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民意”是民意吗?——摘自《新周刊》2010年7月号

来源:好走旅游网
媒体集萃DIG EST ■“网络民意”是民意n5-7 ——摘自《新周刊》2010年7月号 互联网给中国带来的最大一个变化,就是使中 国从一个鸦雀无声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众声喧哗的 场所。尽管众声喧哗会给人带来不适应,但是众声 喧哗要远远好于鸦雀无声。 当代社会中,一些核心的能够支撑人们在社会 上生存的东西现在都被打破了,造成个人不得不自 行在这个世界上去寻找生存的意义。在此一过程当 中,很多人其实是无所适从的。在网上我们可以看 到大量自恋的表达,互踩的 中动,急于跟陌生人分 享自己的隐私以赢得信任,急于在虚拟社区当中找 到自己的社区感——这样一些表现,其实都是在网 络时代私人表达上发生的变化。 如果从公域的角度来分析,你会发现在中国, 大家非常明显地感觉似乎网络民意代表了民意。其 实,所谓网络民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通过研 究,可以证实网民的统计学构成跟整个中国人群 统计学的构成是不同的。我有一个比喻:如果把网 络民意直接等同于当今中国社会民意的话,其实有 点像把一个城市里的富人区视为整个城市的代表。 常上网的人都知道,这里存在着沉默的大多数,就 是说大部分的人在潜水,只有少部分人是积极的参 与者,大声喧哗的其实永远是少数人。然而就是这 个少数人决定了网络议题的走向,给人造成一种感 觉,似乎这些人就代表了网络民意,再推广一下的 话,似乎代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民意。这是一个显 然的错觉。 在网络社区中,会看到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 比如说“回声室效应”,即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 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强;还有“群体极化”现象:社 会学的实验证明,当一群观点大致相近的人聚在 一起的时候,这些人的观点会趋向极端。就是说温 和的人聚在一起也可能发出非常极端的声音。由于 这样一些现象的存在,很多人面对互联网产生了新 的不安或忧虑,比如精英人士对“网络暴民”的焦 虑越来越深。这种精英式的忧虑是有传统的,一百 多年中,从《乌合之众>到(大众的反叛>,再到 《群氓的时代》,一直存在精英文化对大众的担 忧。 网络民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是网 络的主体并不是这样的。互联网给中国带来的最大 一个变化,就是使中国从一个鸦雀无声的国家,变 成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场所。在从鸦雀无声到众声喧 哗的转变过程中,尽管众声喧哗会给人带来非常多 的不适应,但是众声喧哗要远远好于鸦雀无声。因 为鸦雀无声会压抑中国人的人性,遏制整个中国社 会的进步;而众声喧哗至少给这种人性、这种进步 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 ——摘自《隙望>新闻周刊8月21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