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隐喻与意识的对象化

来源:好走旅游网
隐喻与意识的对象化

赵宗金

(吉林大学 社会心理学系, 长春 130012)

[摘 要] 意识的自我观察不能够直接达成,而只能够通过将意识对象化的方式实现。对于意识本身来说,我们不能够像对其他观察对象那样把观察和被观察的事物加以区分。对意识进行观察的时候,意识既是观察的主体,又是观察的对象,也就是说,意识本身成为意识观察的对象。科学心理学建立初期的意识对象化努力,规定了现代心理学迄今为止的发展方向。在心理学历史上,存在诸多关于意识的隐喻,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将外部世界的特定部分映射到人的内部经验之中,以实现意识的对象化。也就是说,意识的对象化是通过意识的种种隐喻实现的。进而分析意识的基本方法也就包含了语言分析技术。 [关键词] 意识的隐喻; 意向性; 内部经验; 意识的对象化

引言 人与周围的世界结成某种关系,并使用两种方式来寻求自身的安全。人或者通过行动改变世界,或者在情感和观念上改变自我。 前者指的是所谓外部经验的东西,与外部实在相联系;后者指的就是人具有所谓内部经验的属性。冯特认为,心理学必须对我们称之为内部经验的东西加以研究——也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感觉和情感,我们的思维和意志进行研究——这些都是与外部经验的客体截然不同的东西,而这些外部经验的客体形成了自然科学的题材。 除心理学之外,哲学和宗教的意义也在于他们分别致力于改变个人的观念和情感。而且人对意识进行的自我观察就起始于人类初期的哲学和宗教思考。

一、意识与世界的关联:意识的对象化

人与周围世界保持协调一致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人具有心理的功能。心理的首要的和最根本的特征是意识性。所谓的意识性就是指那些知觉或清醒的状态。 而所谓的意识则与这种意识性有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虽然我们始终与自己的意识直接打交道,但是,对意识进行描述,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当我们试图描述意识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描述近旁的物体或事物。对内在的肉体感觉、情绪、情感和思想进行描述,实际上是通过描述有意识感知到的那些对象来描述意识的内容而已。 西方心理学研究传统认为,意识的自我观察不能够直接建立,而只能通过对象化的方式建立起来。冯特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在《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中指出,事实上,当我们深入研究心理学时,就出现了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如果我们试图去观察我们的心理活动,那么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就合二为一。对于意识本身来说,我们不能够像对其他观察对象那样把观察和被观察的事物加以区分。对意识进行观察的时候,意识既是观察的主体,又是观察的对象,也就是说,意识本身成为意识观察的对象。对象化的过程也就是观察的过程。 意识的自我观察被视为“人将自身对象化”的一个方面。人将自身对象化指的是人对自我进行认识的需求和方式。在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初,意识的对象化问题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它决定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决定了心理学视野中心理的面貌。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科学心理学沿着特定的方向发展壮大。在当代,这个问题的意义并没有削弱,相反,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助于促进现代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冯特使用心理体验(mental experience)来表达意识的涵义。在冯特眼里,意识的对象化所指的内容也就是获得对心理体验的把握。他认为,事物的特异性意味着对其观察的特殊条件。也就是说,观察的条件和状况决定了观察对象的特性。这可以用两条规则来解释:第

一条规则是反省原则。“毋须任何外部因素的帮助,只要我们自己去内省(introspection),就可以知道思维过程,尽管在其发生的时候,它不可能被直接地观察到。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根据它们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效应,限于自己去解析它们。” 第二条规则是,只要有可能,我们必须根据对外部器官的客观刺激,特别是感觉器官,来努力地控制我们的心理过程。 布伦塔诺认为,“每一心理现象的特征在于具有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所说的对象的意向性的(亦即心理的)内存在和我们可以略为含糊的词语称之为对一内容的指称,对一对象(不一定指实在的对象)的指向,或内在的客体性的东西。„„这种意向性的内存在是心理现象独有的特征。任何物理现象都没有表现出类似的特征。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为心理现象下这样的定义:心理现象是那种在自身中以意向的方式涉及到对象的现象。” 他将世界一分为二,一个是物理世界,一个是心理世界。划分的依据就是其是否具有意向性。在布伦塔诺看来,意识的对象化过程,也就是心理意向性的过程。

冯特和布伦塔诺的论述都揭示了心理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与对象化活动本身有关。意识的本质属性就是意向性。人的主观状态使其与世界的其他部分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关系的一般名称就是意向性。也就是说,意向性是表示心灵能够以各种形式指向、关于、涉及世界上的物体和事态的一般性名称。 由于意识对象化活动本身也是意识活动,所以它也具有意向性的特点。第二个问题与对象化活动的对象有关。意识只能通过对象化的方式建立起来。然而意识的对象化并不能直接指向意识本身,人类的这种心理属性只能通过其指涉物表达出来。所以对于心理的说明通常是借助于心理之外的事物来实现。

二、意识的对象化与心理学研究

科学心理学诞生伊始就开始了意识对象化的过程。依据内省的原则,意识的对象化也就是去回忆我们所经历的任何一个特殊的心理体验的一般印象。冯特对心理体验的印象进行了元素式的细分,他认为,这种印象通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某些部分,例如关于外部事物的意象(image),称作观念(ideas);它的其他一些部分,例如心理在这些观念上产生的愉快或痛苦的反应,称作情感(feelings);还有,它的另外一些部分,称作努力(efforts)、冲动(impulses)或意志(volitions)。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心理生活的要素(elements)从来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通常彼此依赖。冯特进一步指出,在心理调查的开始阶段,伴随着由语言建立的辨别事例,去分离出这个复杂的内部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并对它们中的每一个因素依次予以特别的分析,这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对心理的分析只能以观念的分析为起点。观念之下包括感知觉、记忆和幻象等。可见,冯特认为,对意识进行对象化,就是借助于语言对意识对象化的结果进行分析。这些结果就是人的各种观念。

事实上,在现代心理学内部,真正的对意识对象化活动本身的考察,则是起源于布伦塔诺的经验心理学研究。在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体系中,不仅仅存在着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的二分现象,还存在心理体验及其对象类型的划分。后面这种划分奠定了现代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基调。布伦塔诺通过对“意向性的把握”,而将心理体验分为三种类型:表象、判断和情感活动。而布伦塔诺的学生迈农,在此基础上则将所有的心理体验分为两大类型,即智性呈现和情感呈现,前者包括表象和判断 (或假设)。后者包括情感与欲求。意识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东西,或者说任何被意识到的东西都是意识对象。这些对象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四种类型,而且这种划分也是对应于对象得以呈现的体验之类型的。这四种主要的对象类型就是,“单一对象”、复合对象,尊贵之物、欲求之物。这些对象分别为两类不同的心理体验所呈现,即智性呈现和情感呈现。表象与判断(或假设)所呈现的分别是单一对象与复合对象,情感与欲求所呈现的分别是尊贵之物与欲求之物。 对心理体验的这种划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布伦塔诺之后的所有心理学研究几乎都是在其所设定的方向上前进的。首先,现代心理学关于心理过程状态的描述与划分与早期的意

识对象化所牵涉的对象有关。其次是现代心理学研究方式的界定也与此时的意识对象化方式密切相关。意识对象化活动本身就与这两者密切联系在一起。心理过程的划分通常依据意向性活动来划分的。正如前文指出的,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初,关于心理现象的划分通常就打上了这种烙印。因为,意识对象化的过程也就是意识对自自身观察和把握的过程。

前面提到,科学心理学诞生伊始就已经存在了意识对象化的过程。事实上,在科学心理学之前,当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的时候,这个过程也就开始了。不过这样一种反思和观察与科学心理学的反思方式是不一样的。科学心理学之外存在着众多不同的意识对象化的方式。这包括哲学心理学的努力和常识心理学的努力等。 哲学心理学和常识心理学的意识对象化努力多以思辨的方式来探讨人类的意识现象的。研究者使用特定的概念、逻辑或日常经验来实现对心理的意识属性的说明。 事实上,心理学在意识问题上一开始接触的那些问题同时也是哲学问题,早在心理学成为一门经验科学之前很久,哲学已经作过多种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就曾对灵魂进行界分,开创了对意识进行把握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传统。柏拉图认为世界可以分为代表知觉到的现象和意见的世界以及抽象认识的世界、概念的世界。把握前一个世界的心理形式是表象和观念,而把握后面一个世界的心理形式是思维和知识(或者智力)。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形式、本质和现实性。五种初级感官把信息传送给共同感官,后者将感觉统一于意识知觉中,并把这种经过加工的信息继续传给被动的心灵,它刻印着知觉对象。最后,被动心灵容纳的东西通过主动心灵的作用而产生普遍的知识。

三、意识对象化的本质:意识的隐喻 不管是哲学形态的、常识形态的还是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努力,对意识的把握都是通过对象化的方式建立的。只不过在意识对象化的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意识隐喻。在当代,隐喻的涵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修辞学的范围,隐喻可以被看作以一种陈述,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隐喻被界定为是不同意义领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它反映了两个相对独立的认知系统的联合。意识对象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建立人类的精神领域与外部世界特定领域的映射而已。 冯特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心理问题。在个体心理学内部,他使用内省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所谓内省方法,即训练观察者,让他们报告自己意识体验的“元素”。因此,冯特的心理学研究对象也就是有内省获得的直接经验。这种直接经验也就是意识。由直接经验构成的意识被理解为某一特定时刻意识经验的综合,而不是一种心理物质。冯特受19世纪末自然科学辉煌成就的影响,其意识的隐喻是建立在内部经验与外部经验之间的映射基础之上的。所以他关于人的心理的说明,有着类同于自然世界的特点,是还原主义的和原子论的。其隐喻属于典型的机械隐喻。

随着进化论观念在心理学内部的逐步展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由心理结构向心理机能转化。这个时候内省的弊端更加暴露无遗。后来实验内省法的提倡者铁钦纳在美国的遭遇就说明了这一点。欧洲的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心经由詹姆斯的机能心理学转移到美国的哥伦比亚之后,内省的方法也就被彻底的抛弃了。与此同时,心理的内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内部的、反省的存在状态,转向外部的、观察的存在形式。于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彻底从内部的直接经验,转向了外部的人的行为反应。这样,人的心灵也就被改造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说,这个时期对于意识的看法,是还原主义的继续。人类意识最终被自然化了。意识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是可观察的、可测量的,是受环境决定的。然而,毕竟意识是一种人的内部的属性。将意识自然化的结局必然是否定意识现象的存在。这个过程为行为主义所完成。

意识对象化的情况在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那里,情况有些类似。在经典精神分析理

论的视野中,意识是个不起眼的角色,充当着本我与超我的奴仆。后来的新精神分析理论意识的地位逐步上升,成为整个人格的核心。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意识之于人的本质意义,认为意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然而,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两种理论都不属于“科学”心理学的范畴。因为其理论难于验证,而且他们也不把接受经验验证作为自身的本质要求。弗洛伊德本人就曾表明自己的理论无需验证;罗杰斯也主张问题中心的研究方式。所以,总的来说,他们关于意识的说明还是处于前“科学”阶段,其所使用的隐喻多是来自于临床经验,使用的理论概念多为常识语言。弗洛伊德那里,梦是欲望的伪装式的满足。梦境、自由联想等潜意识的内容隐喻的表达了儿童期所经受的挫折、悲伤和欲望。在容格那里,梦境、绘画和宗教艺术传递的是古老的人类灵魂。阿德勒则把人的心理发展归结为自卑与超越的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普遍的认为,人具有一种不断超越自身的能力,意识过程便是为这个过程服务的。

当代最为流行的意识隐喻是计算机隐喻或者说信息加工隐喻。认知心理学使用计算机隐喻人的大脑,进一步将计算机的功能隐喻为人的心理。这种人机隐喻是机械隐喻的继续,当然在本质上两者也有所区别。这种隐喻方式,又分化出两种隐喻的形态——符号主义的和联结主义的。代码、编码、信息加工、网络模型等术语都从计算机和心理加工的领域投射到了人类大脑和意识的领域之中了。

意识的对象化是通过意识的种种隐喻实现的。之所以存在诸种意识的隐喻,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类总是使用既有的手段和技术来平衡自身与宇宙的关系。一直以来,意识总是用来与新近的每一代科技改革相比较。最早的时候,心理或意识是空气,或者是火,或者是以太——不管这种物质多么微小、稀薄,在心理学那里都变成非物质的东西。在当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神经网络的意识隐喻也已初显端倪。

四、研究对象化意识的方法:意向分析与语言分析技术的引入

不管意识的诸种隐喻所表达的内容存在何种显著的差异,其表达的基本过程没有变化,都是在语言和意识之间找到一种适当的映射关系。在Lakoff等人看来,这种映射关系就是基本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隐喻不仅仅具有通常意义上的修辞学含义,而且被认为是人类认识自身的基本方法。隐喻不仅仅具有领域映射的语言形式,而且在本质上是一种基本的思维过程。那么,对于包括意识经验在内的心理现象的研究,应当包括对这个过程的分析和讨论。 然而,由于没有办法直接观察和把握这个基本过程。对于意识的分析,只能通过分析其表现形式即语言来实现。实际上,这个过程也就是对内部经验进行意向分析,因为意识指涉语言符号的过程也就是意向性的表现。可见,意向分析是理解隐喻的关键,有效地进行意向分析是有效获得隐喻意义并理解意识的必要步骤。

这个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进行语境分析。简单的讲,在文本之中,语境指的是上下文在意义上的连续性;在口语表达中,则是上下文以及所有影响表达内涵的相关因素。进行语境分析不是简单的词义判断。语境分析是对隐喻表达的过程连续性的理解。其次,获得有关隐喻表达者的知识。获得这种知识是理解表达意向的重要方式,是形成一般背景的首要因素。一般背景是隐喻表达者与理解者所共有的特定信息,其信息组织是一个特定范围的信息域,主要包括相关的知识、信念和假设等。最后,需要分析自身的体验,了解理解过程所属的经验域。所谓的意向理解,在根本上是一种“感同身受”,是一个通过自身体验,理解另外一种体验的过程。 不管是关于自身体验的知识还是关于隐喻表达者的知识,首先都是作为语言形式存在的。

正如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Allport)在人格领域进行的工作。他通过词汇学研究,分析人们对于自我或人格的语言描述,进而讨论人格的基本维度。理解和分析意识的诸种隐喻,也就需要在语言分析技术的引入。这种语言分析过程涉及至少涉及三个方面内容:隐喻的开

放性,隐喻的意义域以及对隐喻意义的理解。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构成了隐喻意义理解的基本过程。

参考文献

1 Gluchsberg,S.The psycholinguistics of metaphor.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3(2). 2 Searle,J.Intentionalit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 Gibbs,R.A new look at literal meaning in understanding what is said and implicated.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2(34):457-486.

4 葛鲁嘉.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及其考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5 宁如.心理体验及其对象类型.现代哲学,2002(4):101-108.

6 [美]约翰 杜威著,傅统先译.确定性的追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 [美]约翰 塞尔著,李步楼译.心灵、语言和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8 [美]T.H.黧黑.心理学史——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趋势.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9 [德]威廉 冯特.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