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家校合作的育人方式初探

家校合作的育人方式初探

来源:好走旅游网
家校合作的育人方式初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固然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育,但更离不开家长的教导和关心。因此,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使之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出合理有效的方法,我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20名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1、每个问题学生身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据调查,有过打架斗殴、盗窃、抽烟、酗酒、迷恋网络游戏、迷恋色情小说等重大违纪行为的27名学生中,2名学生家长有过违法行为,3名学生是单亲家庭子女,3名学生父母存在智力障碍,5名学生父母离异或面临离异,19名学生在家无人监管。

2、家长对孩子的物质缺失关注多,对他们的精神饥渴关注少。家长提供给学生的生活费标准约为15元/天(日常生活用品的添置除外),且住宿生高于走读生,留守儿童高于普通孩子。而与之相对的是,56%的学生家长不能在孩子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伤心等情形时予以精神层面的指导和帮助。

3、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关注少。调查结果显示,96%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100%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有出息,而40%的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漠不关心。现在28.9%的学生有孤僻、忧郁、自卑、冷漠、自私、执拗、易怒、易冲动、逆反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心理问题。

4、简单低效的教育方式多,合理高效的教育方式少。

166%的学生家长体罚过孩子,18%的学生家长教育孩子时经常使用暴力,36%的学生家长不愿耐心地和孩子交流沟通。因而,许多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愿告知家长,犯了错误也不愿虚心接受家长的教育,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完全和家长对着干。

二、学校教育的问题、困惑和思考

为了反思学校教育自身存在的弊病,排解教育者从教过程中的各种困惑,让学校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我先后对46名班主任和117名科任教师进行了走访,发现如下问题:

1、针对孩子的公约、禁令比较多,启发诱导学生潜能的比较少。记得李希贵教授说过:“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让师生情感的火花燃烧起来,研究使我们的学生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方式投入学习比教授他们学习什么更重要,我们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到自由、幸福和快乐。”而现实中,绝大部分老师坚信“严师出高徒”,重“管”轻“理”,导致学生们的潜能被抹杀,天性被遏制。

2、教师对教育现象关注多,对内在根源探究少。

据我所知,负责任的老师对本班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品质、兴趣爱好、个性心理等都了如指掌,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显性问题如数家珍。可很少有人静下心来认真总结反思,也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和家长联系做调查研究,因而不了解学生的情感动机,不了解学生的正当需要,不能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的教育是盲目的,肤浅的,低效的。

3、面向群体的共性教育多,因材施教的针对性教育少。孩子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智能差异、行为差异、环境差异,老师们是很清楚的。而要让每一个孩子受到理想的教育成为有用之才,

2单凭老师一方努力又是办不到的。所以,老师们只能“凭着良心教书,捧着丹心育人”,至于有些学生“屡教不改”“自甘堕落”,做老师的也“问心无愧”了。

4、普遍存在不敢管、不愿管、管不了的困惑。

一个班级的成功与否,与班主任和老师们的工作密不可分。而教师的工作多、繁、杂、重,面对“从蜜罐中长大”的孩子,头顶“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帽子,背负“考取多少重点高中”的鞭子,拖着“安全责任追究”的链子,压力山大,举步维艰。可以说,现在的学校教育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家长的配合和支持,老师们的确不敢管,不愿管,也管不了。

从上述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均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家庭教育不好,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家进行多么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结果。”同理,如果学校教育不到位,无论多么优秀的家长也难以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只有家校联动,才能凝聚教育合力,创设和谐环境,促进教育同步,真正让孩子全面发展。

三、家校联动的操作性研究

当前,老师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合作,可在具体实施时常陷入这样那样的误区,对此,笔者结合15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提出以下建议:

1、家校合作,必须以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为前提。

有些家长很“信任”老师,第一次见面就当着孩子面承诺:“我家孩子就交给你了,该打要打,该骂要骂,怎么着都行。”一旦学校告知该生有不良表现,他们必然会不分青红皂白,立即严加管教。乍一看,这样的家长和老师之间很容易形成教育共同体,产生巨大的威慑力。但事实上他们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存在。有些家长则喜欢“诉苦”:

3“我讲的他不听,拜托老师管紧些,您讲一句顶我一百句。”乍一看,家长很重视和老师合作,事实上他们自己不愿多付出,把责任完全推给老师,本质上也是对孩子不尊重的表现。学生在类似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是极其困难的。

良好的教育必须从尊重和理解学生开始。“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年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真心呵护孩子,悉心帮助孩子,耐心教导孩子,做好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2、家校合作,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1)指导家长变“溺爱”为“逆爱”。人生的道路中总会充满荆棘和坎坷,做家长的没必要把学生成长的道路铺平,而应该给他们创造自由发展的机会,让他们适当吃苦、受累、受委屈、受惩罚,在逆境中锻炼和磨练自己。

(2)指导家长变“鞭策”为“激励”。

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多变化,感情易冲动,行为难控制,思想不稳定,他们出现一些反常主动,或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无可厚非。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容易情绪化,弄不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此时,教师要指导家长冷静分析,耐心诱导,通过激励的方法唤醒孩子的自尊心和进取心。

(3)指导家长优化家庭环境。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大多数家庭都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而家庭矛盾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很多时候,教师主动找到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进行疏导,学生家庭的矛盾能化解或缓和。即

4使教师不能有效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孩子受到的伤害。

3、家校合作,要充分依靠家长们的群策群力。

首先,要高度重视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家长委员会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各班要挑选关心教育事业,关心青少年成长,自愿为学校教育管理出谋划策,有一定协调能力的家长组建家长委员会,班主任要定期向家长委员会汇报工作,广泛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自觉解决好家长们反馈的问题。

其次,要充分发挥每一位家长的职能。因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学生在课余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家长的监督。实践证明,家长更了解孩子的个性,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本就是学生生活上的朋友、学习上的伙伴、心理上的医生、社交上的向导。教师要虚心地向家长学习,耐心地和家长交流,实现教育高效,互利共赢。

4、家校合作,要创新形式和方法,讲究实效。(1)定期开展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家庭交流学生情况、共同寻找最佳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更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拓展。家长会要促成家长和学校、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三方互动,总结推广经验,探讨解决问题,为孩子的成长创设最佳的育人环境。邀请家长参与班会或班级活动。

例如邀请孩子的父母参加感恩教育大会;邀请家长参加学生成长报告会;邀请临时监护人参加留守儿童心理教育会等,都能起到“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的作用。有了家长的参与,学生会激情投入,课堂上能实现多向互动,会有大量生成,教育效果不言而喻。(2)针对个别家长单独约谈。

5很多班主任注重培优转差,而一些中等生却在“被遗忘的角落”,他们的苦恼和忧虑很难成为班主任注意的焦点。因此,要根据实际需要约谈家长,走进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家长共同发现并消除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学习上的困惑,使他们在爱心的温暖下健康成长。

(3)通过电话、短信、网络邮箱等交流。

鼓励家长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经常和老师联系,交换信息。还可以建立班级群,学生、家长可随时在群中发表意见、建议和希望,可自由交流管理孩子的成败得失。(4)家访。

任何形式的家校合作都代替不了家访。对问题学生的家访尤其重要。10年前的有次成功的家访,让我记忆犹新。孩子父亲说:“老师,我家这么远,我孩子念书又不行,这么多年,第一次有老师愿到我家来,真谢谢你。无论如何,我会督促他好好学的。”临走时,孩子送我很远很远。从那以后,孩子学习兴趣很高,也相当刻苦,两年后居然考取了本县重点高中。

我相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定会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家校合育的航船一定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