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课内文言文

来源:好走旅游网
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

班级: 学号: 姓名:

咏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高兴的样子)曰:②“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兄子胡儿曰:③.....“撒盐空中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兄女曰:④“未若(不如,不及)柳絮.....因(趁、乘)风起。”公大笑乐。即(是)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1.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词语后面的括号中。

2.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

①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 ③跟把撒盐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④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选出对《咏雪》一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

A.文章第一句话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 B.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公欣然”“公大笑乐”可感受到谢太傅一家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

C.谢太傅对两个答案的优劣未作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D.文章通过动作描写和身份补述,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舍弃)去(离开),.......去后乃(才)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嬉戏)。客问元方:“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同“否”)?”答曰:“待君(您)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③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词语后面的括号中。

2.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

①正午过了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不再等候离开了,陈太丘走后朋友才到。 ②“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先走了。” ③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 无信、无礼,课文从而想告诉我们“信”“礼”的重要性的道理。

4.你能写出几个古代少年机智聪明的故事吗?(写出标题即可)

答: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岳柱八岁指瑕

5.选出《陈太丘与友期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A.陈太丘失信于友人,事先约好一同出行,却不等友人自己先走了。

B.元方年仅七岁,但在与父亲友人的对话中,却是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C.友人“下车引之”,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错了,想挽回元方的好感。 D.元方“入门不顾”是对父亲友人不守信,还说话没礼貌的抗议。 6.选出对《陈太丘与友期行》分析正确的一项( B )

A.文章虽篇幅短小,语言却是生动传神,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巧妙交织,展现人物鲜明个性。

B.“怒”与“惭”写出友人被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C.面对父亲友人的责骂,元方毫不退却,据理力争,旁征博引,使友人幡然醒悟。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有礼、知错能改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

诫子书

①夫君子之行,静(摒除杂念,宁静专一)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致,达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③非学无以广(增长)才,非志无以成学。④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凋落,衰残),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

1.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词语后面的括号中。 2.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

①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宁静专一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不做到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有办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③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④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 )

A.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B.想要成才必须学习,要立定志向才能学有所成,所以要先明确自己的志向,才能开始学习。

C.学习时要心境清浄,精力集中,同时态度也要端正。放纵懈怠、轻薄浮躁不但对学业有碍,而且达不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D.流年似水,蹉跎时光必将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所以更应该惜时勤学,努力成才,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4.选出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

A.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主要论述修身治学的道理,强调宁静淡泊的价值。

B本文以对偶为主,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感染力很强。

C.文章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讲道理,表明去旧取舍,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D.作者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说真话,用真情,语言生动形象。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夫君子之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B意与日去/谢太傅寒雪日集 ....C.意与日去/去后乃至 D.静以修身/邹忌修八尺有余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年与时驰/与人期行 B意与日去/吾日三省吾身 ....C.年与时驰/元方时年七岁 D.非学无以广才/博学而笃志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

A.非宁静无以致远/香远益清 B非淡泊无以明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淫慢则不能励精/若夫淫雨霏霏 D.遂成枯落/遂反溯流逆上矣 ....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③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⑤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⑦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翻译本文的重点词语:

止:仅,只。 缀:连接、紧跟。 从:跟从。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窘:处境困迫,为难。 顾:看,视。 积薪:堆积柴草。 苫蔽:覆盖、遮盖。 弛:解除、卸下。 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少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离开。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暴:突然。 寐:睡觉。 盖:表推测,大概,原来。黠:狡猾。 顷刻:一会儿。 2.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

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③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④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⑤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挖洞,想要从通道钻过去从背后攻击屠户。 ⑥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⑦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盖以诱敌/出则无敌国外患 B.止有剩骨/止增笑耳 ....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余虽愚 D.狼不敢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意暇甚/醉翁之意不在酒 B.一狼径去/去国怀乡 ....C.一狼仍从/无从致书以观 D.缀行甚远/性行淑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乃悟前狼假寐/乃不知有汉 B.转视积薪后/蝉则千转不穷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至舍 D.眈眈相向/寻向所至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屠乃奔倚其下/孟浪若奔 B.场主积薪其中/转视积薪后 ......C.缀行甚远/急湍甚箭 D.复投之/非复吴下阿蒙 ....7.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

A.文章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B.屠户由“弛担持刀”到“暴起”,是与狼由对峙到反攻,表现了屠户的沉着和勇猛。

C.“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D.“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谨慎周密、当机立断的性格特点 8.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 ...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异”即“记述奇异的故事”,本文的“奇异”表现在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

B.本文语言简洁传神。开篇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C.本文写屠户与狼的相斗故事,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像屠夫一样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9.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 )

A.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一惧狼一御狼一杀狼。

B.屠户早就猜透狼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所以不受狼的悠闲假象欺骗,趁机“暴起”,以刀劈狼首,结束它的性命。

C.作者借屠户的锐利的眼睛,点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抽丑态,“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

D.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好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居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①家无井而出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常一人居(停...留)外。及(待,等到)其家穿井(挖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应答,回答)曰: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词语后面的括号中。 2.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

① 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② (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4.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5.下列各项中对《穿井得一人》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丁氏在打井后趣说“吾穿井得一人”,这样的表述是清楚的,但竟也传出谣言。

B.故事最后道出真相,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C.故事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展开叙述的,并在文末揭示了寓意。 D.谣言止于智者,故事中的宋君就是一个能够调查事件真相的智者

杞人忧天

①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没有)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告知,开导)之,曰:“天,积气(聚集、积的气...体)耳,亡处亡气。②若(你)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③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纵使,即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聚积的土块)耳,充塞四虚(四方),亡处亡块。④若....躇步趾蹈(踩、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大喜。

1.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词语后面的括号中。 2.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

①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②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③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④ 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3.下列各项中对《杞人忧天》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篇寓言讽刺的对象是那个杞国人,杞人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于是寝食难安。

B.作者在短小的篇幅中叙述主要情节,无多余描写却很生动,如杞人“舍然大喜”,令人印象深刻。

C.开导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科学的,所以能消除杞人的忧虑。开导者关心他人、耐心诱导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D.故事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解释事物阐明事理,且反复运用反问的句式来强调天不会塌地不会陷的道理。

4.下列各项中对寓言这种文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寓言的内容大多涉及人生的道理,一篇寓言只有一个寓意。 B.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集中,围绕着要说明的事理展开。 C.寓言故事往往有适当的夸张、变形,以强调其中的寓意。 D.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生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