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起始课案例《时间在流逝》 天心区铜铺街小学 唐敏
“一碗米的价值,有人把它煮成米饭,价值2块钱;有人把它包成香喷喷的粽子,价值十来元钱;也有人用把它酿成香气袭人的酒,价值几十元。”这是我偶然一次听主持人于丹转述他人的一句话,特有感触:其实小学科学教学的价值,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价值观就有不同的教学效果。那么5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起始课《时间在流逝》怎样教学才可以提升从米到酒的价值呢?下面我就说说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创新教材,酿“实用”味
本课是“时间”单元的第一课,教材原研究内容:“现在几点了”“一分钟有多长”,“过去多长时间”三部分。关于时间的学习内容,学生在思品课、数学课中都有所接触,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有类似的体验及思想教育内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本课内容显得很简单,但本课探究的成分很少,不是典型的科学探究课,因此我试图通过一些可操作、可感受的具体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更直接的认识到一些规律的事物或现象是可以估计时间的,从而上出科学课的味道。具体将教材处理为: 1、了解估算时间的方法 2、积累估计时间的依据 3、运用估计时间的规律 4、拓展“时间”的研究
鉴于对教材及学生的上述理解和分析,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长短,感受时间在流逝这一抽象理念。 2、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了解到借助有规律的事物可以估计时间。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积累估算1分钟长短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感受时间在以不变的速度流逝这一抽象理念。
二、体验活动,酿“探究”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科学的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用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采用估计、感受等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探究时间的长短。具体分以下四个活动进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估计现在的时间(体现思考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估计一分钟(尊重学生,体现可操作性、合作性);我与学生不同的估计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科学估计时间的方法应具有“规律性,(突出科学性);两个对比体验活动来让学生感受“时间流逝的快慢”(体现互动性),具体教学处理如下:
(一)了解估算时间的方法
1、师生互动玩游戏,自由估算1分钟。
◆游戏的规则:老师说“开始”,你就用自己的方式“计时”,如果觉得时间过了一分钟,就举起你的右手。
2、学生分享“估算”1分钟的方法 ◆说说,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出1分钟时间的?(不一定要用“估算”一词。)
◆在学生分享中初步归纳出“测量”时间的方法:测脉搏、心跳、数数、拍掌„„)(设计意图是:在游戏中调查学生的前概念,初步建立“估计”时间的方法,为后面探究活动,学习有理有据地对某一时刻进行估计做铺垫。) (二)积累估计时间的依据
◆如果请你通过数心跳的次数来测量1分钟的时长,你会数多少次啊?你呢?你们呢„„
◆出示探究问题: “心跳”是有规律的吗?每分钟脉搏的次数、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每分钟写字的个数„„也会有规律吗?他们可以用来作为估计时间长短的依据吗?现在就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活动研究,实验组成员轮流当记时员,协助同伴检验这些活动发生的频率是否有规律,这种规律能不能作为估计时长的依据)
第1个科学研究记录:寻找能够估计时间长短的规律
第( )小组记录人: 2014年——月 日 时 分
活 动 估计一分钟发生的次/个数 实际一分钟发生的次/个数 第一次1分钟: 第二次1分钟: 第三次1分钟: 我们小组认为:三次测量 活动数据相差 (大/不大/相我们的发现 同,它是 (有/没有)规律的, (可以/不可以)用来估计时间的长短。 (设计意图: 每个学生都选择了一个感兴趣的活动探究证明,从实际活动中教师再引导归纳出人的心跳、呼吸、有规律的数数、匀速的写字„„这些活动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有规律的活动来估计时间的长短。用自己的方法研究问题,用自己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方法,学生兴趣浓厚,真正做到在体验中学知识,提升了起始课的价值) (三)运用有规律的活动估计时间
◆教师还是出示前面玩过的活动规则:老师说“开始”,我们就用刚才研究的有规律的方法和数据“计时”,如果觉得一分钟时间到了,就举起你的右手。 当学生运用自己方法“测量”时间时,教师第一次设置一个正常情景,第二次教师作为一个干扰者放一段音乐,因用同一方法两次不同的情景,学生在体验中,自然会感受到借助有规律的事物是可以估计时间的,但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时,根据自身感觉和借助有规律事物去估计时间,有时会有偏差。顺势,教师可引入:生活中,我们会用到“时钟”这种工具准确的记录时间。
(四) 运用有规律的事物感受时间
◆同学们,看看我们现在钟表上记录的时间,它会因为我们上课而停下来吗?一个简单的生活观察,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是没有快慢的,时间的长短也不会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是在流逝的,自然引出课题,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意图:对于时间在流逝,对时间的估算,从无目的,无方法到有方法,到有规律,从四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提升了学生对估算的准确性,从而认识
平均每分钟 到要想估算能够比较准确需要借助一些方法,而这些方法、事情都是要有规律、是重复性,为后面学习测量时间工具的演变以及制作测量时间工具是很有利的。)最后,我出示一个视频“1分钟容颜变化”,自然合理的过度到情感教育,让孩子感受生命也在流逝,你的生命现在流逝了多少呢?自然过渡到珍惜生命。 三、问题延伸,酿“兴趣”味
运用问题,延伸课堂:如果让我们估计10分钟或者1小时所持续的时间,我们还可以有哪些方法?在时钟没有发明之前,你知道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登陆“时间科普网”去了解有关“时间”的秘密!
活动拓展:下课后也请同学们你用今天所学的方法估算一下从实验室到教室所用的时间,好吗?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对古人如何计算时间的困惑或似懂非懂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课后上网、看书查找资料继续探究,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延续学生自行探究解惑的兴趣,同时也为单元其他课时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铃声并不是一节课的终止”的境界) 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也体会到酿造“米到酒”的科学味应站在学生角度把握三个观念:1、课程观。真正站在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年龄特征的高度,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合理有效地重组教材,达到教学效果的最高境界。2、学生观。“从学生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科学活动的内在联系和活动之间的结构,实现教学的连贯性和实效性。3、后续观。利用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把课堂上的“迷茫”引导到课外,通过课外探究寻找其中的奥秘,既能帮助学生解惑,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
总之,起始课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后续研究的兴趣,重研究内容的设计,更要注重体现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真正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酿造香气袭人的米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