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与运用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凄切(qiè) .处(chù)之泰然 .
B.相(xiāng)看 .间不容发(fā) .C.应(yīng)届 .良辰(chén)美景 .D.与(yǔ)会 .字字珠玑(jī) .
罗绮(qí) .适逢其会(huì) .凝噎(yē) .参(cēn)差不齐 .暮霭(ǎi) .重湖叠(yǎn) 千骑(jì) .荷(hè)枪实弹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催促 军帐 噤若寒蝉 胜券在握 B.暮霭 竞然 不勘入目 不屈不挠 C.天堑 箫鼓 寥若辰星 九宵云外 D.嘉宾 夜暮 嘻笑怒骂 童叟无欺
3.下面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竟无语凝噎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B.此去经年 经年:经过一年。 ..C.东南形胜 形胜:地理形势极佳之处。 ..D.羌管弄晴 弄:吹奏。 .
4.下列诗句所用表现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离别意。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1 / 6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二、名句默写
5.根据课文填写所空缺的诗句。(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自古繁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三秋桂子,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阅读与鉴赏
三、课内精读
阅读《雨霖铃》,回答6~7题。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6.“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词中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望海潮》,回答8~9题。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8.本词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写景上有鲜明的层次,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4分)
2 / 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南宋陈振孙用“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来评这首词,请结合下阕谈谈本词是如何形容承平气象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拓展
10.[对应考点链接]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试分析“乱洒衰荷”一句中“乱”字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8分)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注】 ①达:通达,显达。②闻:有名望。③下人:对人谦恭有礼。下,动词。 (1)子张与孔子对“达”的看法有何区别?(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张时所阐述的观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创新应用
12.把“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表现的江南美景,通过联想和想象用散文的笔触写出来。(不超过70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场景一是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进行改写而成的剧本,参照场景一将“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改写成剧本。(4分) [场景一]
(大远)暴风骤雨后的汴京郊外。画外响起蝉的鸣叫,音乐起,蝉声渐消。 (远景)郊外河流潺潺,树木苍翠,一长亭现于其中。
(全景)长亭中,一男一女对坐,石桌上整齐地摆放着酒菜,还有一个蓝色包袱。 (中景)女子为男子夹菜,起身为男子倒酒,却发现酒杯依然满着,顿了下,眼眶一红,又坐下了。
(特写)女子眼泪满眶,紧闭双唇,默默不语。男子深情地握着女子的手,无奈叹息。 [场景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6
参考答案:
1.解析 A项,绮qǐ,处chǔ。B项,发fà。D项,与yù。 答案 C
2.解析 B项,竞—竟,勘—堪。C项,辰—晨,宵—霄。D项,暮—幕,嘻—嬉。 答案 A
3.解析 B项,经年,年复一年。 答案 B
4.解析 C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应为细节描写。 答案 C
5.答案 (1)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2)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3)十里荷花 (4)多情自古伤离别
6.答案 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7.答案 这三句由上阕对离别情景的实写转向下阕别后思念预想的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8.答案 先写大背景,写出杭州全景;再写都市的繁荣景象;最后写钱塘江景色,层次分明。 9.答案 不仅体现在自然景物上,更体现在人们的活动上。水光潋滟的湖上飘扬着优美的笛声和悠远的歌声,作者从桂子、荷花写到钓叟、莲娃,有静有动,使美丽的西湖洋溢着生气,荡漾着快乐,表现了和谐,表现一片承平气象。
10.答案 它既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色,间接地,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11.答案 侧面描写。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鹦鹉念的“言语”实为女子所教,含蓄地表达了女子对“粉郎”的思念之情。 12.答案 (1)子张注重表面名声,而孔子更注重品德和礼义。
(2)孔子从内在修养和对待他人等方面,提出了“士”只有做到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体察人情、不慕虚名,才算是真正的通达。 【参考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
5 / 6
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答案 湖边的九月桂花竞相绽放,馥郁芬芳,遍地飘香,让人心旷神怡;湖中荷花映日,绿伞摇弋,绵延十里,令人遐想万千, 恍若进入清幽别致、风景如画的仙境。 13.答案 (特写)女子的手轻柔地为男子整装。
(近景)女子欲言又止,低下头,红了眼眶。男子深情地拉起她的双手。 (特写)两人深情凝望。
(中景)船夫走近他们身旁,催促男子启程。 (全景)男子站立船尾,女子站立渡口,挥手告别。
(远景)江面广阔,雾气浓重,女子和山水都消融入雾气之中。
(大远)广阔的天,巍峨的山,辽阔的江面,小船如一片叶子在其间飘啊飘。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