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文化,感悟诗意人生
作者:陈艳君
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6期
摘 要: 《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获得了一片赞誉,为满屏都是“真人秀”风潮的中国电视节目内容带来了清新之风,在经典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文章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研究对象,从精神内核、节目形态和人物影像三方面探析了《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元素,以期对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有所启示。 关键词: 经典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 成功元素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后推出的又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和文化的竞赛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感动过我们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先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两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获得了一片赞扬之声,为满屏都是“真人秀”风潮的中国电视节目内容带来了清新之风。在超强口碑的支撑下,《中国诗词大会》从第一季时的周播改为第二季时的日播,且是春节黄金周的晚八点档,以期让更多的观众收看到节目。“据央视数据显示,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1],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节目的成功。
一、精神内核:站在时代的高度涵养心灵
中华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至今仍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和精神动力。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有的形式与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它歌颂了中华民族对祖国家园的无限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中国诗词大会》秉承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理念,通过对古诗词的背诵与书写,重拾诗词文化的魅力,让观众站在时代的高度涵养心灵。具体而言,《中国诗词大会》在这方面的特点有二:
其一,既能深挖精神内涵,又能使观众乐于接受,这成为《中国诗词大会》赢得观众收视热情的关键。为了避免出现前期的积累或准备不足,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开掘不够深刻,节目的表现手段基本停留在背诵、记忆的单一层面等缺憾,《中华诗词大会》节目组邀请了古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历时近一年组建了全部节目所需的诗词题库。从诗词内容的选择看,“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让观众在既熟悉又陌生的题目中仿佛与古人作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对话,领悟到了古诗词深远而优美的意境,见证了中华诗词文化的力量、魅力、温度和精髓。从诗词题面的选择看,节目组放弃走高冷、古癖、艰涩的“偏怪路线”决出选手的胜负,而是注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普及性和专业性并重的甄选方式,通过品读经典,升华内心。一切的背诵、记忆只是表现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阶段,只有真正理解文字、词语、诗句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才是节目组追求的目标。
其二,《中国诗词大会》在努力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应重视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的关联,努力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受众的需求、认知、情趣和知识结构相吻合,从而进一步发挥其文化效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和生存智慧。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通过阅读古诗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从思想灵魂和种族归属层面解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何去何从”等问题,同时也能提升个体层面的文化涵养、审美情趣、认知能力等。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中国诗词大会》兼具普及性、观赏性、参与性、获益性等多重特色,观众喜欢看、听得懂、够得着、迈得进,从而得以在兴趣盎然的欣赏中增长知识,受益匪浅。
《中国诗词大会》的录制与播出,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以如此高的规格推出的这档诗词节目,体现了央视对中华诗词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对普及中华诗词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3]。《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之所以获得成功,与节目组准确把握时代需求,合理融入时代元素的敏锐嗅觉和创新做法密不可分。《中国诗词大会》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醒大家认知、掌握诗词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解读、传播并指导今天的人们正确使用古诗词,将千百年来吟咏的诗词文化激活,使之再度流动起来,寻找心灵的归乡之旅。因此,《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推出恰逢其时,契合了时下的需求,与时代发展同步,如此方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和认同,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传承与发展。 二、节目形态: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
一直以来,着眼于价值引领和文化积淀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如何做到“有益”并且兼具“有趣”,始终是中国电视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与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有机结合,中央电视台之前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在这些方面做出过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中国诗词大会》在这一基础上又进行了审慎而大胆的节目形态创新,运用高超的智慧和技巧及特有的中国气派,使主题与形式呈现出有机的融合,让“寓教于乐“这一基本手法得以较充分实现。 《中国诗词大会》展现的是“诗词”和“大会”两方面内容,采用无固定、有悬念的诗歌知识作为内容,通过“考试、竞赛”的模式展现其过程,其中又分为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两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该节目组创造性地采用“以一敌百”和“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每场比赛以五名挑战者分别对抗百人选手团的模式进行。“百人选手团”由来自海内外的100名诗词达人组成,挑战者与百人团选手同时答题,每道题答题时间限定为十秒,以百人选手团中答错的人数即“击败率”为本题积分。每位上台的挑战者最多可回答十道题,其间若出现失误,便停止答题,挑战者分数累计最高者将与台下本场答题最多最快者进行“飞花令”的较量。“‘飞花令’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种文字游戏,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的名句‘春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无处不飞花’。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高频字,在场上选手完成答题后,由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成绩的第一名,来到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4]。晋升为攻擂者,取得与擂主两两对决的争霸机会,在攻擂的过程中谁先取得五分,便成为本期最终的擂主。每场比赛结束时,现场统计百人团中答对最多且用时最快的前五名选手,将成为下一场比赛的挑战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