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问道: “他是哪种远古人类?”大屏幕提供了几个片段:
(1)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2)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 3)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我们可以推测出, “他”是( )
A.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居民
【答案】 B 【解析】
依据题干提供的片段: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保留了猿的某 些特征,结合课本所学,生活在距今
70- 20 万年的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
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共同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生活:已经会 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B 项符合题意;山顶人也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但是山顶洞人已 会人工取火,进化的非常接近现代人。
C项不合题意;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 A 项不
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D 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ACD三 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B。
2.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其中 任何
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我国原始农业
A.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牛耕 B .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C.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 D .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和城市出现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在原始农业阶段, 我国远古人类在长期的采集、 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 物的习性, 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也 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农作物种植、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 磨制工具的发展, 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国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 基础, B 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选 B。
3.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 ,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却能过
着定居的生活。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制造房屋 B.能够掘井引水 C.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在从事原始的农耕 , 饲养和纺 织 , 决定了他们必须过稳定的定居生活。故选 C。
4.下列原始文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③②④① B .③①④② C .③②①④ D .③④①②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原始文明的有关知识。 ①是干栏式房屋, 是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 屋。②是黄帝,生活时间是距今约四五千年。③是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生活时间是距今约 70—— 20 万年。④是半地穴式房屋,是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按 照原始文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④①②。所以选 D 项。
5.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骨耜 B.司母戊鼎 C.人面鱼纹彩陶盆 D.猪纹陶钵
【答案】 B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 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 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 的美誉。 题干文物中司母戊鼎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 是司母戊鼎。骨耜是原始农耕时期使用的翻土工具, A 不符合题干;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 遗址出图的, C 不符合题干;猪纹陶钵是河姆渡遗址出图的文物, D 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
B。
6.2017年7月 27日晚,“传承与创新——中国非遗文化周”系列活动之“甲骨文记忆展”
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下列叙述中,正确反映了甲骨文情况的是( ) ①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②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③ 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④ 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正确反映了甲骨文情况的” ,结合课本所学,相传 1899 年清朝人王懿荣买中药, 发现龙骨上刻有文字符号(后来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甲骨文) ,这是他首次发现甲 骨文,选项①正确;甲骨文记載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等,选项 ②正确; 甲骨文的发现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 我国有文字可考
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选项③④正确; C 项符合题意。 ABD 7.商朝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商王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 群巫之长。这反映的政治特征是
A.商王就是神仙下凡 B.皇权实现高度集中 C.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答
案】 C 【解析】
材料中“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 、“王是人,也是神”等信息,反映出商朝政权充满着神权色 彩,特别是商王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故C项正确;商王显然不是神仙下凡,故A项错误;
皇帝制度出现是在秦朝时期,此时还没有皇权实现高度集中, 统治的方式,并不是说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D 错误。
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商朝
8.据载, 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 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
武王灭商后,继续保留这项礼仪。周王的这一做法
A.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 B.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 C.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 D.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
【答案】 A 【解析】
周文王与武王时, 举行祈请商远祖先王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 意在强调周与商一样 具有正统性,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周对商文化的传承,排除 B 项;周灭商,取而代之, 这是政权更替, 不是一脉相承, 排除 C项; 周王通过祈请方式使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的合 法性,并不代表商先王对周共主地位的认可,排除 D 项。
9.王国维在 《殷周制度论》 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 包罗甚广。 不能在此一一论
列, 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 ”其意在说明
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D.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答案】 C 【解析】
材料“封建子弟一项、 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 反映了分封制对于华夏民族形成的影响 很大,故 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而是强调分封制对华夏民族 的影响,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故 B排除;西周处于奴隶社会, 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故 D 排除。
10.有学者认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 , 而
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做主要是为了
。这样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以宗法制巩固统治 D.避免新的地方割据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 选项符合题意。秦朝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 A 选项排除。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但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 C选项。材 料与避免新的地方割据无关, D 选项排除。
11.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 (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为生,它的多少要依 职
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该制度
A.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 D.服务于分封
制和宗法制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可知,周朝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故 选 D。官僚政治形成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形成,排除 A;分封制的实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排除 B;缺少时间对比,无法得出等级制度逐渐加强的趋势,排除 C。 12.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 王、先公, 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 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 了当时的中国
A.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C.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D.华夏族已经形成
【答案】 C
【解析】 根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 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 可以看出, 有虞氏和夏、 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 都是黄帝族后裔的认识, 体现了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故 C正确; 材料未体现区域间的文化 交流频繁, 故 B错误; 根据“有虞氏和夏、 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 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 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 体现的是民族认同, 并未体现政治制度的连续性, 故 A错误; 材料信息与华夏族已经形成无 关,故 D 错误。
13.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 而周朝的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 这表明
在周朝
A.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显著加强 B.汉字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C.青铜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 D.贵族阶级丧失了文化话语权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 “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 商代的国家体制为松散的方国联盟,其文化的辐射力较小, 而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以 姬
姓为主体的诸侯国把周文化传播到各地,大大增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故
A 项正确;
商朝时的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故 B 项排除;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故 C 项排除;商周时代“学在官府” ,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故 D 项排除。 14.自殷周以来,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 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宗族制度 A.主体呈平民化趋势 B.政治功能趋向增强
C.社会功能逐渐减弱 D.始终坚持儒学主导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社会功能增强,政治功能减弱,故排除
BC。依据材料
“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 秦唐间世族 ( 士族 ) 宗族制、 宋元间大官僚宗族 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可知 A 正确。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15.著名作家、学者易中天认为,周是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从文化的角度、文明的角度讲,
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是在西周⋯⋯之所以我要谈西周的政治智慧,就是要寻根, 找到我们文明历史的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四方”
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是西周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故 D 项正确; A 选项是宗法制相配合的一个制度,不能是最深远,排除; 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排除; C项在秦代的时候就已经改变,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B项是指分封制,在春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代繁衍和重要 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 其 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 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 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 有些还辟有专章、 专传介绍, 这就为他们的后裔 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 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 谱资料进行研究, 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 ⋯⋯从有关家谱中我 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 “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 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 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 欲考出生率与死 亡率比较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 对家谱进行研究。
(1)材料中的家谱体现了我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一 特点被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原因何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答案】(1)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原因: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特别是保证了王权的稳定;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故被历代王朝所继承。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 国家完全统一。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 其史料价值。 【解析】
(1)根据材料“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代繁衍和重 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家谱体现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 宗法制最 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被历代王朝继承的原因需要从宗法制的影响分析: 保证了 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保证了王权的稳定、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等。
(2)根据材料“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 故乡的依恋之情” 、“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 原因, 他们的婚姻状 况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家谱的现实意义需要从利于增强中华民族 的凝聚力、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等。
(3)根据材料“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代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 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知体现的是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根据材料“ “隐恶 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可知体现的是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 价值;根据材料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 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 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可知家谱是史料的重要来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