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的研究【分享】

关于“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的研究【分享】

来源:好走旅游网
关于“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的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关于民族主义的争论越来越热了,但是这似乎更主要

是集中在学术圈之中。可能对于老百姓,我们会觉得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太低了, 不能理解这么高深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大学生这是十分必要普及的。让大 学生对于“民族主义”和“文化认同”有清醒的认识。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 冲突(本质上就是民族冲突)时能够保持理性的思维本位,不至于采取过激的 行为。这对于中华民族是复兴,和谐社会,和谐地球的构建都是有重耍的积极 意义。

关键词:民族民族主义文化认同

一、对于“民族”的理解的百家争鸣

理解民族主义首先必须了解民族。然而关于民族的定义中外学界至今争论 不休。西方学界比较著名的有马克斯•韦伯对民族定义为,“nation (民族) 是一种会充分地自我宣称有自己国家感情的共同体;由此,它是一种通常趋于 建立自己国家的共同体。”①另外一位民族主义研究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则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 的(l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②“尽管在每个民族内部可能存 在普遍的不平等与剥削,民族总是被设想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爱。最终, 正是这种有爱关系在过去两个世纪中,驱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甘愿为民族——

这个有限的想象——去或从容赴死。”③这两位学者对于民族的定义可以 说是两个不同的思考方向,前者是在已有族群的基础上“宣称有自己国家感情 的共同体”,后者是“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我国近现代对民族也有着自己的定义,首选1924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 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义,构成民族有“五种巨大的力”,其中最大的力是“血 统”,其次是“生活”,第三是“语言”,第四是“宗教”,第五是“风俗习 惯”,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不是武力征服得来的。孙中山的理解是正 确的符合了日本以及西方对于民族的理解。1926年蔡元培在北京写《说民族学》 一文,认为民族的特征是“血系、语言、住所、习惯、宗教、精神体系”。④ 这两位对于民族的定义都把“血统”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当然与当时的国 情有关,但是也体现了而这对于民族定义的局限性。二者的“民族”更趋近于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格局中“多元民族”中的民族⑤。

必须承认对我国现当代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制度层面影响最 深远的当属斯大林对于民族的定义,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 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的稳定的共同体。”⑥在斯大林对于民族的定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 “民族”的权威定义指导下,我国执政党和把民族定义为“民族是在一定 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 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⑦

由以上的对于民族的不同定义,可以看出对于民族的理解历来不是一致的。 但是由于“民族”对于国家建立,成立政权的合法性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所

以对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背景,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民族不 能撇清和政权之间的暧昧关系,政权离开了民族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依 据,这是关于民族理

论所逃避不了的。

二、对于“民族主义”的难以把握

至于“民族主义”的定义更是纷繁复杂,各家有个家的看法,学界至今难 以达成一致的共识。已故的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 是政治原则和政治合法性理论,认为族裔的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主张民族 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⑤汉 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是一民族的绝大多数普遍表现并要求普及到它的所有成 员中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承认民族国家是政治组织的理想形式,承认民族是一 切文化创造力和经济福利的源泉。因此个人对他的民族是极端忠诚的,因为在他 看来民族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为自己的幸福创造了可能性。⑥而本尼 迪克特•安德森则认为民族主义完全是在想象的民族的基础上,由领导者再引 领民族成员进一步联想而成的。“假设如果民族国家确如公众所认的,是„新 的‟而且是„历史的‟,则在政治上表现为民族国家的„民族‟的身影,总是 浮现在遥远不复记忆的过去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也同时延伸到无限的未 来之中,正是民族主义的魔法,将偶然化成命运。”⑦西方思想家伯林“区分 了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和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在思想上表现 为种族主义,大国或大民族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

就是赫尔德的文化民族主义,赫尔德提出了归属和民族精神的概念,……依照 伯林的解释,赫尔德有关民族的观念,不具有进攻性,赫尔德所想要的,无非 是文化的自决,赫尔德否认有哪个民族对其他民族有优越性。”⑧在国内,徐迅 把民族主义概括成“对一个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特别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 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特别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利益,以 对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⑨王逸舟指出“民族主义表达了一种强烈的、 通常已经意识形态化了的族际情感。”⑩

在现实之中关于民族主义却有着褒贬不一的看法。关于民族主义的不同主 张,甚至完全对立的倾向,许多情况下,似乎都不分青红皂白的被扣在了 “民 族主义”这顶帽子下而。比如主张侵略扩张,甚至压迫其他民族的主张,

会被称为“民族主义”;相反,反对侵略压迫,捍卫民族的主张,也会被 称为“民族主义”。主张严格民族界限,甚至用血统或者政治边界来确定民族 归属,以达到所谓“纯化”民族的目的会被称为“民族主义”;而主张宏扬文 化,同化吸收其他民族,扩大民族成员的数量也会被称为“民族主义”。以至 于汤姆斯•奈伦感叹“ „民族主义‟是现代历史发展中的病态。如同„神经衰 弱‟之于个人一样的不可避免;它既带有与神经衰弱极类似的本质上的暧昧,

也同样有着退化成痴呆症的内在可能性——这个退化可能性乃是根源于世界上 大多数地区所共同面临的无助的两难困境之中(这种痴呆症等于是社会的幼稚 病),并且,在多数情况下是无药可医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 种民族主义在„政治上‟的力量相对于它们在哲学上的贫困与不统一”。01)

三、文化认同的历史空间

文化认同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不同的社会层面产生不同的文化认同。 在民族层面上的文化认同则可以理解为与个体关系最为重要的文化认同之一。 当然,文化认同不是天然就形成的,也不是天然就能够为个体所感知的。很大 程度上文化认同是在有比较的环境中产生,故“文化认同的增强往往是在文化 对比之中,甚至在文化危机之中获得的,在没有对比中可能也就没有强烈的自 我的文化认同感受,人们仅仅是生存在一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03露丝•本 尼迪克特曾深刻地指出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或多或少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 一致模式。每一文化之内,总有一些特别的,没有必要为其他类型的社会分享 的目的。我们只有理解那个社会的情感与理智的主要动机,我们才能理解这些 行为所采取的形式。03)

所以每一个个体对于所处的文化的认同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随着个 体的发展逐渐加深对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当然,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当一部 分跳出了普遍意义的文化认同,站在了更高的层次审视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 但是这不能表示个体已经跳出了生长的文化圈,只能是表明文化圈的范围进一 步延伸扩展了,有了更加宽泛的外延和更加深层次的内涵。正因为如此全民族 层面上文化认同和民族的兴衰具有相当密切的联系。当一个民族处丁•兴盛阶段 时于此相适应的这一民族的文化认同不仅较为强烈,而且可以表现得宽宏,在 对自己文化民族的认同的基础上,易于吸收文化中有益的因素为我所用,其结 果是使自己的文化中注入了新的血液,获得新的发展。然而当一个民族处于落 后的境地,文化认同在一定时期内是不一定会因此丧失的,相反还可能成为维 护自己生存的内聚力,但是它所表现出的不再是一种广纳宽容的姿态,而是一 种排外、维护自己利益的姿态,其结果可能导致一个民族更加封闭,更加落后, 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直至这个民族走向灭亡,或为先进的民族所融合。 所以“民族的兴盛是文化认同的坚实基础;落后的民族总是要受到先进文化的 影响。民族处于衰落期文化认同的另一种情况是以自己的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 己的民族存在,其结果是导致民族的封闭与排外。”(14)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来,在“民族主义”问题中争论还是很多的。在现 实生活之中,我们却又无时无刻不碰到关于民族主义方面的问题。而且在民族 问题中又常常与文化认同纠缠在一起。尤其是在当今网络如此发达的环境之中, 信息传播的速度己经大大超越了人们的想象了。甚至有人说,千比特已经取代 原子成为社会的基本元素了。例如2008年的奥运圣火传递中发生的种种不愉快, 在那样的环境下民众的情绪很容易被激发和利用,作出不理智的行为。对于正 在进行的上海世博会,可能触及到民族的事件会更多,虽然很可能只是一件很 小的事。如果,大学生如果能够了解关于民族主义的知识,在文化认同中找到 自己的定位。在面对类似的问题中就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采取更加理智的行 为来作为对本民族不尊重的回应。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也符合社会的要 求。

注释:

①关于孙中山先生和蔡元培先生对于“民族”的定义,参见百度词条“中 华民族”,http://baike. baidu. com/view/9440. htm. fr=ala0_l_l,上网时间 2010年5月5日。

②关于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参见徐杰舜、韦

小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评述》,《民族研究》2008年第2 期。

③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 出版社,1979年,P

④《、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光明日报》,2005年6月1日。

⑤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编译出版社,2002年, P1 - 2。

⑥参见安东尼•

D •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 良警宇译,编译出版社,2002年。

⑦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数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 团,2008 年,Pile

⑧顾昕《伯林与自由民族主义思想》,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 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P329。

⑨参见徐讯,《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⑩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P96

(11)参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叙人译,上海世纪出 版集团,2008年,P5。

(⑵郑晓云,《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P28。 (13) 参见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4) 郑晓云,“文化认同的机制与类型”,《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8年。

参考文献: [1] 叶江,《民族概念三题》,《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2]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殽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 团,2008年。

[3] 徐杰舜、韦小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评述》,《民族 研究》2008年第2期。

[4]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 出版社,1979年。

[5] 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编译出版社,2002年。 [6] 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

警宇译,编译出版社,2002年。

[7] 顾昕《伯林与自由民族主义思想》,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

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8] 徐讯,《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9]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 郑晓云,《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