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第六代导演及 作品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郑正秋更有明确的艺术见地与追求,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电影内容涉及“野蛮婚姻”、“妇女沉沦”、“都市罪恶”等社会问题,并在影片中为每个问题都提出了不无人道主义色彩的解决途径,形成了贴近社会、立意教育、着重人伦的独特传统。

从艺术追求上说,郑正秋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特别是后期的《姊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自然流畅。张石川更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

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

1 / 11

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在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这个特殊历史时期,不管是进步电影还是回避政治的商业片,都空前繁荣,形成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使上海变成了东方好莱坞。

第三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

2 / 11

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为第一阶段。 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第二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

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谢晋(1923年-)是第三代导演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他执导了36部影片,先后获 得国内大奖23次,国际大奖10余次,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他举办过个人电影回顾展。 谢晋1947年开始电影导演生涯,代表作品有:

《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鸦片战争》、《女足九号茧缚》。其中《女篮五号》(1957年,兼编剧)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红色娘子军》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1997年导演的《鸦片战争》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题材影片。谢晋导演的电影几乎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他也被海外影评家誉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谢晋不但有艺术上的创新精神,更具有社会责任感,致力于创作出真正具有精神价值、人文关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谢晋共6次获得“百花奖”,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凌子风(1917年-1999年)原名凌颂强,生于北京,1948年开始执导影片,主要作品:

《中华儿女》(与翟强合作)、《光荣人家》、《陕北牧歌》、《春风吹到诺敏河》、《母亲》、《深

3 / 11

山里的菊花》、《红旗谱》、《春雷》、《李四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狂》。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中华儿女》展示了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抗日热情,是新中国最早得到国际荣誉的影片之

一。\"1960年执导影片《红旗谱》,在处理革命历史题材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文革结束后,凌子风艺术创作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他把自己的创作视角集中到对现代文学名著的改编上,将老舍、沈从文、许地山、李劫人的作品接连推上银幕。《骆驼祥子》、《边城》、《春桃》和《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构成了凌子风的创作特色。

谢铁骊(1925年-)江苏淮阴人,从影五十余载,编导影片二十余部。代表作品:

《暴风骤雨》、《红楼梦》(系列片,共六部)、《海霞》、《早春二月》、《清水湾,淡水湾》、《知音》、《大河奔流》、《包氏父子》、《月落玉长河》。其中,《暴风骤雨》、《早春二月》堪为新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上世纪八十年代,谢铁骊把鸿篇巨制《红楼梦》分为六部搬上了银幕,以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段再现了封建制度的挽歌。上世纪九十年代,先后导演了《月落玉长河》、《天网》等优秀影片,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

谢铁骊的导演艺术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颖脱俗的艺术魅力,能将深刻的思想内容、缜密的情节结构、精细的人物刻画融会在一起。

崔嵬(1912年-1979年)原名崔景文,主演过《宋景诗》、《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影片。导演作品有《青春之歌》、《北大荒人》、《小兵张嘎》、《天山上的红花》等。《小兵张嘎》最具特色的是运动长镜头的运用,当时西方的长镜头理论还没有传到中国,这种探索显得十分可贵。《青春之歌》像一首优美而激昂的长诗,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学思想上,崔嵬追求电影的群众化、民族化,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崔嵬还先后导演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等戏曲艺术片。他在传统的戏剧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对角色的体验因素,大大增加了原戏的感染力。

成荫(1917年-1984年)原名成蕴保,出生于山东曹县。一生共编导20余部片,以拍摄革命战争

4 / 11

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著称。代表作有《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拔哥的故事》(上下集)、《西安事变》等。《西安事变》标志着成荫导演艺术的高峰。成荫影片的显著特点是:

着力于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把历史真实、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结合起来,把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始终不渝地坚持革命现实主义道路。

水华(1916年-1997年),早在30年代便投身左翼戏剧运动,1949年后转入电影界任导演,共拍了7部故事片---《白毛女》、《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鸡毛信》、《伤逝》、《蓝色的花》,作品不多却部部精彩。他的成名作是《白毛女》,别具匠心的银幕显现,使原剧固有的民族特色更为鲜明生动。《林家铺子》是水华的颠峰之作,曾于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获评委奖。

王苹(1916年-1990年),本名王光珍,出生于南京。作品有:

《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槐树庄》、《霓虹灯下的哨兵》及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晚年又成功地执导了另一部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柳堡的故事》突破了以往表现战争题材只是描写战斗的框框,像一首清新、优美的抒情诗,显示了导演的艺术胆识和追求。影片的音乐也十分优美,尤其是插曲《九九艳阳天》,直至今天仍四处传唱。

第四代导演--中国电影的夹缝生存者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第四代导演在学习时期没能接触到苏联以外的电影,这直接影响到第四代导演电影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他们提出电影不应该受僵化的舞台限制,应该选择自然、真切和简单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诗意和哲理,同时也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正是伴随着这次反思而爆发的,第四代的创作带动了中国电影的复兴。农村渐渐成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题材,他们以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缩影的表现手法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第五代导演。但是,客观地说,这批中

5 / 11

青年导演毕竟被\"十年文革\"耽误了太长的青春年华,正当他们发誓要夺回\"失去的青春\"时,一群充满朝气和颇具创新意识的\"第五代导演\"又捷足登上了中国的电影舞台。

第四代电影人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等。代表作品有张暖忻的《沙鸥》、郑洞天和徐谷明的《邻居》、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等。

第五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第二次春天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第五代”影片也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而冷峻的电影表现方式。主题多义性和强烈个人性质的倾向愈发明显,影片里有温暖的理解和爱,也有深深的悲凉,但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内敛,不着痕迹。冷静观照的结果是间离效果的生成。

颠覆性全新电影语言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电影语言的范式,表现出视觉造型的张扬个性,影片的一切视听元素、影像造型直接传达了影片内涵,表现了他们的艺术感觉和生命体验。

第五代向来为人称道的是纪实性与象征性、写实与写意、叙事与造型结合的“意象美学”,造型追求奇特性,影片亦是追求着一种外部真实基础上的内部真实。而且表达愈发意识流与心理化,以理性活动为主线,将哲理、情感物化于外,轻外部重内在,被称作“意识银幕化”.第五代电影突出特征即反情节、反戏剧化,淡化冲突的走向很明显,与对“第四代”的叛逆有关,也因为第五代导演在电

6 / 11

影学院学习期间受前苏联塔尔柯夫斯基的“诗电影”影响较深之故。他们拙于叙事(或不屑于叙事),偏执追求影像造型的独立表意功能;也不赋予人物独立、多层面的个性,人物成为意念过重的符号;而营造的情绪也缺乏现实的渐近性,比如《边走边唱》,这样难免曲高和寡。所以1988年以后,导演范式、观照和阐述世界方式逐步多元化,此种风格也渐趋消解隐退。第五代电影对中国电影是个划时代的丰碑,先锋的作用往往未必是流行,而是启发对电影观念的一种颠覆,一种觉醒。

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部分优秀电影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年出品/导演张艺谋/主演: 巩俐,李保田)

《人约黄昏》(1995年出品/导演陈逸飞/编剧吴思远/主演: 梁家辉)

《清凉寺钟声》(1991年出品/导演谢晋/主演: 尤勇、濮存昕)

《我血我情》(1997年出品/导演李欣/主演:

伊能静/“第六代导演”影片)《三毛从军记》(中国/1992年出品/导演张建亚) 《红河谷》(1996年出品/导演冯小宁/主演: 邵兵,宁静)

《甲方乙方》(1997年出品/导演冯小刚/主演葛尤,刘蓓) 《南海十三郎》(1996年出品/导演高志森)

《大撒把》(1992年出品/导演夏刚/男主角葛优,徐帆)

7 / 11

《李莲英》(1990年出品/导演田壮壮/主演: 姜文,刘晓庆)

《九香》(1995年出品/导演孙沙/主演宋春丽) 《大决战:

平津战役》(1992年出品/导演: 韦廉,李俊) 《大决战:

淮海战役》(1991年出品/导演: 李俊,蔡继谓) 《大决战:

辽沈战役》(1991年出品/导演: 杨光远,李俊)

《红灯停,绿灯行》(1995年出品/导演: 黄建新,杨亚洲)

《站直了,别趴下》(1992年出品/导演黄建新/主演牛振华) 《青春无悔》(1991年出品/导演周晓文/主演张丰毅,石兰) 《爱情麻辣烫》(1997年出品/导演张杨)

8 / 11

《过年回家》(1999年出品/导演张元) 《双旗镇刀客》(1990年出品/导演何平/主演: 王刚,孙海英)

《洗澡》(1999年出品/导演张杨)

《我的父亲母亲》(1999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一个都不能少》(1998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年出品/彩色/有声/导演张艺谋) 《天生胆小》(1994年出品/编剧冯小刚/主演葛尤,谢园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出品/导演姜文)

《风月》(1996年出品/导演陈凯歌/主演张国荣,巩俐,林建华,周迅) 《那山,那人,那狗》(1998年出品/导演霍建起/主演刘烨,滕汝骏) 《益西卓玛》(1999年出品/导演谢飞)

《不见不散》(1998年出品/导演冯小刚/主演徐帆,葛优)

《说好不分手》(1999年出品/导演傅靖生,费明/主演陶虹,濮存昕,许晴)《黄河绝恋》(1999年出品/导演冯小宁/主演宁静,波尔)

《心香》(1992年出品/导演孙周)

《霸王别姬》(1994年出品/导演陈凯歌/主演张丰毅,张国荣,巩俐) 《背靠背脸对脸》(1994年出品/导演黄建新)

9 / 11

《漂亮妈妈》(1999年出品/导演孙周/主演巩俐) 《凤凰琴》(1993年出品/导演何群/主演李保田) 《头发乱了》(1994年出品/导演管虎/主演耿乐,孔琳) 《红粉》(1995年出品/导演李少红) 《荆轲刺秦王》(1998年出品/导演陈凯歌)

《新龙门客栈》(1992年出品/导演徐克,李惠成/主演张曼玉,林青霞,梁家辉)《菊豆》(1990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有话好好说》(1996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秦颂》(1996年出品/导演陈凯歌) 第六代导演--中国电影的异军突起

第六代导演一般指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八十年代末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高等院校,接受过正规影视教育的青年导演,其中还有一部分热爱电影的自由职业者。代表导演包括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管虎、贾樟柯等。这一群体成长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年代,此时正值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初期,他们在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接触到大量国外各种电影理论。第六代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降格为一种文化产品供人们消费的无奈,观念和作品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他们的影片没有通过制造幻觉的快感向市场妥协,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更显出直面现实的冷酷。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都市、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繁在影片中亮相;在叙事策略上,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经历,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

10 / 11

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张元

1990:《妈妈》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1993年获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影评人奖 1993:《北京杂种》1993年瑞士卢卡诺电影节评审委员会奖

1994:《广场》(和段锦川合导,纪录片)1995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1995:《儿子》荷兰鹿特丹电影节的金虎奖

1996:《东宫西宫》阿根廷马格帕罗塔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 1997:《钉子户》日本HBF第3届“今日亚洲”录像纪录片大赛头奖 1999:《过年回家》1999年第56届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00:《疯狂英语》(纪录片)意大利米兰电影制作人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2000:《金星小姐》(纪录片) 2003:《我爱你》 2003:《江姐》 2003:《绿茶》 2004:《看上去很美》

11 /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