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8】

来源:好走旅游网
金版教程 新教材·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

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北京人能够( ) A.制造和使用工具 C.从事农业耕作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故选A项。其他选项材料不能体现。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列一组图片是黄河流域某遗址发掘出的文物,通

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推断这一地区的原始人类( )

B.饲养家畜 D.人工钻木取火

①过定居生活 ②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 ③与良渚文化时间相近 ④有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一农业种植、图三陶器和图四纺轮可以推知,这一原始人类过定居生活,且已有原始农业和手工业,故①④正确;从图二磨制石器穿孔石斧可知②正确;良渚文化属于原始社会后期,有祭坛、神庙、精美玉器等,③错误。故选C项。

3.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其中任

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我国原始农业( )

A.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牛耕 B.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C.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 D.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和城市出现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农业阶段,我国远古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B项正确。A项中“铁器牛耕”、C项中“育秧移栽”、D项中“城市”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4.传说是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对历史所作的记录,因此传说通

常不一定可靠。下列记载可靠的是( )

金版教程 新教材·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A.炎帝神农氏曾在山西高平地区尝百草、种五谷 B.商朝龟甲卜辞记载,王室征伐、问吉凶

C.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努力,解除了水患 D.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被黄帝封为司徒,主管南方事务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都是传说,依据题干结论“传说通常不一定可靠”,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龟甲卜辞”是指甲骨文,作为一手材料,可信度高,故B项正确。 5.《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________制度(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禅让制对继承者的要求就是“贤”与“能”二者兼具,故选C项。

6.一位同学制作了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政权是( )

A.父系氏族时期 C.商朝 答案 B

解析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故选B项。 7.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利簋(gui),又名“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

利簋足下连铸方座,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从中可以得出利簋的史料价值有( )

B.夏朝 D.周朝

①商周青铜器用途广泛 ②商周青铜器铸有精美纹饰 ③武王伐纣的时间 ④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金版教程 新教材·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不能体现青铜器的用途,排除①;由材料图片和利簋底部的铭文“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可知,商周青铜器铸有精美纹饰,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这些都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8.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

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禹建都阳城 C.发生“国人暴动”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前期多次迁都,盘庚迁都于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故B项正确。A、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殷朝废墟”不相符,排除。 9.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 )

A.增强国力 C.发展经济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桀、商纣、周幽王实行暴政,使得夏、商、西周灭亡,故其教训是勤政爱民,B项正确。

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

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材料说明( )

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分封的对象以王室子弟为主 C.分封制目的是巩固周统治 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以王室子弟为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阐述分封制目的,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可知,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有所不同,D项正确。

11.妇好墓是目前殷墟遗址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墓葬,墓上的“母辛门”享堂,传说是商

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据考证,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继位。据此判断,武丁继位时距今(2019年)已有( ) A.1250年 C.3267年 答案 D

B.3266年 D.3268年 B.勤政爱民 D.重视军事 B.盘庚迁都安阳 D.周平王迁都洛邑

金版教程 新教材·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解析 根据题干“公元前1250年”“距今(2019年)”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计算公元前后的时间差,应以公元前的时间与公元后的时间直接相加,所得之和再减去一年,因为公元前1年过后就是公元1年,中间没有“公元0年”,因此1250+2019-1=3268年,故选D项。

12.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

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C.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不断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故选C项。

13.《史记》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

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 )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即周初爆发了管叔、蔡叔、武庚的叛乱,这说明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 14.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

主要表现在( )

A.一夫一妻多妾制习俗长期延续 B.“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C.皇位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 D.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皇位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故C项正确。一夫一妻多妾制习俗长期延续,是宗法制影响的重要表现,与C项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深远影响相比,不是主要影响,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15.《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

田。”下列与材料记载相关的有( )

A.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 B.青铜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C.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D.绢帛是贵族们的主要衣料 答案 A

B.建筑技术的进步 D.种植和饲养水平的提高

金版教程 新教材·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故A项正确。B项史实错误;C、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故排除。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 内外服制滥觞于夏,形成于商,影响至周,是独特国家结构形式,内服为王畿之地,系商朝直接控制的国家中心地区,“居天下之中”。内服职官数量众多,由商王直接任免。外服是指商王畿以外的土地,外服职官有侯、甸、男等。卜辞中侯的数量有五十多个。文献中还有九鄂侯、翼侯等。这些侯的担任者多为商周围方国的首领,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予的封号,另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不是由商王任免。诸侯国要担负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

——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遗存。

(2)根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材料三中的制度。

答案 (1)表现:农业生产上,耒、耜出现和普遍使用,拥有了粮食储备。社会组织上,进入氏族公社时期,成员之间平等,共享成果。 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用途广;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保留一些原始部落色彩;军事生活和娱乐生活。

(3)商朝形成了较完备的官制和以内外服制为主的国家结构。职官制有利于对国家的管理,内外服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商王对周边地区的统治相对松散,容易出现叛乱。夏商政治制度不仅为周朝的宗法分封制提供经验借鉴,也为后世成熟的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概括。第二小

金版教程 新教材·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问,根据材料一“七八千年前”和所学知识指出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青铜礼器40件……28件……,220件……900多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礼器……乐器……生产工具……兵器”“族徽”等提炼概括。第(3)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封制内容评价,合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