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乡村旅游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和消费空间,而且还在调整农民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黔西南州乡村旅游发展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发展建议,以更好的促进黔西南州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 关键词:黔西南州;乡村旅游 一、 前言
现代乡村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题,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为游客服务的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1]
在我国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大致包括四大类: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乡村旅游。3.以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有效的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金融环境,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黔西南州是一个农业城市,因而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还可以解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黔西南州一项不可缺少的项目。 二、黔西南州概况 1.简介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西南州。它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珠江上游,是黔、滇、桂三省区的结合部,也是历史上三省通衢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国土面积为1680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11.73万人,共有汉、布依、苗、彝、回等33个 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42.47%。黔西南自治州建立于1982年5月1日,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之一,全州辖8个县市和1个开发区,首府为兴义市。[1] 2.旅游资源
黔西南州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神奇独特。州内不仅有国家级风景区马岭河大峡谷、万峰湖和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还有南明历史遗迹“永历皇宫”、“明十八先生墓”和顶效绿荫村“贵州龙”化石群、何应钦先生故居等历史文化遗迹。黔西南州不仅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典型代表,同时还拥有多姿多
彩、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如南龙布依古寨(八卦寨)、“布依八音坐唱”古乐、布依铜鼓十二则、土法造纸、布依戏、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其中有的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黔西南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黔西南州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
目前,黔西南州具有地处城郊、靠近景区、民族风情浓郁等优势的农村,都不同程度地搞起了乡村旅游。不少农民靠办“农家乐”盖起了小洋楼、购买了小汽车。2008年,据兴义市旅游局调查,仅兴义市城郊开办的“农家乐”就有300多家,年均接待48万人次,年收入达到1000万元左右,户均增收30万元。[2]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农村调整了产业结构,原本是以种粮务农为主,现在转为种粮养殖业全面发展,农商并举,由传统农业为主转向发展现代农业。最典型的就是兴仁县屯脚镇鲤鱼村,鲤鱼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本地的“冷水鱼”的规模化发展,同时还促进了旅游商品的开发,像村内苗族的拿绣领带、刺绣背心、背包、马甲、手饰等旅游商品都成为游客的抢手货。 2.黔西南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
一是田园风光秀美。黔西南州有着自己独特的景色魅力,它的山川秀美,这里的村民都非常淳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同时,他们的村落依山傍水、风景有、环境良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理想之地。二是民族风情浓郁。黔西南州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州300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2.47%,在这里,各民族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不仅有着丰富的民族生活和生产方式,还有着各民族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因此,这里的乡村不仅拥有淳美的田园风光,而且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在这里可以看到依旧保持着古朴神秘的原生态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民族歌舞、民族戏剧、民族习俗等等,这些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亮点所在。三是典型示范较多。全州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有贞丰纳孔、纳蝉,兴仁鲤鱼坝,安龙打凼,望谟纳林,兴义间隙泉、纳灰等村寨,这些发展良好的村寨为全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四、黔西南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不具有联合性。
目前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零散,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没有形成一条线。在黔西南州里,乡村旅游开发比较知名的就是下午屯,其他地方都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就在同一个地方,如下午屯,开发较多,基本上家家都是“农家乐”,但是,这样也导致了争抢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相同的活动在临近的两家就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收费标准,常常使得游客愕然。
2.没有吸引力。
黔西南州乡村旅游的主题单一,基本上都是属于观赏乡村景观的类型,而乡村景观里又只包括了乡村民居和乡村田园风光,使得产品类型单一,经营粗糙,过分依赖农业资源,忽视了农村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体现乡村旅游的多样化。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游客的心理,错误地认为游客来到这里看见了山,看见了水,看到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 3.文化缺乏。
大部分的乡村旅游开发都只注重当前,而不考虑长远,都是以反贫困为目的,开发时偏向经济利益,为了迎合城市人的口味而忽视了乡土文化,城市化倾向严 重,缺少了乡村旅游的特色。现今黔西南州大部分经营乡村旅游的地方接待的基本上都是以城市的家庭和团体为主,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将原本花草丛生的院子改为停车场,将原本极具风味的老式家具撤换成为舒适的沙发、软凳,将古朴的木质房屋贴上了瓷砖,弄得一切不伦不类,硬生生的变成了“四不像”。 4.经营粗放。
乡村旅游的开发规模较小,处于较低的层次,管理人员较少,多由当地农民担任,素质普遍低下,形成了一种粗放经营,使得大部分游客到了乡村只能打牌聊天的困境。由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使得很多接待方面都做得非常粗糙,例如,香醇的乡村饭固然诱人,但碗筷上的斑斑油渍也清晰可见。当地农民的经营意识不强,主观意识落后,陋习难改,不能很好的理解乡村旅游的概念。 五、关于黔西南州乡村旅游发展中问题的相应对策
针对现今黔西南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对此有相应的四点对策。
1.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并不需要整个村子都从事旅游活动,而应该根据各个村子之间的不同来进行旅游活动。在平时,也不需要全部围着游客打转,应该按照自己的日常顺序来生活,同时,可以增添一些农家的参与性的产品,比如说,黔西南州的山比较多,一部分的农家都是背靠山,我们可以开发出一部分山来给游客进行采蘑菇。如果是没有山的农家,可以拿出几块田地出来,给游客学习如何种菜,并且可以让游客出一点钱,让农家来照顾游客自己栽种的菜,在成熟的时候再来采摘。割稻插秧、锄草施肥、挤牛奶、捕鱼虾等,都可以进行开发,根据村子的不同进行不同的个性开发,形成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目标。 2.保持乡土本色,突出民族特色。
黔西南州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拥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在部分民族村寨,不仅要开发,还应该是突出黔西南州的民族特色。以布依族为例,布依族有很多传统乐器,如勒友、唢呐、铜鼓等,我们都可以把这些做成模型,让客人买回家当摆设,布依族的花格布可以开发成各种日用品,布依族传统服饰和挑花制品,如手巾、鞋垫等,都可以开发为旅游商品;布依族有着很多有特色的民族食品,如粽子、耳块粑、花米饭等,我们不仅要拿这些接待客人,还可以开发成产品,让游客来参与制作的部分过程,如让客人自己包粽子,来蒸米饭等,并将这些食品买回家。将黔西南州的各个民族村寨的特色充分利用起来,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
3.加强对乡村社区和农民的培训。
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是将农业、农民和乡村的发展相结合,不仅要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还应该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增强农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走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4.结合本土资源,打造特色产品。
黔西南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像马岭河大峡谷、万峰湖和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等等的自然旅游资源,我们都可以将它们合理的运用到乡村旅游当中,打造出黔西南州独有的乡村旅游产品。 以马岭河大峡谷为例。马岭河大峡谷有着 “天下第一缝”、“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的美誉,有着独特的岩溶风光,我们可以让到乡村旅游的游客穿着民族服装,体验最早时期的人们如何探索峡谷、如何在峡谷中行走等等,然后带领游客去山林捡柴、割野草等,不仅可以观赏风景,还可以体验生活。 六、总结
黔西南州的乡村旅游发展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乡村旅游市场启动晚,乡村旅游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黔西南州要更好的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好好的解决乡村旅游的问题,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为农村人民创造出更好的环境。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现今游客的需求,各种丰富的旅游方式更容易收到游客的喜爱,乡村旅游的开发应以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平衡当地经济发展、文明进步与地方文化本真保持的重要关系,实现农业和旅游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黔西南州政府亦十分支持旅游业的大力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黔西南州的乡村旅游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旅游学刊,2005,1.
[2]余骥.乡村旅游市场特征论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6. [3] 李伟.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6. [4] 冯淑华.乡村景观旅游开发.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
[5] 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5,1. [6] 唐代剑,池静.乡村旅游项目与游览组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7 何景明,马泽忠,李辉霞.乡村旅游发展中问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农村经济,2004,7. [8] 王云才,许春霞,郭焕成.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干旱区地理,2005,6. [9] 邓映红.关于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6.
注释
[1] 罗胜.黔西南州简介.中国广播网,2008,4:01.
[2] 陈苏洋.发展黔西南州乡村旅游的思考.贵州农经网,2009,5:01-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