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 途和希望,也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 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 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面临的问题逐渐突显,企业招人难, 毕业生就业难和创业难这一矛盾亟待解决。为此,笔者结 合XX实际,深入调查了解本地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创业情 况,探究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市高 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且受中美贸易摩擦、新冠 肺炎疫情、经济下行等影响,签约率较低,就业压力较 大。以四川文理学院和XX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所高校 2021年应届毕业生达8422人,比2020年应届毕业生增加 437人,增长5.47%。截止6月底,就业签约率为80. %。
二、面临的问题困难
(一)毕业生“缓就业”现象明显。部分毕业生毕业
前不急于找工作,专心准备参加考试,希望通过专升本、 考研等方式提高学历。XX职业技术学院约有50%的毕业生 准备参加专升本考试,四川文理学院约有20%的毕业生准备 参加考研。
(二)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专业之 间差异明显。社会对计算机、 通讯、电子、建筑、临床医 学和教育类等学科的本科毕业生需求较多,而对哲学、社 会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需求较少。另一方面,学历层 次之间需求不平衡。研究生比较走俏,本科生相对饱和, 专科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存在。
(三)企业缺乏人才培育机制。部分企业招聘员工时 注重工作经验,往往希望招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 不愿把时间花在对应届毕业生的培养上。据调查,企业招 用平面设计、建筑业、财务会计等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 有一定专业技能,80%以上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具有1-2 年相关工作从业经验。
(四)毕业生择优观有待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 值较高,部分人员就业观念比较狭窄,没有树立先就业后 择业的观念。一些毕业生希望到XX、XX等城市,不愿到中 小城市就业,一些毕业生希望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 等“稳定”岗位,不愿到民营企业工作。在采访中了解 到,XX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某在参加招聘会时,不考虑本地 一些匹配度高、但需要下车间的岗位,导致他参加过多次 招聘会,仍未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四川文理学院的 王某,参加招聘会时抱着“看一看”的心态,被几家公司 看中也不愿签约,希望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人 员队伍。
(五)大学生创业科技含量较低。当前大学毕业生普 遍社会经验较少,缺乏贴近市场前沿的工作经验,创业范 围主要集中于投资少、风险小、易操作的电商、餐饮、教 育培训等行业。由于这些行业缺乏深层次的技术与模式创 新,竞争非常激烈,创业成功率较低,即使成功后,也非 常容易被模仿,挤压生存空间。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难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在完成三至四年的学习生涯后,少部分人选择 读研深造,更多的是选择离开校园寻找就业岗位。据调 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存在以下因素。
(-)从就业角度分析
一是经济发展大环境影响新增就业。新常态下,我国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导致新
增就业岗位减少或存在不确定性。企业转型升级,化解过 剩产能也对现有就业岗位造成冲击,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 难,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减弱,职工失业风险加大,稳定就 业形势压力较大。尤其是像XX这样欠发达的四线城市,所 能提供的契合大学生预期的就业岗位十分匮乏,供求比例 严重失调。大学生由于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找工作往往 会四处碰壁,最终导致这些高素质人才外流,人才支撑不 足又严重影响我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市场适应性不强。我国高 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没有能够以市 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主动及时调整,往往依据自身师资条件 等,专业设置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 失衡。同时,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近年来, 我市就业服务进校园“双选会”招聘,很多用人单位在通 过与学生面试中反映,高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无法与单位 实际需求相适应,或者招聘到的相近专业技术人才作用发 挥不了。尤其是在近年来很多高校连续扩招后,教师工作 量加大,整天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时间补充新知 识,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就业观指导的专业教学和研 究。
三是自身素质与期望不符,就业观陈旧。随着高校连 年扩招,近些年毕业的大学生自身素质远远不能适应用人 单位的需要,部分毕业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但 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缺乏责任感和主人 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 素养,部分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同 时,大学生还存在就业观念陈旧的问题,不愿去老少边穷 地区、企业一线、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只把目标锁定 在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择业期望 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干 起的精神。
(二)从创业角度分析
当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时,一部分愿意留守家 乡、外地务工回乡的大学生开始选择自己创业。尽管相关 部门不断投入资金、人力、等资源扶持大学生创 业,但还是有很多创业的大学生认为在创业过程中, 扶持力度仍需要加强。四川文理学院张某反映,对高 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仅1万元,补助力度较小, 难以解决创业缺少资金的难题。同时,创业保障机制欠 缺,包容性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创业失败比就业无门后 果更加严重,甚至可能倾家荡产。目前,我市对大学生创 业主要是扶持和激励为主,缺乏相应风险保障机制,还未 形成支持创业、容忍失败的环境和氛围,大学生创业失败 后压力很大,从而影响创业激情。据调查,XX2021年有意 愿创业的大学生为35%,而真正选择创业的只有不到3%, 90%以上的大学生担心创业失败后生存和发展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沟通协作,掌握就业情况。人力资源社会 保障和教育等部门要与在达高校建立定期沟通协作机制, 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实行定期报送制度,紧急特殊情况及时 沟通研究,协商解决相关问题。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 责任制和考核制,细化工作职责,实行奖惩挂钩制度。 (二)改革教育模式,培养适用型人才。一是高等院 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实用性课程。学校不断整合和优化 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 时适时举办就业创业公开课,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创业意识。二是高等院校要为大学生 提供就业创业相关信息。广泛宣传国家相关的就业创业政 策,做好就业和创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开辟信息发布专 栏,鼓励大学生通过公招考试、企业应聘以及自主创业等 多渠道实现就业。
(三)完善体系,促进就业创业。结合《关于做
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鼓励
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高校毕业生 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 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认真落实百万青年见习计 划,鼓励见习单位留用参加见习的失业青年及大学生,落 实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继续实施给予用人单位一 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如举办第三届“天府 杯”创新创业大赛、第三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 川渝地区XX选拔赛,积极营造创业良好氛围。指导高校组 建职业化、专业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对就业能力较差的 学生,采取“一对一”方式进行辅导。
(四)健全就业机制,夯实就业平台。市、县两级人 才服务机构上下协调,配合做好高校毕业生报到登记、学 籍档案管理、职业介绍、创业服务和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实 名制管理等,帮助未就业毕业生回达后多渠道就业。会同 教育、经信、工商、团委、工会等部门和驻达高校举办各 类专场招聘会、双选会、劳务合作洽谈会,切实保障高校 毕业生就业。积极与江苏、XX、XX、等地开展校地合 作框架协议,加强校地合作,促进大学生就业。组织开展 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高校毕业 生就业服务行动等活动,召开线上线下招聘会,为高校毕 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五)打造孵化平台,提高创业成功率。创业孵化是 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提升能力、化解风险的有效手 段。一是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区。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 园,将大学生创业园或孵化基地纳入产业园统一建设,并 充分吸纳大学生到园区创业或孵化,免收三年房屋租金, 并给予适当的税费减免。二是建设校企创业孵化链。积极 推动大学生创业与高校、企业联姻,打造市场化、品牌化 的全产业链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平台。组织多层次市内企业 对接活动,通过企业间“以大带小” “小小联合”的方 式,提高综合实力和创业成功率。依托高校人才、技术、 信息等资源优势,促进高校与大学生创业企业在产品研
发、技术攻关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三是实施大学生“订 单贷”。签订大学生创业企业与银行合作协议,定期举办 银企对接会或座谈会,引导发挥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 对有一定市场订单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实行“订单贷”。对 具有优质同类科技型创业企业,给予贷款上优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