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设计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教
育论文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实践中,许多教育家进行了一定有关探究性教学理论的研究,开展了很多意义的有关探究性教学方面的尝试。我仔细查阅了资料,个人认为,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设计出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的问题呢?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老师们形象地把它称为“跳一跳,摘桃子”。当然,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而是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的。我们听专家的课,常为那不寻常的教学效果而叹服,如果仔细推敲他们所设计的问题,不难发现他们设计的问题正是符合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们设计的问题,注重把问题落在学
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最具探究价值,利于学生发展。其次,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依据问题涉及的内容,大体可把问题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对事物加以判定的判别类问题,代表性词语是“是不是、对不对”;二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的描述类问题,代表性词语是“是什么、怎么样”;三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的探索类问题,代表性词语是“为什么、你从中能发现什么”;四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的发散类问题,代表性词语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类问题最根本的特点是答案不惟一。教师基于上述认识和特点设计出的问题,能妥善处理知识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成就一堂探究性好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