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著导读
《艺术中的精神》——读后感
书名:艺术中的精神
作者:俄罗斯 康定斯基 著 李政文 魏大海 译
版次:2003年10月第一次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康定斯基1866年12月4日生于莫斯科,1944年12月13日于法国的纳伊逝世。早年从事法律工作,后移居德国的慕尼黑致力于绘画艺术。曾组织思想前卫的“黑骑士”社团,出版《青骑士年鉴》。他先后发表了《艺术中的精神》、《形式问题》、《具体艺术》、《点·线·面》等著作,宣扬抽象艺术思想理论。因此他被视为抽象艺术的开山鼻祖。
内容简介:
《艺术中的精神》是康定斯基第一本系统阐发他的抽象艺术主张的理论著作。在这本书里,他采取身心二元论的观点,沿用通神学者的说法,认为精神(灵魂)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只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能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家具备这种才能,是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绝少有人觉察的“心灵震荡”,“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
结构
总序
开始对康定斯基的生平进行了一番简介。由此引出《艺术中的精神》的问世。在这本书中,他采取身心二元论的态度,沿用通神学者的说法,认为精神(灵魂)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只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有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家具备这种才能,是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绝少有人觉察的“心灵震荡”,“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而那些长于表现技巧的艺术家则不能称作真正的艺术家、写实的艺术统称做“无目的的艺术”。这类艺术“是一种遭到阉割的艺术,不可能有未来”。真正能唤醒现在、遇见未来的是艺术中的精神。就好比一座金字塔的三角形,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的艺术只能是在三角形的底层,永远得不到升华。而抛开了物质重负、纯粹高贵的艺术精神则一步步向三角形的尖顶攀登,最终登临绝顶的是艺术中的先知和贤哲,他们就像摩西,站在山顶俯瞰那围着金牛跳舞的芸芸众生。他特别推崇的英国画家罗塞蒂、德国画家勃克林和意大利画家赛冈提尼,是19世纪下半叶神秘主义色彩极浓的画家,“他们都是在外部世界中探索内在精神的艺术家。”康定斯基认为绘画有两种,一种为物质的,一为精神的。物质的绘画是通过视觉的神经刺激来感动观者,这是外在的;精神的绘画是通过心灵的激荡所产生的内心共鸣。他把写实归于前者,把后者看做抽象艺术的核心。在《艺术中的精神》一书中,他写道:“凡是内在需要的,发源于心灵的,就是美的。” 色彩是琴键,眼睛是键锤,精神是多位钢琴,画家是手,一只以某种琴键为中介相应地使人的精神发生震颤的手.可以说这两句话从根本上点到了康氏艺术的实质,他开拓了20世纪新的审美和创作思维.对绘画与音乐构建了一座奇特的桥梁。色彩的和谐只能以有目的地激荡人类灵魂这一原则为基础。康定斯基由绘画语言分析入手,又提出了“内在声音”这一概念。他的“内在声音”有三重含义:其一,指人的感官联觉或通感,主要是视觉与听觉;其二,用于纯绘画的专门术语,特指“运动”、“张力”以及类似的状态;其三,专指
与宇宙精神同一的特征。他“内在声音”说主要关系的是抽象绘画元素的张力、方向与联觉作用所唤起的主观精神,它是“内在需要原则”运用于抽象艺术的理论基础。“新艺术的和谐要求一个更微妙的结构,它对心灵对比眼睛更有感染力。”这个“更微妙的结构”,康定斯基称之为“隐性结构”。他解释遮蔽即是用与对象非本质的部分,将对象简单化为单纯的基本形,或截取最有特征的部分形体。他的抽象艺术的构成方式可表述为:简化对象-部分形体截取-符号转换。康定斯基的一生经历了世纪转折期的精神危机与两次世界大战的社会动荡,他是带着明显的危机意识与改造现实的雄心从是艺术活动、创立抽象艺术理论体系的。他的抽象化理论,集中体现了与他同时代的抽象画家的艺术追求与审美理想。他对绘画元素的分析,主张绘画借鉴音乐的构成手段,追求画面的音乐感受力等,正是当时抽象画家们集中探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康定斯基提出的“内在需要”、“内在声音”、“综合艺术”、“隐性结构”等概念曾对20世纪视觉艺术观念的变革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抽象艺术家,无论在绘画实践还是绘画理论上,对于丰富艺术的表现手段,扩宽艺术的审美领域以及改善视觉形象的构成方式,都具有建设性的贡献。
序言
一版前言
二版前言
第一部分:概论 李政文 译
第一章 引言
这一章写到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自己时代的孩子,它常常还是我们孩子的母亲。每一个
文明时期也是这样创造其独特的不可能重复的艺术。那些纯粹的艺术家像我们一样,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只传导内在的和本质的东西,同时,自然而然地绝弃了外在的偶然。他希望观者找到精神上与他们产生的共鸣。而这种共鸣不是空泛的肤浅的,而是作品的“情绪”会加深和升华观者的情绪。这样的作品精神上保持者一定的高度。培养观者具有画家的观点。它是最具有能量的精神生活,其运动是向前和向上的。这种运动是复杂的,但却是有确定性的,可以转化为朴素的东西。它是认知的运动。它能够接受不同的形式,但基本上保留着那种内在的含义和目的。
第二章 运动
他形象的用三角形来比喻不同层次的艺术家。他认为在上部的最顶端,有时只有一个人。他欢乐的眼光是内心无比忧伤的不露痕迹的标记。那些离他最近的人也不理解他。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一个受同时代人辱骂,又孤独地站在顶端的人。如果调动起画家的心灵激情,假如它能够显示出他更细腻的感受,那么艺术已经站到那条出路的门槛上,它将是现在精神初步觉醒的精神食粮。
第三章 朝向精神的转折
他举出了文学家和音乐家的例子。如梅特林克,他把人们带进超感觉的世界。他的文学人物精神气氛阴郁、可怕同时又无所不能的手、为这手而感到的绝望和恐惧、方向失迷而又没有指点迷津者,他运用纯艺术的手段营造了这种氛围,同时物质条件-阴郁的城堡、月夜、风、猫头鹰等等-都主要起着象征作用,更经常的用来传导内在的情感。他认为他或许就是最早的一位预言家,就是一位高瞻远瞩地描写上述沦落的艺术目睿者。同时他认为,艺术的使用词,即内在必须重复两次,三次,一连数次,不仅可以导致内心鸣响的声音升高,还可以表现出这个词语其他为之的精神实质。最终,经常的重复词语--这个词语就会
丧失其表面的意义。特定对象已经变抽象的意义也会被遗忘,而只剩下语词的鸣响。这种“纯粹的”声音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听到--是在现实的或是事后成为抽象的对象发生共鸣时。语汇有两个意义,第一是直接意义;第二是内在意义,是诗歌和文学的纯粹物质,这时只有艺术才能运用的材料,它以其为中介对精神说话。现代音乐家,如德彪西,传导的是一些他们常常得于自然界,又以纯音乐的形式再现成一幅幅精神画面的精神印象。人们说道他时断言,他与他们一样运用了伟大的、有个性的色彩,在自己的作品中为自然现象所感奋。勋伯格感觉到是,成为艺术不受约束和必须的喘息的巨大自由不可能是绝对的。每个时代都授予这种自由以一定的尺度,即使天才的力量也不可能逾越这个自由的界限。然而,这种尺度在任何情况下都该达到其极致,勋伯格的音乐把听着引入了一个音乐的感受不是耳听,而是纯粹是心灵感应的新王国。“未来的音乐”就从这里起步。塞尚的静物画出来的既不是苹果,也不是树。它们都被塞尚用来创作从其内在来说是绘画的被名为之画的有声物件。
第四章 金字塔
艺术的不同门类用最佳的方式表现这些门类中的每一种可以陈述的东西,而且是用这种门类完全独有的手段。每一个深入自己艺术杰作隐秘内在的人,都是创建正向高空升腾的金字塔的令人钦慕的劳动者。
第二部分 绘画
第五章 色彩的作用
色彩的感官作用如果渗透很深,引发比较深的感觉,就会引起心理感受的完整连锁反应,色彩引起的表面印象也会发展成感受。人只有在顺畅的时候,其负载的不同的对象和
本质的特点范围才能十分广阔。也只能有在这种发展状态中,各种对象和外界事物才能获得内在价值,并最终开始发生内在鸣响。其次色彩的心理作用下显露出来的是色彩的心理力量,它引起的是精神的震颤。
第六章 形式的和色彩的语言
音乐声调直接作用于精神,他可以马上在精神中找到回音,因为有人“精神中的音乐”。纯艺术的构成支配中介:1.色彩;2.形式。每一种形式也有其内在内容。形式是对内在内容的表述。内在必须原则三个需要:1.每个画家应该表达他所特有的东西;2.作为自己时代的孩子,每个画家应该表达这个时代特有的东西;3.作为艺术的仆人,画家应该提供一般艺术所特有的东西。所以个性和时代风格也就好理解了。艺术家要用洞穿一切的目光对准内在生活,他的耳朵应该永远倾听内在的需要的声音。艺术史作用于感情,所以它也只能以感情的手段起作用。
第七章 理论
在纯精神基础上的创作是历时甚久的、开始时相当盲目和失败的创作。那是画家除了眼睛外,还要熏陶自己的精神,使之具有细腻的权衡色彩作用的能力,不仅仅在感悟外在印象时,而且再创造艺术作品时,这种能力也要作为有限定意的力量发生作用。
第八章 艺术作品与画家
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以神秘的、捉摸不透的、蕴含深邃的形式“从画家身上”出现的。绘画的艺术整体上说不是空中虚无缥缈的作品毫无含义的创作,而是有坚定的力量;他被呼唤来服务于人类精神的发展与完善。用绘画的形式向我们的精神讲述它最本质的需要。
画家应该明白自己的职责是伟大、神圣的。应该进行自我熏陶,学会深刻;首先要滋养和发展精神。画家应该有感而发使形式合于内容。画家要有三方面的责任:1.卓有成效的使用他的天赋的才气;2.与任何其他人一样,他的行为、思想和感情早就着精神氛围,净化或感染周围的环境;3.行为、思想和感情是他创作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他们首要的是作用于精神氛围。要坚定的,不间断的献身于美。
第九章 结语
形式问题 魏大海 译
任何富有生命力的作品都要遵循内在的声音——构图,且统统具有内在的基础——结构。
图版目录
总感:
看完整本书后,我感到很激动和高兴。因为对于绘画我有些观点和作者十分相似,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在找寻这种单纯的艺术精神。一直以来我认为作品中都是画家情感表达的写照,本书看完后更加肯定了我的想法。不可否认作者对于艺术中的内在需要和画家应该持有的艺术观点给予十分明确的说明,艺术家首先要有自己本身的感受、思想才可以更好的去展现自己的心中感受,让观者有共鸣。我喜欢艺术中那些感动自己纯粹的东西,那可以让我高兴、愉悦,我很庆幸我看了这本书。同时让我对形式的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是我在这里有一点要提出与作者所不同的看法。就是在总序中作者说道。康定斯基将写实主义称作“无目的的艺术”。这类艺术不可能有未来,只能在底层的。这点我
不是很赞同。他认为艺术家的作品要表现内在需要,自己的思想,让观者有共鸣。难道那些写实的艺术家的作品中就没有体现他们内在需要、内心精神世界的东西吗,我觉得不全然是这样的。就拿我所了解的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写实主义绘画大师安德鲁·怀斯来说,这位从不出门旅行,一生都在描绘居住的村庄的绘画大师,却以他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大洋彼岸的一代中国画家。时至今日,无论当代艺术玩出多少层出不穷的新花样,最初那份真挚、质朴的写实情怀,依然令人怦然心动。《克丽丝蒂娜的世界》(1948)是使怀斯名声至高的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画作。这件描绘跛脚的克丽丝蒂娜爬向房屋,色彩柔和,笔触细腻,刻画精细入微?而又带有感伤、凄凉和悲冷的情调。让观者也深深的悸动,感受到他笔下人物反应出来的向着高出的渴望,又凄凉的艰难之感。赋予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内,让我们感受道路网他要表达的精神思想。
以上便是我读《艺术中的精神》一点小小的感受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