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8月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Aug.,2008
海滨型旅游地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江苏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地为例
黄震方,袁林旺,葛军连,顾秋实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界定和评价可为生态旅游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把旅游环境承载力纳入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这一复合系统中,给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分析了其构成体系,构建了兼顾三个维度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专家打分的结果,运用准主成份等方法进行了权重分析,并以江苏海滨为例,用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江苏海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得出了合理的结果,表明本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关 键 词: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8)04-0578-07
旅游活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正确判断人类旅游经济行为是否与旅游资源、环境条件相匹配,是实现持续发展旅游的前提。研究旅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确定合理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手段之一。因此,对其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自然环境容量、经济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崔凤军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明显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包括游客密度、土地利用强度和经济发展强
[6]
度)”。此外,诸多学者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上述研究尽管涉及了多个侧面,但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确切含义及其现实判据,尚未取得共识。
多数学者在概念上将旅游环境容量等同于旅游环境承载力,但由于旅游环境容量更多地着眼于环境对游客的承载数量,强调对游客人数的控制,而旅游环境承载力着眼于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强调对环境影响的控制,因而两者在概念上有所不同。在资源保护和管理过程中,作为“数据游戏”的“环境容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此,美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在环境容量的基础上提出LAC(LimitsofAcceptableChange)理论,即“可接受的改变极限”,强调以游憩体验管理概念为出发点,着眼点主要放在控制环境影响方面,只有在非直接(管理游客)的方法行不通时,再来控
[25]
制游客人数。由此可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更符合LAC理论的思想,也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7~24]
1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及组成体
系
1.1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Lagage在1963年首先提出旅游容量的概
念,1964年,Wagar认为游憩环境容量是指一个游憩地区能够长期维持旅游品质的游憩使用[2]
量。楚义芳认为旅游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是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
[3]
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域社会容量的统称;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入,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逐渐兴起。EdwardInskeep指出旅游环境承载力一是指旅游业的最大现实接待能力,另一是指环境的
[4][5]
可承受极限。O’Reilly认为,旅游环境承载量不能仅仅理解为旅游目的地可容纳的最大游客量,还应考虑目的地居民没有感到不良影响和不会导致旅游业衰退两个方面,并指出旅游环境容量包括
[1]
收稿日期:2007-08-14;修订日期:2008-05-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50)资助。
作者简介:黄震方(1963-),男,江苏扬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旅游开发及旅游规划研究。E-mail:zhfh@263.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794期 黄震方等:海滨型旅游地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旅游地的环境生态系统有自我维持和自我调
节的能力,但人类活动等外力的协迫干扰有可能超过系统的可调节能力或可承载能力范围,从而导致旅游环境的恶化和系统平衡的破坏。人类旅游活动必须限制在旅游环境生态系统的弹性范围内,不应超越旅游环境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值。笔者将旅游环境承载力定义为:一定范围的旅游地在确保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供给能力及其可接受的旅游活动与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改变极限。1.2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组成体系
一般概念上环境承载力多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本文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纳入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这一复合系统中进行分析。总体而言,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主要包含两层基本涵义,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旅游资源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支持部分;二是出生态系统内与旅游相关的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压力部分。旅游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根据不同的旅游环境要素内容划分的各承载分量值的大小,其组成体系见图1。
模和可持续容纳的游客极限。影响因素主要有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不仅决定于资源的丰富程度,而且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包括对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和对资源的利用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而土地资源要素中可供开发的旅游用地的规模和性质直接决定了旅游区的空间承载能力。
(2)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旅游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内,生态环境子系统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数量,以及可支撑的旅游经济规模和可持续容纳的游客极限。影响因素主要有大气、水体、土壤、自然灾害和污染治理。生态环境承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标准、环境容量和人类的生产活动方式,在不能改变环境标准和环境容量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排放量来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
(3)社会经济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人们的心理因素所决定的旅游经济规模能接纳的游客极限。影响因素包括经济与设施状况,旅游者心理,当地对旅游者的接纳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等。其中经济与设施状况决定了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者心理因素决定了旅游心理容量,当地接纳程度决定了旅游地域社会容量(当地居民可以容忍的旅游者数量)。
2 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旅游开发规模达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时会有外在的表现。从游客角度表现为满意度的下降,从旅游活动自身的角度表现为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存在障碍,从旅游的大环境分析是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因此,建立科学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有助于有效评价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
图1 旅游环境承载力组成体系
Fig.1 Compositionsystemfortourismenvironmental
carryingcapacity
具体而言,旅游环境承载力应侧重于资源、生
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承载分量的研究:
(1)资源承载力: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的各种资源的供给能力以及所能支持的旅游经济规
响,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和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2.1 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
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除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层次性、完备性和动态性原则外,指标选取还必须充分考虑旅游环境的特点及承载体与载体之间互动反馈方式、强度、后效与相互替代等特点。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指标体系(表1)。进而对旅游学、生态学、地理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80 地 理 科 学 28卷
进行了问卷调查,借鉴层次分析法常用的等级标度进行赋值,获得权重分析评判集:V={9(非常重要),7(重要),5(一般重要),3(不重要),1(很不
重要)}。并应用准主成份分析法
[27]
断法进行权重分析。
[26]
和主观经验判
表1 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Table1 Weightsinevaluationindexsystemfortourism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
目标层
制约层(B层)
权重
方法1方法2
内容要素层(C层)
权重
内容
方法1方法2
资源数量
(C1)
指标层(D层)
权重
方法1方法2
0.273
0.2700.2750.2300.2250.2790.2370.2160.2680.3530.3010.3460.2090.1980.1900.2200.1830.5490.4510.3140.3460.3400.5260.4740.2810.2600.2550.2040.2880.3660.346
0.2770.2280.2220.282
内容
水资源供给能力与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与多样性土地与旅游用地面积旅游资源种类与规模水体景观质量物种珍稀度土地生产能力旅游资源等级及知名度观赏游憩价值科教文化价值
资源聚集度与组合条件大气质量气候条件环境噪音水体质量土地污染指数景观与环境稳定性自然灾害频度废气处理率废水处理率
固体废弃物处理率旅游接待设施经济发达程度感受满意度拥挤度进入便利度
社会开放程度与文化习俗经济与旅游投资潜力生态补偿潜力科技与管理潜力
0.3440.344
0.3400.340
资源类指标
(B1)
0.336
0.338
资源等级
(C2)
0.2380.2120.2680.3520.3000.3480.2090.1980.1880.2210.1830.5490.4510.3110.3470.3420.5270.4730.2840.2610.2550.1990.2880.3660.347
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
A
0.320
0.319
0.342
0.341
0.385
0.382
0.3580.359
0.320
0.318资源价值及赋承状况(C3)生态环境质量
(C4)
生态环境指标
(B2)
0.300
0.300
环境稳定性
(C5)
污染治理
(C6)
经济与设施
(C7)
旅游者心理与
0.275
0.278
社会经济类指标
(B3)
0.3330.333当地接纳程度
(C8)
0.3470.348
发展潜力
(C9)
方法1为主成份分析法;方法2为主观经验判断法
2.2 指标体系权重的对比F(B2)=[0.35870.29980.3415]F(B3)=[0.31910.3332
F(C1)=[0.27150.2756F(C2)=[0.28020.2374F(C3)=[0.35260.3005F(C4)=F(C5)=F(C6)=F(C7)=F(C8)=F(C9)=
从表1可以看出,两种方法在较高层次上(B层和C层)所获得的权重相当接近,在指标层(D层)上有些指标的权重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目前缺少大量实际数据进行验证的情况下,尚无法确定哪种方法获得的权重更为合理。因此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种方法获得的权进行了平均。指标体系各层权重子集如下:
F(A)=[0.33960.38390.2765]
F(B1)=[0.34430.33680.3189]
0.3476]
0.22940.2235]0.21400.2684]0.3469]
[0.20910.19810.18910.22050.1832][0.54910.4509]
[0.31240.34650.3412][0.52660.4734]
[0.28240.26080.25510.2017][0.28770.36590.346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814期 黄震方等:海滨型旅游地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从上述权重分析结果可知,在制约层中生态
环境类指标权重最大、旅游资源类次之,而社会经济类权重最小。表明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劣是生态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环境的质量、稳定性和污染治理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了旅游者的体验效果。
果制定以下的赋分标准(表2)。3.2 江苏海滨旅游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是运用模糊数学原理,从多个因素对被评判事物隶属等级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是对强制打分法和对常规多指标分析方法的改进,对被评事物的变化作区间上的划分,并进行对于各等级的隶属度分析,对复杂事物的描述更为深入和客观。根据前文确定的指标权重体系,基于江苏省旅游资源调查成果、江苏省社会经济统计年鉴、江苏省旅游年鉴、专家评价等数据,采用模糊评判方法进行分析,获得江苏海滨区9个旅游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判结果,并计算了结构优良度(表3)。
3 江苏海滨旅游环境承载力模糊综
合评价
3.1 海滨旅游地环境承载力评价因子的赋分标准
确定评价因子的赋分标准是评价旅游地环境承载力的关键。本文主要依据国家关于环境质量和旅游行业的相关标准及旅游环境评价的研究成
表2 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因子的赋分标准Table2 Gradestandardsofevaluationcomponentsfortourism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
评价因子水资源供给能力
与水体面积
非常重要水资源丰富,水面≥50km2重要
水资源较丰富,水面
50~25km2
各评价因子的等级标准一般重要水资源一般,水面
25~10km2
不重要水资源较少,水面
10~1km2
很不重要水资源缺乏,水面≤
1km2
植被覆盖率与多样性
植被覆盖率>90%,物种极为丰富(高等植物>1500或高等动物>300)
土地广阔(>100
km),旅游用地面
2
植被覆盖率71%~90%,物种丰富(高等植物1201~1500或高等动物201~
300)植被覆盖率51%~70%,物种较丰富(高等植物901~1200或高等动物101~200)
土地面积中等(26~
50km),旅游用地
2
植被覆盖率31%~50%,物种较少(高等植物301~600或高等动物51~100)土地面积较小(6~
25km),旅游用地
2
植被覆盖率≤30%,物种少(高等植物≤300或高等动物≤
50)
土地与旅游用地面积
土地面积较大(51~
100km),旅游用地
2
土地面积小(≤5
km2),旅游用地面
积很大
资源实体体量巨大,基本类型超过40种
面积较大
资源实体体量大,基本类型31~40种
面积中等
资源实体体量较大,基本类型21~30种造型较好,水质较清,夏秋季流量较丰,有一定色彩和岸线变化有一定珍稀物种土地质量一般,生产能力中等
三级旅游资源,省内知名
观赏游憩价值较高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或其中一类价值具省级意义
面积较小
资源实体体量中等或较小,基本类型11~20种
造型和水质一般,流量有时不能保证,色彩单调,岸线一般珍稀物种较少土地质量较差,生产能力较低土地质量差,生产能力低二级旅游资源,地市知名
观赏游憩价值一般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或其中一类价值具市级意义
积小
资源实体体量小,基本类型≤10种造型不美,水质较差,流量经常不能保证,色彩不美,岸线较差
珍稀物种很少或没有
旅游资源种类与规模
水体景观质量
造型优美而奇特,水质清澈,流量充沛,色彩绚烂,岸线曲折有大量珍稀物种土地质量高,生产能力强
五级旅游资源,世界知名
观赏游憩价值很高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或其中一类价值具世界意义
造型优美,水质清洁,流量较充沛,色彩变化,岸线流畅珍稀物种较多土地质量较高,生产能力较强
四级旅游资源,全国知名
观赏游憩价值高具有很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或其中一类价值具全国意义
物种珍稀度土地生产能力
旅游资源等级及知名度观赏游憩价值
一级或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县级知名观赏游憩价值较小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低,或其中一类价值具县级意义
科教文化价值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82 地 理 科 学 28卷资源聚集度与组合条件大气质量气候条件环境噪音水体质量土地污染指数景观与环境稳定性
自然灾害成频度废气处理率废水处理率固体废弃物处理率旅游接待设施
资源聚集度很高,组合极佳国家一级标准气候极佳,舒适期>270天/年≤30/dB国标Ⅰ类水标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
景观与环境非常稳定,保持原来形态与结构
<1次/年100%100%100%
资源聚集度高,组合好
国家二级标准气候好,舒适期241~270天/年
31~35/dB
资源聚集度较高,组合较好国家三级标准气候较好,舒适期201~240天/年
36~40/dB
资源聚集度较低,组合一般大气污染较严重气候较差,舒适期151~200天/年
41~45/dB
资源聚集度低,组合差
大气污染严重气候较差,舒适期≤150天/年≥46/dB国标Ⅴ类水标准土壤污染严重景观与环境不稳定,原来形态与结构均发生较大变化
>15次/年<85%<85%<85%
国标Ⅱ类水标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景观与环境稳定,基本保持原来形态与结构
1~5次/年96%~99%96%~99%96%~99%
国标Ⅲ类水标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
景观与环境较稳定,基本保持原有结构,形态发生少量变化
6~10次/年91%~95%91%~95%91%~95%
国标Ⅳ类水标准土壤中度污染景观与环境不够稳定,原来形态与结构均发生少量变化
11~15次/年85%~90%85%~90%85%~90%旅游接待设施很完备
旅游接待设施完备
旅游接待设施较完备人均GDP及其增长率较高,万元GDP物(能)耗及“三废”排放量较低满意度76%~85%
31~70人/hm2
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备人均GDP及其增长率较低,万元GDP物(能)耗及“三废”排放量较高满意度66%~75%
71~200人/hm2
旅游接待设施很不完备
人均GDP及其增长率很低,万元GDP物(能)耗及“三废”排放量很高满意度≤65%
>200人/hm2
经济发达程度
人均GDP及其增长人均GDP及其增长率很高,万元GDP率高,万元GDP物物(能)耗及“三废”(能)耗及“三废”排排放量很低放量低满意度>95%<15人/hm2
感受满意度
拥挤度进入便利度社会开放程度与文化习俗经济与旅游投资潜力
满意度86%~95%
16~30人/hm2
可进入性很强,便利度很高
社会开放度高,文化特色强,影响大投资环境好,投资潜力大
生态补偿潜力大,保护费用投入达10%以上
科技含量高,管理潜力大
可进入性强,便利度高
社会开放度较高,文化特色较强,影响较大
投资环境较好,投资潜力较大
生态补偿潜力较大,保护费用投入达到8%~10%
科技含量较高,管理潜力较大
可进入性较强,便利度较高
社会开放度、文化特色、影响一般投资环境和投资潜力一般
生态补偿潜力一般,保护费用投入达到5%~7%
科技含量与管理潜力一般
可进入性一般,便利度较差
社会开放度较低,文化特色较弱,影响较小
投资环境较差,投资潜力较小
生态补偿潜力较小,保护费用投入达到2%~4%
科技含量较低,管理潜力较小
可进入性差,便利度差
社会开放度低,文化特色不强,影响小投资环境差,投资潜力小
生态补偿潜力较小,保护费用投入在2%以下
科技含量低,管理潜力小
生态补偿潜力
科技与管理潜力
表3 旅游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Table5 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fortourism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
旅游区锦屏山-海州湾
花果山东西连岛丹顶鹤保护区麋鹿保护区辐射沙洲圆陀角狼山
如东海上迪斯科
所属城市连云港市连云港市连云港市盐城市盐城市盐城市南通市南通市南通市
结构优良度
(A1+A2)0.8010.8810.6650.6120.5830.3590.3880.7600.478
优异
(A1)
良好
(A2)
一般
(A3)
差
(A4)
很差
(A5)
0.1270.2330.1450.1960.1060.0790.0190.2730.057
0.6740.6480.5200.4250.4770.2800.3690.4870.421
0.1990.1190.3350.1780.2160.3200.5740.2400.448
0.0000.0000.0000.1550.1550.2670.0380.0000.074
0.0000.0000.0000.0460.0460.0540.0000.0000.00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834期 黄震方等:海滨型旅游地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由上述评价结果可知,锦屏山-海州湾、花果
山的结构优良度在0.8以上,海州湾渔场为中国八大渔场之一,水生动植物丰富;花果山为国家AAAA级景区;狼山风景区、东西连岛、丹顶鹤保护
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晓冰,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
区、麋鹿保护区次之,狼山风景区地属南通市,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森林覆盖率高。丹顶鹤保护区与麋鹿保护区是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特征。上述景区旅游开发强度仍未超出旅游环境承载极限,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辐射沙洲、圆陀角和如东海上迪斯科旅游环境承载力等级为一般,因而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开发规划的管理与控制,并通过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来提高旅游承载能力。
研究,1996,15(4):92~96.
[2] WagarJA.Thecarryingcapacityofwildlandsforrecreation[M]
.WashingtonDC:SocietyofAmericanForesters,1964,1~23.[3] 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
[4] EdwardInskeep.TourismPlanning:anIntegratedandSustain2
ableDevelopmentApproach[M].NewYork:VanNostrartRen2hold,1999.
[5] O’ReiillyAM.TourismCarryingCapacity:ConceptandIssues
[J].TourismManagement,1986:245~258.
[6] 崔凤军.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47~55.
[7] StankeyGeorgeH.LimitsofAcceptableChange:ANewFrame2
workforManagingtheBobMarshallWildnessComplex[J].WesternWildlands,1984,10(3):33-37.
[8] PerdueR,LongPT,AllenL.ResidentSupportforTourismDe2
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0,17:586~599.
[9] KregLindberg,StephenMcCool,GeorgeStankey.Rethingking
CarryingCapacit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4(2):461~465.
[10]PapageorgiouK,BrothertonI.AmanagementPlanningFrame2
workBasedonEcological,PerceptualandEconomicCarryingCapacity:TheCaseStudyofVikos-AoosNationalPark,Greece[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99,56:271~284.
[11]AlexisSaveriades.EstablishingtheSocialTourismCarryingCa2
pacityfortheTouristResortsoftheEastCoastoftheRepublicofCyprus[J].Tourismmanagement,2000,21(2):147~156.[12]TonyPrato.ModelingCarryingCapacityforNationalParks[J].
EcologicalEconomics,2001,39:321~331.
[13]FernandoJ,GarrigSSimón.CarryingCapacityintheTourism
Industry:ACaseStudyofHengistburyHead[J].TourismMan2agement,2004,25:275~283.
[14]赵红红.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初探[J].城市规划,1983,
(3):46~53.
[15]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6]崔凤军,刘家明.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
4 结论与讨论
目前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上尚存不足。本文基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这一复合系统来界定旅游环境承载力,构建了兼顾三个维度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准主成份等方法进行了权重分析。根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江苏海滨9个生态旅游区进行了评价,结果较合理。表明本文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地评价旅游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提。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优美、景观独特、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是开发生态旅游的理想地区,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为地方政府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确定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适宜的旅游开发战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江苏海滨区9个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综合评判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旅游环境承载力优良度良好的景区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应排在优先位置,作为重点进行建设。由于旅游环境承载力涉及的因素众多,包括了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吸收了相关指标体系的优点,但如何更科学的选择确定评价因子,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上联合运用了准主份分析法、主观经验判断法等方法确定权重,但其合理性仍需大量实际样本数据进行佐证。而对滨海型旅游地的自然状况与生态环境的演变机制及演化态势的评价,尚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和
理科学进展,1998.17(1):86~91
[17]文传浩,杨桂华,王焕校.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
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
(4):365~368
[18]明庆忠,李 宏.试论旅游环境容量的新概念体系[J].云南
师范大学学报,1999,19(5):52~57.
[19]李天元.关于旅游承载力理论应用问题的思考[J].南开管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84 地 理 科 学 28卷理评论,2001,(3):65~69.
[20]卢 松,陆 林.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
[24]左 伟,王 桥,王文杰.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分析
[J].地理科学,2005,25(4):209~214.
[25]杨 锐.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
发,2005.24(6):39~43.
[21]俞穆清,朱颜明,田 卫.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与环
新发展[J].旅游学刊,2003,18(5):62~65.
[26]陈述云,蒋重甫.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其优化选择研究
[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4,13(3):18~22.
[27]戴尔阜,蔡运龙,祁黄雄.旅游风景区资源评价与开发———
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1999,19(2):189~192.
[22]杨兆萍,张小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以
哈纳斯自然保护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0,20(5):450~
455.
[23]林 岚,赵 清,赵淑玲.旅游保护性开发区划的实施途径与
以长江三峡黄牛岩生态旅游风景区为例[J].经济地理,
2001,21(6):753~756
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501~507.
Tourism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anditsAssessmentResearch
—ACaseStudyofEcotourisminCoastalWetlandofJiangsu
HUANGZhen2Fang,YUANLin2Wang,GEJun2Lian,GUQiu2Shi
(CollegeofGeographicalSciences,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4092)
Abstract:Theboundaryandassessmentoftourism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canprovideevidencesfortheproperexploitationofecotourism.Thispaperappendstourism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tothecompoundsystemofresources2environmentsocio2economy,anddefinesitwithitscompositionsystemanalyzed.Thethreedimensionassessmentindexsystemsareconstructedandweightanalysisiscarriedoutbyprincipalcomponenta2nalysisaccordingtotheoutcomeofthemarksgivenbytourismexperts.TakingcoastalwetlandofJiangsuasanexample,thepaperappraisesitsecotourism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by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andgetsproperresultswhichindicatethatthisassessmentindexsystemisscientific,generalandoperable.Keywords:tourism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conceptionmodel;assessmentindexsystem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