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作者:魏秀容

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7年第12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训练不仅仅是一项基本功,也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首要途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小学生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的朗读,在朗读中获得感悟,培养语言,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低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身心特点,他们刚刚接触朗读,缺乏朗读技巧和常识,教师应当注重从兴趣人手,打好学生朗读训练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阅读是小学生认识世界获得更多知识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想象力,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和快乐的场合。在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发挥的想象,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再创造,获得崭新的学习体验,这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阅读教学大都由朗读开始,这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朗读是一种通过自己的声音,将文章读出来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文字以最主观的角度读出来,使静态的文字变得立体,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不断受到鼓舞和美的熏陶。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出更加丰富更加动态的课堂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恬。

二、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开展低年级的朗读教学,教师要给学生安全感和自由感,让学生能够大胆朗读不怕犯错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民主、宽松愉快的朗读氛围。

三、朗读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低年级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缺乏成效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单一,使学生不能提起兴趣,觉得乏味无趣。小学生正处在一个自制力和注意力较差的身心发展阶段,对于不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很容易失去耐心。如果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很容易降低学生的朗读效率。因此,教师应当注重朗读教学方法的转变和开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是比较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朗读手段,教师根据朗读内容进行角色的划分,让学生能够带入课本中的角色形象,更真切地感受到课本中的情感表达。比如在进行《狐狸分奶酪》一课的朗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狐狸和人,为了增强感受还可以带上不同的头饰,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文章角色形象的语言特色和心理活动。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往往能侈被代入到角色之中,读起来更加有画面感,也更有朗读的兴趣。

2.朗诵比赛。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往往好胜心较强,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赞扬。因此,在朗读教学中适应学生这种心理,教师可以开展朗诵比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朗诵比赛可以选择一些诗歌、古诗词等韵律感较强的文章,比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四、朗读训练在教学实践中的策略

1.注重读音正确。正确的读音是学生朗读能力提升的重要条件,要想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水平,教师就要抓好汉语拼音的发音教学,学生的拼音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普通话发

音标准。因此,教师在低年级时要严格要求学生的拼音学习和发音标准,扎实学生的朗读基础。

2.注重领读、范读。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往往模仿能力较强,教师要注重领读和范读,让学生能够在一开始进行模仿,注重朗读过程中的语调、节奏等变化,使朗读更加富有感情。在小学低年级,领读运用较多,能够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朗读方法,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正确的读,流利的读。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要注重打好学生基础,帮助学生能够以正确的读音和饱满的情感去朗读,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朗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当循序渐进,以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贺翠英.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大语文”观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田.文理导航(中旬),2012(08).

[2]关向阳,王行武,关旺章.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误区分析及科学指导策略探讨[J].新课程(下),2012(03).

[3]王丕俊.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开发及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2(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