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29卷󰀁第10期

󰀁󰀁󰀁󰀁󰀁󰀁󰀁󰀁󰀁󰀁󰀁

2010年󰀁󰀁10月

技󰀁术󰀁经󰀁济

TechnologyEconomics󰀁󰀁󰀁󰀁󰀁󰀁󰀁󰀁󰀁󰀁󰀁

Vol󰀁29,No󰀁10Oct.,2010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樊󰀁春1,胡胜蓉2,魏󰀁江2

(1󰀁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710038;2󰀁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58)

摘󰀁要: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通过与制造企业进行知识转移和互动,促进了

制造业的创新。本文从互动强度和互动时间两个维度,提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的3类界面󰀂󰀂󰀂销售式界面、咨询式界面和联盟式界面,剖析了三类界面中的知识转移分析框架,提炼出7个影响互动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了不同界面下这些因素对互动创新绩效影响的机制,并通过实证研究对影响机理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80X(2010)10-0012-07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KIBS)对制造业发展所起的支撑作用、驱动作用和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KIBS与制造企业之间的互动创新、合作创新中。制造企业存在的技术创新内部化的局限,以及技术知识溢出导致企业对研发投入的弱化[1],使得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倾向于与多种主体进行合作创新。合作创新的过程不仅是制度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知识转移的过程。KIBS因其具有高知识密集性、高技术度和高互动性的特点,正成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正因如此,目前无论是政府、产业还是理论研究者,日益意识到大力发展知识型生产者服务对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KIBS与制造企业互动界面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制造企业与KIBS合作创新的互动界面类型,以及基于界面的知识转移分析框架,并对不同界面下互动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的复杂性使得单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只依靠自身能力难以完成自主创新,而必须借助与外部机构合作,实现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创新能力的提升[2]。合作创新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知识转移的过程,知识的流动和转移成为创新主体

[3]

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对于制造企业来说,由于同行间往往存在竞争关系,因此相互合作的障碍

很大,而KIBS与制造企业之间一般不存在竞争关系,且KIBS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其与制造企业之间存在资源优势互补,因此KIBS日益成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的优先合作对象。如Muller和Ze󰀂nker[2]实证指出,通过互动产生的知识转移可使KIBS与制造企业双方更有创新性。 知识转移!的概念由Teece于1977年提出,它是指一个单元受其

[4]

他单元的经验影响的过程。目前有关知识转移的研究主要有四个分析层次:个体、群体(团队)、组织和组织间。由于本研究所关注的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主要通过组织层次上的创新群体(如创新团队、项目小组)实现,因此我们从组织间知识转移的角度来讨论影响知识转移与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组织层面知识转移的研究源自技术转移,特别

[5]

是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如Suhk和Ryeol、Zander和Kogut[6]、关涛[7]等研究了从跨国公司到本地公司的知识转移。群体层面的知识转移主要集中在组织单位体之间,目前比较多的是最佳实践的转移[8󰀂10]和研发知识的转移[11󰀂12]。这两个层次的研究发现,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各有不同,又有交叉,在研究思路上所采用的框架也基本类似,都是采用知识源、接收者、知识特性和转移情境作为重要研究参数。综合组织和群体层面的研究成果,可发现影

收稿日期:2010-09-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373026);浙江省科技规划重点项目(2005C2500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605358)

作者简介:樊春(1969󰀂),女,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管理、服务政策;胡胜蓉

(1982󰀂),女,重庆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创新;魏江(1970󰀂),男,浙江诸暨人,浙

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企业战略。

12󰀁󰀁󰀁󰀁󰀁󰀁󰀁󰀁󰀁󰀁樊󰀁春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包括:∀知识转移主体,包括知识源的传授能力和动机;#知识接收方特征,包括接收方的吸收能力和动机;∃知识特性,如内隐性、系统性、复杂性、因果模糊性、清晰表达性、嵌入性等;%转移情境,包括双方的距离(包括地理、组织、制度、知识)、关系信任以及转移机制等。本文在借鉴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影响KIBS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

供应商与客户的交互界面应具有两个分析维度:一是双方交互强度;二是咨询企业在客户企业中的执行程度,也就是服务供应商在提供服务产品后是否进入客户企业帮助其实施产品功能。由此, 两维度!、 四要素!组成了四种服务商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方式,但由于这种界面分类主要是基于咨询业提出的,要将此分类推广到所有不同的KIBS行业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借鉴 两维度!、 四要素!的思路,对具体的维度和要素做进一步梳理和概括,然后再提炼出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的互动界面类型。

维度一:互动强度。指制造企业与KIBS企业联系交流的紧密程度。Fiocc和Gianola[20]指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创新的影响取决于有效的服务过程,双方交互越紧密、越持久,就越可能将组织和技术、技巧结合到用户的创新战略中,对用户创新的影

[18]

响就越大。Bilderbeek也指出,不同的互动联系方式下互动程度具有差异性。Tordoir[19]、Gadrey和Gallouj[17]对界面的分类中也都包含了对互动程度的分析。具体说,如果互动双方仅仅通过提供文件资料、邮件/传真/电话、问卷调研、在线咨询等方式进行交流,那么它们的互动程度是比较低的;如果双方要通过培训、深度访谈/研讨会、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交流,那么它们的互动程度就比较高。我们选取双方交流频率作为反映互动程度的重要指标,交流越频繁,表示它们的互动程度也就越高。

维度二:互动时间长度。这里的时间是指制造企业与KIBS企业进行知识交互的时间,而并非双方的合作时间。如果制造企业仅仅接受了KIBS的某项服务,而期间没有发生知识转移,如制造企业只是长期采用某金融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那么可以说他们只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而非长期的互动关系。互动时间对互动绩效有较大的影响。如果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进行的是一种长期互动,那么就比较容易建立丰富的沟通渠道和良好的信任关系,知识转移也会比较顺畅;如果双方进行的是短期互动,那么要完成大量知识的转移就比较困难。本文把互动时间也作为界面的分析维度之一。

利用互动程度和互动时间两个维度对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的互动界面进行划分,可以得到三种典型的互动界面类型󰀂󰀂󰀂销售式界面、咨询式界面和联盟式界面(如图1所示)。在实践中,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的确存在互动程度比较低但持续时间长的合作关系。例如,很多提供顾问服务(如法律顾问)的商务服务企业与其客户建立的就是这种关系。当深入分析这种关系时,可发现虽然双方建立的是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但在这种长期合作过程

131󰀁互动界面的分类

KIBS与制造企业互动合作创新存在多种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的互动对它们各自的创新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13]。Windrum和Tomlinson[14]研究发现,KIBS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学习过程,KIBS所提供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为服务提供者的KIBS和作为客户的制造企业之间不断互动和沟通的方式所决定的。因此,要分析KIBS对制造企业创新的影响,首先要界定好两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和联系方式,也就是 互动界面!,它描述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作用与联系。Quinn等[15]提出,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存在互动界面,并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说明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借鉴Quinn的观点,结合Stram󰀂

[16][17]

bach、Gadrey和Gallouj以及Bilderbeek和Hertog等[18]对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本文把KIBS与制造企业的互动界面定义为双方之间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机制与沟通互动的联系方式。

Tordoir基于服务提供过程中专业知识和技术互动整合的研究,将服务供应方与客户(制造企业)之间的界面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诊断式联系、工作式联系及销售式联系。诊断式联系是KIBS企业主导的一种互动模式,常用于解决创新战略和组织问题,客户企业往往是非专家型,因此互动过程中由咨询者担任主导角色融入客户企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工作式联系则是KIBS与客户高度互动的一种模式,客户企业往往较专业,双方为均衡的合作关系,最常见于研发机构型KIBS企业与研发密集型客户企业间的合作。在销售式联系中,双方的互动程度相对较低。Tordoir的分类其实暗含了两个分类的标准󰀂󰀂󰀂双方的知识距离与互动强度。根据这两个标准来分析,可发现销售式联系的互动程度较低,诊断式联系和工作式联系的互动程度较高。进一步,诊断式联系和工作式联系的区分在于互动双

[17]

方的知识距离不同。Gadrey和Gallouj沿袭并发展了Tordoir的理论,他们针对咨询行业提出服务

[19]

技术经济󰀁󰀁󰀁󰀁󰀁󰀁󰀁󰀁󰀁󰀁󰀁󰀁󰀁󰀁󰀁󰀁󰀁󰀁󰀁󰀁󰀁󰀁󰀁󰀁󰀁󰀁󰀁󰀁󰀁󰀁󰀁󰀁󰀁󰀁󰀁󰀁󰀁󰀁第29卷󰀁第10期

中,知识交互和转移却不是持续发生的,因此不能认为是一种长期的互动关系,而只能看作在长期合作关系中进行了多次销售式互动。同时,从研究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的文献来看,销售式[18󰀂19]、咨询[17,19][18]式和联盟式的互动关系都有学者提及,而互动程度较低的长期互动却鲜有研究。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实际中可能存在这样的互动界面形式,但这里以整个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的互动为研究对象,在所有的互动类型中这种互动的数量是极少的。

效产生影响。

H3:在联盟式互动界面下,互动对互动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其中部分影响因素通过知识转移这个中介变量对互动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3󰀁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

3󰀁1󰀁调查对象与资料来源

收集信息所用的问卷从结构上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用于收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自身特征的数据,包括企业名称、设立年份、公司性质、公司所处行业和提供服务的性质;第二部分描述了三种互动界面下的互动情况,通过询问调研对象是否存在该类型的互动来收集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项目的相关信息,包括双方的能力、互动过程中的知识特性、双方的合作情境以及互动创新绩效。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2007年1月至4月对浙江、上海、福建、江苏等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主要来自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通信及增值服务业、计算机及软件服务业、研发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工程技术业、科技交流服务业、咨询与调查业、会计服务业、法律服务业)的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回收153份,回收率为72󰀁86%,其中有效问卷138份,问卷有效率为90󰀁2%。因在正式的问卷调查之前进行了相关的文献梳理、实地访谈和试调查等前期准备工作,因此问卷回收率和回收问卷有效率指标都比较理想,符合调查统计分析的要求。样本的构成情况为:从行业分布来看,来自金融服务业、信息与通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的问卷分别为31份、42份、30份和35份;从互动界面类型来看,涉及销售式、咨询式和联盟式的互动的问卷分别为42份、52份和44份。3󰀁2󰀁变量设计与测量

本文在研究的初期阶段,通过查阅国内外KIBS与制造企业互动、界面管理、服务创新、知识转移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形成问卷的基本框架。为保证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尽量采用前人研究中已被证明有效的题项和量表。当一个题项必须被修改或开发时,则综合参考相关文献,并和部分企业界人士反复讨论,多次修订后确定。调查问卷的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范围从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变量的设计与测量如表1所示。3󰀁3󰀁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样本充分性测试得到描述影响因素的条款。样本充分性的KMO测试系数为0󰀁717,样本的巴特利球体检验卡方值为1006󰀁762,Sig值为0󰀁000,说明可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利用

图1󰀁制造企业与KIBS企业互动界面的分类

2󰀁研究假设

在上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国联

通杭州分公司、埃森哲咨询、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华信邮电设计院和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分行等企业深度访谈的情况,我们对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做如下假设:

图2󰀁实证框架

H1:在销售式互动界面下,双方能力、知识特性、合作情景对互动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其中部分影响因素通过知识转移这个中介变量对互动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H2:在咨询式互动界面下,双方能力、知识特性、合作情景对互动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其中部分影响因素通过知识转移这个中介变量对互动创新绩14󰀁󰀁󰀁󰀁󰀁󰀁󰀁󰀁󰀁󰀁樊󰀁春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SPSS13󰀁0软件共产生4个因子,如表2所示,分别命名为知识传递水平、知识内隐性、吸收能力和情境有利性。这4个因子的总解释率为68󰀁4%,且每个

变量

被解释变量

互动创新绩效转移能力吸收能力知识内隐性

解释变量

知识系统性关系信任知识距离

中间变量

沟通渠道知识转移

因素的󰀁系数在0󰀁7以上,表明可总体上代表影响因素的总体特征。

表1󰀁变量的测量方法

基本描述

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在互动中各自的创新情况

知识源以合适的方式解释说明知识并将知识进行转移的能力组织评估、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知识的隐性程度

被转移知识与背景知识的关联性互动过程中双方的信任关系

知识提供者与知识接收者拥有知识的相似程度互动过程中知识转移的方式、途径的丰富程度双方互动过程中知识转移的效果

测量丰度因素提取因素提取因素提取因素提取因素提取因素提取因素提取因素提取因素提取

表2󰀁各影响因素因子的分析结果

指标内容(简述)

双方感情良好、关系密切坦诚地相互交谈与倾听

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将知识与对方分享善于用合适的方式将信息表达出来掌握知识需要边干边学掌握知识需要相关工作经验掌握知识需要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知识较难通过非接触的方式传递双方能够掌握对方所提供的各种知识双方都能主动学习自身所缺乏的知识双方人员能较容易地交流专业问题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彼此容易理解知识常通过文档、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交流常通过面谈、培训等人际互动进行交流

因素1

0󰀁7850󰀁7850󰀁7030󰀁679

0󰀁7800󰀁7050󰀁6960󰀁683

0󰀁9010󰀁809

0󰀁7510󰀁6750󰀁6230󰀁561

0󰀁8130󰀁8480󰀁713

因素2

因素3

因素4

󰀁系数

0󰀁832

󰀁󰀁通过样本充分性测试得到描述知识转移效果的

条款。样本充分性检验结果显示,KMO测试系数为0󰀁714,样本的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卡方值为190󰀁858,Sig值为0󰀁000,说明可以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SPSS13󰀁0软件共产生1个因子,如表3所示,命名为知识转移效果。该因子的总解释率为77󰀁64%,󰀁系数为0󰀁855,表明可以总体上代表知识转移效果的总体特征。

表3󰀁知识转移效果的因子分析结果

指标内容(简述)

能将获取的知识与本企业自身的经验惯例相结合双方对知识传递的过程都很满意从对方获取到自己所需的知识

因素10󰀁9030󰀁8990󰀁839

0󰀁855󰀁系数

65󰀁293%,󰀁系数为0󰀁906,表明可总体上代表知识

转移效果的总体特征。

表4󰀁互动创新绩效的因子分析结果

指标内容

促进KIBS企业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效率帮助制造企业解决问题

改进了KIBS企业与合作者交流联系的方式促进了KIBS企业新服务概念或方案的产生双方对合作满意促进制造企业创新促进KIBS企业经验增加

因素10󰀁8550󰀁8360󰀁8260󰀁8180󰀁8160󰀁8020󰀁693

0󰀁906󰀁系数

󰀁󰀁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不同

互动界面下相关因素对互动创新绩效的影响。为了保证模型的科学性,在回归分析时对变量采用逐步进入法。表5中,在销售式互动界面下,知识传递水平、情境有利性对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在咨询式互动界面下,知识传递水平、知识粘滞性、吸收能力和情境有利性都对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在联盟式互动界面下,知识粘滞性、吸收能力与情境有利性对创新绩效作用显著。

15󰀁󰀁通过样本充分性测试得到描述互动创新绩效的

条款。样本充分性检验结果显示,KMO测试系数为0󰀁843,样本的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卡方值为634󰀁491,Sig值为0󰀁000,说明可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利用SPSS13󰀁0软件共产生1个因子,如表4所示,命名为互动创新绩效。该因子的总解释率为

技术经济󰀁󰀁󰀁󰀁󰀁󰀁󰀁󰀁󰀁󰀁󰀁󰀁󰀁󰀁󰀁󰀁󰀁󰀁󰀁󰀁󰀁󰀁󰀁󰀁󰀁󰀁󰀁󰀁󰀁󰀁󰀁󰀁󰀁󰀁󰀁󰀁󰀁

表5󰀁三种界面下逐步回归的结果

自变量知识传递水平知识粘滞性吸收能力情境有利性校正后R2

F值

0󰀁423*

*

󰀁第29卷󰀁第10期

因变量

销售式0󰀁829**

(8󰀁928)

咨询式0󰀁241**0󰀁284*

(4󰀁556)

*

*

联盟式0󰀁494*

*

(2󰀁605)(2󰀁841)(3󰀁372)(5󰀁408)

*

(4󰀁23)

0󰀁337**0󰀁498*

*

0󰀁320*(2󰀁088)0󰀁426**(3󰀁141)

0󰀁4489󰀁709*

*

因素和知识转移的中介效应均有所不同。本文采用

[22][23]

Baron和Kenny和温忠麟、张雷和侯杰泰等提出的方法,对不同互动界面下知识转移效果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并结合回归分析的结果对各界面下的模型进行修正,如图3、图4、图5所示。

0󰀁67042󰀁576*

0󰀁69530󰀁039*

󰀁󰀁注: *!、 **!分别表示在0󰀁05和0󰀁01的水平上显著。

4󰀁结果讨论

从总体来看,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知识传递水

平、知识粘滞性、吸收能力和情境有利性这4个因子都表现出与知识转移效果及创新绩效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知识传递水平、吸收能力和情境有利性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中已获得了广泛的证实,本文结论与这些结论一致。但在大多数研究中,知识粘滞性通常与知识转移效果呈负相关关系,与本研究的结果矛盾。对此可解释为: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始于对技术国际转移的关注,很多学者研究的是从跨国公司到本地公司的知识转移,后来才关注组织单位体之间的知识转移。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虽然知识转移可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但是对于知识的发送方而言,其获得的收益远不如知识接收方。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知识发送方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当知识的内隐性、复杂性较高时,往往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而在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的互动过程中,双方都既是知识发送方,也是知识接收方,通过这种双向的知识转移,大家都能获得收益。KIBS企业通过与客户企业面对面的频繁互动来获取创新所需的隐性知识,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具有的特有优[21]

势。在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的互动创新过程中,双方互动的积极性比较高,当所传递的知识的内隐性、复杂性比较高时,双方会努力加大互动的频率和强度。而且,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只有双方进行深入的互动,充分整合各自的隐性知识,才能产生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创新,也才能获得更好的创新绩效。事实上,互动双方进行充分的共享信息,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方案和产品,才能获得共赢的局面。在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的过程中,知识的粘滞性越高,就越要求双方进行积极的互动,这促进了知识转移的效果,提高了双方的互动创新绩效。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知识粘滞性表现出与知识转移绩效和互动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是可以理解的。

不同类型的互动界面下,影响互动创新绩效的16图3󰀁销售式界面下的影响关系

在销售式界面下,双方的互动程度比较低,互动过程也比较简单,所传递的知识也往往是客户的一些需求信息。因此,只要客户愿意且能够清楚表达出自己的需求,KIBS企业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找到合适的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所以,知识传递水平对知识转移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进而影响了整个互动创新绩效。实证结果也证实了我们的这一观点󰀂󰀂󰀂在各影响因素对互动创新绩效的回归模型中,知识传递水平的系数高达0󰀁829。同时,情境有利性也对互动创新绩效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当双方的知识距离比较近、沟通渠道比较丰富时,往往能使KIBS企业更加深入地理解制造企业的现实需求,使其提供的服务产品更好满足它们的要求,从而影响互动创新绩效。许多研究结果也表明,KIBS企业对客户行业的了解程度与它们的合作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图4󰀁咨询式界面下的影响关系

图5󰀁联盟式界面下的影响关系

在咨询式界面下,双方的互动程度比较高,互动

󰀁󰀁󰀁󰀁󰀁󰀁󰀁󰀁󰀁󰀁樊󰀁春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过程相对比较复杂,而且由于双方的合作是基于项目的,刚开始时往往双方都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情境有利性成为影响双方互动创新绩效的一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只有拥有了信任、找到了共同语言、构建了丰富高效的沟通渠道,才能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大量知识的转移,从而获得一个好的互动创新绩效。同时,由于在咨询式的合作关系下,双方的知识结构通常是高度互补的,而最后的合作成果往往需要把双方的知识高度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解决方案并顺利实施,所以双方吸收、整合知识的能力也成为影响知识转移效果和互动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知识粘滞性和知识传递水平对知识转移效果和互动创新绩效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联盟式界面下,双方的互动程度比较高,互动过程相较复杂,存在着多次的知识转移与整合。而且,由于双方构建了一种较为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互动的双方往往比较了解,也比较容易构建起一种比较和谐的互动情境。在联盟式的合作中,往往是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市场,所以往往需要将双方的知识进行深度整合。而正如在相关分析中所总结的那样,知识粘滞性可从侧面反映双方互动的深度,而且这些具有很高粘滞性的知识的整合可以建立起竞争对手不易模仿的优势。所以,在联盟式界面下,知识粘滞性成为影响互动创新绩效的最主要因素。情境有利性仍然是影响互动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在联盟式界面下,需要参与者多次将获取的知识与自身的知识进行整合,因此吸收能力对互动创新绩效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在联盟式界面下双方有充足的时间和丰富的渠道进行知识传递,因此正如我们假设的那样,双方的知识传递水平对互动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是很显著。

的、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且主要的影响因素都是通过知识转移对互动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的,这充分说明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的互动创新过程就是知识转移的过程,知识转移的绩效直接影响创新绩效。

由此,要促进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的互动创新,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提高互动参与者的能力。互动参与者的能力主要指知识传递能力和吸收能力,知识转移的成功实现要求知识供求双方具有相应的能力,因此KIBS企业和制造企业都应该努力提高员工的综合技能,以提高他们参与互动的能力。要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沟通技能,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来完成,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注重通过项目中的 干中学!方式使员工的技能得到提高。(2)积极创造有利的合作情境。情境有利性在三种界面下都对互动创新绩效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要创造有利的情境,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创造合适的组织情境,包括良好的组织合作形式与参与合作的人员关系安排。第二,要建立丰富的沟通渠道。要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不仅要根据具体的互动情况建立丰富多样的沟通渠道,而且还要对知识转移渠道进行整合。(3)加强互动,促进粘滞知识转移。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的本质是知识转移,知识性质不同,转移的难度也不相同。为促进粘滞知识的转移,应该加强参与互动的双方间多角度的交互,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也就是说,应借助于强联系促进默会性知识在组织间的传递。

参考文献

[1]󰀁罗炜,唐元虎.企业合作创新的原因与动机[J].科学学研

究,2001,19(3):91󰀂95.

[2]󰀁MULLERE,ZENKERA.Businessservicesasactorsof

knowledgetransformationtheroleofKIBSinregionalandnationalinnovationsystems[J].ResearchPolicy,2001(30):1501󰀂1516.

[3]󰀁李正风.中国科技系统中的 系统失效!及其解决初探[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9󰀂24.

[4]󰀁ARGOTEL,INGRAMP.Knowledgetransfer:abasisfor

competitiveadvantageinfirms[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2000,82(1):150󰀂169.[5]󰀁SUHKY,RYEOLY.Aframeworkofknowledgetransfer

incross󰀂borderjointventures:anempiricaltestoftheKo󰀂reancontext[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MIR),2004,44(4):417󰀂434.

[6]󰀁ZANDERU,KOGUTB.Knowledgeandthespeedofthe

transferandimitationoforganizationalcapabilities:Anempiricaltest[J].OrganizationScience,1995,6(1):76󰀂92.[7]󰀁关涛.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过程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2005.

5󰀁结论

本文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实证了

不同互动界面下KIBS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可以概括如下:

在销售式互动界面下,知识传递水平和情境有利性对互动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在咨询式界面下,知识传递水平、情境有利性、知识粘滞性和吸收能力都对互动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在联盟式界面下,情境有利性、知识粘滞性和吸收能力都对互动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但是,不同界面下各影响因素对互动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理存在差异。对比三种界面下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到,虽然在不同界面下各影响因素对互动创新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是知识转移与互动创新绩效始终保持着高度

17技术经济󰀁󰀁󰀁󰀁󰀁󰀁󰀁󰀁󰀁󰀁󰀁󰀁󰀁󰀁󰀁󰀁󰀁󰀁󰀁󰀁󰀁󰀁󰀁󰀁󰀁󰀁󰀁󰀁󰀁󰀁󰀁󰀁󰀁󰀁󰀁󰀁󰀁

[8]󰀁SZULANSKIG.Exploringinternalstickiness:impedi󰀂

mentstothetransferofbestpracticewithinthefirm[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6,17(Summerspecialissue):27󰀂43.

[9]󰀁SZULANSKIG.Theprocessofknowledgetransfer:adia󰀂

chronicanalysisofstickiness[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2000,82(1):9󰀂27.[10]󰀁TIMBRELLT,ANDREVIRAM,GABLEG.Impedi󰀂

mentstointer󰀂firmtransferofbestpracticeinanenter󰀂prisesystemscontext[Z].ProceedingsoftheSeventhA󰀂mericasConferenceonInformationSystems,Boston,2001.

[11]󰀁CUMMINGSL.KnowledgeTransferacrossR&DU󰀂

nits: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theFactorsAffectingSuccessfulKnowledgeTransferacrossInfra󰀂andInter󰀂organizationalUnits[M].Washington:The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2002.

[12]󰀁疏礼兵.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2006.

[13]󰀁WONGP,HEZ.TheImpactsofKnowledgeInteraction

withManufacturingClientsonKIBSFirmsInnovationBehaviour[Z].DiscussionPaperForUNU/WIDERCon󰀂ferenceNo.2002/69.2002

[14]󰀁WINDRUMP,TOMLINSONM.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and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afourcountrycomparison[J].TechnologyAnalysisandStrategicMan󰀂agement,1999,11(3):391󰀂408.

[15]󰀁QUINNJB,BARUCHJJ,PAQUETTEPC.Exploiting

themanufacturing󰀂servicesinterface[J].SloanManage󰀂

󰀁第29卷󰀁第10期

mentReview,1988,29(4):45.

[16]󰀁STRAMBACHS.Innovationprocessesandtheroleof

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

services[M]//KOS󰀂

CHATZKYK,KULICKEM,ZENKERA.Innovationnetworks:conceptsandchallengesintheEuropeanper󰀂spective.Heidelberg:Physica,2001:53󰀂68.

[17]󰀁GADREYJ,GALLOUJF.Theprovider󰀂customerinter󰀂

faceinbusinessandprofessionalservices[J].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1998,18(2):1󰀂15.

[18]󰀁BILDERBEEKR,HERTOGP,MARKLUNDG,MILES

I.Servicesininnovation: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s(KIBS)asco󰀂producersofinnovation[R].In:SI4SReport:STEPGroup,1998

[19]󰀁TORDOIRP.TheProfessionalKnowledgeEconomy:

TheManagementandIntegrationofProfessionalServ󰀂icesinBusinessOrganizations[M].Bost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5.

[20]󰀁FIOCCAR,GIANOLAA.Networkanalysisofknowl󰀂

edge󰀂intensiveservice[C].IMPConference.2003.

[21]󰀁魏江,夏雪玲.产业集群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功能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2):7󰀂9.

[22]󰀁BARONM,KENNYA.Themoderator󰀂mediatorvaria󰀂

bledistinctioninsocialpsychological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statisticalconsideration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23]󰀁温忠麟,张雷,侯杰泰.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Lugano,

EmpiricalStudyonInfluencementFactorsofInteractionInnovationPerformance

betweenKIBSandManufacturing

FanChun,HuShengrong,WeiJiang

1

2

2

(1.PoliticalandPublicManagementSchool,WuhanUniversity,Wuhan710038,China;

2.SchoolofManagement,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

Abstract:Asproducerandspreaderofprofessionalknowledge,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KIBS)helpsmanufacturingenterprisesto

innovatebyinteractingandchangingkonwledgewiththem.Thispaperusestwodimensions,namelytheintensityofinteractionandthetimeofinteraction,toclarifytheclassificationofinteractioninterfacebetweenKIBSandmanufacturingenterprises.Accordingtotheabove󰀂mentionedclassification,thispaperrefinessevenfactorswhichhaveimportantimpactsontheperformanceofcooperativeinnovation,andthenanalyzeshowthesefactorsinfluencetheperformancethroughknowledgetransferunderdifferentinterfaces.Finally,itstudiesempiricallytheimportanceofknowledgetransferandthefactorsinfluencingtheinteractionperformance.

Keywords: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KIBS);manufacturingenterprise;interaction;innovationperformance

(上接第11页)

Classification,ApplicationandInnovationonE󰀂commerceModel

TanXiaolin,XieWei,LiPeixin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

Abstract:TheinnovationofE󰀂commercemodelisoneofcompetitiveadvantagesourceforE󰀂commercebusiness.Basedonextensiveliterature

survey,thispaperintroducesanoverviewoftheconceptofE󰀂commerceanditsbusinessmodel,andtheclassificationofE󰀂commercemodel,anditsapplicationinsomeindustries.ThenitsummarizessomecriticalsuccessfactorsrelatingtoE󰀂commercemodelinnovation.ItpointsoutthatthekeyissueofinnovationofE󰀂commercemodelliesinvaluecreation,namelyrealizingself󰀂valuewhencreatingvalueforcustomers.

Keywords:E󰀂commercemodel;innovation;criticalsuccessfactor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