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唐代诗歌的巅峰之一。历来对它的鉴赏早已是“前人之述备矣”,这里,我从一个相对提的少一些的地方入手,单看这首诗首联的艺术成就。整节课只回答一个问题:杜甫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诗人先从触觉和视觉入手写静景,用大风、天色营造整体深秋的环境;然后转为听觉的动景描写,用猿啸声典出悲哀;然后通过时空上从远到近的转换,回到视觉描写,动静结合,点出近处长江岸边秋季的典型静物和苍凉的色彩,再重新将目光放到远处,看着飞鸟南归。各种意象紧密相关,调动读者几种感官,勾勒出一幅时空上阔大高远,感受上立体生动的,沉郁悲凉的深秋意境。
(这一联其实还可以考虑从其他角度分析,微课限于时间,没有展开,例如从语言的运用角度来看,所有的意象及特点,全部以倒装形式呈现(凌冽的大风——风急),将深秋时节各种景物的特点就凸显出来了,意境的特点也随之鲜明地凸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