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米兰·昆德拉系列】昆德拉旋风

【米兰·昆德拉系列】昆德拉旋风

来源:好走旅游网
 “昆德拉旋风”

作家出版社在1987年5月推出韩少功和韩刚合译的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国读者从此开始熟悉这位捷克作家。此后,国内出现了昆德拉多部作品的多种译本,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昆德拉成为对中国当代文坛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之一。

时至2003年2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集合国内一流翻译家并由昆德拉本人独家授权的“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13部又在陆续推出,这不仅是米兰·昆德拉作品在中国第一次正式出版,而且改编剧本《雅克和他的主人》及小说《无知》之前更从未被译成中文。据悉首批4本《被背叛的遗嘱》、《身份》、《雅克和他的主人》和《慢》在图书市场一亮相,就迅速刮起了“昆德拉旋风”,成为出版界外国作家作品销售的亮点。

为了对两本新译作及昆德拉之热潮有一个更全面的直观观照,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助理、此次引进昆德拉13部作品的策划人和出版人赵武平先生。

多角度体会美学追求和人文关怀 真切地还原或接近

信息时报:您是此次引进昆德拉13部作品的策划人和出版人,而且您也见过昆德拉本人。请谈谈您这次重新全面关注昆德拉是基于什么样的一种认知?

赵武平:作为精神追求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遭遇强烈冲击的读书人,我和大多数同龄者一样,社会价值的判断和认知、个人性格的变化成型、思维方式的成熟都或多或少已经受到昆德拉作品的影响,这也是特别需要感谢韩少功和韩刚等早期昆德拉译者的。

当然,限于当时条件和环境的,根据作者愿望从他本人认可的未经曲解和变易的法文本直接翻译,在以前做起来难度很大也不现实。

如今,当自己成为新的出版和翻译队伍的一员,能够结合一己识见、阅历和能力,邀请合适的译者、编者携手努力,共同真切地还原或者接近本真的昆德拉,也算是一个未尝说得上远大但的确值得追求的实际目标。

前所未有的新面孔

信息时报:全新推出的昆德拉13部新译本与以往的旧译本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赵武平:所谓译本的新,应从底本的变异来解释。早期的昆德拉作品中译本,因为大多数出版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趋向,在一定程度上对译者和出版者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旧译本存在一定的意思扭曲和段落删节,实际上也情有可原。这次重译尽量查遗补缺,希望能够争取做到最为满意的程度,毕竟目前的文化氛围和出版追求与以前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此次“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所收全部作品,均系作者指定的伽里玛出版社的最新法文版本。比如已经面世的新译本《被背叛的遗嘱》,在篇幅上就比1993年的初版本少了一些。作者本人的修订使得新译本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新面孔。

另外,这次出版的昆德拉虚构作品,基本上都附有一篇从美学上分析文本的批评型后记。昆德拉对各

1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国译者和出版商要求甚苛,绝对不允许任何译本擅自增加没有经他许可的前言后记。但是,新译本和法文底本一样,每部书后都有由加拿大学者弗朗索瓦·里卡尔撰写的跋或评论,他的分析和阐释,应该说对于读者多角度多层次综合体会昆德拉的美学追求和终极的人文关怀,都会有非同寻常的裨益。

谁读昆德拉的热情最高

信息时报:据悉,首批4本中除了《雅克和他的主人》的首印是3万册外,其他3本的首印都达到5万册,平了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首印5万的纪录,以这样大的动作去发行昆德拉,你觉得读者对昆德拉的阅读会像对村上春树的阅读一样兴起高潮吗?以现在看来,10多年前读昆德拉的读者是否还会再热读?或者说有可能现在哪一群人读昆德拉的热情最高?

赵武平:我曾经有过一个错觉,以为现今的读者已不同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读者,他们可能容易喜欢村上春树的情调和内涵,难以接受貌似平淡实则深刻的昆德拉。当昆德拉问我,他的书在中国起印数会有多少时,我曾保守地说,每一本书能卖到两三万本就非常可观了。然而,新译本上市一个月就在部分地区脱销的事实,再一次向我表明昆德拉的魅力依存,是多年前的读者还会再热读。出版社最近又在加印前四本书,差不多每种增印两万册。

事实上,根据目前媒体报道和市场读者调查分析的结果,可以肯定地说:昆德拉目前在中国所拥有的读者群,未必少于村上春树的崇拜者。

有人说昆德拉当下的读者群,由25岁到45岁的青壮年组成,而他们正是社会的主体。也有人告诉我,昆德拉在中学生当中似乎还有些陌生,但我相信他们会逐渐熟悉并热爱这个我们这一代人曾经而且至今依然迷恋的智者。

当今消费社会的思想家和批判者 逼真地呈现人性

信息时报:一个普遍的看法是,上个世纪80年代昆德拉在中国成为一种“热”潮,是因为他小说中所表现的政治和历史以及在此背景下的人的命运引起了不少共鸣?

赵武平:反思和评价过去时代人们对于昆德拉的认知和接受,其实是最近20年来中国普通知识分子思想史研究中相当重要的课题。昆德拉命运多舛,遭遇也出乎常人想像。由于他对捷克斯洛伐克过去50年来人们生存状态的别具一格的透视和描摹,很容易使中国的读者有意或无意地把昆德拉及其作品放在道德批判或意识形态批评的对立面,部分或者彻底忽视他的小说美学追求,得出或多或少偏于一端的结论。这是批评家的悲剧,也完全可以说是昆德拉的悲剧。

信息时报:经过时间的积淀、社会背景的变化,现在中国社会的变化已经和昆德拉的小说离得很远了,如今重新推出昆德拉和重新阅读昆德拉有什么意义?

赵武平:昆德拉的视野也不仅仅限于一国一地,或者某一类型的人群,他关照的对象可以是他生活的巴黎社会,可以是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也完全可以是像你像我这样生活在大都市中天天为凡俗焦虑所困扰的普通人。人的爱恨情仇,悲苦欢乐,凡是人性的成分,在昆德拉笔下都会有逼真的呈现。我同意一种欧洲通行的观念,那就是昆德拉已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或者爱情作家,他更像萨特、福柯或者布尔迪厄那样的思想家和当今消费社会的批判者。如果现在的中国作家和读者能从这个侧面,重读昆德拉的旧作,赏识他的近期作品,我想应该能够得到全新的感受,一种无以言述的契合也就容易形成了。再说,近来越来越多的新读者开始全面阅读昆德拉,是不是也可以看作这种契合已经成型?当然,我对于盲目的“热”,不管是昆德拉“热”,还是任何别的“热”,都一直非常怀疑,如果阅读兴奋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随俗

2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而成的结果。

昆德拉极为看重两部新译作

信息时报:在这次推出的全译本当中,有两部从未被译成中文的作品,一部是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一部是小说《无知》,昆德拉未被译成中文的作品应该还有不少,您是从何种角度考虑选择了这两部的?

赵武平:自1940年初涉文坛以来,昆德拉的文学尝试非常多样,成绩也格外引人注目,他可以说是一位风格多样的高产型作家。到目前为止,经合法授权在全世界出版的昆德拉所有作品共计13部。由于早年作品,或者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极端的意识形态特征,或者在作者本人看来艺术水准欠缺,各国出版商基本上都无法征得重印旧作的许可。剧本《雅克和他的主人》以及2003年4月在法国出版的最新小说《无知》,是昆德拉本人极为看重的代表性作品,中文译本自然也不可或缺。

昆德拉像文化口红?

信息时报:10年前,昆德拉的作品成为一个文化话题,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媚俗”、“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些经典的昆德拉式话语,也成了流行语。那时候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读昆德拉好像就显得一个人有思想和深度。曾经有一个媚俗的说法,说昆德拉像文化口红?你对这个说法怎么看?

赵武平:如果口红的发明和采用,使得爱美的人看上去真的更加美丽,我想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拒绝这所谓的“文化口红”。片面截取昆德拉的文本含义,或者像服用灵丹妙药般,三言两语就给一个并不简单的文学巨擘下结论,我怀疑那结论也会像任何流行语一样,随着时风和流俗的变幻而不知所终。

新译作:对现实社会批判的继续

《雅克和他的主人》:忧郁的幽默

信息时报:政治和性爱一直是昆德拉作品的主题。昆德拉的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是否延续了这一主题?您觉得在表现主题上有什么新的风格特色?

赵武平:对于一个成熟作家而言,艺术手法不可能定型,但是他的终极美学追求应该不会发生变化。译者郭宏安说,“幽默,忧郁的幽默”,是《雅克和他的主人》的风格,也是它的精神。我同意译者的分析(下文引自译后记):昆德拉用“忧郁的幽默”这个词来概括《雅克和他的主人》,表明了他是“一个陷入极端政治化的世界中的享乐主义者”---自由地讲述艳情故事,同时不露痕迹地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考,其哲学思考具有“非严肃的、讽刺的、滑稽的、震撼人的特性”,揭示出“人类事务的游戏性和相对性”,这对于“政治化的世界”---一个把一切都“当回事”的世界及其意识形态有着极大的破坏力。

信息时报:昆德拉的《雅克和他的主人》改编自狄德罗的小说《宿命论者雅克》,昆德拉比狄德罗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超越之处?

赵武平:在主题上,狄德罗面对的是法国的封建社会,而昆德拉面对的则是“永恒的俄罗斯之夜”,一个是“智力、幽默和想像力的盛宴”,而另一个则是幽默、忧郁和批判力的狂欢。但昆德拉强调,他的《雅克和他的主人》不是狄德罗的小说《宿命论者雅克》的改编,而是他自己的“狄德罗变奏”,是他“向狄德罗致敬”或“致敬的变奏”。所谓变奏,乃是指同一个主题的变形,变奏的次数不定,有多至数十次者,其作用是通过多次的变奏来丰富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主人翁雅克在自由和宿命之间的摇摆。“仆人和

3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主人穿越了现代西方的整个历史”,雅克的略带悲怆的笑声已经染上了20世纪的色彩了,令人酸楚。

小说《无知》: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信息时报:我们都知道昆德拉热衷利用小说表达自己的文化见解,甚至把哲学、政治批判融入爱情故事。这一点在小说《慢》、《身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都有很精辟的表现,相比较,新小说《无知》在内容和艺术上与以前的小说做了哪些新的探讨?《无知》与他哪一个时期的小说风格最相近?

赵武平:《无知》尚在翻译之中,我读的是伦敦去年出版的英译本,感觉作品的思想内容依然新鲜有力。有论者说,《慢》、《身份》和《无知》,代表着昆德拉文学创作的新转向,因为他已不复使用母语捷克语进行创作,法语已成为他新的文学语言,它们被认为是昆德拉“法国周期”小说群的组成。这三部小说在形式上也有了新的突破,不像他以前写作小说时那样,有意识地以音乐谱曲的方式构成,而是改用数字顺序谱排章节的形式,不过三本书篇幅都很接近,叙事简捷明快,语言干净利落,线形故事情节交叉发展,说不上有技巧创新。而《无知》这部小说明显的特点,是有所谓的“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暗示性。昆德拉好像在描绘西欧的捷克移民面对的两难处境:祖国获得自由后,是永久定居他乡,还是返回故国,何去何从难以决断。他也巧妙地借用荷马史诗英雄人物奥德赛历尽险阻重返故园与亲人团圆的典故,借喻背井离乡者人生终极取舍的难题。作者不惜用大量笔墨,考证各种语言当中“回归”一词的语源和变形,很容易引导读者联想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开篇部分,作者反复讨论的尼采“永劫轮回”的哲学概念。

新译作的价值:探讨主题的完整性

信息时报:以您个人看来,昆德拉这两本新译作《雅克和他的主人》和《无知》的文学价值,在昆德拉自己的整个文学创作上处于怎样的地位?

赵武平:昆德拉的文学天才有多种表现,具体在戏剧样式的创作上面,《雅克和他的主人》应该是公认的杰作。研究者里卡尔认为:在这部小书中,仆人和主人的对话来自狄德罗和斯特恩的对话,在此之上,产生了昆德拉和狄德罗,20世纪的捷克人和18世纪的法国人、戏剧和小说之间的精彩对话,正是在这一无休止的谈话中,在这种声音和思想的交流中,文学获得了最高的表达。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昆德拉的文本和他使用的方法出色地表现了任何批评阅读的理想。

《无知》也是昆德拉以艺术来回答人生难题的尝试,也可以说是他对现实社会批判的继续。狭窄一点说,他关注的是的捷克知识分子;从广义上讲,他也是在对所有处于“心灵”状态者的透视。去国与返乡的矛盾,犹豫与焦虑的轮流折磨;不期而遇的情感冲突和对立;但凡现代社会遭遇的一切,在他笔下都得到质疑和拷问。也是他在《被背叛的遗嘱》中对作家、音乐家和画家命运思考的继续。我个人觉得,无论是系统研究昆德拉的个人遭遇,还是探讨他作品主题的完整性,《无知》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4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