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阶段,边坡支护是非常关键的一项施工环节。边坡支护施工质量直接决定着土木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边坡支护,结合工程实际,综合分析各个边坡支护施工技术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的边坡支护施工技术,强化边坡支护技术应用的规范性,为建筑工程质量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边坡支护技术;建筑工程;应用 1、边坡支护技术类型 1.1锚固支护技术
该项技术借助锚杆与土体之间摩擦产生摩擦角来抵抗土体变形,保持土体稳定,从而起到稳定边坡的作用。锚固支护技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投入的人员与物资相对较少,且不需要单独搭设模板及现场浇筑混凝土及振捣作业,减少工时的同时还缩短了工期。甚至减少了20%的施工成本,这对于工程施工相当有利。但是该项支护技术是隐蔽施工,锚杆端部的腐蚀,钻孔灌浆过程中可能漏浆,都会严重影响该支护的效果,故常在临时作业中应用较为广泛。
如果想要锚固支护技术达到较好的支护效果,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并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步骤进行严密控制。该类型支护技术中最重要的工序就是钻孔和锚杆端部锚固,这两个工序的施工情况直接影响着支护技术的应用效果。
1.2加筋土式的挡土墙支护技术
该支护技术是利用土体与拉筋形成挡土墙结构,使土体呈复合结构,这种技术改善了土体结构,提高了土体强度,能较好地抵抗墙后填土的侧压力。进行施工时,填土已经分层夯实,在其水平方向设置加筋条。填土颗粒和加筋条间会产生摩擦力,此时的土体力学性能已经发生改变,就像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和混凝土一样共同作用,来共同抵抗作用在挡板上的土体侧压力,从而达到平衡。
1.3地下连续墙支护
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能够适用于不同地基,土质适用范围相对较广,从松软土、普通土再到坚硬岩土层等。墙体刚度大,抵抗变形能力强,在基坑开挖时,可以有效抵抗侧面的土压力。另外,采用该支护技术对地下管线几乎没有移位与破坏,以及该支护技术的成本消耗相对较少,很受施工单位青睐。但由于受到施工机械的限制,不能根据实际现场需要灵活设计,所以综合经济角度去考虑,常在深基坑中应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1.4复合土钉支护技术
土钉墙支护技术适用于地质状况较好、现场开阔、对周边变形条件要求较不严格的施工场地。若遇墙外有地下结构、密布的基桩、密集的地下管线等现场的情况就会受到限制,故现在采用将土钉墙和其他支护相结合形成复合土钉支护技术。
1.5重力式挡土墙
重力式挡土墙支护是利用墙体本身的自重来抵抗土体的侧压力。该支护充分利用原地基土就地取材、不需要内撑、施工简便、便于土方开挖。由于墙体往往是由石块或预制的混凝土块制成,其体积和厚度都较大,故不能应用于软弱地基。当地基条件良好、取材方便、挡土墙高度合适时,应当首选重力式挡土墙支护技术。
重力式挡土墙可以通过基底设凸榫抵抗滑动的同时,减小墙体厚度,减少混凝土用量,也可以将墙肢加宽的同时,减少钢筋配置以节约钢筋。总之要通过计算土压力和挡墙的稳定性进行比较来确定合适的尺寸。挡土墙在设计时,应验算挡土墙沿基底的抗滑动稳定性。另外,重力式挡土墙一般配置较少的钢筋,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2、边坡支护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2.1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项目,主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室裙楼部分为框架结构;主楼基础为筏板基础(850mm),裙楼为独立基础;该工程施工场地极为狭窄;经过对施工现场实地勘察和地质勘查结果显示:土质为黏性土及粉土,根据地勘资料,本工程东西北侧基壁采用的支护形式为:喷锚护壁支护。该支护是利用锚杆与喷射混凝土面层黏结受力,共同支挡土体,保护土体的稳定。喷射的混凝土面层就像保护层一样来保护内部的钢筋网以免锈蚀,施工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其厚度,否则容易脱落,起不到防护作用。支护中的锚杆有锚头、拉杆和锚固体组成,它的一端锚固于土体中,另一端锚固在钢筋混凝土面层中。
2.2边坡支护工艺流程 2.2.1施工前需要充分准备
做好施工准备,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影响边坡不牢固的因素要进行充分考虑。
2.2.2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技术交底→测量放线→监测点埋设→第一层土方开挖(分层开挖深度2.0m)→第一层喷锚支护施工→坑顶截水沟施工→变形监测→第二层土方开挖→第二层喷锚支护施工→变形监测→重复以上工序直到设计深度→支护施工完毕→坑底排水沟施工→马道拆除→马道位置土方开挖→马道位置支护施工→地基验槽。
2.2.3喷锚支护施工
该支护施工时,往往和挖土作业交叉,挖土应分层开挖,严禁超挖,每层挖土深度为2m,锚杆采用Φ48mm×3mm热扎钢管锚杆并注浆,锚杆纵横间距分别为1500mm,长度计算确定。锚杆位置由测量人员在土坡面上测出,并做好标记,经技术负责人校核后进行施工,且应控制孔位偏差。
2.2.4挂网喷混凝土
本工程钢筋网采用Φ8@200mm的钢筋网片,入土钢筋间距为1200mm×1200mm。钢筋网铺设前,先对钢筋加工处理,对钢筋进行除锈、调直工作。钢筋网应分层分段铺设,上下层钢筋搭接时,预留300mm进行搭接连接,且控制误差在20mm以内。钢筋网之间的采用焊接或绑扎连接方式。
施工前,清除基坑土坡壁面的浮土,并使壁面保持平整。施工中,每层开挖至标高后立即进行挂网,选用实验室提供的《混凝土配合比清单》确定的水泥、砂、石子配合比来制备混凝土并进行喷射砼施工。喷射应自下而上,且不应该振动。喷射完成后立即进行混凝土养护,采用自然养护方法且养护时间不少于7d。如坡面出现异常情况,应尽快喷射混凝土来稳定坡面,防止松散土体塌落。
2.2.5压力灌浆
压浆锚杆施工完成后,采用32.5MPa的早强型普通硅酸盐水泥进行灌浆,可掺入适量膨胀剂,确保浆液搅拌均匀,在达到初凝前注浆完成。水灰比控制在0.4~0.6,灌桨的压力值控制在2.0MPa以内。当灌浆量每锚杆延长米超过50kg,或灌浆压力值达到或超过2.0MPa,孔底停止吸浆达5min时,可中止灌桨。
2.2.6设置排水系统
为防止地表水对土体边坡的侵蚀,沿基坑四周竖向护壁均匀设置排水孔,排水孔间距1500mm(竖向)×1500mm(横向)。支护过程中,用直径为50mm的塑料管作为排水管设置在坡面上,壁内排水畅通。遇到地表水比较丰盈地段应立即增设排水孔。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由于其建造过程的复杂性,导致其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而基础分部在整个建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基础施工阶段,基坑边坡的支护尤为重要。而边坡支护的类型有多种,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进而选择出最适合的边坡支护技术,使其在实际工程中充分发挥出技术优势,以保证建筑工程整体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贺敬,李琼慧,谢振兴.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与管理,2022,6(6).
[2]米振国.建筑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探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2,20(04):157-159.DOI:10.16673/j.cnki.jcfzdx.2022.0011.
[3]王佳男,孙叶俊,姚露.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散装水泥,2021(05):81-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