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唐宋名家词论文

来源:好走旅游网


沈园的故事

——《钗头凤》赏读

唐宋名家词可写之处太多太多,两三千字的文章如何写的尽?苦于无从下笔,偶然间翻开课本,读到放翁的这曲《钗头凤》,黯然泪下。忽然有种非写不可的冲动。只为那凄美的爱情。

说到《钗头凤》就必须从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谈起。陆游生于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自幼与表妹唐婉青梅竹马。表妹聪慧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任意。青春年少的陆游已然表现出过人的诗词才华,而唐婉也是少有的才女,两人有着对诗词的共同喜爱,一段纯洁无暇的爱情由此而生。

才子佳人,花前月下,吟诗作赋,互倾爱意。许下天涯海角,矢志不渝的海誓山盟。如此天造地设的一对,着实羡煞人也!陆家与唐家自然愿意成就这对鸳鸯,也使得两家亲上加亲。于是,陆家以一只精美的祖传凤钗为信物与唐家定下婚事。洞房花烛之后,天地为证,夫妻之间更加恩爱,一时间传为美谈。新婚后的陆游,完全沉浸于美满的爱情之中。夫妇俩日日吟诗作词,携手相游,好不亲密。对于此时的陆游来讲,什么功名利禄,科举功业,全然抛到了九霄云外。诗人眼中只剩红颜一笑。

然而,威严专横的陆母看不下去了。她开始对儿媳妇不满。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种不满的来源不是唐婉不好,而是她太完美了!古人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以及夫妻之间的过于恩爱引起了陆母的不满。陆母怕陆游过于钟情与唐婉以至于耽误了仕途。随着时间的增长,小夫妻之间的感情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日渐加深。陆母对儿媳的不满也因此愈来愈深。终于,矛盾爆发的一刻,陆母以性命相逼:“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对于沉浸于幸福生活中的陆游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迫于母命,素来孝顺的陆游不得不在一纸休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后陆游再娶王氏,唐婉改嫁赵士诚。本来尘埃已然落定,却偏偏多年以后有个沈园再会。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抑或是怜。几年来诗人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进食。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许久之后,诗人提笔在墙上写下一曲《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回想当年恩爱的情景,依然是那双红润而白嫩的手,斟酒的情形是那么的似曾相识,然而饮酒的人已然不是自己。一连三个错字表达了诗人的悔恨。一句“东风恶”暗指陆母,这对素来孝顺的陆游来说,写下这样的句子,可见其悔恨之深。现如今,

春色如旧,人却因愁绪而消瘦,且泪染胭脂湿透手帕,物是人非之叹。当年见证爱情的桃花已经落下,池阁已然闲置,曾经许下的山盟海誓依稀还在耳边回荡,如今想寄锦书一封已然不可。面对现实诗人只能不断提醒自己:莫莫莫!

后来唐婉重游沈园,见到此词,大为悲恸,忍不住提笔和一曲: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千秋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故事至此已经结束,后来陆游也作词多首追忆唐婉:

沈园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绝句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春游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五首绝句选自 中华书局1976版《陆游集》

一段流传千年的凄美爱情,让后生读罢无不咨嗟长叹,黯然涕泪者亦不在少数。后生为唐婉不平,难道夫妻间感情亲密也是错误吗?难道女子有才便是错误吗?想不通。后生想不通,陆游同样想不通,英年早逝的唐婉更是到死都想不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礼教不知拆散了多少真挚爱情。古人以孝为先,然而当父母错误时不提出反对,反而逆来顺受只能说是迂腐!诗人在《钗头凤》中已然对这种迂腐的孝后悔不已,唐婉逝去后更是令诗人悔恨终生。后生不明,为何一生金戈铁马的诗人,面对沙场毫无畏惧的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却不失希望是诗人,面对母亲的无理要求却是不敢提出一句反对。或许是儒家思想使然,然而儒家思想里不是有一句“三从四德”吗?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陆母蛮横,要求无理,此时坚持孝义不免太过迂腐。后来的诗人也许明白了这一点,然而命运已无法改变。

后生想不通,却明白历史已成定局。无论多么的遗憾和不甘,时光都无法逆转,徒增伤感。后生可以做的只能为这段凄美的爱情,暗自叹息。

翻开泛黄的古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真挚的爱情,被一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情的拆散;多少浪漫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惨收尾?又有谁能为这些人痛苦一场?后生为此涕泪,却不得不承认,历史正是因为有了凄凉才完美迷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