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水产养殖;生产实习实践
通过实习,使学生既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验,又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生产技能,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并初步建立水产养殖业的总体概念。根据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要求,东北农业大学动方案的基本精神,《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 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养殖系99~O1级学生(每年)进行为期28周(4月12日至10月10日)生产(14周)和毕业(14周)相结合的实习,取得了可喜效果。
一、生产实习基本思路
根据高等教育应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总目标的基本精神,结合东北农业大学“面向黑龙江省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人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全面培养、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通过构建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总体规划,将生产和毕业实习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坚持教学实习与养殖生产生态环境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水产养殖生产经营方式及其设施,以水产养殖技术、土著特产鱼类资源评估与利用为主要内容和结合点,坚持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多门主要专业课紧密联合与协作,经过周密策划与科学组合进行生产与毕业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既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验方法,又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生产技能,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并初步建立水产养殖业的总体概念。
二、实习方式与方法
实习学生(5~12名)分为8~13组,每1~3组1名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前指导教师结合实习单位所从事研究或生产任务,给实习学生进行3~7天专业知识、生产技能或试验方法进行讲授与培训。在实习过程中,每一个试验或生产环节由指导教师或特聘实习指导教师(技术职称为副高职以上)进行讲解和培训,并针对上一个环节进行技术总结 实习内容尽可能由实习学生亲自操作,对当地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并写出评估与利用的报告。实习结束时,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结合实习期间学生综合表现和所掌握知识与技能情况,给出学生生产或毕业实习业绩。
三、实习课程范围、水域和参观内容
生产实习的课程包括: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 冷水鱼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学和水产饵料生物学等6门专业课。参加生产实习的指导教师8名(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其中鱼类增养殖学1名、甲壳动物增养殖学1名、冷水鱼养殖1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2名、水产动物疾病学2名和水产饵料生物学1名。
实习地点: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松浦试验站和冷水鱼试验基地(牡丹江宁安市)、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黑龙江省鲟鳇鱼试验站(鹤岗市萝北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哈尔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齐齐哈尔市金三角渔业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房山冷水鱼试验基地、哈尔滨市鱼苗繁殖场、黑龙江省军区政治部农场、佳木斯市农垦佳南养殖场等12处长期实习地点,其中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和齐齐哈尔市金三角渔业公司为“挂牌”长期合作实习、试验、试训、教学基地。
四、教学目标及其要求
教学目标:复习和巩固所学的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冷水鱼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学和水产饵料生物学等6门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和实验方法;学习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方法与渔业合理利用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初步建立水产养殖业的总体概念。
教学要求: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冷水鱼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学和水产饵料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养殖生产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设施。在研究制定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的基础上,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养殖系先后多次召集有关人员进行研讨,并撰写生产和毕业实纲与实习指导书印发给学生,同时相应作好各种物质准备和实习地点、参观地点选定工作。实习前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印发实习工作计划并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实习过程中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养殖系定期召开指导教师总结会,研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与难题,这是作好生产和毕业实习工作的基础条件。
五、结语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招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和单门课进行教学实习存在的弊端等实际问题,教师们以深刻地认识到水产养殖专业(本科)“教学实习的目的是复习与巩固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方法”的旧观念已不适应教学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将单门课独立实习改为多门课联合进行综合教学实习(即生产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生产技能。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改革意识是生产和毕业实习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特色高校本科教育;课程群关联模型;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77-02
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结构优化,对提高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的发展,高等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与课程群的建设中取得大量成果。有学者针对“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进行了研究[1]。有学者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特色专业为对象,对其课程群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2]。有学者提出一个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结构模式,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的相互作用上区分了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必须考虑的因素,优化划分为5个基本环节[3]。有学者以软件工程专业为对象,展开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的研究[4]。有学者针对课程集群嵌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5]。
综合文献分析,目前针对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基本都是以某一专业或者独立学科为对象,而针对以特色基础课程为对象,建立课程群关联模型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1 特色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教学
特色高等院校以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为重点,来培养学生具备某一特色领域的技术专长。比如交通类的包括航空航天类高等院校、铁道类院校以及船舶类院校,还有其他的农业类、林业类、矿业以及海洋类等多个类别的特色高等院校。为满足多种不同行业需求,特色高等院校在各国高等教育中都占有较重的比例,而其他综合类大学,也都具备在某一方面的特色,因此,特色高等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上海海洋大学以海洋水产生命、海洋渔业、海洋工程以及食品等为发展重点,突出以海洋为特色,学校办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向海洋行业的人才发展需要。本文以海洋类特色高等教育教学为入手点,展开对课程群体系与模型建设的研究。
2 基于特色基础课程的课程群分析
以特色基础课程为对象,在建立课程群关联模型之前,需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分析归类。在海洋类特色高等工科院校中,流体力学是重要的特色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其他相应课程必备的基础。本文以工程流体力学为对象,作为共享基础,采用层次式递推方法研究建立课程群关联模型。以工程流体力学为底层共享关联对象,以专业为中层,构建以海洋科学学院、海洋工程学院和食品工程学院三个二级学院课程为顶层的课程关联模型。
依托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在分析整理课程教材、实验教材以及实践教材的基础上,顶层课程分析与归类内容包括:
1)海洋工程学科中与工程流体力学关联的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流体、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以及机械原理等。
2)食品工程学科中与工程流体力学关联的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热力学、制冷空调自动化、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传热学、自动化控制理论及系统、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建筑概论以及建筑环境学等。
3)海洋科学学科中与工程流体力学关联的课程主要包括流体力学实验、海洋科学导论、气象学、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数值计算方法、水域环境监测与保护、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要素计算及预报、鱼类学、海洋渔业技术学、海洋调查方法以及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等。
3 基于特色基础课程的课程群关联模型的构建
综合上述分析的层次结构,基于工程流体力学特色课程,以专业为中转层,构建课程群关联模型,如图1所示。
4 结束语
。课程群关联模型的构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点、学科架构的能力。在分析特色高等教育院校的特征后,本文以特色基础课程为共享基础层,以相应专业为中层,以二级学院开设课程为顶层的层次化方式,构建了课程群关联模型,较好地梳理了课程结构体系,使得学生更容易了解掌握课程关系。以海洋类特色高等教育院校为例,基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采用上述方法,构建了以工程、海洋与食品学院的课程群关联模型,实施后的效果良好。本文提出的模式方法,为其他特色高等教育院校的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提供了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刘东升,林民.“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3):61-64.
[2]陆凤仪,徐格宁.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特色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1):18-20.
[3]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6):139-1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