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小水滴旅行记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水滴的形态和特性; 2. 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的能力; 3. 增强幼儿对水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 水滴模型(可用蓝色或透明的塑料球代替); 2. 水滴示意图;
3. 幼儿绘画用纸和彩色笔。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水滴示意图,问幼儿这是什么形状的东西,引导幼儿说出“水滴”的名字。然后,教师展示一个水滴模型,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水滴的形态和特点。
2. 探究水滴(10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参与感知水滴,触摸水滴模型,并用手指沾取一些水滴涂在手背上,感受水滴的触感和流动性。同时,教师可向幼儿
提问一些问题,如:水滴是什么颜色的?水滴能否变形?水滴会不会流动?引导幼儿探究和思考。
3. 活动:小水滴旅行记(30分钟)
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派发一张绘画用纸和彩色笔。然后,教师提出一个情景:水滴在旅行中遇到了山、河、花等地方,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用彩色笔绘制小水滴经过的景点。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并在画纸上进行绘画。
4. 分享与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完成绘画后,教师组织幼儿逐个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请幼儿描述自己画的是哪个地方。其他幼儿可以提问、评论或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幼儿对水滴的形态和特点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
5. 结束(5分钟)
教师总结今天的探索活动,强调水滴的形态和特性。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发现水的存在,并带领他们一起大声说出“水滴真神奇!”的口号。
四、教学延伸
1.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展示水滴形态和特性的机会,如观察雨滴、水池中的涟漪等,并与幼儿分享。
2. 制作简易的浸水游戏,让幼儿亲自体验水滴的能量和力量。
3. 搜索一些关于水滴的科普知识,与幼儿分享,进一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幼儿参与探索和绘画的情况,看是否能够准确描述水滴的形态和特性。
2. 对于幼儿的绘画作品,评价幼儿是否能够表达自己对水滴的理解和想象。
六、教学心得
通过本次“小水滴旅行记”的教学活动,幼儿不仅了解到水滴的形态和特性,还锻炼了观察和探索的能力。同时,通过绘画活动,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激发。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寓教于乐,又能够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对于幼儿的科学知识启蒙具有重要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