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广西甘蔗产业发展趋势必须思考的因素
1.糖在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地位的发展变化。食糖人均消费水平高的国家,食糖和淀粉、脂肪构成居民热量的三大来源,人均消费量大。按照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食糖仅仅是调味品。俗话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糖。我国传统种植业生产排序: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糖排在第七位。食糖是生活、生产需要的重要产品,基本不属于生活必需品,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国内食糖的需求量呈现日益增长趋势,可是,很难达到其他食糖消费大国人均消费水平。广西是甘蔗优势产区,也是全国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从稳定国内日益增长的食糖供给出发,国家是始终要适当扶持广西甘蔗产业发展的。但是,也不要希望国家以扶持粮、棉、油(粮、棉、油属于生活必需品)生产基地的力度扶持广西甘蔗产业。
2.广西甘蔗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是WTO各国食糖进口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WTO成员国食糖平均关税为97%,而我国仅为15%,低于澳大利亚的16%、泰国的90%、巴西的36%、欧盟的88%、印度110的%、美国86的%、俄罗斯的50%和日本的280%。在国际食糖贸易中,我国最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目前,广西制糖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澳大利亚的2倍、泰国的1.5倍、巴西的1.6倍、印度的1.1倍,还不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广西白糖生产成本为3306元/吨,在关税率15%的条件下仍有生存空间,但正面临着新一轮WTO关税减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的压力。澳大利亚年产食糖约450—550万吨,年均出口食糖达400万吨。泰国年产糖700万吨,出口食糖400-500万吨。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把食糖作为高敏感性商品,在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谈判中是否把食糖作为高敏感性商品,尚无结果。但是,根据《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糖和植物油等“高敏感性商品”的关税到2015年最高不能超过目前的50%,届时泰国等国家的廉价食糖进口到我国,将对广西甘蔗产业带来冲击。
3.当前,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现状。首先,国际流行着三种制造生物燃料乙醇技术。一是使用玉米或者小麦等粮食作物;二是用红薯、木薯、甜高粱等非主粮等;三是农作物秸秆、林业加工废料、甘蔗渣及城市垃圾中所含的废弃生物生产,统称为纤维素。三种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是玉米、小麦和甘蔗为代表的乙醇生产技术,巴西和美国已经有大规模的制造基地,而以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方面目前尚处于中试阶段,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估计短期内难以形成大规模工业生产能力。其次,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必须得到国家扶持。以我国现有的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生物燃料乙醇成本高,生物燃料乙醇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河南天冠集团、吉林燃料乙醇、黑龙江华润酒精、安徽丰原燃料酒精等4个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得以维持,主要是享受国家财税政策扶持,国家对生产燃料乙醇的定点企业免征变性燃料乙醇5%的消费税;对企业生产变性燃料乙醇的增值税实行
先征后返;企业生产变性燃料乙醇所使用的陈化粮享受陈化粮补贴政策;并对定点企业在变性燃料乙醇生产、调配、销售过程中发生的亏损实行补贴,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出来,还要国家协调卖给石油经营企业等。因此,没有国家扶持,广西是不可能发展甘蔗燃料乙醇。第三,广西发展甘蔗燃料乙醇,可能刺激甘蔗面积、收购价格。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一份《生物燃料发展有关情况及政策建议》,文中提出,“目前以陈化粮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的成本约为每吨4500元左右。以甜高粱、木薯等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成本约为每吨4000元”。这份文件立论,是建立在当时木薯价格为300多元/吨的基础上。2006年10月,中粮集团投资的国内第一个用木薯生产、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在广西开工投产后,广西木薯价格已经高达600-700元/吨, 生产1吨燃料乙醇,需要7吨木薯,据此,非粮燃料乙醇并不比粮食燃料乙醇成本低。1988年国家确定广西是我国蔗糖生产基地以来,在国家的扶持下,广西甘蔗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广西优势产区甘蔗种植面积基本达到极限。以生产1吨燃料乙醇,需要14吨甘蔗计算,如果广西发展甘蔗燃料乙醇,必须依靠提高甘蔗收购价格,刺激甘蔗生产,可能形成新一轮甘蔗种植面积扩张和收购价格上涨。几年来,石油、粮食、木薯、食糖等价格的涨落就像过山车,难以预测,广西生产甘蔗的资源条件与有大量轮休地的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不可比,广西发展甘蔗燃料乙醇不可盲目,需要国家扶持进行试点和进一步周密论证。
(二)广西甘蔗产业发展趋势
1996-2007年,我国食糖消费量从780万吨增加到1340万吨,年均增长46万吨。据此推算,到2015年,国内食糖需求量将达1700多万吨。预计2015年,玉米糖产量250万吨,甜菜糖产量150万吨,甘蔗糖需求量1300万吨以上。按照2007年我国甘蔗糖产量1075万吨测算,到2015年甘蔗糖增加200多万吨,即可满足国内食糖需求。根据农业部规划,2015年全国甘蔗种植面积2134万亩,产蔗11878万吨,产糖量1438万吨,其中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330万亩,产蔗7510万吨,产糖量902万吨,广西甘蔗面积、产量、产糖量分别占全国的62%、63%和62%。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农业部规划、历次国内食糖价格涨落和广西实际等综合分析,广西每个榨季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250-1330万亩,产糖量保持在850-900万吨,有利于保持糖价稳定在合理价位,比较适当。为此,广西甘蔗产业发展要走不断扩大蔗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提高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努力提高单产;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综合利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甘蔗产业竞争力的路子。
四、促进广西甘蔗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广西甘蔗产业发展,不是盲目扩大产能、扩大种植面积和增加产糖量,而是主攻单产、蔗糖份、甘蔗间套种,发展循环经济、蔗糖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高甘蔗产业的综合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从严审批新上制糖项目,调控甘蔗种植面积的盲目扩张
根据目前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制糖能力、产糖量已经超过、达到农业部规划目标的实际,建议到2015年前后,自治区不再批准新建糖厂项目、制糖企业扩能项目。特别是严格禁止在非优势产区上马新建糖厂、制糖企业扩能项目,明确对非优势产区甘蔗生产、食糖收储、财政扶持等各个方面不予支持,从而控制非优势产区盲目扩大甘蔗种植面积,进而稳定广西甘蔗种植面积。
(二)进一步完善糖料蔗价格机制,维护广大蔗农利益
一是保持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基本稳定。维持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260元/吨基本不变,不要根据某一年糖价波动情况轻易提高或者降低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二是完善蔗糖价格挂钩联动、二次结算管理办法。应当在进一步调查了解制糖企业成本、综合利用效益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挂钩联动价格、系数。三是调整良种加价政策。不要根据某一年糖价波动情况作为调整良种加价政策的依据,而要根据广西良种研发、推广的实际,调整良种加价政策,还应当把推广脱毒健康种苗纳入良种加价政策调整范围。四是提前公布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应当提前一个榨季公布糖料蔗收购价格方案,如果条件不成熟,至少应当提前一个榨季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充分运用价格机制,调控甘蔗生产规模。
(三)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甘蔗单产、蔗糖分
以提高甘蔗单产、蔗糖分为主攻方向,全面实施甘蔗高产高糖综合栽培技术、工程措施,争取到2015年,实现广西优势产区内甘蔗平均亩产5.45吨,平均蔗糖分15%的奋斗目标。要不断扩大高产高糖良种、机械深耕深松、智能化施肥、蔗叶还田、地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面积。要加快以乐滩水库引水灌区工程为重点的桂中治旱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灌溉模式,不断扩大喷灌、渗灌和滴灌蔗地面积。要鼓励、扶持甘蔗收割机械的研究开发,努力实现甘蔗机械收割新突破。
(四)全面示范推广甘蔗间套种技术,实现甘蔗生产增产增效
要在甘蔗优势产区全面示范推广甘蔗+双膜西瓜(甜南瓜)、甘蔗+双膜花生(黄豆)的甘蔗间套种技术模式,自治区和甘蔗优势产区各市、县应当筹集资金,专项用于示范推广甘蔗间套种技术,通过组织培训、建立基地示范带动等形式,加快甘蔗间套种技术的推广运用,促进广西甘蔗生产增产增效。
(五)加快甘蔗新品种选育开发,破解品种单一退化难题
要制定替代新台糖系列品种的甘蔗新品种选育开发攻关计划。责成自治区科技主管部门牵头,针对广西甘蔗生产实际,以满足农户、企业生产需要,替代新台糖系列品种为选育开发目标,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国内外专家咨询和科学论证,提出替代新台糖系列品种的甘蔗新品种选育开发时间要求、技术要求、技术路线、实施步骤、保障措施,制定、实施攻关计划,全力推进甘蔗新品种选育开发,切实破解品种单一退化难题。要积极开展甘蔗脱毒健
康种苗示范推广的试点。自治区应当支持、鼓励科研单位、市县政府、企业联合积极开展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示范推广的试点工作,探索广西甘蔗品种更新换代的新路径。
(六)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增强甘蔗产业竞争能力
一是加快生态蔗园建设。以加快生态蔗园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广“猪(牛)-沼-蔗-灯-鱼”、“蔗-牛-菇”、“蔗+西瓜(甜南瓜)”、“蔗+马铃薯”、“蔗+花生(黄豆)”等循环利用和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延长甘蔗生产产业链,增产增效增收,提高甘蔗生产竞争力。二是提高制糖业综合利用水平。鼓励、支持制糖企业以经济效益、环保等综合效益好为原则,根据制糖企业实际,选择蔗渣、糖蜜、酒精废液、滤泥的综合利用模式,加强酒精废液农灌技术研究,开展蔗渣发电的可行性研究。鼓励、支持制糖企业追踪研究蔗糖化工业高新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努力发展蔗糖化工业,延伸制糖产业链,提高制糖生产竞争力。鼓励、支持南宁、柳州、来宾和崇左等地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发展大型食品制造业,发展壮大食品工业。
(七)完善广西食糖收储制度,调控市场糖价
应当建立国家、自治区、市和县四级食糖收储制度,合理划分自治区、优势产区市县和非优势产区市县承担食糖收储数量、收储费用,抑制市县政府盲目扩大甘蔗生产冲动,调控市场糖价,维护各级政府、制糖企业和广大蔗农利益。
(八)加快糖业立法,尽快制定出台《广西糖业管理条例》
建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把糖业立法列入立法计划,由自治区人大农业委员会牵头调研、起草《糖业管理条例》,尽快制定、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管理条例》,对甘蔗产业实行法制化管理,规范政府、企业、蔗农等各个方面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甘蔗产业稳固提高、创新发展。
(九)争取国家支持,促进甘蔗产业发展
一是加快广西治旱工程建设。继续做好治旱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尽快批准开工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工程、左江流域治旱灌溉工程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蔗区有效灌溉面积,从根本上改变甘蔗生产条件,提高单产,增强产业竞争力。二是开展甘蔗燃料乙醇生产的试点工作。争取国家确定广西作为甘蔗燃料乙醇生产的试点地区,在优势产区选择一、两家定点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增值税、消费税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扶持,开展甘蔗燃料乙醇生产的试点,积极探索开发生物能源的新途径。三是把食糖作为高敏感性商品。根据澳大利亚只有6500个糖种植农场和广西蔗农人口1200万左右的实际,建议国家在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协议谈判中,也把食糖作为高敏感性商品,缓解食糖进口冲击。
一)研究广西甘蔗产业发展趋势必须思考的因素
1.糖在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地位的发展变化。食糖人均消费水平高的国家,食糖和淀粉、脂肪构成居民热量的三大来源,人均消费量大。按照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食糖仅仅是调味品。俗话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糖。我国传统种植业生产排序: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糖排在第七位。食糖是生活、生产需要的重要产品,基本不属于生活必需品,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国内食糖的需求量呈现日益增长趋势,可是,很难达到其他食糖消费大国人均消费水平。广西是甘蔗优势产区,也是全国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从稳定国内日益增长的食糖供给出发,国家是始终要适当扶持广西甘蔗产业发展的。但是,也不要希望国家以扶持粮、棉、油(粮、棉、油属于生活必需品)生产基地的力度扶持广西甘蔗产业。
2.广西甘蔗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是WTO各国食糖进口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WTO成员国食糖平均关税为97%,而我国仅为15%,低于澳大利亚的16%、泰国的90%、巴西的36%、欧盟的88%、印度110的%、美国86的%、俄罗斯的50%和日本的280%。在国际食糖贸易中,我国最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目前,广西制糖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澳大利亚的2倍、泰国的1.5倍、巴西的1.6倍、印度的1.1倍,还不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广西白糖生产成本为3306元/吨,在关税率15%的条件下仍有生存空间,但正面临着新一轮WTO关税减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的压力。澳大利亚年产食糖约450—550万吨,年均出口食糖达400万吨。泰国年产糖700万吨,出口食糖400-500万吨。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把食糖作为高敏感性商品,在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谈判中是否把食糖作为高敏感性商品,尚无结果。但是,根据《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糖和植物油等“高敏感性商品”的关税到2015年最高不能超过目前的50%,届时泰国等国家的廉价食糖进口到我国,将对广西甘蔗产业带来冲击。
3.当前,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现状。首先,国际流行着三种制造生物燃料乙醇技术。一是使用玉米或者小麦等粮食作物;二是用红薯、木薯、甜高粱等非主粮等;三是农作物秸秆、林业加工废料、甘蔗渣及城市垃圾中所含的废弃生物生产,统称为纤维素。三种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是玉米、小麦和甘蔗为代表的乙醇生产技术,巴西和美国已经有大规模的制造基地,而以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方面目前尚处于中试阶段,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估计短期内难以形成大规模工业生产能力。其次,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必须得到国家扶持。以我国现有的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生物燃料乙醇成本高,生物燃料乙醇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河南天冠集团、吉林燃料乙醇、黑龙江华润酒精、安徽丰原燃料酒精等4个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得以维持,主要是享受国家财税政策扶持,国家对生产燃料乙醇的定点企业免征变性燃料乙醇5%的消费税;对企业生产变性燃料乙醇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企业生产变性燃料乙醇所使用的陈化粮享受陈化粮补贴政策;并对定点企业在变性燃料乙醇生产、调配、销售过程中发生的亏损实行补贴,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出来,还要国家协调卖给石油经营企业等。因此,没有国家扶持,广西是不可能发展甘蔗燃料乙醇。第三,
广西发展甘蔗燃料乙醇,可能刺激甘蔗面积、收购价格。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一份《生物燃料发展有关情况及政策建议》,文中提出,“目前以陈化粮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的成本约为每吨4500元左右。以甜高粱、木薯等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成本约为每吨4000元”。这份文件立论,是建立在当时木薯价格为300多元/吨的基础上。2006年10月,中粮集团投资的国内第一个用木薯生产、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在广西开工投产后,广西木薯价格已经高达600-700元/吨, 生产1吨燃料乙醇,需要7吨木薯,据此,非粮燃料乙醇并不比粮食燃料乙醇成本低。1988年国家确定广西是我国蔗糖生产基地以来,在国家的扶持下,广西甘蔗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广西优势产区甘蔗种植面积基本达到极限。以生产1吨燃料乙醇,需要14吨甘蔗计算,如果广西发展甘蔗燃料乙醇,必须依靠提高甘蔗收购价格,刺激甘蔗生产,可能形成新一轮甘蔗种植面积扩张和收购价格上涨。几年来,石油、粮食、木薯、食糖等价格的涨落就像过山车,难以预测,广西生产甘蔗的资源条件与有大量轮休地的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不可比,广西发展甘蔗燃料乙醇不可盲目,需要国家扶持进行试点和进一步周密论证。
(二)广西甘蔗产业发展趋势
1996-2007年,我国食糖消费量从780万吨增加到1340万吨,年均增长46万吨。据此推算,到2015年,国内食糖需求量将达1700多万吨。预计2015年,玉米糖产量250万吨,甜菜糖产量150万吨,甘蔗糖需求量1300万吨以上。按照2007年我国甘蔗糖产量1075万吨测算,到2015年甘蔗糖增加200多万吨,即可满足国内食糖需求。根据农业部规划,2015年全国甘蔗种植面积2134万亩,产蔗11878万吨,产糖量1438万吨,其中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330万亩,产蔗7510万吨,产糖量902万吨,广西甘蔗面积、产量、产糖量分别占全国的62%、63%和62%。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农业部规划、历次国内食糖价格涨落和广西实际等综合分析,广西每个榨季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250-1330万亩,产糖量保持在850-900万吨,有利于保持糖价稳定在合理价位,比较适当。为此,广西甘蔗产业发展要走不断扩大蔗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提高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努力提高单产;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综合利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甘蔗产业竞争力的路子。
四、促进广西甘蔗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广西甘蔗产业发展,不是盲目扩大产能、扩大种植面积和增加产糖量,而是主攻单产、蔗糖份、甘蔗间套种,发展循环经济、蔗糖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高甘蔗产业的综合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从严审批新上制糖项目,调控甘蔗种植面积的盲目扩张
根据目前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制糖能力、产糖量已经超过、达到农业部规划目标的实际,建议到2015年前后,自治区不再批准新建糖厂项目、制糖企业扩能项目。特别是严格禁止在非优势产区上马新建糖厂、制糖企业扩能项目,明确对非优势产区甘蔗生产、食糖收
储、财政扶持等各个方面不予支持,从而控制非优势产区盲目扩大甘蔗种植面积,进而稳定广西甘蔗种植面积。
(二)进一步完善糖料蔗价格机制,维护广大蔗农利益
一是保持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基本稳定。维持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260元/吨基本不变,不要根据某一年糖价波动情况轻易提高或者降低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二是完善蔗糖价格挂钩联动、二次结算管理办法。应当在进一步调查了解制糖企业成本、综合利用效益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挂钩联动价格、系数。三是调整良种加价政策。不要根据某一年糖价波动情况作为调整良种加价政策的依据,而要根据广西良种研发、推广的实际,调整良种加价政策,还应当把推广脱毒健康种苗纳入良种加价政策调整范围。四是提前公布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应当提前一个榨季公布糖料蔗收购价格方案,如果条件不成熟,至少应当提前一个榨季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充分运用价格机制,调控甘蔗生产规模。
(三)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甘蔗单产、蔗糖分
以提高甘蔗单产、蔗糖分为主攻方向,全面实施甘蔗高产高糖综合栽培技术、工程措施,争取到2015年,实现广西优势产区内甘蔗平均亩产5.45吨,平均蔗糖分15%的奋斗目标。要不断扩大高产高糖良种、机械深耕深松、智能化施肥、蔗叶还田、地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面积。要加快以乐滩水库引水灌区工程为重点的桂中治旱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灌溉模式,不断扩大喷灌、渗灌和滴灌蔗地面积。要鼓励、扶持甘蔗收割机械的研究开发,努力实现甘蔗机械收割新突破。
(四)全面示范推广甘蔗间套种技术,实现甘蔗生产增产增效
要在甘蔗优势产区全面示范推广甘蔗+双膜西瓜(甜南瓜)、甘蔗+双膜花生(黄豆)的甘蔗间套种技术模式,自治区和甘蔗优势产区各市、县应当筹集资金,专项用于示范推广甘蔗间套种技术,通过组织培训、建立基地示范带动等形式,加快甘蔗间套种技术的推广运用,促进广西甘蔗生产增产增效。
(五)加快甘蔗新品种选育开发,破解品种单一退化难题
要制定替代新台糖系列品种的甘蔗新品种选育开发攻关计划。责成自治区科技主管部门牵头,针对广西甘蔗生产实际,以满足农户、企业生产需要,替代新台糖系列品种为选育开发目标,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国内外专家咨询和科学论证,提出替代新台糖系列品种的甘蔗新品种选育开发时间要求、技术要求、技术路线、实施步骤、保障措施,制定、实施攻关计划,全力推进甘蔗新品种选育开发,切实破解品种单一退化难题。要积极开展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示范推广的试点。自治区应当支持、鼓励科研单位、市县政府、企业联合积极开展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示范推广的试点工作,探索广西甘蔗品种更新换代的新路径。
(六)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增强甘蔗产业竞争能力
一是加快生态蔗园建设。以加快生态蔗园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广“猪(牛)-沼-蔗-灯-鱼”、“蔗-牛-菇”、“蔗+西瓜(甜南瓜)”、“蔗+马铃薯”、“蔗+花生(黄豆)”等循环利用和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延长甘蔗生产产业链,增产增效增收,提高甘蔗生产竞争力。二是提高制糖业综合利用水平。鼓励、支持制糖企业以经济效益、环保等综合效益好为原则,根据制糖企业实际,选择蔗渣、糖蜜、酒精废液、滤泥的综合利用模式,加强酒精废液农灌技术研究,开展蔗渣发电的可行性研究。鼓励、支持制糖企业追踪研究蔗糖化工业高新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努力发展蔗糖化工业,延伸制糖产业链,提高制糖生产竞争力。鼓励、支持南宁、柳州、来宾和崇左等地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发展大型食品制造业,发展壮大食品工业。
(七)完善广西食糖收储制度,调控市场糖价
应当建立国家、自治区、市和县四级食糖收储制度,合理划分自治区、优势产区市县和非优势产区市县承担食糖收储数量、收储费用,抑制市县政府盲目扩大甘蔗生产冲动,调控市场糖价,维护各级政府、制糖企业和广大蔗农利益。
(八)加快糖业立法,尽快制定出台《广西糖业管理条例》
建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把糖业立法列入立法计划,由自治区人大农业委员会牵头调研、起草《糖业管理条例》,尽快制定、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管理条例》,对甘蔗产业实行法制化管理,规范政府、企业、蔗农等各个方面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甘蔗产业稳固提高、创新发展。
(九)争取国家支持,促进甘蔗产业发展
一是加快广西治旱工程建设。继续做好治旱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尽快批准开工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工程、左江流域治旱灌溉工程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蔗区有效灌溉面积,从根本上改变甘蔗生产条件,提高单产,增强产业竞争力。二是开展甘蔗燃料乙醇生产的试点工作。争取国家确定广西作为甘蔗燃料乙醇生产的试点地区,在优势产区选择一、两家定点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增值税、消费税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扶持,开展甘蔗燃料乙醇生产的试点,积极探索开发生物能源的新途径。三是把食糖作为高敏感性商品。根据澳大利亚只有6500个糖种植农场和广西蔗农人口1200万左右的实际,建议国家在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协议谈判中,也把食糖作为高敏感性商品,缓解食糖进口冲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