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湖北省襄阳市期末】一定条件下,溶液的酸碱性对TiO2光催化染料R降解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0~50 min之间,pH=2和pH=7时R的降解百分率相等 B.溶液酸性越强,R的降解速率越小 C.R的起始浓度越小,降解速率越大
D.在20~25 min之间,pH=10时R的平均降解速率为0.04 mol·L-1·min-1
【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在0-50min之间,pH=2和pH=7时R的降解百分率是相等的,故A正确; 溶液酸性越强,即pH越小,线的斜率越大,可以
知道R的降解速率越大,故B错误; 图中无法比较同一pH条件下,R的起始浓度与降解速率的关系,故C错误; 在 20-25min之间,pH=10时R的平均降解速率为(0.6-0.4)/5×10-4=4×10-6mol•L-1•min-1,故D错误。
2.(2015湖南省浏、攸、醴联考)在体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A(g)+yB(g)zC(g),图I表示200℃时容器中A、B、C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图Ⅱ表示不同温度下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随起始n(A):n(B)的变化关系。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200℃时,反应从开始到平
衡的平均速率v(B)= 0. 02 mol·L-1·min-1 B.图Ⅱ所知反应xA(g)+yB(g)zC(g)的△H<0,且a=2
C.若在图Ⅰ所示的平衡状态下,再向体系中充入0.2molB和0.2molC,重新达到平衡前v(正)>v(逆)
D.在200℃时,向容器中充入2 mol A 和1 mol B,达到平衡时,A 的体积分数大于0.5 【答案】A【解析】200℃时,反应开始到平衡的平均速率V(B)=(0.4-0.2)mol÷2L÷5min=0.02 mol•L‾1•min‾1
A正确;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正反应方向是吸热反应,图Ⅱ
可知反应xA(g)+yB(g)zC(g)的△H>0,B错误;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A(g)+B(g)C(g) 2A(g)+B(g)C(g)
起始(mol•L‾1 )0.4 0.2 0 平衡(mol•L‾1 )0.2 0.1 0.1
0.12K =0.20.1=25 (mol•L‾1)-1
0.22再向体系中充入0.2molB和0.2molC,Q=0.20.2=25 (mol•L‾1)-1=K ,平衡不移动,
1
v(正)=v(逆),C错误;
原平衡中,A 的体积分数等于0.5, 在200℃时,向容器中充入2 mol A 和1 mol B,起始时A、B比例与原来相同,根据等效平衡原理,相当于加压,A 的体积分数小于0.5。 3.(2015福建省厦门市期末)
(12分)为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及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 探究铜和稀硝酸反应的产物。 实验装置如右图,气密性已检查。
已知: FeSO4+NO=[Fe(NO)]SO4,该反应较缓慢,待生成一定量[Fe(NO)]2+时突显明显棕色。
(1)实验开始时先将Y形试管向盛有碳酸钙的支管倾斜,缓慢滴入稀硝酸,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 。
(2)铜片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本实验A生成的气体中,若有NO2,B的实验现象为 ;若只有NO生成,B的实验现象是 。 实验二 探究铜和稀硝酸反应速率先慢后快的原因
经过实验一,测得硝酸的浓度<6 mol•L-1,只有NO生成。当铜片与5 mol•L-1硝酸反应时,开始时反应非常缓慢,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为探究此反应的反应速率先慢后快的原因,进行如下探究:
探究一:研究反应过程的温度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所得曲线和现象记录如下图表。
时间/min 现象 0~15 25 30 45 50
(4)获得图2数据所需的测量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上述图表分析可得到的结论是 。 探究二:研究化学反应产物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铜片/g 硝酸/mL 设计了如下实验,利用图1装置测定溶液突显序号 温度 1 25℃ ① ② 明显棕色的时间。
5 20 25℃ (6)请将上表中将实验1的实验条件填写完整 2 3 5 25℃ ① ② ③
(7)通过实验发现实验1、2、3的反应速率并
无明显变化,为达到实验目的还需要继续进行的实验是 。
铜表面出现气泡,但速度很慢 溶液有很浅的蓝色,气泡生成速度加快 气泡生成速度较快,均匀冒出 洗气瓶中可见少量淡棕色的物质 溶液中蓝色明显变深,洗气瓶中突显明显棕色 硝酸铜/g ③ 0.5 1.0 20 2
【答案】(1)利用生成的CO2将整个装置内的空气赶尽,避免NO和O2反应生成NO2对
气体产物的观察产生干扰 (2)3Cu +8HNO3(稀)=3Cu (NO3)2+2NO↑+4H2O (3)B瓶溶液出现棕黄色;B瓶溶液出现棕色 (4)温度计和秒表(或使用pH传感器)
(5)反应溶液温度升高不是使反应速率加快的主要因素 (6)5;20;0
(7)研究NO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解析::(1)实验开始时先将Y形试管向盛有碳酸钙的支管倾斜,缓慢滴入稀硝酸,碳酸钙与稀硝酸生成CO2,将整个装置内的空气赶尽,避免NO和O2反应生成NO2对气体产物的观察产生干扰
(2)在常温下,铜片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化学方程式: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3)实验A生成的气体中,若有NO2,NO2溶于水生成硝酸,把Fe2+氧化成Fe3+,B瓶溶液出现棕黄色;若只有NO生成,FeSO4+NO═[Fe(NO)]SO4,该反应较缓慢,待生成一定量[Fe(NO)]2+时突显明显棕色。
(4)图2是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温度变化、时间变化的曲线图,需要测定温度与时间
(5)由图2曲线和表一可知,反应30min时,反应速率较快,再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有限,可知反应溶液温度升高不是使反应速率加快的主要因素。
(6)表二,研究化学反应产物硝酸铜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1作为对照试验,铜片的质量、硝酸的体积应该与试验2、3完全一样,硝酸铜的质量是0。
(7)通过实验发现实验1、2、3的反应速率并无明显变化,说明硝酸铜没有催化作用,需要研究另一种产物NO对反应速率是否有影响。
4、(2015·陕西省渭南市一模)NaHSO3可被过量KIO3氧化,当NaHSO3完全消耗时即有I2析出。某课题组用淀粉作指示剂,通过测定溶液变蓝所用时间来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写出NaHSO3溶液与过量KIO3溶液反应生成I2的离子方程式: 。 (2)调节反应物浓度和温度进行对比实验,记录结果如下: 编号 0.02mol/LNaHSO3/mL ① ② ③ 10 10 10 溶液0.02mol/LKIO3溶液/mL 15 40 b H2O/mL 反应温度/℃ 溶液变蓝的时间t/s a 0 0 10 10 20 t1 t2 t3 表中a= ,b 。
(3)改变反应温度,重复实验③,得到温度(T)与溶液浓度变蓝所需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xxx”表示超过50℃后溶液不会变蓝。
①在30℃下,若溶液变蓝时,I2的物质的量为nmol,则从反应开始至溶液变蓝,IO3-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写出表达式即可,不要化简)。
②根据图像,请你分析温度低于50℃时,溶液变蓝所需时间与反应温度的关系: 。
3
(4)将NaSO3溶液与KIO3溶液混合(预先加入可溶性淀粉为指示剂),用速率检测仪检测
出起始阶段反应速率逐渐增大,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又逐渐减小。课题组对起始阶段反应逐渐增大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 假设一:反应生成的I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 假设二: 。
(5)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完成下表中内容(反应速率可用测速仪测定)。 实验方案(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 解析:(1)2IO3-→I2碘的化合价降低10价,HSO3-→SO42-硫的化合价升高2价,据此可以配平反应方程式为:2IO3-+5HSO3-=5SO42-+I2+3H++H2O。 (2)为使NaHSO3浓度一致,混合溶液的体积必相同,则以实验②为基准,可知a=25、b=40 (3)①变蓝时消耗IO3-的物质的量是I2的二倍,则v(IO3-)=2nmol/(65s×50×10-3L)=
。
②从图可知在低于50℃时,溶液变蓝时间(或反应速率)以30℃为界,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应分别进行归纳总结。
(4)分析影响因素可以从反应前后“新增粒子”的角度考虑,如产物中I2、SO42-、H+,可能是这些粒子的产生催化了反应加速了反应,之后溶液浓度的减小起主要作用,反应速率降低;也可能是反应存在放热效应对反应速率起到的作用。
(5)验证实验以“对比实验”的方式进行,如反应开始是否加入I2,通过比较反应速率的差异可以判断是否是I2单质的催化效应。 答案:(1)2IO3-+5HSO3-=5SO42-+I2+3H++H2O (2)25 40 (3)①
②温度低于30℃时,温度越高,溶液变蓝所需时间越短;温度高于30℃
时,温度越高,溶液变蓝所需时间越长
(4)反应生成的H+对反应起催化作用,H+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或反应生成的SO4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SO42-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或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导致反应速率越快。 (5) 实验方案(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在烧杯甲中将NaHSO3溶液与过量KIO3溶液混合,用测速仪测定起始时的反应速率v(甲);在烧杯乙中进行同一反应(不同的是乙烧杯中预先加入少量I2,其他反应条件均完全相同),测定起始阶段的相同时间内的反应速率v(乙) 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 若v(甲)=v(乙),则假设一不成立;若v(甲) △H= Q kJ/mol (Q>0)某温度、压强下,将一定量反应物通入密闭容器进行以上反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4 A.反应过程中,若增大压强能提高SiCl4的转化率 B.若反应开始时SiCl4为1 mol, 则达平衡时,吸收热量为Q kJ C.反应至4 min时,若HCl浓度为0.12 mol/L,则H2的反应速率为0.03 mol/(L·min) D.当反应吸收热量为0.025Q kJ时,生成的HCl通入100 mL 1 mol/L的NaOH溶液恰好反应 【答案】D【解析】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降低SiCl4的转化率,A错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B错误;H2的反应速率为0.03/2 mol/(L·min)=0.015 mol/(L·min),C错误;根据方程式,当反应吸收热量为0.025Q kJ时,生成0.1molHCl,与100 mL 1 mol/L的NaOH溶液恰好反应,D正确。 6.(2015安徽省江南十校期末联考) 纳米钴(Co)加氢反应的催化剂,500K时催化反应:CO(g)+3H2(g) CH4(g)+H2O(g) △H<0。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但平衡常数不变· B.缩小容器体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的浓度减小· C.温度越低,越有利于CO催化加氢 D.从平衡体系中分H2O(g)能加快正反应速率· 【答案】A【解析】催化剂不能改变K,A正确;缩小容器体积,各物质浓度都增大,平衡后,CO的浓度增大,B错误;催化剂有活性温度,因此温度降低,催化剂的活性降低,不利于CO催化加氢,C错误;从平衡体系中分出H2O(g),减小正反应速率,D错误。 7. [2015浙江省嘉兴市一中等五校期末] 下列有关颜色变化错误的是( ) 在4mL0.1mol/L的K2Cr2O7溶液中滴加数滴1mol/LNaOH溶液,溶液颜色从橙色变成黄色 B.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钴晶体,滴加浓盐酸溶解后加水稀释至紫色,将试管置于热水中片刻,溶液颜色变成粉红色 C.向血红色的Fe(SCN)3溶液中加入少量KI固体,溶液颜色变浅 D.用50mL针筒抽取30mL红棕色的NO2气体并封住注射孔,当用力推压活塞,压缩针筒中的气体(此过程中不考虑温度变化),从针筒顶端观察,气体颜色逐渐变浅 【答案】B【解析】重铬酸根(Cr2O72-)和铬酸根(CrO42-)离子间存在如下平衡:Cr2O72-(橙色)+H2O⇌2CrO42-(黄色)+2H+ ;滴加NaOH溶液,平衡正向移动,溶液颜色从橙色变成黄色,故A正确;CoCl2溶于浓盐酸中能形成CoCl42-,将试管放热水中片刻,由紫色变成了蓝色,故B错误;向血红色的Fe(SCN)3溶液中加入少量KI固体,Fe3+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3+浓度减小,红色变浅,故C正确;用50mL针筒抽取30mL红棕色的NO2气体并封住注射孔,当用力推压活塞,增大压强,平衡向生成N2O4的方向移动,从针筒顶端观察,气体颜色变浅,故D正确。 8、(2015湖南省怀化市期末)在25℃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 物质 初始浓度/mol·L-1 平衡浓度/mol·L-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5 X 0.1 0.05 Y 0.2 0.05 Z 0 0.1 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50% B.反应可表示为X+3Y2Z,其平衡常数值为1600 C.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D.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 【答案】C【解析】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0.05/0.1×100%=50%,A正确;由表中 的数据可得方程式为:X+3Y 0.1232Z,K=0.050.05=1600,B正确;增大压强不能改变 平衡常数,C错误;改变温度,平衡移动,该反应的平衡常数改变,D正确 9.(2015北京市海淀区期末) 工业上用CO和H2合成CH3OH:CO(g)+2H2(g)CH3OH(g)。反应的平衡常数如下表: 温度/℃ 平衡常数 0 667 100 13 200 1.9×10-2 300 2.4×10-4 400 1×10-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H> 0 B.加压、增大H2浓度和加入催化剂都能提高CO的转化率 C.工业上采用5 ×103 kPa和250℃的条件,其原因是原料气的转化率高 D.t℃时,向1 L密闭容器中投入0.1 mol CO和0.2 mol H2,平衡时CO转化率为50%,则该温度时反应的平衡常数的数值为100 【答案】D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平衡常数逐渐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H<0,A错误;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状态,因此使用催化剂不能改变CO的转化率,B错误;工业上采用5 ×103 kPa和250℃的条件,原因是催化剂的活性在此条件下最大,C错误;根据方程式可知 CO(g)+2H2(g)CH3OH(g) 起始浓度(mol/L) 0.1 0.2 0 转化浓度(mol/L) 0.05 0.1 0.05 平衡浓度(mol/L) 0.05 0.1 0.05 0.05=1002所以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0.050.1 D正确。 10、(2015·福建省漳州市3月质检)环境中氮氧化物的合理控制和治理是减少雾霾天气、优化生存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请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用CH4催化还原氮氧化物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已知: ①CH4 (g)+ 4NO2 (g)=== 4NO(g)+ CO2 (g)+ 2H2O(1) △H1 = -662kJ·mol-1 ②CH4 (g)+ 4NO(g) === 2N2 (g)+ CO2 (g)+ 2H2O(1) △H2 = -1251 kJ·mol-1 据此,写出CH4将NO2还原为N2的热化学方程式: 。 (2)用活性炭还原法也可处理氮氧化物。有关反应为:C(s)+2NO(g) N2 (g)+CO2 (g)。 某研究小组向一个容积(3L)恒定的真空密闭容器中加入0.3mol NO和足量的活性炭与催化剂(固体试样的体积忽略不计),在恒温(T1℃)条件下发生反应,经10min反应达到平衡,测得N2的物质的量为0.09mol。 ①0min~10min内以v(NO)表示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 。 6 ②下列各项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B.速率关系:2v(NO)(正) = v (N2)(逆) C.容器内CO2的体积分数不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③在相同条件下,若在容器中放入生石灰,则NO的平衡转化率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方程式(①+②)/2可得:CH4(g)+2NO2(g)=N2(g)+2H2O(l) △H=-956.5kJ/mol。 (2)①v(NO)=2v(N2)=0.09mol/(3L·10min)×2=0.006mol·(L·min)-1。 ②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故容器内压强不变时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A项错误;正逆反应速率符合v(NO)(正) =2 v (N2)(逆),能够说明反应达到平衡,B项错误;CO2的体积分数不变时,能够说明反应达到平衡,C项正确;由于容器体积不变,其中碳是固体,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气体的密度是变量,当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时,能够说明反应达到平衡,D项正确。 ③生石灰吸收CO2生成CaCO3,会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的转化率增大。 答案:(1):CH4(g)+2NO2(g)=N2(g)+2H2O(l) △H=-956.5kJ/mol (2)①0.006mol·(L·min)-1 ②CD ③增大 11.(2015四川省眉山市期末)(16分)甲醇又称“木醇”或“木精”,沸点64.7℃,是无色有酒精气味易挥发的液体。甲醇有毒,误饮5~10mL能双目失明,大量饮用会导致死亡。甲醇是重要的化学工业基础原料和液体燃料,可用于制造甲醛和农药,并常用作有机物的萃取剂和酒精的变性剂等。 (1)工业上可利用CO2和H2生产甲醇,方程式如下: CO2(g)+3H2(g)CH3OH(l)+H2O (g) △H=Q1kJ·mol-1 又查资料得知:①CH3OH(l)+1/2 O2(g)CO2(g)+2H2(g) △H=Q2kJ·mol-1 ②H2O(g)=H2O(l) △H= Q3kJ·mol-1,则表示甲醇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工业上可用CO和H2O (g) 来合成CO2 和H2,再利用(1)中反应原理合成甲醇。某温度下,将1molCO和1.5molH2O充入10L固定密闭容器中进行化学反应:CO(g)+H2O(g)CO2(g)+H2(g) △H>0,当反应进行到10min时达到平衡,此时测得H2为0.6 mol。回答下列问题: ①0~10min内H2O(g)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②若想加快正反应速率的同时提高CO的转化率,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缩小容器的体积 c.增大H2O (g)的浓度 d.加入适当的催化剂 ③若保持温度容积不变再向其中充入1molCO和0.5molH2O(g),重新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此时平衡混合气体中H2的体积分数为 。 【答案】(16分)(每空2分) (1)CH3OH(l)+3/2 O2(g) == CO2(g)+2H2O(l) ΔH=(2Q1+3Q2+2Q3) kJ•mol-1 (2)① 6×10-3 mol·L-1·min-1 ②ac ③ 25% [解析](1)已知反应:① CO2(g)+3H2(g)CH3OH(l)+H2O (g) △H=Q1kJ·mol-1 ②CH3OH(l)+1/2 O2(g)CO2(g)+2H2(g) △H=Q2kJ·mol-1 ③H2O(g)=H2O(l) △H= Q3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2×①+3×②+2×③得:CH3OH(l)+3/2 O2(g) == CO2(g)+2H2O(l) ΔH=(2Q1+3Q2+2Q3) kJ•mol-1 (2)①当反应进行到10min时达到平衡,此时测得H2为0.6 mol,V(H2)= 0.6 mol÷10L÷10min=6×10-3 mol·L-1·min-1。 7 ②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温平衡正向移动,CO的转化率增大,且反应速率加快,a正确;由于反应前后气体的系数之和相等,缩小容器的体积平衡不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速率加快,b错误;增大H2O (g)的浓度,CO的转化率增大,速率加快,c正确;催化剂不能改变物质的转化率,d错误。 ③若保持温度容积不变再向其中充入1molCO和0.5molH2O(g),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 CO(g)+H2O(g)CO2(g)+H2(g) 起始(mol/L) 0.2 0.2 0 0 转化(mol/L) x x x x 平衡(mol/L)0.2-x 0.2-x x x xx0.060.06(0.2x)(0.2x)0.040.09 解得x=0.1mol 平衡混合气体中H2的体积分数为0.1/0.4×100%=25% 12、(2015·河南省焦作市一模)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其中氮氧化 物和硫氧化物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消除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有多种方法。 (1)用活性炭还原法可以处理氮氧化物。某研究小组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活性 炭和NO,发生反应:C(s)+2NO(g)N2(g)+CO2(g)△H=Q kJ·mol-1。 在T1℃时,反应进行到不同时间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下: ①0~10 min内,NO的平均反应速率v(NO)=___________,Tl℃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 ②30 min后,只改变某一条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判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填代号)。 a.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 b.通入一定量的NO c.适当缩小容器的体积 d.加入合适的催化剂 ③若30 min后升高温度至T2℃,达到平衡时,容器中,NO、N2、CO2的浓度之比为 5 :3 :3,则Q____(填“>”、“=”或“<”)0。 (2)NH3催化还原氮氧化物(SCR)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烟气氮氧化物脱除技术。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8 ①由图甲可知,SCR技术中的氧化剂为_____________。已知c(NO2)︰c(NO)= 1︰1时脱氮效果最佳,若生成1 mol N2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Q kJ。此时对应的脱氮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乙是不同催化剂Mn和Cr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脱氮率,由图可知工业使用的最佳的催化剂和相应的温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3)利用喷雾干燥法脱硫工艺是除去SO2的常见方法,先将含SO2的废气溶于水,再用饱和石灰浆吸收。该温度下,吸收液中c(Ca2+)一直保持为0.70 mol·L-1,已知 2-SO3Ksp(CaSO3)=1.4×10-7,求吸收后溶液中的的浓度______________。(写出计 算过程,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析:(1)①0~10min内,NO的平均反应速率v(NO)=(1.00mol·L-1-0.58mol·L-1)/10min=0.042mol·L-1·min-1。 K=[c(N2)·c(CO2)]/c2(NO)=(0.3×0.3)/0.482=9/16 ②30min后,改变某一条件,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K=[c(N2)·c(CO2)]/c2(NO)=(0.36×0.36)/0.482=9/16,说明该条件能够影响化学平衡,但不能影响化学平衡常数,故不可能是加入固体碳和加入催化剂。通入一定量的NO或压缩容器的体积,b、c项正确。 ③若30min后升高温度至T2℃,达到平衡时,容器中NO、N2、CO2的浓度之比为5:3:3,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说明逆反应是吸热反应,则说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⑵①由图甲可知SCR技术中NH3与NO、NO2反应产物为N2和水,故氧化剂为NO、NO2。脱氮效果最佳时c(NO2)/c(NO)=1:1,因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H3(g) + NO(g) + NO2(g) =2N2(g) + 3H2O(g) ΔH =-2QkJ·mol-1。 ②根据图乙知Mn催化剂时,在200℃左右脱氮率最高,Cr作催化剂,500℃左右脱氮率最高,但二者的最高脱氮率差不多,使用Mn作催化剂需要的温度低,更经济,因此使用的最佳的催化剂和相应的温度分别为Mn、200℃左右。 ⑶根据硫酸钙的溶度积常数表达式Ksp(CaSO3)=c(Ca2+)·c(SO32-)可知,c(SO32-)=Ksp(CaSO4)/c(Ca2+)=1.4×10-7/0.7mol/L=2×10-7mol/L。 答案:(1)①0.042mol·L-1·min-1 9/16 ②bc ③< (2)①NO、NO2 2NH3(g) + NO(g) + NO2(g) =2N2(g) + 3H2O(g) ΔH =-2QkJ·mol-1 ②Mn、200℃左右 (3)Ksp(CaSO3)=c(Ca2+)·c(SO32-)可知,c(SO32-)=Ksp(CaSO4)/c(Ca2+)=1.4×10-7/0.7mol/L=2×10-7mol/L。 13、(2015·山东省潍坊市一模)氮及其化合物在工业生产和科技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1)肼(N2H4)常用于火箭或原电池的燃料。已知: N2(g)+2O2(g)=2NO2(g) △H=+67.7kJ/mol N2H4(g)+O2(g)=N2(g)+2H2O(g) △H=-534kJ·mol-1 H2O(g)=H2O(l) △H=-44kJ·mol-1 9 ①反应2N2H4(g)+2NO2(g)=3N2(g)+4H2O(l) △H= kJ·mol-1。 ②一定温度下,将2N2H4与NO2以体积比1:1置于10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2N2H4(g)+2NO2(g) 3N2(g)+4H2O(l),下列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序 号) a.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N2H4与NO2体积保持不变 d.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③在10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容器内部分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表: 前2min内N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平衡时NO2的转化率 ;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 。 反应在第6min时改变了条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填序号) a.使用催化剂 b.升高温度 c. 减小压强 d.增加NO2的量 (2)HNO3和As2S3能发生反应:As2S3+10HNO3=2H3AsO3+3S+10NO2↑+2H2O,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为 。 若该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5mol时,产物中的S经过转化全部生成浓H2SO4,然后与足量的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消耗铜的量 。(填序号) a. 小于0.75mol b.等于0.75mol c.大于0.75mol d.无法确定 解析:(1)①对所给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编号: ①N2(g)+2O2(g)=2NO2(g) △H=+67.7kJ/mol ②N2H4(g)+O2(g)=N2(g)+2H2O(g) △H=-534kJ·mol-1 ③H2O(g)=H2O(l) △H=-44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②×2-①×2+③×4可得热化学方程式为:2N2H4(g)+2NO2(g)=3N2(g)+4H2O(l) △H=-1311.7kJ·mol-1。。 ②H2O为液体,故容器内气体密度是变量,当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中NO2为红棕色,当容器内气体颜色不变说明NO2浓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N2H4和NO2的加入比例和消耗比例相等,故二者比始终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总和减小的反应,容器内的压强是变量,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③v(NO2)=2v(N2)/3=2×0.3mol/(10L×2min×3)=0.01mol/(L·min)。 达到平衡时N2H4消耗的物质的量:0.8mol-0.4mol=0.4mol,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NO2消耗的物质的量也是0.4mol,则NO2的转化率为:0.4mol/1.6mol×100%=25%。 K=c3(N2)/[c2(N2H4)·c2(NO2)],将相关物质的量浓度带入即可得平衡常数为 。 根据氮元素守恒可知,没有改变反应混合物中氮元素的总量,d错误;根据10min时的物质的量可知反应逆向进行,a项错误;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故可能是升高温度、减小压强,b、c正确。 10 (2)As2S3中As和S的化合价分别为+3、-2价,H3AsO3、S中As和S的化合价分别为+5、0价,被氧化;HNO3→NO2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反应中转移10e-,当转移5mol电子时,生成1.5molS,完全转化可生成1.5mol浓硫酸。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 △ 式为:Cu+2H2SO4(浓) CuSO4+SO2↑+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浓度降低反应 终止,不能彻底进行,故消耗的Cu的物质的量小于0.75mol。 答案:(1)①-1311.7 ②c ③0.01mol·L-1·min-1 25% bc (2)As、S a 14、(2015•湖南省株洲市一模)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 (1)有效“减碳”的手段之一是节能,下列制氢方法最节能的是 (填序号). a.电解水制氢:2H2O 2H2↑+O2↑ b.高温使水分解制氢:2H2O(g) 2H2+O2 c.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2H2O 2H2↑+O2↑ d.天然气制氢:CH4+H2O(g) CO+3H2 (2)CO2可转化成有机物实现碳循环.在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2和3mol H2,一定条件下反应:CO2(g)+3H2(g)⇌CH3OH(g)+H2O(g),测得CO2和CH3OH(g)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①从1min到6min,υ(H2)= mol•L﹣1•min﹣1. ②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编号). a.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H2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d.单位时间内消耗3mol H2,同时生成1mol H2O e.反应中CO2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保持不变 (3)工业上,也可用CO和H2在5MPa和250℃的条件下合成CH3OH.参考下表中合成反应CO(g)+2H2(g)⇌CH3OH(g)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 0 100 200 300 400 温度/℃ 667 13 平衡常数 1.9×10﹣2 2.4×10﹣4 1×10﹣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且△S<0 b.该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CO的转化率升高 c.在T℃时,1L密闭容器中,投入0.1mol CO和0.2mol H2,若达到平衡时CO转化率为50%,则此时的平衡常数为10 11 d.工业上采用稍高的压强(5MPa)和250℃,是因为此条件下原料气转化率最高. 解析:(1)用水分解或电解都要消耗能源,天然气也是有限资源,只有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消耗电能,不是最节能的方法,A错误;消耗热能,不是减碳的手段,B错误;利用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是最节能的,C正确;天然气是非再生能源,且不是最节能的方法,D错误。 (2)①从1min到6min,v(CO2)==,则v(H2)=3v(CO2) =3×=0.15mol/(L•min)﹣1, ②总压强保持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a正确;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化,b错误;H2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c正确;单位时间内消耗3mol H2,同时生成1mol H2,未体现正逆的关系,d错误;反应中CO2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保持不变,从反应开始一直是这个比值,e错误。 (3)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可逆反应向逆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移动,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该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O的转化率升高,B正确; 对于可逆反应:CO(g)+2H2(g)⇌CH3OH(g) 开始(mol/L):0.1 0.2 0 变化(mol/L):0.05 0.1 0.05 平衡(mol/L):0.05 0.1 0.05 所以平衡常数k==100,C错误; 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有利于原料气转化.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可逆反应向逆反应移动,故升高不利用原料气转化,采取250℃温度,考虑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活性,D错误。 答案:(1)C (2)①0.15 ②ac (3)B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