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
(1)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人不能过度使用自然,要懂得保护自然,否则
自然就会惩罚人类;
(2)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类初期由于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其低下,此时自然
主体,人为客体,随着人类的发展逐渐演变为人的主体性,自然为客体。最终要达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双主体”。
(3) 人与自然的双主体其实强调的就是实现“生态与文化的统一”:文化要尊重生态,而生
态也应不否定人,不否定文件,而在一定程度上容纳、肯定文化。
1.5 环境美学中的环境概念 环境与艺术的区别:
(1) 西方美学家认为,真实与虚构(小说、绘画、戏曲、电影等都是虚构的)是环境与艺
术的区别之一。但有人也认为,真实与虚构作为两者的区别缺乏充足的理由,环境是物质的真实,艺术是精神的真实。
(2) 环境是运动的,人在环境中随着欣赏的对象一起移动。而艺术品是相对固定的---雕塑、
摄影作品、绘画、电影等。
(3) 艺术强调审美距离(心理距离—远隔千里却又近在咫尺)的保持,而环境的欣赏则不
同,欣赏者不仅不与环境保持距离,而且直接介入环境之中。
(4) 环境欣赏是以动观的方式进行(观赏园林),而艺术欣赏则静观为中心。
第二章 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
环境与生态的关系是什么?
(1)主体与客体:在过去的哲学体系中,主体与客体一直是对立起来的。笛卡尔(解释)明确地将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建立了主客二分的模式-----所惟我们称之为“主体哲学”。 生态哲学:一是:生态哲学认为,人与自然密切联系,为一整体;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不可能与自然完全的对立。二是:人不是绝对的主体。在生态哲学看来,没有绝对的主体,也没有绝对的客体,人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而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重要的。 (2)人的价值与自然自身的价值:传统哲学:“万物皆备于我(解释)”---只有人才有价值,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上惟一的主体。
生态哲学:自然有属于它自身的价值。动物、植物等自然生物都有其生存权,人可以欣赏自然的美,但不能以人的意志去破坏它。
1
(3)自然人化与人的自然创化:传统哲学:“自然人化”----人存在于地球上,首先要活着,而要活着,就需要物质。人所需要的物质从何而来?---人类对自然的掠取或者说是对自然的改造。生态哲学:提出了“自然创化”的概念:这个世界既是人创造的,更是自然创造的,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自然创造的。
(4)部分与整体:人存在于环境中,那么要正确看待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须从整体上、诸多事物的联系上来看来环境的美。----环境美不只在某一物美,而在整个生态系统美。 2.3 环境美与伦理 如何理解“诗意的安居”?
(1)超越的含义不是超脱,而是对于事物对立的关系的消融。对功利的超越,就要求人类不能单纯的抱着人本主义或是完全的自然主义的观念,而是要实现两者间的有机统一。(2)人与环境之间不仅有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人还能从环境中获得洗礼与升华,也即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3)人在环境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也意味着环境成为了真与善的本源。 2.4 环境美与和谐
如何理解环境美学上的和谐观?
(1)生态与文化的和谐:人类的文化集中体现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水平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有两面性:一是它为人类创造了文化,这种文化或体现为物质财富,或体现为精神财富,这为人类的进步开辟了道路。二是,它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因此,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都要限制在不至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在生态与文化之间寻求和谐。(2)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自然与人文的关系讲的就是从人们的生活需要出发,正确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说的人文环境可以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建筑、生活设施等;软件:人类的各种生产与日常生活。因此,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最常见的是建筑、街道、高压线等设施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3)人文诸因素的和谐:人文因素包括哪些?动态(人们的各种活动)----人际关系的和谐;静态(人工制作的各种物体包括建筑)----同一街区、同一住宅区内的各建筑的布局要和谐,不要有雷同的建筑。
动态与静态环境的和谐----住宅街区的硬件设施相当现代化,豪华,但住宅区内的居民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修养。我国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建筑和生活设施都与城市相差不大,但生活方式却有很大不同。(4)人与环境的和谐----城市新老建筑的和谐搭配,北京的四合院,古建筑
第三章 环境美
3.1环境美的性质:
2
(1)环境美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我们通常所知的美包括多种形态,我们在野外的大自然中可以发现自然美、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可以发现艺术美,我们学习科学技术的时候会觉得科学技术也有一种美?事实上,环境美与上述各种美都相关,却不能归属到其中的任何一种美。也就是,环境美不是一种美的形态,而是一种综合的美。 (2)环境美的生态性和文明性:
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第一位的就是生态主义。从宏观来看,环境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断面,可纳入整个地球的生态网络之中。 (3)环境美的真实性与生活性:
当我们把环境作为欣赏对象时,它就像一幅画,所以,加拿大学者卡尔松就提出了景观欣赏具有“如画性”这一说法,它的意思是说,景观具有艺术美的一些性质绝对的真实性是环境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 (4)环境美的根本性质:家园感
人在环境中生活,环境就成了人类的家,由此派生了环境美的重要特性----家园感。 3.2环境美的功能:乐居
怎样的环境才称得上“宜居”呢?
(1) 有利于健康。主要看五个方面:空气是否清新,饮水是否清洁,气温是否宜人,是否
有噪声,是否有严重损害人健康的其它因素存在(如湖区的血吸虫病的钉螺,放射性元素)。环境的卫生状况是衡量环境美的重要标尺。
(2) 有利于安全。治安情况等。
(3) 出行及做事方便。方便是宜居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读书(安静),商场(人多) (4) 能带来某种利益。人们选择某一座城市作为自己的居住地,总是有很多原因的。美术
艺术的发展(巴黎),音乐方面的发展(维也纳)。
(5) 具有足够的空间。建筑与自然的比例,人与绿地的比例,建筑与空地的比例,建筑与
路面的比例,建筑物之间的比例。
怎样的环境才称得上“宜居”呢?
(1) 景观优美,具有综合的美感享受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筑景观和工程景观),及
两者的综合景观。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它的建筑景观、工程景观与自然景观应有恰到好处的交融。
(2)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每座城市都有它的历史,这些历史文化是城市最为宝贵的财富。
3
城市在改造的时候要注意有选择地保留这些遗存,在某些情况下,新的建筑要为它让路。
(3) 个性特色鲜明。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特色的一面。 (4) 能满足居住者的情感需求与文化需求。
第四章 自然环境美
4.2自然环境美的性质:
(1) 首要的是它的自然本性,也称之为“野性”。自然美首先在它的野性。这种野性既表现
于外在的色彩、形态,更表现为内在的性格、气概、习性等。动物园的老虎怕鸡。。。
(2) 自然美的客观性:自然美的客观性决定了各种自然物有其作为种族的个性,也有其作
为个体的个性。首先是物种的个性,老虎有老虎的美,狮子有狮子的美,它们是不同的美;其次,即使是同一种物种,它们中的个体也是不同,正如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老虎。
(3) 神性:在人类社会早期,自然之于人是变化莫测的,森严可怖的,人们对自然充满了
敬畏和恐惧。在充满神秘力量的自然面前,人们产生了“自然崇拜”。
(4) 真:比如说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有很多对称性的事物(蝴蝶),对称是一种美,重要的形
式美,而这种美的背后潜藏着物理世界的规律----真。
(5) 类人性:虽然我们现在都在说,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人有意识,但是,大量的事实似
乎更能说明自然物特别是高等生物具有意识性。
4.3自然环境美的特性:
(1) 具体的对象性:对象性,意思是说自然环境美必须有一个欣赏它的对象,而且这个对
象不能是抽象意义的人,环境美学说的对象,是具体的人。
(2) 实体的精神性:自然环境美存在于自然环境与人的交流之中,人是实体性的存在,环
境也是实体性的存在,自然环境美虽然具有精神性,但这种精神是寄寓在两个实体关系之间的。
(3) 空间的稳定性与时间的变异性:自然环境美作为实体性的存在,它立足在地球上,在
空间上难以移动。自然环境在空间上相对固定,但在时间上却是随着地球的运转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
(4) 整体性:自然环境的美是一种整体性的美,整体性可理解成相关性。所谓相关性,就
是说自然环境中的任何自然物,它的美都依赖于其它物体的作用。
(5) 功能性:自然物的美离不开它的功利性,鸟都有流线型或纺锤型的优美体型、紧贴全
4
身而油光闪亮的羽毛、对称而均衡的双翼,鸟的这些形状与它的生存关系极大。
4.5 当代自然审美观
自然全美论:一切自然物都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 自然至美论:自然美是最高的美。
(1) 自然是人类生命之源。人的生命具有多种内涵,有肉体的生命,有精神的生命。不管
是哪种意义的生命,其自然性都是基础。人的肉体直接从高等的灵长目动物中进货而来,人的精神也从动物特别是从高等的灵长目动物中进化而成。
(2) 自然是美的规律之源。人类凭着自身的智慧从大自然的创造中领悟出美的规律,然后
用在人类自己的创造上。
(3) 自然是人类审美潜能之源。审美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虽然它积淀着人类进化的精
神养分,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文明性,但人类的审美也是以自然为根基的。
(4) 自然的创造包括具有审美意义的创造,不管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是无限的,远非人能
企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奇特的自然景观,面对自然创造的一切,人们都难以想象,除了惊叹还是惊叹。而我们人类能做的只是对自然的模仿。
(5) 人类的创造包括审美创造,都是以自然为师的。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发现,技术实质
上是这种自然规律的合乎人性的运用。我们现代的艺术作品,作为人类审美创造的主要形式,不管是内容、形式还是灵感都来自自然。
第五章 农业环境美
5.1 农业的审美性质
如何理解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和文化性的统一?
① 农业生产是人类与自然的直接对话,也就是说,它直接面对大自然,作为植物的农作
物,是自然物,作为动物的家畜是自然物。
② 农业景观具有生命性,农业生产是一种培育生命的事业,农作物作为植物,家畜作为
动物都是有生命的。作为生命物,不仅生命的结构是精致与奇特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新陈代谢着。
③ 农业景观是人工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景观,它不仅是生命景观。农业生产的田野中,
对于人类而言,需要的也许就是某种作物,但实际上在这片田野里生活着的远不只是这种作物,许多非人类需要的植物、动物也在其中生长着、生活着。
④ 农业景观是人类的一种大地艺术,人类的劳动,特别是农业劳动,它本来就具有一定
的艺术性。人在大地上种植庄稼,也就是在大地这面世大的画布上作画。
5
5.3 农业景观的价值
如何解决农业景观中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矛盾关系?
发展一种土地伦理,倡导对土地的关爱。土地伦理是一种用于补救和指导土地关系的
伦理观,是一种对土地表示热爱、尊敬和赞美,高度认识土地价值的新型伦理。 政策上的扶持。禁止污染物的随意排放,禁止难降解的有毒农药的生产与使用等等。
目前,“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现在农业生产对肥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但化学肥料的过量施用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比如: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 从中国传统的理论和实践中汲取智慧。《逸周书大聚篇》中记载大禹的一段话:“春三
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u),以成鱼鳖之长。” 产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矛盾统一关系:农业生产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生产价值,而忽略
审美价值,甚至为了生产价值而不惜牺牲审美价值。
5.4 中国传统的农业美学思想 中国田园诗派有以下几个特点:
突出农村风光的精神纯净性,以对抗世俗社会中人性的异化。陶渊明一度做官,后来弃
官归隐,自我反省。在他看来,人的本性是爱自然的,农村生活能亲近自然,实在是符合人的本性的生存方式;而贪图功名富贵,离家做官,是“误落尘网”,这种“误落”意味着人的本性的丧失,而农村则是人性的最佳归宿。
突出农村风光的自然生态性,表现自然生命之间的有机联系。中国古代没有生态性这样
的概念,但有这样的思想。古代道家哲学将这种思想称为“天”或“自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本性”或“本色”。一方面:农村中拥有自然山水,是按自己的本性而存在的,具有最多的自然性;另一方面:农作物虽然是农民种的,但也要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 突出农村风光的宜人亲和性,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村风光的特色在农作物、牲
畜,还有山林、飞鸟、游鱼、云霞等。这些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美学思想中都是有情物,都与人相亲和,这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美学中非常突出的特点。
突出农村风光的恬淡朴素性,表现出农家生活的乐趣。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美学中,农村
生活之美美在朴素、恬淡。与城市生活相比,农家自有农家乐,除了劳动本身的快乐外,也许更多的是一些节庆的日子。而这些日子往往伴随着一些艺术活动,这些艺术活动可能更多地保持远古原始歌舞的意味。
第六章 园林美
6
6.2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精神 中国园林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一大原则是“可游可居”,“可游”是审美性和休闲性,“可居”
就是实用性和工作性。这一点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没有什么区别。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人为自己建造的比较理想的生活环境。 再次,中国园林兼容各种艺术。 中国园林的美学精神:
(1) 儒道兼得,取格“清雅”:中国古典文化的主体是儒家与道家。儒家思想有两个基本
点:第一是家庭文化本位。家庭是儒家文化的生发点,儒家将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当成一个家来治理。儒家文化既讲和,又讲礼。儒家的这种思想中园林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的园林总是营造出浓浓的家庭意味。第二是人生价值本位。儒家所说的人生价值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国家、人民、民族做一番重要贡献,其体现为做官,儒家称之为“外王”。另一方面是儒家很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称之为“内圣”。虽然园林处处透出儒家的气息,但主流方面还是道家崇尚自然的意味。道家崇尚的“自然”有两个含意,一是自然而然,它更多的体现在造园的法则上,强调“虽是人作,宛自天成”。二是自然界,在中国的园林之中,自然风景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它占的面积最大,而且它的景象处处透出潇酒出尘的意味。
(2) 气韵生动,重在“韵味”:“气韵生动”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的
命题,后来广泛应用到各种艺术。中国古典美学所说的“气韵生动”是指事物具有蓬勃的生命气息或生命意味。园林具有生命意味是指,从园林的景物可以品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人生的快乐。
(3) 众美荟萃,趋于乐境:中国园林是一种综合的美,它不仅有自然美,还具有人工的美。
第一:以视觉为主的绘画的美感。第二:以听觉为主的音乐的美感。第三:以想象兼理解为主的诗文的美感。第四:以心听兼心悟的超音乐的美感。
(4) 天人合一,人间仙境:中国园林的最高精神是“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
神。
欧洲园林与中国园林的区别:一方面:中国园林的基本精神是道家的哲学“道法自然”。虽然中国园林中的自然也经过人工的加工,但是基本上仍然保持自然的形态,耐用希望取最为典型的自然形态,如流水,力求其曲;树枝,则力求其长势虬劲。而欧洲园林人工性则明显地体现出人意愿,体现了“自然法道”的哲学思想。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人造喷泉的产生。众
7
所周知,水本来是向下流的,而喷泉是完全用人工的动力,将水向上喷洒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中国园林对于自然的重视只隐含在感性的存在中,而欧洲园林的人工性明显地表现出一种理性的原则。
第七章 城市环境美
7.1 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的基本框架:
城市形态:主要指城市形状、内部结构、发展态势。
城市天际轮廓线:天际线是由城市里的摩天大楼组成的特殊结构景观,在天空大背
景下,耸立的楼群高低错落,形成每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天际线”。也即:从高处感觉到的城市全景。
城市轴线:是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手段,通过轴线,城市景观的各个组成部分被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北京的中轴线及巴黎的中轴线等。
城市色彩:是建筑物、道路、广场、广告等人工装饰色彩和山林、绿地、天空、水色等自然色彩的综合反映。
城市体量:主要指平面尺度、立体尺度、建筑物尺度等。 7.2 城市建筑景观 建筑的艺术性所在:
建筑是一种空间艺术:首先建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空间。这个空间具有一
定的封闭性,可以为我们挡风遮雨,提供一个安全的庇护场所。建筑的意义在于墙,或者说,建筑的意义首先在于空间。于是,建筑有了属于自己的最独特的艺术性—空间艺术。
建筑是一种造型艺术:单座建筑的艺术造型是建筑艺术表达的主要方式,一座建筑
的外观能直接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力,这种冲击力进而使人对它产生一种审美性的评价:雄伟、优雅、端庄、轻灵、沉重、神秘等。
建筑是一种群体组合艺术:当建筑群体布置得当时,同样也能产生摄人心魄的独特
的美。
建筑上具有多种装饰性附件:人们在建筑活动中,还创造了许我作为建筑附件的艺
术品如雕塑、壁画等,它们有的附着在建筑身上,有的作为建筑的陪衬,这都从某一方面对建筑起着装饰的作用,同时它们本身又是人类艺术宝库的灿烂明珠。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