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动态研究中外关系史的有益尝试——读郑红英博士《朝鲜初期与明朝

动态研究中外关系史的有益尝试——读郑红英博士《朝鲜初期与明朝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6年i1月 第49卷第6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NOV.2O16 Vo1.49 No.6 动态研究中外关系史的有益尝试 ——读郑红英博士《朝鲜初期与明朝政治关系演变研究》 王 桂 东 (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 2015年6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郑 红英博士著的《朝鲜初期与明朝政治关系演变研 究》(下文简称“郑著”)一书,该书是我国近年以来 关于明代中朝关系史研究的重要成果。笔者作为 给予了积极的迎合。 第3章的主要内容涉及朝鲜王朝的建立及其 对明朝外交关系的初步开展,并着重分析了这一 时段两国关系的矛盾与隔阂。作者首先阐述了朝 朝鲜史方向的在读博士,实属作者郑博士的后辈, 似乎不应冒昧地评论前辈的大作,但出于对中朝 关系史的钟爱以及对作者研究理路的认同,故而 不揣鄙陋,愿将此书介绍给学界同仁,并结合自身 鲜太祖李成桂从高丽末代王恭让王手中取得王位 后,为了进一步获得王位的合法性急需得到宗主 国明朝的册封,然而明太祖鉴于高丽王位更换频 繁且多有诈伪之事,因此采取“听之任之,不加干 的阅读感受作出若干延展性的评论。 对全书内容的介绍 预”的策略,拒绝对李成桂进行册封。但明太祖又 赐予李成桂所建立的新政权以“朝鲜”的国号,并 允许其与明朝通使往来,实际上等于默认了李成 桂取代高丽王朝这一既成事实;李成桂主政三韩 之后,一改高丽末期对明朝外交摇摆不定的, 坚定地执行“事大外交”的方针,力图重新建立起 两国间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只是事与愿违,明朝 一、郑著是作者在2011年完成并通过答辩的博 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又经过历时4年多的时间 反复修改润色才最终与读者见面的。全书共分为 3个部分,其核心内容正文部分由第2章至第5 章组成。作者以时间的纵向发展为论述线索,着 重考察了朝鲜王朝太祖至世宗朝时期(1392— 1450年)与明朝政治关系的演变历程。其中第2 章系统回顾了高丽王朝末期与明朝和北元之间双 重外交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为接下来正式探讨 朝鲜王朝与明朝的外交关系做好了相关历史渊源 与朝鲜的关系依旧隔阂不断。对此,作者认为这 是明朝与朝鲜政治利益关系调整和适应的不可或 缺的过程。 第4章主要论述了朝鲜太宗在位时期与明朝 关系的修复与进一步发展。作者首先不惜笔墨地 对此一时段两国国内各自发生的储位之争进行了 梳理,提出朝鲜的两次“王子之乱”以及太宗的即 位,尤其是明朝“靖难之役”的发生为两国关系出 现重大变化提供了契机。明太祖的继任者建文帝 与背景情况的交代。作者首先论述了高丽恭愍王 利用元末中原王朝发生无暇东顾的历史机 遇,在政治和经济等领域展开一系列的反元活动, 试图摆脱元朝对高丽的严厉控制,从而谋求完全 ;而当明朝建立后,出于孤立北元的政治意 图,明朝主动寻求同高丽建立密切的政治外交关 系,而高丽恭愍王亦顺应时势变化,对明朝的要求 ・ 为了拉拢朝鲜,一改明朝之前对朝鲜“令其自为声 教”的漠然态度,转而实行一系列的怀柔,如 正式册封朝鲜太宗为朝鲜国王等。而朝鲜方面则 针对“靖难之役”在“朝廷”与“燕王”两方巧妙转切 外交策略,并从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利益。此外, 1 36 ・ 作者还全面讨论了两国政治关系走出低谷的原 作最具有代表性,而且前辈学者对明朝初年与朝 因,对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两国对参散等11处女真 鲜两国政治关系的研究,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深 人管领权的争夺亦进行了考述。 度上,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在此种情形 第5章是全书中探讨问题最为全面同时亦是 下,郑著依然大胆地选取这一旧题,恰恰是因为作 阐发作者个人创见最多的一章,实属本书的精华 者敏锐地发现了“学界对此课题缺乏深入系统的 之所在。该章主要阐释了朝鲜世宗时期与明朝政 分析,没有做相关整体性的探讨……关于朝鲜初 治关系的继续发展,并最终使得两国的密切关系 期与明朝政治关系的演变,依然存在很大的研究 实现了巩固。作者通过分析世宗时期两国使臣的 空间”(第8页)。而作者也正是通过对“高丽末 频繁往来、书册贸易的广泛进行,以及两国长期的 期”“朝鲜太祖时期”“朝鲜太宗时期”以及“朝鲜世 马匹贸易对政治关系的影响等,阐明了此一时段 宗时期”两国政治关系演变轨迹的动态揭示,使得 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等层面均得到 其与前辈学人的著作非但不显雷同,反而使得对 了空前的发展。同时,对于两国间仍然存在的一 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加丰富与完善。此外,郑著还 些矛盾作者也并未加以回避,如朝鲜出于自身利 特别注重挖掘相邻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诸 益的考量,在与女真各部的交涉中往往阳奉阴违 如威化岛回军与李成桂的掌权、表笺风波的原因 并不完全遵循明朝的意志,而是刚柔并济,甚至不 和影响、“靖难之役”爆发后两国之间的外交策略、 惜使用强力措施不断地将其国境的北界推进到图 朝鲜太宗与世宗时期女真的因袭变化与北进 们江和鸭绿江沿岸。 行动等等,作者在梳理此类事件因果关联和理清 事件之间逻辑关系的同时,也必然会增强其对整 二、特色与创新性分析 个课题进行动态考察的力度,而这也恰恰是郑著 的最大学术价值之所在。 郑红英博士的这部著作,以朝鲜初期与明朝 二是在对一些问题的微观考察中作者往往能 的政治关系演变为研究对象,广泛而细致地爬梳 够得出独到的见解,使得本书不乏创新点的涌现。 中、韩两方面的丰富史料,并使用简练明快的文字 例如,作者在论述辛祸和崔莹的“攻伐辽东计划” 勾勒出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两国政治关系发展演 时,李成桂曾以“四不可论”(即以小逆大一不可, 变的图景。笔者以为,无论是对宏观问题的整体 夏月发兵二不可,举国远征倭乘其虚三不可,大军 把握,还是对微观问题的细节考察,相比于其他同 疾疫四不可)向辛祸谏言终止该计划。以往的研 类著作,郑著均有其独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究大多认为其中的“二不可”是鉴于夏季多雨水、 个方面: 道路泥泞不利于行军等层面来加以考虑,但作者 一是采用动态研究的理路和范式,注重深度 却更深一步提出“夏月发兵是对国内经济问题的 探究先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从而 担忧”(第47页)。当时高丽国内的土地制度濒临 较为生动地展现了朝鲜初期与明朝政治关系的演 崩溃,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军粮短缺问题。若秋季 变轨迹。相比于单纯地按照时间次序而平铺直叙 发兵,“禾谷被野,大军足食”,但如果执意夏季用 式地叙述历史,动态研究无疑更能够揭示出所考 兵,势必会因为军粮告罄最终导致无功而返。又 察对象的沿袭与变化情况,这对于我们加深对相 如,明太祖在位末期与朝鲜发生了三次“表笺风 关历史的认识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其实关 波”,作者对产生“表笺风波”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地 于明朝初期同朝鲜的政治关系,中外学术界业已 分析,得出明太祖晚年性格多疑,常因一些枝节小 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实践,也涌现出了一批有价 事借题发挥是第一个原因;至于第二个原因是由 值的学术成果,其中学者叶泉宏先生的《明代 于高丽末期对明朝外交的摇摆不定,也使得 前期中韩国交之研究(1368—1488)》①和韩国学 明朝方面对新兴的朝鲜政权继续保持着猜疑和防 者朴元熵先生的《明初朝鲜关系史研究》②两部著 范;此外,作者还指出朝鲜与明朝对儒家礼法文化 ① []叶泉宏撰:《明代前期中韩国交之研究(1368--1488)》,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② [韩]朴元熵著:《明初朝鲜关系史研究》,汉城:一潮阁,2002年。 ・ l37 ・ 的理解差异是出现表笺问题的第三个原因(第 78—79页),即认为朝鲜方面向明朝做出的辩解 首先,本书的逻辑架构方式似乎有待商议。 如第1章为全书的“绪论”,而第6章为“结语”部 分,这种将“正文”之外的“绪论”与“结语”部分单 独设置为一章的架构方式是否合适以及必要,笔 者认为作者还应再加以斟酌;又如第5章的标题 为“世宗时期与明朝关系的巩固”,但该章的前4 “小邦僻处荒远,言语不通,闻见不博,粗习文字, 仅达事情。其于制作,未谙体格,以致错误,非敢 故为侮慢”符合其实际情形,这一点原因很切要, 体现了作者对此问题的深刻认识。实际上,高丽 时期受元朝的深刻影响,崇尚佛教,儒家文化一度 受到抑制,朝鲜建国初期虽然力图扭转这一现实 情况,但毕竟时日尚短,朝鲜对儒家礼法文化的掌 握程度是远远落后于明朝的,这也正是两国对其 节在论述“两国使臣往来”“明朝的宦官外交”“书 册贸易”以及“马匹贸易”时,却并非是仅仅讨论世 宗一朝时的相关情况,而是有很大篇幅涉及世宗 朝之前的“太祖朝”和“太宗朝”的有关史实,这便 产生理解差异的根本原因,因而笔者以为,作者若 能对这一情况再有所阐发,必会进一步完善其观 点。再如,相比于辛祸、崔莹的“辽东征伐计划”为 学界所普遍关注,朝鲜初期郑道传的“辽东征伐计 划”则鲜有学者问津,郑著抓住这一“盲点”给予了 深入论析(第8O一89页);而对于明初与朝鲜的马 匹贸易问题,郑著也独具匠心地从其所引发的政 治意义来加以探讨(第156页)。以上是郑著中比 较有代表意义的创新之处,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展 开论述,但已足见本书之新意迭出。 三是大量征引韩国学界同仁的相关研究成 果,在有效支撑作者论点的同时也提升了本书的 国际化学术视野。目前国内学术界从事朝鲜史研 究的部分学者还不是很精通韩文,因此对韩国同 行的学术史和研究现状的把握也很难令人满意。 本书作者郑红英博士作为我国一名出色的朝鲜族 青年学者,充分利用了其韩文水平高、资料搜集能 力强的优势,在本书的撰写中广泛征引了韩国学 者关于这一课题的既有研究成果。作者此举既是 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客观上促进了将韩国 同仁的研究成果引介到国内学术界,这对于促进 两国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很有助益。当 然,也诚如作者所言,韩国学界因为在历史观的认 知上与中国学界存有差异,在涉及民族与边疆问 题时“不免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第6页),遗憾 的是,作者未能在其行文中引用具体事例加以论 述,如能在相关争议认识上进行深入论辩,势必会 进一步提升本书的学术价值。 以上是郑著的几点独到之处,笔者不免挂一 漏万,略陈管见而已。当然,学术研究没有止境也 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本书亦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 和有待商榷的地方,在此笔者斗胆陈词,以就教于 郑红英博士及诸位方家,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 ]38 ・ 不免产生“文不对题”的尴尬,因此也需要作者作 出某些技术上的调整。 其次,本书文字表述流畅,甚至不乏文采,作 者作为一名母语为非汉语的青年学者,用汉文写 作能够达到如此水准,实属不易!但是毋庸掩饰 的是,该书也存在不少表述上的欠妥之处乃至错 误,在此试举几例。如本书第35页,作者提及“中 国东北松花江流域、长自山流域的女真人口迅速 繁衍”,此自山显然与“流域”一词无涉;又如 第29页,在论述高丽“遣判宗簿事崔源如京师,告 丧请谥及承袭”时,作者误认为崔源是前赴北元朝 廷告丧,实际上崔源是前往南京告丧于明朝;再 如,第101页关于“靖难之役”作者写道“后鞑靼归 附燕王”,实际上明代蒙古为三大部,即鞑靼、 瓦剌和兀良哈三卫,“靖难之役”中归附燕王的蒙 古并非属于鞑靼部,而是来自兀良哈三卫。 此类问题虽然不至于影响到作者对全书中心议题 的论述,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本书的整体观感 产生负面效应。因此笔者本着对读者和作者负责 的态度,不避严苛求全之嫌疑,真诚希望作者对此 加以重视并在再版时作出订正,这也是一个学者 崇尚严谨学风的题中之意。然而在此需要明确的 是,毕竟瑕不掩瑜,该书的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还 是应该给予高度地肯定。 三、相关延展性评论 此外,笔者欲结合对郑著的阅读体验阐述两 点个人的见解,权当作是对本书的延展性评论: 其一,“女真问题”是明代中朝关系史研究的 重要议题之一,郑著在部分章节也涉及了其中的 一些相关内容,但是份量则明显单薄,当然也可能 是作者因受选题的,不便作过多深入的论述。 另外郑著在论及“女真问题”时缺少对日本学界既 绕“女真问题”的长期交涉、边疆地区的开发、使行 有研究成果的关照,也是本书中稍显遗憾的地方。 往来的新变化,尤其是朝鲜“壬辰倭乱”以及满洲 事实上,明代女真史研究(包含女真与明朝、朝鲜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对明朝与朝鲜所产生的巨大冲 的关系)在日本学术界一度成为显学,取得了相当 击,以至于由于清朝的崛兴明朝与朝鲜两国的宗 高的学术成就,其代表人物先后有园田一龟①、和 藩关系最后被迫终结等等。但令人遗憾的是,相 田清②、池内宏③以及河内良弘等人,尤其是河内 比于清代中朝宗藩关系业已有学者进行了很出色 良弘的《明代女真史研究》一书④,更被认为是日 的动态研究并阐明了其发展变化的历程,⑤至今 本学界明代女真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然而,日 还未见到国内外学术界有学者采用动态研究的范 本学界与中国学界同样存在历史观认知上的差 式就整个明代中朝宗藩关系的发展演变给予细致 异,而且某些日本学者的著作还不乏为其殖民主 地探讨。郑著选取朝鲜王朝初期这一时间段限就 义服务的元素,因此急需中国学界的女真史研究 以上议题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其开创之功值得称 水准迎头赶上,以便于在与日本学界进行学术对 赞!然而为了该议题能够有一个在更为完整历史 话时形成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可喜的是,近年 视阈下的展现,笔者期待作者郑红英博士以及其 来已有学者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趋势,并作出了卓 他学界同仁担负起自身的学术使命,早日填补这 有成效的研究尝试,但为了避免先行者过于形单 一研究空白。 影只,需要有更多的同仁加入其中,从而共同推进 总之,郑红英博士的《朝鲜初期与明朝政治关 中国明代女真史领域的研究。 系演变研究》一书在研究理路与范式上具有很强 其二,郑著所论述内容的最晚时间截点为朝 的示范意义,必将促进更多的学界同仁将动态研 鲜世宗大王薨逝的1450年(即明景泰元年),这距 究的方法应用于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各个领域,而 离大明王朝最终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推翻(即 动态研究也应该成为突破当前中外关系史研究水 崇祯十七年,1644年)尚有近200年的漫长历史 准陷于停滞状态的有效手段之一。最后,祝愿郑 岁月,郑著将时间下限定格在1450年,不免会给 红英博士在不久的将来有更高学术水准的论著 人一种戛然而止而意犹未尽之感。实际上在其后 问世。 的两个世纪里朝鲜与明朝的宗藩关系仍旧经历了 很多的考验,其间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诸如围 [责任编校:张京梅] 作者简介:王桂东,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 ① [日]园田一龟著:《明代建州女直史研究》,东京:国立书院,1947年。 ②[日]和田清著:《东亚史研究(满洲篇)》,京都:东洋文库,1955年。 ③[日]池内宏著:《满鲜史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1963年。 ④[日]河内良弘著:《明代女真史 研究》,京都:同朋社,1992年。(汉译本参见《明代女真史研究》,赵令志、史可 非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5年) ⑤ 宋慧娟著:《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 ・ 】3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