好,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因此,可 以说这一就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力资源 的优化配制。 (三)引起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上大学并不意味着跳出龙门、捧上铁饭碗、吃 上皇粮、毕业后包当干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考 生在逐步接受或正在重视这一观念。市场意识, 职业意识、竞争意识也走进了平凡百姓家,走进家 长的头脑,走进学生的头脑。家庭、社会、学校开 始认识或开始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 炼。就业观念的转变实际上已经在全国引发了一 次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的传统的与现代的、计划 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思想论争和观念更新。 应当看到,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对 于推动自身发展及相关领域改革所产生的效果是 积极的,进步的,可喜的。但在新旧制度的磨合转 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现阶段我国大学生 就业制度的不足及缺陷 (一)导向性政策与配套性政策缺乏互补 一ll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规定,是一种导向性 的、宏观性的大政策。这就要求各地各高校必须 要有配套性政策和法规出台,这样才能使大学生 就业制度完整完善,从而更好更全面地指导大学 档案的迁移、职称的重新评定以及家属安置、孩子 就学等方面将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和难题。同时还 有不少单位对毕业生签订了调动罚款、降级处分 等诸多的“不合理条款”,这更使大学生的流动难 上加难。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进入低级劳动力市 场的大学生往往会遭到学无所用、专业不对口等 生就业的全过程。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许 多欠缺和漏洞。如有国家的宏观政策,但缺乏地 方的微观政策作为补充;宏观指导有余,具体落实 不足;甚至有些地方或部门,还出现了政策上的真 尴尬。为此,政府应该在建立和完善我国劳动力 市场,在消除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等制度上下 空地带。 功夫,加快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 (二)多元化的部门管理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 步伐,建立起真正的、公正和谐的大学生就业法律 近年来,国家为了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发挥 制度框架。 毕业生的才干,为大学生启动并开发了如“西部计 目前,户籍制度在大学生就业日益市场化的 划”、“三支一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 过程中,已呈现日益弱化的趋势。全国多数中等 设岗位招聘考试”等一系列的就业项目。其所牵 城市已经对大学生就业的户籍制度放宽了限制, 扯的部门多达六、七个。部级联席会议一开,红头 只有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仍对大学生就业进行 文件一发,所有的事情就办完了。这种状况在具 人事和户籍的控制。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这 体操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由于毕业生就业直接 个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部分大学生对就 涉及人事户政、间接涉及劳动保障等众多部门,这 业地域的选择。越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对大学生的 些部门分属不同的管理归口,又都先后出台了不 限定就越大。一些想在这些城市找到工作的大学 同的规章。这些规章中缺乏统筹,缺乏配套,更缺 生,由于没有该城市的户口而在就业过程中存在 乏互补,甚至还有相互矛盾、相互牵扯之处,这就 着诸多的困难和羁绊。 在具体工作中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不少困难和不 (五)就业协议制度存在的问题 便。 1.内容简单,缺乏有效的约束力。按照教育 (三)一次性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科学性问题 部的规章,就业协议并不是也不能代替劳动合同 一次就业率的排名统计是教育部为考评各所 和聘用合同,它在具体内容上也就不具备劳动合 属院校就业状况而设计的一种排名统计。作为对 同所要求的条款,但就业协议对毕业生和用人单 学校的一种评价的硬性指标,也是为了促进高校 位的实际意义却又相当于劳动合同。但就目前就 就业的整体工作。但它并不能完全或真实地反映 业协议的内容而言,远不能适应它所产生的实际 出大学生真正的就业状况。因而它的科学性受到 法律后果。 了质疑。 2.毕业生法律意识淡薄。虽然协议书对学 (四)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 校、用人单位还有毕业生签约三方都具有法律效 户籍制度的问题是表现在就业工作中的一个 力,对签约者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这种约束力 显性问题。由于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过大的城 很有限,致使毕业生违约毁约情况很严重。表现 市收入差距和过大的工作转换成本,使大学毕业 在多方联系用人单位,脚踩几只船,诚信失却,先 生倾向于选择城市工作。但城市用人单位却因过 签后悔的情况发生较多。 高的解聘成本而不能过多地吸收毕业生。但户籍 3.学校对毕业生签约指导不力,管理不规范。 制度仍成为当今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一项调查 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确认就业意向和劳动 统计显示,在大学生就业求职的过程中,56 的大 需求的凭证,是以签约的方式确定预期的就业关 学生经历了因“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71 的 系,明确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学校是毕业生与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户口这一项感到压力和恐 用人单位的中间桥梁,作为签约方的主体——毕 慌。就业中的这种二元劳动力市场实际折射出城 业生,对就业协议的内容作用和相应的法律后果 市和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在我 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学校对签约过程中的指 国,一旦大学生在就业初始选择了低级就业市场, 导和管理还须加强。笔者认为在就业指导中,要 那么以后想流动到高级劳动力市场的话,在户口 对学生及早地,而不是推后地进行这方面的专门 一1 1 2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指导。可采取在大学一年级或大学二年级就让同 学们熟知和了解就业协议书,千万不要等到毕业 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目前在毕业生就 业制度的探索和研究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 力度,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 生就业制度的完善和改进,必将进一步推进大学 生就业工作,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水平。 前才去做这项工作。 (六)各地各部门缺少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各地各部门现行的一些政策和制度,尤其是 接收毕业生的制度有些还沿袭着官僚主义、大衙 门作风和地方保护主义。在具体工作中缺少对大 学生的人文关怀,对政策和制度的执行和理解也 是千差万别。 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是一项全方位的 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关注,需要各有关部门 的配合和协作,也需要各高校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对我国 高等教育的就业制度有其鲜明的要求:“到2000 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 【参考文献】 [-13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I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李长安.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性缺失[J].理论参考, 2006,(11). [-33高校扩招速度再放慢[N].教育文摘周报,2007.04一 O4. [责任编辑:孙董霞] 一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